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及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黑社会及*业、不受约束的高管薪酬,这些人或行为是造成当前中国贫富分化的根源所在,是当今中国的“新五蠹”。
3、针对“新五蠹,的危险xìng,笔者指出新五蠹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而他们又利于这些财富疯狂投机,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不稳定及泡沫化,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这已经形成恶xìng循环,对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群体的利益都可以兼顾,而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强势集团就会疯狂的瓜分社会资源,而弱势群体占有社会资源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经济生态平衡破坏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4、针对藏富于民的问题,笔者提出,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中国应该“创富与民”和“均富于民”,“创富于民”就是提高劳动生存率,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的收入,而“均富于民”就是严打“新五蠹”缩小社会的贫富分化。
一、本章前言
第一节本章前言
不知从何时起,“建设中产阶级社会”成为了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到它,每个人都可以谈上几句,什么“美国是中产阶级社会”了,什么“中产阶级社会最稳定”了,不一而足,总之中产阶级社会就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
欧美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中产阶级社会,80年代以后,中产阶级社会开始解体,现在他们也不敢将自己的国家称为中产阶级社会;我们的近邻日本从70年代开始进入中产阶级社会,90年代初期中产阶级社会开始解体,“一亿总中流”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学家将日本现在的社会城为“M”型社会,即中产阶级塌陷的社会;在新兴的亚洲四小龙经济体中,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产阶级社会,新家坡300多万本地人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而其他经济体虽然有中产人士存在,但一直没有形成“中产阶级社会”,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这怎么能算是中产阶级。
而中国,90年代末到2003年也曾出现了中产阶级的苗头,当时的“白领热”、“小资热”就是体现,但是随着2003年以后高房价时代来临,中国刚刚出现的那点中产阶级苗头被无情扼杀掉了。
在中国学者和民众眼里,中产阶级社会都是一样的,或是差不多的,其实是差别很大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笔者将其归纳为“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北欧模式”和“新加坡模式”四种模式。美国和西欧的减税政策导致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的消失导致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崩溃,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的中国阶级社会模式只有北欧模式和新加坡模式。
在中国鼓吹中产阶级社会的人不少,但真正懂中产阶级社会的人则非常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西方欧美的中产阶级社会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更不知道西方的中产阶级社会是如何崩溃的。
不仅中国学者对中产阶级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全世界对中产阶级的认识都是非常肤浅的,主要表现为中产阶级社会应该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因为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都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而世界上几乎没有经济学家研究中产阶级社会,而研究中产阶级社会的基本上都是社会学家,而社会学家研究中产阶级社会只是突出中产阶级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来谈,如果要想让社会学家弄懂中产阶级社会那是奢望,因为那早已超出了他们的知识氛围。
世界一般对中产阶级社会存在着两个定义,一是从职业的角度进行定义,另外是收入的角度进行定义,其实这样的定义与现实情况的差异xìng都非常的大,即使你从事了相应的职业或是进入了相应的收入门槛,你也不一定拥有中产阶级的感觉。因此对于中产阶级的统计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按收入进行统计,一种按中产阶级认同进行统计,显然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才能建成中产阶级社会
笔者在研究世界四大中产阶级社会模式时,发现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问题是个非常现实的利益分配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出现中产阶级,这是个本质问题。首先中产阶级社会都是建立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的,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不可能出现中产阶级社会,其次,中产阶级社会都产生于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环境里,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形成中产阶级社会,当然这两点也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目前要想建成中产阶级社会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
因此我们要想建设中产阶级社会,就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保证中等收入人群占到大多数,其次要让中产阶级有自我认同感。对于前面一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入手,也就是笔者在上一章说阐述的内容,而如果要做到后一点即让民众获得中产阶级认同感,那就必须让民众过上有保障,没有生存压力的生活。
二、中产阶级之美国模式
第二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一
美国模式
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成也税收,败也税收
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诞生于罗斯福新政时期,这个时期罗斯福主要是通过征税建立起中产阶级社会,比如遗产税,个人所得税等,通过大幅的征税,资本与劳工之间税前收入的分配几乎未变,但税后收入的分配发生了剧变。
高税收成就了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
在上世纪20年代,税收对富人而言是小事一桩。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仅为24%,同时由于对最大的地产所征的遗产税不过为20%,富豪家族轻易便可维系下去。但随着“新政”的来临,富人所面对的税收不仅开始远高于20年代,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看,税率也是很高的。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升到63%(当前只有35%),在第二任期达到79%。到了50年代中期,随着美国背起“冷战”的开支,这一税率升到了91%。对公司利润征收的联邦税的平均税率,从1929年的不到14%上升到1955年的45%多。
还有一点,即依赖资本收入的人不仅发现这笔收入大多缴了税,他们还发现,要把自己的财富转移给子女变得日益困难。房地产遗产税的最高税率从20%连续升到45%、60%、70%,最终达77%。其结果之一便是,财富所有权的集中度明显降低, “新政”把他们的许多收入都征了税。
新政的大规模征税措施,导致了贫富差距减小,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里根执政之前。1
美国的两次减税风潮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增大及中产阶级社会的解体
美国的减税风潮有两次,一次是里根执政时期,一次是布什执政时期。
里根上任不久,就提出了减税计划,不久被通过,即《1981年经济复苏租税法案》,其要点是:(1)将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3年内减少25%,第一次减少10%;(2)对企业给予加速折旧以减少税负;
里根执政几年中美国经济大有起色,里根错误的以为是减税政策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紧接着在1986年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税制改革方案: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均有所下降,前者从50%降到28%,后者从46%降到34%.这样,美国的边际税率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成为最低的之一。减税的同时美国也出现大量财政赤字。
从里根到布什
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作为同样是共和党的总体,开始效仿里根,也将减税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就职不到20天就向国会提出10年减税万亿美元的计划(后来国会将其缩减为万亿美元),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税收减免。这是美国 20年来最为庞大的减税计划。“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加快了减税计划的实行。布什提出的减税计划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简化个人所得税制,将五档所得税体系(15%、28%、31%、36%、)调整为四档(10%、15%、25%、33%);二是将儿童课税扣除由每名儿童500美元加倍至1000美元;三是减轻“婚姻惩罚”,恢复双收入家庭10%的税收抵免;四是废除遗产税;五是扩大慈善捐助扣除的范围;六是使研究和实验的税收抵免永久化。
有美国组织进行过统计,布什减税的的好处将落入年收入万美元以上的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腰包,平均每个家庭获得减税6410美元,而年收入在万美元以下的60%的家庭只获得减税额的,平均每个家庭获得227美元。参议院*党领袖达舍在召开记者会时,特意让人开来一辆凌志豪华轿车,旁边摆着一个汽车消音器。他说:“如果你是一位百万富翁,按照布什的减税计划,你可以节省万美元,足够用来买这辆凌志轿车。但如果你是一位典型的工薪人士,你得到的只有227美元,刚够买一个消音器。”从减税总额上看,减税额的大部分将落到富人的口袋。
小布什的减税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红利税率降低50%以上,这意味着减税的好处几乎全部流向最富裕的纳税人,因为他们的收入中红利所占比例最大。根据美国税务政策中心的计算,如果小布什的减税计划将士64%的减税好处将流向5%的最富裕纳税人。白宫官员也承认,富人是新方案的主要受益者,但他强调,政府减少红利税是为了进一步振兴股市。
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急剧加大。从1979年到2005年,美国最富裕的1%人群的税后收入增长了176%,最富裕的20%人群增长了69%,处于中等收入的60%人群增长了20%,而收入最低的20%人群只增长了6%;1979年美国最富有的20%人群的年收入是最低20%人群的大约8倍,目前已上升到近15倍。
德国:1999年颁布全面减税方案,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都有大幅度降低。法国以税高闻名,但在2000年减税800亿法郎的基础上,又宣布从2001至2003年再减税1200亿法郎,除了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税率外,还要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2000年10月18日,加拿大宣布了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减税总额近1000亿加元,减税内容包括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加生计扣除和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除以上国家外,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典、俄罗斯。荷兰、葡萄牙等国家也纷纷采取了一些减税措施。
而这轮减税风潮是导致美欧中产阶级社会解体的根源,首先富人是减税受益最大的群体,因此减税的同时无疑加大的社会的贫富差距,事实发展情况也是这样,自从上世纪*十年代的减税风潮以来,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贫富差距都明显的加大,其次减税必然导致财政收入的减少,政府福利支出的减少,而贫困群体是政府支出最大的受益者,政府在降低公共支出的同时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贫困群体,因此美国和西欧都出现了贫困人口占人口比例上升的趋势,减税的客观结果是使那些本来可以靠着国家的福利支出跻身于中产阶级的部分中下产阶级被挤出了中产阶级的行列,成为了贫困人口,而那么原本就属于贫困群体的人由于政府福利支出的减少就更加的边缘化,因此说减税是导致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中产阶级社会崩溃最主要的根源。
北欧模式的成功反证了美国减税政策的失败
欧美中产阶级社会模式是在加税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减税的基础上消亡的,在前面的章节中,笔者就指出,“减税”并非里根时代经济走出滞涨的原因。里根时代走出经济滞涨,关键是靠“提高利率,从而刺激储蓄和投资”的政策。相反的是,在美国及西欧大幅减税和削减福利支出的时候,北欧国家则逆向而行,继续加大税收和福利开支,结果北欧经济不但没有恶化,反而越发显得强劲,比如瑞典、挪威都是典型的经济强国,也是人均拥有跨国企业最多的地区,北欧案例可以算作笔者“减税并非里根时代经济走出滞涨原因”这一观点的一个反证。
三、中产阶级社会之日本模式
第三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二
日本模式
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调查中,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的,在美国是,在瑞典是75%,总共亿人口的日本,当年却号称“一亿总中流”, 这是因为日本的企业都遵循一种日本传统的 “会社主义”,日本从来没有形成过西方国家那种“劳工阶级”,“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日本特有的企业制度促进了工薪阶层的平等,因此日本贫富分化不明显,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主流。
在日本,大企业一般都实行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指求职者,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工作,企业主一般不解雇员工。在日本的法律中,根本没有“终身雇佣”的规定,说到底,终身雇佣制是对日本企业雇工惯例的概括。
终身雇佣制于1928年,松下公司首倡。其创业者松下幸之助提出:“松下员工在达到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不用担心失业。企业也绝对不会解雇任何一个‘松下人’”这样一来,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员工也可以得到固定的保障。松下开创的经营模式被无数企业仿效,这一制度也为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成就日本的中产阶级社会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的确是日本的一大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