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但我还是有些胆量和志气,未为所动,于是人家就祭出了杀手锏。为了让我感受更真切,《北京青年报》专门组织了一次业界的论坛活动,指名道姓非叫我参加,“盛情”之下,我欣然赴会。会后人家把所有人的照片、言论都高调刊登了,就是我落了个“人间蒸发”的待遇,做了回空气。
好在我对此并不在意。倒是《北京晚报》的房地产广告的投放量直线上升。“北京楼市”专刊每周增加到4期,而且业内消息和整个信息量加大了许多。当然这只是商业利益的博弈,并没有影响我和《北京青年报》的那些朋友之间的情谊。这里面还有些小chā曲。《北京青年报》房地产周刊的主编牛金荣约我去亚运村的名人酒店聊过。她曾透露说其实我们的联盟每次开会的细节她都知道。我们联盟中的某某老总每次都跟她透露,我听了很是惊愕,不过并没有把此事张扬出去。因为这种联盟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个老总也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算盘,有一些杂音都是可以理解的。
一年后,我与《北京青年报》的关系也没有一直僵下去。第二年我们在《北京青年报》的宣传投放力度也很大。记得那年《北京青年报》的广告收入为25亿左右,而仅富力一家就投放了2500万,占据了一成。后来《北京青年报》的年会上,我还成了唯一受邀上台致词的嘉宾。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被“封杀”了一把(3)
不过,这件事终究大家还是没忘。还有一个传媒大学的老师专门把这件事当作了一个案例,用来说明媒体经营中商家与媒体的关系。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媒体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尤其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举国上下还沉浸在奥运盛事的余音中自豪感慨之时,欧美金融危机的波澜已经引来了我国经济的震dàng,房地产也随之转入了低迷,人们观望情绪一度也非常严重,楼市笼罩在入冬的yīn冷之中,但是我们总需要烤烤火、暖暖手吧。
其实很多问题都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消费者只能依赖道听途说和媒体的论调来作为自己判断市场的依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些媒体习惯了把问题都放大,甚至在有意无意中挑起社会矛盾,将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完全抹煞,取而代之的是“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云云。有些媒体也推波助澜,地产商的负面报道已经司空见惯;甚至一些没有核实过的报道或小道消息都可以在国家级媒体上出现;更有一些媒体高呼“房价要跌十几年,房价要跌50%”,以所谓“专家”的名义大胆地对房地产后市进行占卜。有些媒体长篇累牍地以“房地产崩盘谁先哭”之类的标题进行楼市大跌的预测,大有楼市下跌“皆大欢喜”之意。这些炒作使地产商的行业形象与市场信心都严重受挫。几乎形成了一种只要不说房地产商罪大恶极,只要不说房地产要大跌的都成了“人民公敌”的氛围。
作为媒体,客观报道是前提,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讲违心的话,但同时不用刻意夸大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多悲惨。媒体要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己任;引导购房者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购房决策;呼吁开发商立足本职并确保产品质量,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才是媒体的正途。只有正确、客观、全面的信息传达,才能让买方明确需求,卖方看清局势,知晓中国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健康前行之大现状。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要坚守诚实报道、不以局部看整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真实需求和供给开辟顺畅通途。
人有危机意识是好的,危机意识是为了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而不是让危机把我们打倒!如果买不起房子的人希望房地产熊市到底,如果开发商都负债消失,如果想买房的也坚决不买房,买了房子的都退了房……还有不负责任的开发商留下栋栋烂尾楼盘,银行遭遇了断供,纷纷倒闭,那么其他的产业呢?会安好无恙吗?经济民生,经济关乎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大家也不想看到以上种种惨象发生。而且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很多大灾大难都是可以熬过去的,如同很多已经快走到沙漠尽头的人,只要再坚持一会儿,世界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想想几年前的香港,后来不也走出困境,走向光明了吗?齐心协力的市场氛围将有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并促进相关行业的平稳发展。
在最近的现实中,地产业刚一萧条很多媒体就跟风唱衰,而地产行情一旦转好,马上就有带有明显倾向xìng的房地产负面报道频现媒体,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旨是希望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并不希望看到大起大落,而有些媒体的作为却看起来与此不符。
看来媒体与地产业这对欢喜冤家还将继续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氛围中战斗下去。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体外循环(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一点不假,进入富力以来,我仍处于“亏本”的状态,开发和销售工作头绪繁多,我经常感到身心疲惫,自己能很真切地感觉到健康在一点点透支着。
好在我的工作还是有些意义的,北京富力城的热销给了我一些安慰。2003年底力争卖到18个亿的目标已经唾手可得。但就在这个时候,我选择了离开。
细心的人发现我创办的《富力新论坛》杂志上,悄悄地擦去了我的名号,取代我的是广州总部新任命的总经理吕劲。很多人感到突然,媒体也开始跟风报道,并跑到富力城来一探究竟。
媒体用了这样的描述:富力城的兴衰成败现在似乎都已经与谢强无关,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这里已经抹去了他的印记。这位曾在北京房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事业高峰期却突然转身离去,匆忙间甚至来不及谢幕,就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了。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谢强为什么不辞而别?
关于我此次离职的原因,在业界流传着许多版本,有说“因病离职”的。当然,这是最官方的解释,也不能说不符合事实。我那段时间确实很累,内心始终想给自己找个假期。在2003年10月,公司就张贴了一个通知,内容是:谢强因病离职!很多人还联想到上次我在珠江时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和过度劳累,因脊椎神经受压迫造成供血不足而引发的昏迷而住院的事情。
还有一种“文化差异”说。认为自小在北方长大的我,在思想观念和行事方式上,与南方老板有着难以融合的分歧,这是造成最终分道扬镳的深层原因。我想文化差异的问题是有的,但不至于到这种程度,而且并非是和老板之间的冲突。在富力我确实有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不适应富力的模式。虽然同为广东的开发商,富力和珠江的商业模式大不相同。再有就是人不服管,没有团队精神,有的副总不论是办公例会上还是在会下,常常与我唱反调,甚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能把我怎样?这就使得我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很多事情还受到掣肘,让我有些灰心失望。
其他还有“挑战资本”说和“暗揽私活”说。他们猜测我对于自己帮珠江和富力迅速在京城打开局面,为老板赚得盆满钵盈之后难免心态失衡,从而向资本方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果。还有人猜测我作为“拿土地高手”,利用工作之余倒腾了手中的资源,而被老板所不容。这就与事实严重不符了。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就不会再有我受邀重回富力的后话了,但在当时对此我也只有一笑置之。
还有一种“下蛋杀鸡”说。有人猜测,粤派房地产开发商近年来大举“北伐”,极需的就是我这种善于拿地的干将。但现在地也拿到手了、楼也盖起来了、房子也卖得差不多了,就该走路了。地产圈里这种事不能说没有,利义各有取舍,但这种猜测也似乎太短视了些。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一块地总有开发完的时候,哪个公司就指着一块地过活?真是拿地的好手,就不需要他继续拿地了么?再说富力能够成为地产界绝无仅有的双老板之企业,足以看到老板的为人,这种猜测显然缺乏智慧。
面对纷纷扰扰的传闻,我保持了缄默。我确实有些累,想退隐一段,从媒体的镁光灯前消失一段时间。从1995年底到此前,我在北京谈下的地不下一二百宗,也如媒体所言,曾经创造过一天谈8块土地的纪录。拿地、cāo盘都非常耗费精力、体力,尤其当你不遗余力地想做到完美时,你就把自己绑在了战车上,停不下来了。事后看来此时这个刹车实属难得,给了我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对我的身体是一种救赎。而这个刹车却是来自外界,如果没有这个外界的原因,我想,凭我当时对工作的热情我是刹不住的。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体外循环(2)
这个外界原因来自珠江。本来富力的工作正搞得有声有色,眼看着春华转变成秋实之际,我却激流勇退,让富力的两位老板也颇感意外,以为我有什么不满和要求,对我诚恳挽留。其实我又何尝想半途而废呢,只不过我是有难言的苦衷。因珠江在经营过程中被怀疑有所谓“违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了解一些情况,就一再到富力公司来找我。虽然事实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文人都是好面子的,我也深知在中国舌头根子的能量。我担心这件事会激发一些人的想象力,另外也担心会对富力有什么负面影响,不愿意给富力这两位老板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负担。另外,我的身心也已疲惫不堪,所以果断决定全身而退。两位老板也看到我身体情况确实不佳,感到很是惋惜,同意了我的请求,并希望我能早点回来,富力的门会为我开着。
我欣然谢过,同时为了富力之后的班子运转着想,向老板提议将在营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得力干将张璇提升为北京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将王志刚提升为销售策划中心负责人,均得到了老板的应允。
于是,我又一次赋闲,享受了一下难得的清闲。离开富力之后,由于我在业界的影响力和名声,很多猎头公司来找我。其中大型国企比较有代表xìng的是鲁能地产。当时鲁能通过通润地产的爱民先生找到了我,人力资源部的李先生专门从济南总部赶到北京和我前后谈了两次。意思是想让我去鲁能置业做总经理,年薪很可观,集团认为我是这个职位的不二人选。在这个条件下,我还是不踏实。爱民是我在珠江时认识的朋友,鲁能人力资源部的李先生恰是他的大学同窗。李先生通过爱民,先让爱民从深圳给我打来电话约了第一次见面时间,谈过以后,我和李先生说考虑一周给予答复。但是,之后我没有给李先生任何回复,因为我内心太忐忑了。后来,爱民又来电话,又约了第二次见面,地点是博雅园公寓。此次见面我婉言谢绝了鲁能力邀加盟的好意。因为,我感觉自己对大型国企的环境可能会不太适应。
还有一些外资企业、合资地产企业也来和我谈过,但我都没有答应。
很多人多次向我抛来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你是不是想做老板啊?你曾经的老部下都当了老板,你就不想做老板么,你那么多资源不自己利用多浪费?!我知道他们说的是张卫克。
张卫克和我认识很早,大概是1997年我们就认识了。那时候我还在君士公司,君士公司和鲁能合作“时代之光”项目,张卫克时任北京鲁能公司部门经理。我们和鲁能合作后,“时代之光”项目成立了项目公司,张卫克任项目公司的副总,彼时,我们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
我到珠江后,张卫克向我多次表示想去珠江工作,但他认为自己在鲁能有一定的级别,可能是舍不了所谓的“副处级”吧,此事提了几次便搁置了下来。2001年底到2002年初,张卫克又几次找到我,说阎东君、张玉泉都是鲁能开发部的骨干,现在都到了珠江地产了,他也想开了,想来珠江地产。张卫克来到珠江时,北京珠江已经拿下了3、4个项目,正在筹建合生绿洲公司,我兼任董事长。在珠江,曾加勤任董事长,我任总经理,曾加勤同意张卫克进北京珠江,但是几位副总对此事却颇有微词。当时,我找到朱孟依做朱老板的工作,请朱老板同意张卫克过来工作。那时,正是我和朱老板的蜜月期,拿下了几块地后,朱老板对我非常信任,朱老板力排众议,同意张卫克过来。他过来时,正值我们从北海万泰9层搬到珠江帝景办公楼,在我的坚持下,他去合生绿洲担任主管开发副总,丁永书担任合生总经理,这样,张卫克开始了他在合生的生涯。此时,张玉泉担任北京珠江的投资部经理,阎东君担任北京珠江开发部经理,至此鲁能开发部三员大将同时供职珠江。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体外循环(3)
张卫克到任珠江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主抓珠江罗马嘉园(北京煤炭一厂项目)的样板间的工程和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建工作,他作为副总,主管工程、前期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8月我到富力任职之前,曾经多次向张老板推荐张卫克、张璇两人来富力供职,两人到富力的职位、薪水都是我和张老板谈定的。因为工作jiāo接上的关系,张卫克于2008年6月先我一个半月入职富力,成为北京富力第一任主管开发的副总。后来,张卫克推荐王心力、惠明观二人进入富力开发部。我2002年8月6日到富力上班后,9月中旬,经过阎东君介绍,在东四环六里屯附近有一个建筑面积30万40万平方米的项目,我带着张力、张卫克去看地,当时这块地的所有者是北京建筑系统的国有单位,当时开价楼面价1400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