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唐霸图 > 第 124 章
    ,明确与中央分礼抗争;下策是僵持下去,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

    即使定了上中下三策,但要从中选出一策,安禄山还是踌躇的。

    踌躇的最关键原因,是不管采用哪一种策略,都有极大的风险。换言之,也就是没有多大的胜算把握。

    既然都有风险,惯于冒险的安禄山,最后把赌注压在了上策上。至少,能以攻为守,避免最大的被动。

    他依据河北和中央的矛盾分析:河北一带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他们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头等的大事是唯祭祀与兵戎,把军事掠夺作为生产方式的补充手段,此外,对朝廷的大汉族主义的高压政策极度不满,并且这种情绪在无限地增长中;闲厩、朔方群牧等使已经由他来兼领,大量的骏马与游牧战士结合,完全可以组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兵备松弛的中央王朝将不是对手,范阳地区物资储藏丰富,可以满足装备庞大的军队以及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重要财政的结局,吏治腐败,每况愈下;即使河北广大汉族民众,也苦于土地兼并,赋税繁重,与朝廷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

    要是反,从私人恩怨来说,他是犯难的。李隆基天大地大的恩情,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涕零。然而要是对得起这个恩情,必须要等到李隆基百年之后再说。可是能等吗?遥遥无期不知会生出多少变数,危险日增不说,眼下杨国忠无一日不想置他于死地,更为忧虑的是太子也已经与他冰炭不同器,一旦君主人选变更,他将死无葬身之地。

    反,一定得反,并且要抓紧时间反。

    当安禄山定下这个基调之后,范阳实际上脱离了与长安的隶属关系,成了一个潜在的政治中心,离开大规模内战的日期,已经屈指可数。

    在严庄、高尚的谋划下,安禄山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对朝廷的中顺的模样,暗中按照谋反的要求,整顿了河北部队,清除汉将,代以胡将,改组军队领导。为了不打草惊蛇,天宝十四载二月,安禄山派遣副将何千年入京,向皇帝提出请求,当然附上了为国考虑的理由,允许在范阳军内以胡将三十多人代替汉将。

    蒙在鼓里的李隆基,抱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加上他自认为对安禄山的了解,欣然答应,命中书省予以照办,颁发三十二张任命书。

    虽然没有加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人之间的斗争的韦见素,目睹此状,从朝廷的角度出发,也断定安禄山已经在为最后的叛乱做军事准备。

    他忧心如焚,急切地找到杨国忠商议说:“安禄山久有yīn谋,今天又有这样的请求,反迹已经很明显,明日我将上殿极谏,若皇上置之不理,请你接着谏言。”

    杨国中许诺照办。

    翌日,二人按时上殿,没等他们开口,李隆基却先问他们:“卿等有怀疑安禄山的意思吗?”

    韦见素开门见山地回答道:“安禄山暗藏物资准备谋反,行迹昭彰,陛下不可同意他换将。”

    说着叩头流泪不止。

    李隆基脸上表现出愠怒的神色。杨国忠见状,只是来回踱步,却不敢接言。

    几日后,韦见素与杨国忠两位宰相商量后,再次对皇帝全歼,他们分析安禄山的势力,并且提出具体的方法说道:“臣有计策可以消除安禄山的yīn谋。可以封安禄山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将他召回京城,另外授安禄山的手下分别担任三镇节度使,以此分解他们的势力。”

    李隆基见两位宰相同意安禄山回京入相,对着恶搞这种方案,表示接受。

    当圣旨草制写成后,李隆基却留在中书省没有发出去,而是先派辅缪琳携带珍果到范阳赐予安禄山,观察到底是否有谋反的迹象。

    辅缪琳到了范阳之后,安禄山力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了辅缪琳,并且给予他丰厚的贿赂。

    拿人手短,吃人口软,辅缪琳回到长安之后述职说:“安禄山尽忠报国,绝无二心,望陛下不以东北为虑。”

    以为得到真切观察的李隆基,立即召见了韦见素、杨国忠,意不容置疑的口气告诫他们:“朕推心置腹对待安禄山,他必定没有异志。东北的契丹、奚,都是赖他来镇抚,朕亲自担保安禄山不会谋反,你们就不要忧虑了。”

    韦见素心有不甘,逆着李隆基的意思再次陈述道:“臣忤逆陛下圣意,诽黩大臣,罪该万死。但愚者千虑,或有一中,愿陛下审查。”

    李隆基对他们的纠缠不休,感到了厌烦,拂袖而去。

    由于对安禄山的不同意见,李隆基与中枢大臣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面临深渊的李隆基,却以为仍是歌舞升平。三月,是风和日丽的小阳春,李隆基在勤政楼大宴群臣,乐队奏乐,他兴高采烈地作诗,俨然一副太平天子的形象。宴会过后,李隆基派遣大臣裴士淹等人巡抚河南、河北、淮南等地,昭示皇恩。

    而安禄山用胡将代替汉将的计划,如愿实现后,安禄山对朝廷一反过去的恭敬态度,傲慢骄横起来。凡是中央的使臣到达范阳,都被告知安禄山得了重病,数日之后,才在刀林qiāng阵中受到召见。来到范阳的裴士淹,在范阳等了二十多天,受到了同样的威慑xìng接待。

    忍辱含恨,裴士淹还京之后,给李隆基描绘了一副安禄山独立王国的图画。

    几次使臣的同样汇报,李隆基心头掠过一丝不安。

    第二百二十三章 露出爪牙

    更新时间2015-8-10 12:46:39  字数:2219

    杨国忠无数次的出手,都迫于李隆基的庇护,在无法处置安禄山之际,他用尽全力搜集安禄山谋反的证据,以证明他的先见之明。他然门课搜访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命令京兆尹李践搜索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将安禄山的门课押到御史台,没有问出什么证据,秘密地处死并且将安禄山在长安的几个党羽全部贬官。

    在长安作为人质的安禄山儿子安庆宗,立即派人前往范阳进行通报。

    安禄山立马上书自陈,罗列杨国忠二十条大罪。要求予以严惩。

    李隆基护着杨国忠,把京兆尹李践作为替罪羊,贬为零陵太守,用来安抚安禄山。

    安禄山不满意,加快了谋反的步伐。

    六月,李隆基在非常复杂的心态下,笼络?试探?大约是兼而有之将宗室女荣义郡主嫁给安庆宗,召安禄山赴京参加儿子的婚礼。

    可是,安禄山称还有疾病拒绝前来。

    七月,基本上准备完毕的安禄山,计划以轻兵奔袭长安。他提出向李隆基献马三千匹,每匹马配置两个马夫,合计六千人,由二十名胡将负责押送。

    河南尹达奚旬听到这个消息后,暗自揣度安禄山此事怀有二心,连夜向李隆基密奏:“请令安禄山入冬再献马,到时由禁卫军押送,毋须烦劳范阳军。”

    恰逢此时辅缪琳受贿的事情败露,加上达奚旬的密奏,李隆基开始感觉到事情不妙。他找个借口,杀了辅缪琳,再派中使冯神威带着圣旨前往范阳,召安禄山入京。

    冯神威抵达范阳之后,对安禄山转达皇帝的原话说道:“朕最近为卿造了一池新汤,于华清宫中等你。”

    听到之后,安禄山没有按照惯例谢恩,仅仅只是在床上略微抬了抬身子,向皇帝道了一声安:“圣人最近可还安稳?”

    冯神威又说,献马之事容日后再议。

    安禄山看到献马的计划泡汤,回答说:“马不献也可以,我十月必到京师,亲自送上!”

    说完之后,安禄山命人引冯神威到客馆休息,如此过了几日再也没有想要见他的意思。

    冯神威自觉已经无望,决定离去,临行前,安禄山又破了一个惯例,没有献上感恩表。

    假装从容而行,出了范阳,冯神威快马加鞭,逃向长安。

    当他站在李隆基面前,哭诉着说道:“臣几乎不能再见到陛下。”

    尽管已经有了些心理准备,然而李隆基听到安禄山如此狂傲,目无人君,还是愤恨到变了脸色。

    愤恨归愤恨,遗憾归遗憾,李隆基对于安禄山的拒绝入京,一点办法也没有,一点准备也没做,竟然听之任之,任由事态自行发展。因为就算安禄山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在自负的李隆基心理,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识人不明的错误。

    也许是期望民心可用,他再次展现了有德之君的形象,八月,下诏免除了百姓一年的租庸。但是到了十月份,李隆基又去了华清宫,开始了逍遥娱乐不问天下的生活。

    李隆基及时行乐,麻痹自己,安禄山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反动谋反。

    十月中旬,陇右。

    西藏十州在一帮子新人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地过度,李跃从长安返回陇右之后,随行的还有李家的家眷,这一次,追随着李跃全族搬迁,离开长安这个是非之地,不仅仅是因为避免杨国忠与安禄山以及那些曾经李林甫得罪过的人,另一方面,安禄山有反心,这已经在长安传的风风雨雨,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而关于安禄山有反心的猜测,最早要追溯到张九龄从宰相位置上下来的时候,当时张九龄就一口断言,安禄山面相有野心,天下大乱的祸根,几次试图杀死安禄山,但是在李隆基的包庇以及安禄山本人的运气的作弄下,适得其反,反而成就了安禄山。

    民间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凡夫俗子都对安禄山的权力有所猜忌,但是偏偏天子李隆基就是对安禄山宠惯无双,李家人投奔到陇右,在凉王李跃的庇护下得以保全,在回到陇右的第三天,李跃就为李静淑举行了盛大的婚娶仪式,这也让李家人在初来乍到,对李跃这个女婿多了一些尊敬,更好地融合在陇右的体系中,虽说当初李林甫与李适之有仇怨,但是李林甫已死,而且身为李家的管事人,李静淑还成为了李跃明媒正娶的妻子,也就没有人愿意再提起过往的不愉快。

    虽然李跃离开了长安,但是对长安城局势的发展了若指掌,随着李林甫倒台,那些在长安城的信息网络一部分直接化整为零,遣散,还有一少部分可靠的下属直接归附到李福的朱雀情报系统,尤其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隔两天都会从长安传来第一时间的信息。

    也就在十月初,李跃已经从各方面的消息确定了安禄山谋反在即,朝廷却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李隆基仍然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这个帝国已经到了支离破碎的时刻,而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却仿佛置身事外,yù要建立新制度,只有破而后立。

    十月十日日,李跃聚集陇右五万精锐,号称十万大军讨伐偏南一隅的南邵,自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以后,弄得西南形势一片混乱,根本不懂军事的他,两次强征中原的青壮士兵,两次攻打南诏,但是兵士们不适应南方水土,途中就病死大批人,抵达云南后,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两次都是如出一辙,两次征伐,唐朝寸土未得,反而丧失了大量精锐部队,使中央军事力量受到了难以估量的损害。而且南诏王趁着这个机会,征服了西南地区的好几个原本臣服于唐廷的小国。

    李跃已经扫清了西部最大的敌人吐蕃,怎么可能容忍南诏这个异类,特别是在安禄山可能造反的这个时候在一旁窥探。

    基本上李跃向派人向朝廷送出奏折的时候,就已经领兵南下,他此举并非心血来潮,除了防止大乱之时南诏趁火打劫,另一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打算,安禄山要造反,若说当世谁最清楚,莫过于穿越而来的李跃。

    轻装出发,五万精骑穿过吐谷浑,从西藏的东南直接向南邵进发。

    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智之举

    更新时间2015-8-11 20:58:34  字数:2285

    南诏位于剑南以南,在唐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地势偏僻,这里虽然是由多个部落组成,但是自从蒙舍诏统一了这里,南诏已经从部落制过渡到国家,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十月二十日,陇右军五万精锐从西藏一路南下,在二十日入夜之前,大军来到泸州城下,在泸州城一百里外,竖立着一座边界碑石,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中原王朝历代对南诏的封赏,五万精骑迅速地在泸州城下安营扎寨,而李跃则与郭焕两人在这座碑石前默然不语。

    此碑被南诏刻意扎在此处,可见南诏王对唐朝的归顺之意,只不过双方关系却闹到这种局面,实在是出人意料,回头望了一眼即将陷入无边黑夜的北方,冷漠地离开。

    南诏最南的部落叫做蒙舍诏,也就是南诏的王族所在地,南诏的新王叫做蒙阁逻凤,此人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将南诏发展成为一方豪强,两次面对唐军毫不讲理的大军来袭,结果都被他以少胜多,而且大多都是全胜,此人实则一位枭雄。

    此刻,收到陇右军兵临泸州城下,蒙阁逻凤说不出的苦涩,与唐朝jiāo集实在是迫不得已,他父王在临死前jiāo代过南诏世世代代封中国为主,累累受到封赏,势必不可有异心,老南诏王说的很现实,也很有远见,更有依据。但是,蒙阁逻凤虽然两次重搓唐军,却又他不得已的苦衷,与唐朝为敌,实在不是他的本意。

    如今凉王李跃亲率大军来攻,蒙阁逻凤无奈之余最关键的还是商量对策,虽然与唐朝jiāo恶是逼不得已,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召集众人商议如何应付李跃的气势汹汹。

    蒙阁逻凤不想与唐朝jiāo恶,更不想与凉王李跃jiāo战,青龙少帅之名,纵然南诏偏南一隅,却也人尽皆知李跃的可怕,生涯从无败绩,灭土谷浑,灭吐蕃,征服西域,威名赫赫,他手底下的精兵强将云集,以一当百不在话下,更可怕的是此人用兵从来都不墨守成规,总是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出其不意,蒙阁逻凤很头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