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上级是很乐意采纳你的意见和建议来完善自己的方案的。
    请教会增强上级对下级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与上级沟通时,他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儿”的想法,并逐渐理解你的动机,恢复对你的信任。
    5.谨慎解释
    在与上级相处的过程中,下级难免会受到上级的批评。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批评是对的,但也有上级做出错误批评的时候。在上级批评错了的情况下,下级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上下级的关系。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面对上级的错误批评时,下级不必马上解释。因为你越是急于解释,就越会使上级觉得你不诚恳、不虚心,不乐意接受他的批评。
    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人对上级的提醒、劝告乃至批评都听不下去并不愿表示诚恳地接受,而是急于将上级“顶回去”,有时甚至喋喋不休地表白。久而久之,就会引起上级的反感,对他的前途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与上级相处时,一定要谨慎地使用“解释”。
    那么,面对上级的错误批评,应该如何解释呢?
    要事后解释,不要当面解释。上级的批评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做出的,上级之所以会做出错误的批评,往往是主、客观两面的原因。比如说,他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听信了别人的误传等等。而且,处在上级的位置,一般是不会对人或事轻易地做出批评的,一旦对某人进行批评,那往往是他自认为有一定道理。同时,上级的批评也会伴随着严肃的面孔、严厉的言词,甚至大声的训斥。碰到这种情况,确实也不是每一个下级都能够承受的。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考虑到今后的工作,下级应该忍耐和克制,不要一触即跳,给上级“火上浇油”。即使受了很大的委屈,也不要当面顶撞,可以在事后一个适当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向上级说明原委。这种事后解释的好处很多,既可维护上级的威信,又表现了你良好的修养;既维系了上下级之间的正常关系,又增加了上级对你的信赖和爱护。一般来说,如果上级事后知道自己批评的不妥,也会在内心主动地做自我批评。如果你当面顶回去,就不可能收到这样好的效果。
    第20节:与上级相处 计五 让上级接受(4)
    要间接解释,不要直接解释。一般说来,间接解释比直接解释好。间接解释是指通过第三者或者通过电话、文字材料等中间媒介进行的解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上级觉得真诚可信。在你受到很大委屈,往往自己又不便说时,采用间接解释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要“有选择”地解释,不要“面面俱到”。无论是当面向上级解释,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向上级解释,都要本着“宜粗不细”的原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点到为止”,切不可纠缠于细枝末节,只要在大的方面解释清楚就行了,切忌喋喋不休地逐个问题逐个细节地给上级解释。如果你不得要领,不把大的问题解释清楚,反而在枝节问题上滔滔不绝,那么,即使你本来有理,恐怕也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所以,在向上级解释前必须认真思索,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弄清何以要向上级解释,哪一点或哪几点必须解释清楚,这样才不至于在向上级解释时“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什么都想说却又什么都说不清。
    要真诚解释,不要宣泄不快。下级主动向上级做解释,这本身可以看做是“高姿态”,但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说话态度不诚恳,特别是借解释之名宣泄情绪、“秋后算账”,那么,“高姿态”便成了“低水平”,其后果也是可以想象的。作为下级,对上级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的批评,都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严格地检查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上级工作繁忙、头绪很多,说错话、办错事也是不足为怪的,而当他意识到自己批评错了,下级又能原谅他、体谅他时,无形中就增进了上下级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如果下级有错不认错,或者一味地责怪上级,或者等待上级首先向自己认错,就只能导致上下级关系的紧张了。
    6.恰当劝谏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上级也一样,只要他工作,就免不了会有失误或不当。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下级做了错事或工作中出了什么小毛病,上级就可以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给予批评,而无须有诸多顾忌。批评的人,觉得理所当然;被批评的,觉得天经地义。
    当然,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也会相互尊敬、相互谅解、平等亲近。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习惯于上级批评下级,而并不敢于也不善于向犯了错误的上级提出批评。其实,既不是上级不犯错误,也不是上级批评不得,关键在于你会不会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
    在劝谏之时千万要记住,上级终究是上级,下级毕竟是下级。既然如此,上级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权威”存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单位,也不管这个单位是大是小,都必须使全体人员具有尊重权威的意识,并且要依据权威的指令去办事。技术有技术权威,管理有管理的权威,只要充分利用权威的说服力,就能消除许多工作上的疑虑,使大家勇于冲刺,使事业欣欣向荣。
    但是,如果你身为单位的上级,偶尔不慎做出错误的决定,就意味着你的权威将会受到影响。但是此时,假如下级直接指出或揭露出错处,你难免会认为下级是在向自己的权威挑战,伤害了自尊,而有些下不来台。应该说,任何一位上级大概都不会希望这样的局面出现。
    在历史上,不乏忠贞之士因直谏皇帝后落得惨淡收场的事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劝谏者没有推敲处于上位之人的心态,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当其自尊心受挫之后,感到自己威信受挫,进而恼羞成怒,直谏者的末日也就到了。当然,现代社会不会再出现这类封建王朝时代的悲剧了,但搞得不好,也会使上下级之间心存芥蒂、耿耿于怀、终日不快。如若碰上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的上级,也许还会被降职、调离、甚至被炒鱿鱼。
    所以,身为下级,如果你真的发现上级工作中出现了错误或问题,并且决意要向他指出的话,那么你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最佳效果。
    第21节:与上级相处 计五 让上级接受(5)
    由于每一位上级者的脾气、xìng格、学识、资历、兴趣、爱好及习惯各不相同,所以指出上级缺点错误的时机和方式也应因人而异。比如,你可以趁着与上级一起外出共进午餐或去外地出差时,以自然、随便、朋友式的态度,以及低柔的声音和委婉的语言向他指出其不是之处。但切记不要过火、不要没完没了,而要轻描淡写、旁敲侧击。要学会察言观色,如果他毫无悔意,竭力为自己辩解,你就要收口了,千万不可一口咬定他的错处,更不要强迫他承认他有错处,因为有时他可能心里已经承认了他的错误,而且也接受了你的规劝,只是碍于尊严和脸面,在口头上做一下挣扎罢了。这时,你就应该立即巧妙地转移话题,最好能不露痕迹,让他重新感到心情舒畅。当然,假如他能够诚恳虚心地接受你的批评,且坦率地表示自己有错时,你也应该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还可找一些客观原因替他开脱,使他在心理上轻松一些,而不必过于自责、难过。倘若这样,你的上级肯定会把你当做他的知己。
    反之,如果见到上级承认了自己的缺点,你就以为“这下可被我抓住了,一定要教训教训他,让他也尝尝我的厉害”,便毫无顾忌地对他进行“轰zhà”,那么,即便是最宽宏大量的人也终究难以忍受的。
    总之,劝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下级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劝说的时机、方式和方法,当然,强烈的责任心也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7.礼重于理
    “礼”和“理”,同音却不同义,二者的差别也是十分大的。“礼”是指“礼貌”;“理”则是指道理、理由。
    与上级相处,既需要讲“礼”,也需要讲“理”。然而,相比之下,“礼”往往比“理”显得更为重要。
    无论是谁,都喜欢讲“礼”的人,因为这能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没有谁会对一个讲“礼”的人表示讨厌。然而,“理”就不同了,虽然在很多场合中,需要讲“理”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可是,讲“理”的情形,一般都是发生在没有等级差别的场合中。与上级相处,如果你总是想着要和他讲道理,一味地摆出自以为有“理”的样子,就必然会引起上级的反感。上级有上级的道理,最起码,你和他摆起架势来“讲理”这件事本身就会使上级认为你并不是一个讲“理”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下级不能同上级讲理,我们所提倡的是要在适当场合、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和上级沟通。
    对于“礼”,大家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说来,“礼”的原则在古今中外都是大同小异的,比如握手、鞠躬、微笑等行为举止,还有“请”、“谢谢”等言辞,都是一些讲“礼”的表现,是对对方的尊重。
    所以,在你想和上级讲“理”的时候,最好也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
    首先,在jiāo谈时,应该表现出对上级应有的尊重。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显出无精打采、漫不经心的样子,太过无所谓的态度,必然会大大伤害上级的尊严。
    其次,无论上级是对是错,你都要先听他说,然后再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上级的观点是正确的情况下,下级对他应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但是,假如你觉得上级错了,下级一般心里就会憋不住气,想和上级理论一番,甚至直接指出他的过失。这样,上级虽然在心里认为你可能是对的,但在面子上会挂不住,一定会把你视为一个难“搞”的下级,从而可能在晋升和加薪时还你以颜色。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中国人其实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实际上,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是如此,这本来就是人xìng上的一大弱点。处于上级的位置上,由于要维护他的权威,树立他的良好形象,在下级面前,上级会更加重视维护他的面子。因此,即使上级做错了,你也要恭敬地向他提出,而不是马上对他进行攻击、责难和非议。
    如果你总是这样有“礼”的话,那么上级心里就会对你产生好感。因而,当你准备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创新或对上级的失误提出迂回变更的方案时,也应该以有“礼”的方式来表达,上级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有时,以“礼”服人要比以“理”服人强得多。
    第22节:与上级相处 计五 让上级接受(6)
    由于每一位上级者的脾气、xìng格、学识、资历、兴趣、爱好及习惯各不相同,所以指出上级缺点错误的时机和方式也应因人而异。比如,你可以趁着与上级一起外出共进午餐或去外地出差时,以自然、随便、朋友式的态度,以及低柔的声音和委婉的语言向他指出其不是之处。但切记不要过火、不要没完没了,而要轻描淡写、旁敲侧击。要学会察言观色,如果他毫无悔意,竭力为自己辩解,你就要收口了,千万不可一口咬定他的错处,更不要强迫他承认他有错处,因为有时他可能心里已经承认了他的错误,而且也接受了你的规劝,只是碍于尊严和脸面,在口头上做一下挣扎罢了。这时,你就应该立即巧妙地转移话题,最好能不露痕迹,让他重新感到心情舒畅。当然,假如他能够诚恳虚心地接受你的批评,且坦率地表示自己有错时,你也应该见好就收,适可而止,还可找一些客观原因替他开脱,使他在心理上轻松一些,而不必过于自责、难过。倘若这样,你的上级肯定会把你当做他的知己。
    反之,如果见到上级承认了自己的缺点,你就以为“这下可被我抓住了,一定要教训教训他,让他也尝尝我的厉害”,便毫无顾忌地对他进行“轰zhà”,那么,即便是最宽宏大量的人也终究难以忍受的。
    总之,劝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下级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劝说的时机、方式和方法,当然,强烈的责任心也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7.礼重于理
    “礼”和“理”,同音却不同义,二者的差别也是十分大的。“礼”是指“礼貌”;“理”则是指道理、理由。
    与上级相处,既需要讲“礼”,也需要讲“理”。然而,相比之下,“礼”往往比“理”显得更为重要。
    无论是谁,都喜欢讲“礼”的人,因为这能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没有谁会对一个讲“礼”的人表示讨厌。然而,“理”就不同了,虽然在很多场合中,需要讲“理”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可是,讲“理”的情形,一般都是发生在没有等级差别的场合中。与上级相处,如果你总是想着要和他讲道理,一味地摆出自以为有“理”的样子,就必然会引起上级的反感。上级有上级的道理,最起码,你和他摆起架势来“讲理”这件事本身就会使上级认为你并不是一个讲“理”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下级不能同上级讲理,我们所提倡的是要在适当场合、适当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和上级沟通。
    对于“礼”,大家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说来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