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烟瘴气的朝廷内,唯李林甫马首是瞻的局面,换成了对杨国忠的唯命是从的格局,阿谀奉承者猛增,其方式之卑鄙,书不胜书。
在众多官员追捧杨国忠之际,明识之士却把杨国忠看成应运而生的政治小丑,嗤之以鼻。他们将更多的目光穿过千里中原,以一种忧国忧民的态度注视着东北与西北,朝廷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境地,却只能独自担忧,因为皇帝已经躲在深宫之中十多年未出长安,言路又被杨国忠彻底阻断,百姓灾荒不断,已经有一些不祥的预兆。
陕郡进士张篆博学多才,有人劝他谒拜杨国忠,可图富贵。
张篆申请装素地回答道:“你们倚杨相如泰山,我却以为他是冰山,若皎日一出,你们当无所依仗!”
从相位上退下来的张九龄,从不肯去杨国忠府邸,他见朝中文武百官趋炎附势,以求富贵,对人说:“今朝中群臣,都是向火乞生,一旦火尽灰灭,暖气何在?”当冻尸裂体,弃骨于沟壑中,祸已不远。”
杨国忠执政,效法李林甫,专发议论,把实际事务jiāo给下人去办,他一身领了四十多使,一切经济问题以及官员升迁,都独断专行。裁决公务,果断不疑,对着公卿百官指手画脚。那些有才然而不肯低三下四者,一体被排挤了出去。
出于笼络人心,杨国忠在筛选中施行按资历补官的做法,完全弃才能不顾。那些平庸往日难以入仕者,突然间都进入了富贵乡,由此对他感恩戴德,称颂不绝。
按照正常的筛选形式,都是由宰相和吏部、兵部分筛注拟,三注三唱,全过程需要经过春夏两季,杨国忠主持筛选,用积极荒唐的形式,来显示他的才能,他暗地里定下人选的名单,到了筛选的日子,召集百官到尚书省一起注唱,一日即毕。
他不顾yīn差阳错,谬误百出,却大言不惭地说道:“今左相、给事中俱在座,全体一致通过。”
一旁的陈希烈、吏部侍郎韦见素等形同虚设,不敢表示一丁点的不同意见。
杨国忠的亲信鲜于仲通,暗示选人在中书省立颂德碑,赞美杨国忠改革筛选的杰出才干。碑文由鲜于仲通执笔,李隆基删改,字面用金粉贴饰。
由此折腾,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要害部门,几乎都被杨国忠的人所把持。
而当初李林甫所残留的影响以及其党羽的势力,随着李家主动让去大多数的关键职位,并且低调地退出政坛,最关键的是有凉王李跃撑腰,杨国忠这才没有在李林甫死后釜底抽薪,李家子孙大多选择跟随着李静淑搬迁到陇右。
东北,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在对邻镇的关系上,和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相处的很是默契,但是与河东节度使哥舒翰却是矛盾重重,与陇右节度使凉王李跃更是从无jiāo集,四人都是强镇的首领,直接影响到唐廷边防的大局,为此,李隆基曾经专门为他们排解纠纷,安排他们四人一同入朝。
奉命维他们接风的高力士,在城东驸马的池亭设宴招待。
酒酣耳热之际,安禄山抱着和解的态度,对哥舒翰说:“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我与公本是同族同类,为何不和睦亲善?”
哥舒翰应声道:“古人说,野狐向窟嗷叫,为不祥之兆,是因其忘本。公既见爱,我岂敢不尽心?”
安禄山以为哥舒翰嘲讽自己是胡人,顿时怒不可遏,破口大骂道:“突厥竟敢如此!”
哥舒翰要反唇相讥,被高力士眼色所阻止,才佯醉不语。
安禄山原本向缓和与哥舒翰的关系,以加强自己的势力,没想到弄巧成拙,把冤仇越结越深。
而对于与凉王李跃的关系,安禄山从李跃冷淡睥靡的眼神中,就没有想过主动去亲近,两人相安无事,各行其道,安禄山在心里也对这位杀人如麻的冷血屠夫忌惮不已,既然李跃不搭理他,他也不愿招惹李跃,毕竟李跃是汉人,而且是皇亲国戚,跟安禄山哥舒翰等胡人出身的人本质不同,这也是安禄山想要缓和与哥舒翰的关系,而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李跃来加强自己的力量。
天宝十二载,安禄山回到范阳后,招抚了被回鹘所击破的李献忠部落,这些游兵散勇因群龙无首,在找到新主子后,心甘情愿地在安禄山帐下效力。
猛增许多精兵强将,安禄山的军事力量如虎添翼,渐渐增加了安禄山与凉王李跃匹敌的信心。
在朝廷有亲信大官为援,中央凡有动静,亲信都会连夜派人通知范阳方面,使得安禄山对朝廷的动态了如指掌。旁有安思顺相依,加上物资和雄壮兵力,使得安禄山妄自称大,目空一切。当初李林甫棋高一着,他不得不做出恭顺的姿态。现在看见杨国忠才智平庸,当年安禄山是御史大夫的时候,杨国忠才做到御史中丞,每次都巴结安禄山,安禄山身体肥胖,上线台阶的时候,杨国忠都搀着他,就这样一个小瘪三来做宰相,对朝廷的敬畏感少了一大半。从而对中枢换成了藐视的态度。他和杨国忠联合对付李林甫的极端已成为国王,随着李林甫的消逝,双方的共同利益被争权夺利的矛盾所替代,迅速发展成为水火不容之势。
这种看似属于个人利益的冲突,实际意义却要深远得多,杨国忠并不像李林甫那样担心武将入相的威胁,在他的内心对于胡人存在鄙视心理,他与安禄山互相看不惯,背后包含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汉胡民族之间的矛盾。
第二百二十一章 时也命也
更新时间2015-8-8 9:23:58 字数:2611
杨国忠一边寻找机会打击安禄山,一边垄断政权,与李林甫使用同样的方式,用尽一切办法,断绝皇帝与外界的联系,朝臣中谁的奏折中敢于陈说真情实况的,不出多久,必然受到降职处分。
自天宝十二载以来,关中地区连遭旱涝自然灾害,加上官府的征敛,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许多百姓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纷纷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到处都是远离家乡的流民,出现了大规模的陇右流民潮。洋鬼子不组织开仓救荒,反而阶级归咎于与自己离心的京兆尹李践,以失职的身份贬到长沙。
饥荒严重,呆在深宫中的李隆基,还是知晓了,由此产生了忧虑,杨国忠为了对付李隆基,弄虚作假地献上了长势良好的禾苗,说是雨量稍多,但对民生绝无大碍。
扶风太守房上表,称其辖地发生了水灾,李隆基立即责令御史,对他进行推问。地方官被吓怕了,没人再敢上报灾情。
李隆基见宫外yīn雨连绵,若有所思,叫高力士据实说来。
高力士不愿明言,牢骚满腹道:“陛下授权宰相后,赏罚无章,yīn阳失度,臣怎敢再说什么!”
李隆基听后默然不语,觉察到杨国忠的欺骗,也觉察到朝政的弊端,但是他已经老了,实在无力再拿出当年的精神,再来一番鼎故革新,只能得过且过了。
安禄山与杨国忠双方都懂得政治攻击的技巧,在职责对方时都冠以护法的名义,杨国忠多次向玄宗奏称,安禄山招兵买马,势在必反,李隆基派中官辅廖琳前去范阳,打听虚实。安禄山用厚赂收买了辅谬林,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李隆基的疑心,并得了忠良的声誉,李隆基消除了对安禄山的怀疑,怪罪杨国忠危言耸听。
杨国忠碰壁之后,转而笼络哥舒翰,出力使得他获得了西平郡王的官爵,而安禄山也正好是东平郡王,随着杨国忠对他的提拔,河西富甲天下,桑麻遍野,除了经济比较繁荣,军备也是十分雄厚,哥舒翰的权力扩大和地位提高,东平郡王与西平郡王,本就身份相当,哥舒翰的实力逐渐接近了安禄山。
杨国忠竭力加剧哥舒翰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让两人鹬蚌相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这个当年的市井无赖,一朝得势后,营私舞弊竟然达到了不加掩饰的地步,只要能实现目的,完全可以不择手段,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顾忌和廉耻。
他根本不曾用心读过书的儿子杨暄,居然去参加明经考试,结果不言而喻,主试官礼部侍郎达奚旬难办了,不给榜上提名,怕得罪了杨国忠,若硬给了名次,又怕被揭露了,闹出丑闻。为解决两难,他暂缓发榜,叫儿子达奚抚去情势杨国忠如何处理。
达奚抚等在上朝道中,恭候杨国忠,见到达奚抚,杨国忠以为儿子已中选,满脸洋溢着春色。
达奚抚见他高兴,直言相告说:“我家大人要我告诉相公,令郎所试未中,但未敢将他落榜。”
杨国忠闻言容色骤变,当即怒骂道:“我子何患不富贵,而要鼠辈相卖。”
骂完策马而去,达奚抚呆若木鸡,束手无策地报告父亲,说:“杨国忠恃挟权势,蛮横无理,无法和他论曲直。”
达奚旬为了保住官位,无奈只得安排杨暄登第,且等了上第,高中金榜。
凭着金榜题名,杨暄踏进宦海,他如鱼得水,连跳龙门,等达奚旬升入吏部,他已经官拜户部郎中了。可他还不知足,抱怨达奚旬升迁太快,而自己太慢。
杨国忠贪得无厌,中外人士办事若不贿赂,肯定是寸步难行。府中的财货堆积如山,仅丝绸,就达到三千万匹。
自从李林甫死后,这朝廷中安禄山的身影就凸显出来,他的权力那么大,一点都不必李林甫小,他要对付安禄山,因为安禄山在番将中显得太过与众不同,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统领了唐朝边疆一半的部队,由东向西的防线,除过吐谷浑与西藏等陇右的辖区,有整整一半抓在安禄山的手里,谁都会感到一种害怕,一种威胁。而且安禄山与皇帝的关系特别好,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安禄山就很有可能入朝拜相,杨国忠要得到专宠,就必须去除这个威胁,最关键的是,杨国忠在内心感觉到安禄山看不起自己。整个杨国忠清除安禄山,已经到了志在必得地步,他再奏一本,用坚定的口气,称安禄山必反无疑。
李隆基问何以见得?
杨国忠极为自信地道:“陛下试召安禄山入朝,他肯定不敢来。”
于是,在天宝十二载腊月,李隆基就下诏传送到范阳,要安禄山入朝。
安禄山在范阳,一接到李隆基的圣旨,他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杨国忠在搞鬼,杨国忠在骗他入京,但是他又不得不去。安禄山做了权衡之后,他在天宝十三载年初,就马上来到华清宫,面见李隆基。
李隆基在朝廷看到安禄山,心里非常高兴,说明自己看对人了。
安禄山边拜边泣,非常悲切地倾诉道:“臣本是胡人,赖陛下宠濯而有今天,但遭到杨国忠的妒忌,臣的死期不远了。”
李隆基被他的愁容哀语所打动,怜悯之心顿生,劝他不要胡思乱想,还拿出几万簪钱给他压惊。
安禄山暂住在长安,但是他内心片刻不能宁静,如坐针毡,苦苦思考怎样才能使得皇帝不怀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像往常一样,继续大大咧咧的面对皇帝就可以了。没过几天,李隆基就彻底相信了安禄山,并且对安禄山更加信任,为了弥补对安禄山造成的感情空白,李隆基下诏书准备定安禄山为宰相候选人。
这次政治试验,杨国忠的话失了准头,致使他以后有关这类话题都被李隆基认为是痴人说梦话。
杨国忠那个这下子急了,竭尽全力阻止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目不识丁,难以担当宰相。若是制书下达,四夷必笑我天朝无人。”
李隆基觉得有道理,就稍微改变注意,改授安禄山为左仆shè,给他两个儿子分赐了三品官,作为补偿。
安禄山没能拜相,按理说逃过此劫,应该谢天谢地,但是安禄山不是常人,他是一代枭雄,专注李隆基对他的歉疚感,安禄山趁机提出请求闲厩,朔方群牧使等职务,以获取战备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马匹。
出于歉疚,李隆基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得到了马匹的控制权,安禄山索xìng心里发狠,为了收买军心,加强部属的级别,他又上奏说:“臣所属部将讨伐奚、契丹、九姓同罗,功勋卓著,望陛下能不拘常格,破例加赏,请写任命书,由臣到军中授发。”
李隆基大笔一挥,竟然就授了五百多人为将军,两千多人为中郎将。
阳春三月,政治上满载而归的安禄山,结束了两个多月的长安生活,告别李隆基,返回范阳。行前,李隆基解下身上的御衣相赐,安禄山顿时现出了受宠若惊的样子。
在长安的两个多月,安禄山表面上荣耀无比,实际上却过的胆战心惊,他非常怕,怕杨国忠的加害,简直度日如年。从而到了能走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走了,恐杨国忠借故把他留下。策马如疾风般地除了铜管,乘船顺河而下,纤夫十五里一换,昼夜兼行,沿途不停,日行三四百里,直趋范阳。
月夜风高,长安城的一处街坊内,两个黑影在yīn暗的角落中。
“为何不出手彻底除了此人,以绝后患!”其中一人气急败坏地问道。
“公子有令,不得对其出手!”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放虎归山
更新时间2015-8-9 13:49:47 字数:2063
从长安返回范阳,安禄山简直就像一条漏网之鱼般逃走的。他以手抚额,庆幸命运的眷顾。
他喟然长叹,叹杨国忠的咄咄逼人,叹天子被杨氏家族包围,叹自己的盛眷已经成为纸糊的灯笼。
如何办?怎么办?怎么办呢?
梦寝难安,往日倒头便睡的安禄山,变得梦寝南安。
不能坐以待毙。。。。
反复思量,加上智囊们的出谋划策,大致设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推进铁骑,逐鹿中原,取唐廷而代之;中策是划地而治,占领河北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