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听刘墉讲为人处世 > 第 17 章
    云舒”的气定神闲、“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风平浪静。胜而不得意忘形,败而不悲观绝望。得失之间,泰然处之。

    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得意忘形,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已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邯郸学步,也经常用来比喻那些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的人。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96节:肯定自己(8)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学生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孤芳自赏,通过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断使自己取得进步,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健全的心理品质打下基础。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我们要学会谦卑自己,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就是能够拜一切人做师傅。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且在别人的问题上看到自己,能够扬长避短。

    在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难免有不如人的地方,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放下架子,谦虚地向别人学习,积极和别人合作,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积聚别人的力量来轻松地完成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别对刚学会为人处世的人来说,更应该学会向别人学习,因为你的经验和经历都不多,需要努力观察别人的做法,向别人吸取宝贵的经验。现代企业中强调的团队精神、团体合作,也正是这个道理。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体,是不会轻易被击垮的,我们必须努力培养积极的团队精神。

    积极的团队精神

    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分析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可算作高明的人。同样,对别人的认识和了解,也需要认真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然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团队中,为人处世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避免产生矛盾,懂得收敛自己身上的棱角和锋芒,怎样才能做到与人和睦相处,为人处世呢?

    首先,欣赏对方的长处。多欣赏、发掘、搜寻对方的长处来补自己的短处。朋友之间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就嫉妒,学习用欣赏代替嫉妒。

    其次,要包容对方的短处。《圣经》说:爱是凡是包容。又说爱能遮掩一切的过错。恨能挑起争端。包容就是遮盖,帮助对方把短处变成长处。

    第97节:告诉你事实的真相(1)

    再次,要担当对方的难处。再有本事的人也会遇到难处。碰到困难要彼此分担。你想让别人怎么样待你,你应该首先怎样待别人。

    最后,想想自己能从这些观察中学到什么。前世界首富保罗?盖蒂说:“我宁可用一百个人每人百分之一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也不要用我一个人百分之百的努力来获得成功。”不管你个人有多么强大,你的成就有多么辉煌,只有保持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切才会有现实的意义。

    第三章 告诉你事实的真相

    ◎礼多人不怪

    不要去轻视任何人,不要去轻视任何人,恰恰在这一点上,一些狂妄自大、出言不逊、不懂礼貌的人却最不懂得,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贵人哪里来》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冠名天下,“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也是中国古代lún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有言:“人而无礼,胡不遗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亘。”

    礼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最起码的社jiāo常识,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形式,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内涵与修养,也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方法。它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更应具备礼貌这种基本素质,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引起别人重视的第一印象。

    可是,往往有些人,却连这种最普通的常识也忽略,使别人对其印象,大打折扣。

    不要忽略别人的存在

    有人喜欢在大庭广众或聚会中,与别人jiāo头接耳、细声说、大声笑,完全不理会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弄得在场的人都十分不快,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习惯,有什么重要的事,为何不在人少或私底下说呢?何必一定要这样招人注目,惹人讨厌呢?

    春秋时,陈国国君灵公在夏徵舒家里饮酒,说话就很不注意场合和礼貌,导致招来杀身之祸。当时他嘲弄孔宁、仪行父两位大夫说:“徵舒和你俩和你像。”而那两位大夫也毫不客气地回敬说:“和您也很像。”不言而喻,他的意思就是指三人均和夏徵舒的母亲有暧昧关系。结果,陈灵公后来被夏徵舒用箭shè死。

    第98节:告诉你事实的真相(2)

    无独有偶,说话不礼貌更甚者,造成了“一言祸国”的下场。

    三国时,东吴孙权想加强孙刘两家的联盟,希望和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于是派遣使者为儿子求婚。但关羽小觑孙权,出言不逊,声称“虎女”焉能嫁“犬子”?导致孙吴联盟破坏,自己不仅掉了脑袋,丢了荆州,还连累张飞、刘备相继身亡,导致蜀国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实际上,对别人的礼貌体现了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表达。

    有一位著名专栏作家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没发一言。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作家问他。

    朋友答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呢?

    在与他人jiāo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也会有益于人际jiāo往;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令人反感讨厌则是必然的,自然会不利于你的为人处世。

    勿以礼小而不为

    礼貌的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表现在语言上、着装上、举止上等等,但它有自身的规律xìng,其基本的礼仪原则:首先就是敬人的原则,不要忽略别人的存在;其次就是自律的原则,要做到发自内心的真诚,克己慎重、自我反省,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论语》有言:“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对他们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他们真正有礼。

    还有一点就是适度的原则,在人际jiāo往、为人处世中,要做到适度得体,掌握分寸,注意细节。

    敲门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咚咚乱敲,声急而响,则显得冒冒失失,长此以往则形成了没礼貌的“习惯”;还有一种是用拳头去砸,边砸边大叫大嚷:“开门,开门!”言行显得极为鲁莽,这就不只是不讲礼貌了,而是显得无知,难免让人厌恶;更有甚者,用脚踢门,咚咚巨响,这类人完全失去了为人处世起码的修养,理应戒之。

    第99节:告诉你事实的真相(3)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敲门方式,你还会欢迎他吗?最有礼貌的方式,应当是轻轻地敲,带着音乐般的节奏,柔柔的,一如敲门人的笑脸,发出的每个信号都是对主人的礼貌与尊重。这样的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懂得礼仪修养,自然而然会受到“上宾”的接待。

    礼尚往来在于诚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不能立足社会。为人处世中,送礼也是一门学问。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融入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社jiāo形式。

    可以说“礼品是人品的延续”,每件礼品都是经送礼人精心挑选后才呈送出去的,对方可以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它是人们社jiāo的纽带、一个无声的宣言。它宣告着送礼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普通的朋友、友善的亲戚、感激下属的老板或是一位热心的崇拜者等等。

    追源溯流,“送礼”这一习俗在世界各国的各个时期都广泛存在,在各国众多的风俗中是最通用的一种,也是最令人感到亲切和愉快的一种,它的初衷是出自真心、奉献欢乐、美好愿望的实现。

    因此,光用慷慨大方来解释送礼是不对的,礼品的价值不能以其价格来衡量,关键看给礼品赋予的意义,而送礼不是施舍,也不是炫耀财富。有多少能力,送多少礼,如果没有那个分量那个心胸,就不要勉强自己。如果送礼显示了你的优越感,或让对方感到自卑,则失去了送礼的意义。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义重”。《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所系上的红头绳,价格虽不值一提,但它却蕴涵着父女亲情,感人泪下,价值非凡。

    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态”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态”要平,才不显得谄媚。总之,所赠送的礼品往往跟人们的思想感情紧密相关。送礼的真正目的应是给别人送去快乐,不管我们送何种礼品,其真正的含义在于礼品所表达的爱不事带任何条件的礼品才是出自真心的,才是最好的礼品。

    第100节:告诉你事实的真相(4)

    ◇上善若水,让三分功给别人

    人是相互的,只有当我们自己先有公德之后,才能要求别人有公德;只有当我们先自重之后,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只有在每个人都能自律,由自己做起,保证自己绝不成为传染病源的情况下,SARS才不会扩散。

    《中国人不传病dú》

    地球上,有四分之三的地表都是水;人体内,百分之八十也是水。无论是在我们的身体里,还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流动着水,水为我们提供生命元素,也是我们生活的导师。

    在古代还没有发明镜子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来到有水的地方,揽水以自照。那是因为水清澈透明,可以反照万物。也正是因为水的清澈,能够反观,所以当我们的心,受到污染,混浊了,变得不清澈,看不透自己本心,见不着自己本xìng的时候,我们可以学着静下心来,沉淀内心的混浊,让心灵逐渐清澈。

    先圣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地方。老子告诉我们: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样渊深沉静;待人,要像水那样真诚友爱;说话,要像水那样诚实可靠;为政,要像水那样长于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

    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博大精深,丰富异常,如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他认为在人和人jiāo往当中,要用柔弱对刚强,用忍让对强硬,最后达到“夫惟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地步。人和人相处从层次上分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让”,一个是“柔”。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为什么舜把天下禅让给了大禹?那是因为大禹治水辛辛苦苦治了九年,踏踏实实,不争功,不自夸。舜谓之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说的就是:这么多人,只有你不夸耀自己有功劳,但是天下谁也跟你争不了功劳。结果舜就把天下给禹了,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第101节:告诉你事实的真相(5)

    如果你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别人,做人要将心比心,做事要多给别人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对别人的缺点要善意指出,不能幸灾乐祸;对别人的危难应尽力相助,不应袖手旁观,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马蹄疾时,也不能坐看笑话,居功自傲,而是应多想想别人对自已的帮助和恩惠,让三分功给别人。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指的就是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快乐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就好像有的时侯,走山边小路不可能两个人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就要先停住脚步,让他人过去才算有礼貌,也最安全。

    自己一个人在品尝美酒佳肴的时侯,也不可以总是一个人独享,要多想想周围还有许多不如自己的人,人们可能由于妒忌而产生其他想法。这个道理正如古人扫墓祭祖一样,现在多数人逢年过节,敬神祭祖也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分洒在周边,送给周围的游魂野鬼吃光,因为人们相信不这样做,那些供给祖先的酒菜会被游魂野鬼给抢光,这虽然是迷信,却也说明了一种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所以君子都宜明了居功之害。遇到好事,总要分一些给其他人,绝不要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