迟迥尚未谋反,但反相已现;而杨坚却让韦孝宽前去代替尉迟迥的相州总管之职。这明显是把韦孝宽往火坑里推。
不过什么事难倒过足智多谋的韦孝宽?
韦孝宽带了数人前往邺城,他也知道这一趟凶多吉少。这时,他先以老病作为借口拖延行程。这一路越走越胆寒,各种蛛丝马迹已表明尉迟迥必反无疑。
最后,他终于得到了尉迟迥造反的确切消息,无论如何也得逃离了,便立即南下。一路下来,他将经过的重要路桥全部毁掉。每到一驿站,便将驿站里的马匹全部驱走,然后吩咐驿站:蜀公(尉迟迥)将至,宜速备酒食款待。
如韦孝宽所料,后头的追兵果然快速追来尉迟迥派了大将梁子康率领数百骑兵猛追而来。结果一到关键路口,桥路皆断;一到驿站,又无良马可换。再加上驿站供奉十分丰厚,好久好ròu地招待,追兵们所经一处便停留一回。韦孝宽靠计谋安然逃出生天。
而今天韦孝宽成了杨坚任命的大元帅,率关中大军要和尉迟迥真刀真qiāng地干一场了这两老头加起来,年龄都超过一百四了。
虽然高欢、斛律光一代名将最终都败在韦孝宽手下(一被气病死,一被冤死),可对于尉迟迥,韦孝宽并无十足把握。他虽然打了一辈子的仗,可这回是第一次当大元帅。以前,他是出主意的,而今天他要拿主意了。
尉迟迥手下重兵不下十万,多是关中精锐,虽然父母妻儿俱在关中,可却心甘情愿为尉迟迥卖命。
而韦孝宽手下的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虽名义受他指挥,可都首鼠两端。对他们而言,实力强的一方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们虽在韦孝宽的营中,可对尉迟迥送来的金银也照收不误。
由于沁水暴涨,韦孝宽和尉迟谆(尉迟迥的儿子)的部队隔水相持,等待进攻时机。韦孝宽给杨坚捎去密信,希望派人解决军心不齐的问题。这很难办,这三人也是猛将。在杨坚入主中枢之前,大家差不多平起平坐。如今,杨坚靠着挟持天子之威,众人才听命于他。
如果,杨坚逼得急了,这几人完全可以临阵倒戈;管得松了,打仗时又不肯出力,不利于士气。很是为难。
为了使军心不致涣散,在李德林的劝诫下,杨坚决定派一重臣前去监军。监军的作用便是盯着那几个三心二意的人,既给他们压力,不至于出工不出力;又要安抚,不至于临阵逃脱。
可谁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呢?
杨坚本要派自己的老朋友崔仲方前去监军,此人文武兼通。可老崔一口推辞了我父亲还在山东(沦陷区)呢,我去了不是把他放火上烤呢?
又找了刘,结果这家伙却有自知之明:我没打过仗,就免了吧。一口拒绝了。
又找了郑译。郑译说:我母亲年纪太大,我可是孝子,我得留家里照顾她。
疾风知劲草,关键时刻,这几个狐朋狗友全指望不上,杨坚很是忧愁。时间不长,来了一人主动请缨的高。高本不是杨坚的备用人选,这回纯粹是他毛遂自荐。
与前三人拿那些小事推诿不同,高立即上路了。家中的老母亲也没有去辞别,只是派人告知了一声而已。
对杨坚而言,这场是生死之战;而对高而言,能不能扬名立万就靠这场战争了。事实证明,高的到来非常管用,营中三心二意的人没了。
由于高已在沁水上架桥,尉迟谆见已不能阻拦敌方大军北上,便心生一计决定稍微后撤,打算等到韦孝宽半渡之时,发动突然袭击。可是韦孝宽的反应比他想象得还要快,在他后撤的同时,韦孝宽立即擂鼓,全军奋进,趁机渡河,没有给尉迟谆任何偷袭的机会。
大军正要继续前行的时候,高突然说:慢,等我办了这事再说。
他下令将沁水上刚搭建的桥烧掉,不留一点后路。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不给自己留后路,也是不为了给敌军留后路。果然,逼上绝路后,众军齐力奋战,尉迟谆大败而走。而尉迟迥布置的埋伏也被韦孝宽轻易扫除,关中大军直接杀到邺城底下。
决战终于来临。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22
邺城下的决战
邺城之下,尉迟迥有劲卒十三万。他的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已派来三千骑兵前来救援,另有五万主力尚在途中。一旦合兵,后果不堪设想。
而尉迟迥虽然年近七十,却依然宝刀不老,穿甲临阵,横刀立马,异常英武。他自己专门统有一支近万人的亲信部队。这些全部头戴绿巾,身穿彩色战袍,在尽穿黑衣的周军部队里,显得格外惹眼,号称“黄龙兵”。
这场战争也是好玩,双方jiāo战人数有十几万,而观众也多达数万人。邺城的民风果然淳朴,上回北齐亡国,没看到战争场面的热闹;这回,城内的百姓、士人全跑到前线来观赏战斗来了。
反正对邺城人士而言,都是关中人,狗咬狗,无所谓胜败的,有热闹可看便心满意足了。
孝宽当即发起进攻。尉迟迥不顾年老,仍披甲上阵,其部属拼死力战。韦孝宽军进攻受挫,被迫撤退,形势愈加危急。
这时行军总管宇文忻却找到了破敌之策。宇文忻下令朝这群凑热闹的观众shè箭没想到运动员破坏规则,直接把球踢给观众席了。这些人手无寸铁,又无障碍护身。被一阵乱shè后,人群立即狂奔,互相踩踏,闹声如雷,造成了整个大败亡的局面。
如此一来,宇文忻让士兵高喊:贼败矣!激励众军士气。一看到敌众后撤,周军又重振旗鼓,趁势杀向尉迟迥的部队。而尉迟迥的军队不知所措,以为后军大败,皆纷纷撤退,退入城中。
不久,城破。尉迟迥逃至楼上,掷弓于地,自刎而死。被追来的周军砍了头颅。而小城中依然有士兵顽抗,结果被韦孝宽全部坑杀。其余尉迟迥的残部也被擒获。不久,山东一带皆平。
这一场两个老人之间的战争,以韦孝宽的完胜结束。而韦孝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用一场主动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攻城拔寨的能力:我不只是个防守将军,我不只会运用yīn谋诡计,真刀实qiāng我也所向无敌。
就在当年,韦孝宽辞世。
此次叛乱牵连了邺城这座城市。自曹魏以来,邺城已做过数次都城,为繁华重镇。杨坚为了斩草除根,竟下令将邺城全部毁掉,宫城及民居悉数焚毁。邺城完全成了历史的名词,被尘埃层层覆盖。
司马消难和王谦的叛乱更容易剿灭些,消难南逃,王谦被斩,两地全部平定。顺便说一句:年轻时,司马消难从东魏跑到西魏;年老了,又从北周逃到陈国;临终时,又从陈国被押回长安。他算是周游各国的佼佼者了。
至此,已经无人可以阻挡杨坚前进的步伐。公元580年,他下令恢复汉姓,所有改成复姓的人全部改回单姓。普六茹坚成了杨坚。姓名改了,地望不改,大家都还是关中人。其实,无所谓汉化了。经历宇文家的几十年统治,汉化的路已经走得很久了。府兵里的人员早已胡汉参半。
在杨坚手里,宇文家族的势力被连根拔起,没留一个活口,异常残酷。不过,从后头他善待陈家人来看。这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十二月,他受王爵。到公元581年二月,他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年号开皇。自古得天下,无易如杨坚者。从临危授命,到君临天下,只花了他半年左右的时间。
最亏的是杨坚的女儿。她本是周国的太后,可如今被成为了隋朝的乐平公主,降了好几级。当初父亲入朝辅政的时候,她还异常高兴,不用担心大权旁落;可父亲篡权之后,她很是不满。杨坚很是愧对这个女儿。他老是想方设法把女儿嫁掉。当时的乐平公主还很年轻,二十上下的花样年华;结果,公主立誓不从,方才罢休。
幸运的还有陈朝,已无路可退的陈家人又由此苟延残喘了几年。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23
三国一统盛世呼之yù出
用人之道
隋朝于公元581年建立,而灭陈时已是公元589年,中间耽搁了九年。而当年,宇文邕在灭北齐之后,心中的设想是两三年便击败突厥、平定陈朝。统一来迟了点。因为对于刚坐稳位置的杨坚而言,守天下比攻天下更为重要。
杨坚名气很大,夸他的人都认为他最大的功业,是结束了自东汉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开创了隋唐盛世。可他真的如此强大,和秦皇汉武一样吗?
他脾气暴躁,有时会拿大棍子打人,甚至要亲自在朝阁前杀人。不过在听了大臣的劝止后,他一般会收手,还会道歉,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异常勤奋,酷爱工作,在宫中加班是家常便饭最残酷的老板往往都是自己。他会妒忌,不过在用人之时,也能推心置腹;他意志坚强,能将事情判断明晰,善于听取意见。
但平心而论,公子哥出身的杨坚,在资质上只算个中等之才。论学识,他并不好学,连他自己被臣子用典故取笑之后,他都会如此自嘲:朕虽不晓书,亦知卿言之不逊。而当李林执意地劝阻给宇文家族留一些活口时,他会痛骂:君书生,不足与商议此事!而到他执政的后期,他更是下令关闭了全国的学校,原因只是学生太多,太懒散。
论攻伐行伍,他更没有可炫耀之处。只是仗着他爸爸的军功,他才得以挤入将军行列,没有军功可以为荣。
但帝王最重要的本事是什么?
学富五车?能征善战?足智多谋?
都不对。答案是会用人。而杨坚却恰恰有这个本事。
隋朝之所以下启盛唐,成为与秦汉比肩的盛世王朝,并非杨坚一人之功,而在于他底下那重要的几个辅助大臣。
杨坚知道在什么时候结jiāo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人。
他潜龙在渊的时候,结jiāo的是郑译这样的朋友。这种狐朋狗友式的人物八面玲珑,内部消息多,在帝王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杨坚靠他们,便能准确知道君主的想法,免得犯路线错误的毛病。而当他一飞冲天的时候,需要大施本领、澄清天下的时候,他便去寻找真才实学的人物。而郑译和刘之流便被搁置在一边,用美女佳肴伺候,让其离开权力枢纽。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24
贤臣云集
而这八年,高依然是杨坚最为倚重的大臣。“出为良将、入为良相”,高就是这种文武双全的典型代表。
在杨坚执政的二十年里,他亦伴随了二十年。朝臣中无人说过他的坏话,很难得。在他失宠时,很多将领都为他说话,而且为此受罚,这在落井下石成风的时代,非常难得。
杨坚也尊敬高炯,在朝堂之上只喊独孤(高炯父随独孤之姓),从不直呼其名。高曾常坐在朝堂北厅一棵槐树下料理朝政。而这棵树的位置很突兀,有关部门嫌它占道,便要砍掉它。而杨坚特地下令不能砍:这是独孤的树,要留着,让后人看看,这是如何为国鞠躬尽瘁的朝臣。
结果这棵槐树便成了爱国教育主义基地了。
替隋朝修订法律的有高,这工程很浩大,天下万民皆受其利。而他还是新都洛阳的总设计师,该城也是在他的监工下完成。要是没有了洛阳,隋唐的繁华要大打折扣了。
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在于财政方面,后世的杜佑(唐宰相,《通典》的作者)把他与管仲、商鞅并称。这不是过高的评论,隋朝在589年的时候纳税人口是589万户,而到了606年,已经到了890万。
此外,他还是打仗的能手。在与尉迟迥的一战中,他已成名。后来征突厥,伐辽东时,他都是实际的主帅。而在灭陈的战役中,他依然担任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反正一句话,所有的军国大事都离不开高。
可他并不贪恋权势,也不嫉妒他人,相反非常乐意为国举荐人才。他举荐的几位都极为重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
有这样一个贤臣相伴相随二十年,杨坚执政的轨道再偏也不至于脱轨。唐太宗在得了皇位之后,对隋朝的遗老极为敬仰高很是惊诧;可他在了解高的事迹之后,也只能信服。
高不是书生,比书生更通达,做事上更有效率;他并非武士,却比武士更懂得军略。典型的实干家。
而另一重要角色苏威便是高炯举荐的。高是普通出身,而苏威却是高干子弟。他是政治改革家苏绰的儿子,从小便被政治光环笼罩高很敬重他,便是因为他是苏绰的儿子。不过,苏威走的却是归隐的道路,他的前半生一直都在逃避富贵。
权臣宇文护强行把女儿嫁给他,他感觉大祸来临,丢下美娇娘不要,逃入深山老林避难。后被叔父强逼,只得就范。不过,娶妻之后,他依然躲在山寺中,以读书写字为乐。宇文邕当政后,他对送来的官衔和名爵又弃而不要。
任世事风云变幻,苏威却留着满腹才华坐守空山。
其实,宇文家族给的官爵已经够高了,苏威还在期盼什么?要知道,他父亲苏绰可是抓了好几次机会,才成为宇文泰的近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