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问题尚不难解决。但是它们不可能只有几千辆,为了避开敌人游击队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防止通信联络地区遭到攻击后可能引起的联络中断,就不得不减少活动,甚至可能被迫停止任何行动,停止行动就是处于静止状态,在战争中静止的时间长,势必导致持久防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为摩托化游击分队提供保护xìng基地,这样,当它们随同机械化部队一起前进时,就能在后方找到即使不是友好的,但也是安全而不是敌对的基地。事实上,要打赢一场机械化战争,摩托化和机械化战斗部队都必须在后方拥有补给基地,它也是战略基地,因为没有相应的维修和后送勤务就没有战略,这又向我们提出了占领部队的问题。
我常提到的战术基地,是为了一场战斗而临时设置的基地,而战略基地则是为了胜利——一系列战斗的最终结局而设置的永备基地。这种战略基地的一侧与双方边界相接,另一侧则部署作战部队,它们在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的保护下前进,并在占领地维持治安。这样,就能逐步缩小敌人的战略区,直至彻底歼灭敌人。
由此可见,在机械化战争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战术问题。第一,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要不停顿地运动,直至占领敌国的领土;第二,要使机械化部队确保持久防御,以免敌方攻占己方占领的地区。简言之,整个问题是一个运动和驻守、占领或反占领的问题。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就会理解反坦克防御对于所有大陆国家总参谋部来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此外,当这些国家的参谋部对其国境地区得到坦克的有效防护感到满意时,他们会发现,这样的国境地区也为对敌空中攻击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这个问题是机械化战争的根本问题,即如何从有防护的固定基地不断实施进攻xìng机动。
88. 持久防御的组织纵观历史,毫无疑问,进攻作战(指依靠野战的机动作战)比防御作战的消耗和破坏要小得多,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正是由于守方的武器比攻方强,战争给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带来几乎同样巨大的损失。如果攻方的武器比守方强,那么战争在几周内就会结束,其消耗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减少。
只要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保持机动力,战争就可能是短期的,当然,也不会象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短;因为我们决不能忽视:虽然地面机动作战已停止,但空中机动作战却不会随之而立即停止。
[注:历史上曾发生过此种情况,德国人迅速征服了欧洲大部领土,并没有导致空战的结束,相反,却加剧了空战。看来,正象那时空中包围英国是德国的主要目标之一一样,包围西欧是美国和英国当今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包围”换个说法,即恐怖xìng的封锁之意。]我认为,持久防御战意味着将在反坦克区域内战斗,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肯定,持久防御战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突入敌区倒不如说是为了牵制敌人。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空军基地,以便由此发起组织严密的空中攻势,向敌人的工业中心实施攻击。
[注:正如我在1943年春写的,与此类似的情况将按以下两个可能的趋势发展:(1)德国在俄国和占领国加强防御,并据此向英国和美国的船队发起猛烈攻击;(2)盟军在海上加强防御,并据此将从北非的空军基地对西欧南部发起空中攻击,同时从英国对西欧北部发起空中攻击,陆地、海上和空中武器中的两种重要武器——潜艇和飞机将协同实施攻击。]我在前几讲中已谈到,任何时侯都可实施空中攻击,但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在战争初期,显然任何国家都不会让敌人的摩托化游击分队和摩托化部队攻占本国领土。为此,它们或是在平时就构筑反坦克区域以便在战时能阻止敌人的行动,或是与敌军在野外开阔地作战。前一种情况会立即导致持久防御;在后一种情况下,首先会设法在野战中击溃敌人的地面部队,只有在这一企图失败后才会实施持久防御。尽管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立即通过空中机动采取进攻行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显然会通过地面部队的机动采取进攻行动。空军很少单独行动,它将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除非一方的空军力量大大地超过另一方。
[注:这一点已证明是正确的:持久防御导致空中攻击,地面机动进攻要求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密切配合。]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是:尽管飞机是机动xìng能最强的武器,但是它们在地面却很难实施机动——实际上不是一种武器。再者,飞机的整个地面系统——机库、维修间、着陆场等都是几乎不能机动的,除非这些地面设施能得到保护,免遭地面和空中的攻击,否则它们的效用将会大大减低。组织和保障良好的空中攻击,所需要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大部分时间内起作用的条件——即设有两翼不暴露的堑壕前线和不受攻击的后方。有了这些安全保障,飞机才能充分发挥其攻击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安全保障,即飞机的基地或远离敌方的工业中心,其攻击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注:鉴于飞机航程日趋增大,这一观点越来越不符合实际情况。]由此可见,在单独实施空中攻击(对居民实施的攻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持久防御。
现在,我再来谈谈反坦克地域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已具体地谈了一些,但是还有几点需要详细论述。反坦克区域要由这样一些要点组成,即丧失这些要点就会导致投降。它的纵深可达二百英里。显然,在此区域构筑反坦克阵地网是不成问题的。因此,我主要将其主要地区分为两分区。分别称为A分区和B分区。A分区由前沿工事组成,B分区由主要地区的其他部分组成。A分区可以比作沿海碉堡,B分区可以比作中世纪封锁内陆通道的堡垒,因为大的铁路枢纽、工业区、机场和首都等战略中心都在分区防御之中。如果A分区被突破,尽管入侵者不会再碰到一道道工事的抵挡,其行动还会受到反坦克和防空堡垒的阻击。
[注:不难看出,这种防御体系在指导思想上与马其诺防线有很大的区别,而与中国的长城相似。]这些堡垒不仅会成为防者的庇护所。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迫使攻者在前进之前必须先攻克这些堡垒。如果不攻克这些堡垒,攻者后勤补给会遭到不断的攻击。
简言之,机械化战争中的持久防御在于使对方部队陷入一个组织严密的战术网,如果对方突破了战术网,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网。如果对方既不进战术网也不进战略网,防者就要给予沉重的打击:即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要采取空中攻击行动,其目标是对方作战部队依赖的非军事基地。
89. 持久防御中的反击持久防御中的反击与野战防御中的反击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因为持久防御中反击部队的作战可依托更坚固的防御阵地。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主要的反攻行动与空军有关,而且首先在于取得空中优势,其次在于选择一个或更多的重要目标,如对方的首都或工业中心等,使之处于持续不断的空中轰zhà之下,迫使对方撤退(而不是投降),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目标。
90. 持久防御中的步兵在持久防御中步兵的主体将是占领部队。他们与现今的步兵不同,他们的任务不是机动而是固守,他们主要的防御武器将不是机qiāng和步qiāng,而是反坦克机qiāng和地雷。如果有反坦克区域,战争一bào发,他们就去占领,如果没有他们就得构筑。在预定的构筑反坦克阵地的区域,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制止敌人野战部队的前进;如果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被击退,他们的后续任务是将反坦克阵地向前推进,这样,逐步缩小敌人的阵地,以便保障己方进攻部队的后方安全可靠。
[注:这似乎是当前德国人在俄国的企图。] 91. 持久防御中的pào兵除了机械化部队的火pào外,持久防御的火pào将由占领部队提供。这些火pào可能有攻城、野战、反坦克和防空等四种主要类型,还有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大伯莎”等特种加农pào。
92. 持久防御中的骑兵我认为,骑兵在持久防御中除了担负骑兵警察和jiāo通管制哨等任务外,不能担负其他任务。使用摩托车手和驾驶轻型车辆的野战警察担负骑兵的任务更经济效果更好。
93. 持久防御中的工程兵显然,工程兵的主力将随占领部队行动,它可能由两部分组成——机械化工程兵和野战工程兵。前者将负责野战部队和占领部队所有的装备维修工作,后者将负责反坦克区域内各种防御工事的测量、计划和设计。
94. 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与野战防御中的情报工作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摩托化部队难以在反坦克区域前活动,只得依靠飞机实施各种侦察。工事和分区指挥所之间将由有线电和无线电进行联络,分区指挥所和司令部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联络。实际上,整个反坦克区域的内部通信联络,将组织得象要塞内部的通信一样严密。
95. 持久防御中的换防在现在论述的这种战争中,将不可能再采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采用的那种接防方式。那时,实际上是在没有翼侧的堑壕中部署密集的兵力,他们在战术上的主要任务是决不让堑壕被突破。这给堑壕内部队的压力是很大的。为了维持他们的士气和体力,换防很频繁,并按建制单位实施。在未来,这种人墙将被分割为许多小规模的反坦克分队,因此,可以说反坦克地带将出现许多侧翼,但加大了纵深。
[注:就目前收集到的情报来看,德国人在俄国前线建立的大部分防御体系就是这样的,防线不联成一线,这与1914年-1918年的防线相比更易遭突破。]尽管这些守备部队的目标是为了阻止敌人渗入地带,但是由于地带有纵深,在其中机动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当敌人进攻哨所时,守备部队一般不死守哨所,而是离开哨所。当然,如果这个哨所极为重要,那就必须坚守;如果不重要,在敌人展开兵力后,守备部队就应撤退,占领A防御区域距敌较远一边的另一个哨所。这样防御极为灵活,敌人的每次突破,都会增加己方后方防御的纵深。因此,换防要视敌方的行动行事,当敌人进攻时忽多忽少地自然而然地换防,当敌人停止进攻时,就暂不换防,这如同一个要塞中守备部队的情况一样。
96. 撤出战斗在野战中撤出战斗将视有多大机动余地而定,而机动余地本身将视预备队的兵力而定。如果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序列,就是说,部队还没有被打散,而且还拥有强大的预备队,撤出战斗一般来说是不困难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预备队前进到要撤出战斗的部队的一侧或两侧,并进攻敌方的翼侧以示威胁,迫使敌方减慢前进速度。在图十八中,如果a是敌方,b是要撤出战斗的部队,预备队的行动如c和d.一旦撤出战斗的行动开始,b将向反坦克基地后移,而c和d保卫b的翼侧。b一旦抵达反坦克基地就得重新装备,基地中一半的人员和装备将整理行装,向后方阵地转移,然后留下的另一半人员的设施将在c和d的掩护下撤出战斗,这样,b才能真正解除了c和d的后方警卫任务。
从防御阵地或其中一个地段撤出战斗是较为复杂的行动,因为守备部队不具备高度的机动能力,但原则上是一样的,即由机动部队掩护撤离。完全撤出一个阵地最好的时机显然是在夜间。
[第十三讲]第九章 夜间战斗97. 一般原则无疑未来的机械化部队也会象当今的机械化部队一样,碰到夜战中固有的一些难题。除了飞机和摩托化游击分队外,这些难题将不会比过去更多。
[注:除了在北非的战斗外,这点已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北非广阔的空间为夜间行动提供了条件。]至于摩托化游击分队,如有可能,应进行夜间训练,因为夜间将是其行动最可靠的防护,由于摩托化游击分队一次能行进很远距离,夜暗能使其从一翼侧到另一翼侧,从翼侧到后方,在较远距离上变换位置。如果他们对一个国家不甚熟悉,他们主要的情报来源是靠判读地图,而不是靠背记地图。
至于步兵,他们经常采取夜间运动,避免敌人的杀伤。但是,除非敌人进攻反坦克阵地,通常装甲部队实施夜间运动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避开敌人的杀伤。他们夜间运动一般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隐蔽企图。夜间转移阵地,往往能全面地迷惑敌人,使敌人在第二天头几个小时内由于敌情不明行动非常谨慎。
[注:据我了解,在北非这种防护形式已成为常规。当夜幕降临时,装甲部队进入隐蔽的临时阵地,日出之前,他们不是转移阵地,就是进入公开的阵地。换句话说,他们忽而收缩兵力忽而疏开兵力。]由于部队能实施远距离机动而不被发现,因此可能产生所谓的“捉迷藏战术”,从而也会导致佯攻、伪装和伏击等战术,这种能力还将在相当程度上减缓野战行动,否则,机械化部队随时都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和弗拉米尼在特拉西梅诺湖所陷入的同样境地。
根据我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我个人并不认为夜间运动象许多士兵认为的那样困难,尤其在坦克装备有可靠的指北针,坦克手的训练已精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注:在北非,这点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比过去更频繁地采取夜袭行动,而且,我认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