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 第 130 章
    是印度政府为推行扩张政策挑起的事

    实。在生活上,根据印军民族、生活习惯,按照军官、士兵及不同民族分别

    编队、起伙,给伤俘病俘治病疗伤,允许他们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和娱乐活

    动,给他们与家人通信的自由。中国军队出色的宽待俘虏工作,在印俘中产

    生良好的影响。不论是战场上就地释放的战俘,还是由俘虏收容所释放的战

    俘,都一致赞扬中国军队是“最勇敢、最人道、最伟大的军队”,同中国军

    队相处,“第一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们表示“一定要把中国人

    民的友谊带回印度去,传给下一代,让中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四.加强后勤基地建设,以运输工作为中心,实施可靠的后勤保障

    中印边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给反击作战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困

    难。中印边境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作战物资基本不能就地筹措,要靠

    远离战区的战略或战役后方运送,运输线最远达2000 余公里;通往战区的地

    形复杂,道路少、路况差,而运输手段又比较落后,主要靠汽车运输,运输

    任务十分艰苦、繁重;高原缺氧,运输效率极低;物资下公路后,主要靠人

    背牲畜驮,前运后送十分困难。高原地区的这些特点和问题,使作战部队对

    后勤保障具有较强的依赖xìng,而物资供应、后勤保障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指

    挥员的决心与部署,关系到作战的进程和结局。由于战前预有准备,战中精

    心组织,在各级后勤人员的艰苦努力和战区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下,出色地完

    成了后勤保障任务,使自卫反击作战得以胜利进行。战后,一些资产阶级军

    事评论家也叹服地说:“在这样一个地区,供应这样一支军队,的确是件了

    不起的事情。”

    战前,中央军委及西藏、新疆军区充分认识到西部高原边境地区的特点

    对作战行动、特别是对后勤保障的影响,围绕解决战时物资供应问题搞好后

    勤战备工作。

    首先,注重加强高原边境地区后勤基地建设,搞好作战物资储备。从50

    年代末期开始,中央军委及西藏、新疆军区就根据该地区的战略地位以及可

    能的作战方向,进行战场后勤建设。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陆续修建了兵站、

    医院、修理场(所)和各种物资储备仓库。储备了一定数量的给养、弹yào、

    yào材、油料、器材以及其它军需物资。在主要方向和边防一线地区,还储备

    了一定数量的主副食、柴草、马料、酥油、帐篷等物资。根据中印边境斗争

    形势的发展变化,预测可能的作战规模,先后建立了多级物资储备点,加大

    战备物资储备。在反击作战中,共前运各种物资6. 57 万吨,其中靠两个战

    区战前储备就解决了3. 57 万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方运输的负担,缓

    解了运输任务紧张和运力不足的矛盾。

    其次,高度重视改善通往高原边境地区的jiāo通道路。从50 年代初开始陆

    续建成的川藏、青藏、新藏几条主要jiāo通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参

    战部队和大量作战物资从战略后方运往战区。为了不断改善边境地区的jiāo通

    运输条件,在战前,西藏、新疆军区就重视把改善战区jiāo通同西部边疆经济

    建设结合起来,增修了若干通向边境地区的干线和支线,中印边境局势紧张

    后,西藏、新疆军区对可能执行作战任务的边境地区,进行了急造军路的勘

    察设计。这些,为保证反击作战兵力机动和物资运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再次,在落实战备工作中,西藏、新疆军区在战前制定了各种物资运输

    和物资保障方案,从研究高原地区物资保障的特点出发,重视抓好在特殊高

    原地区作战物资保障训练和消耗的实验,掌握了人、畜、车辆运输以及特殊

    高原作战各种武器弹yào消耗定额等大量数据,为战时指挥员实施正确的后方

    指挥,遂行物资运输保障任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于战前从最困难处着眼,积极做好物资供应和运输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反击作战搞好物资保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反击作战中,中央军委和东、

    西线指挥部,又针对高原地区物资运输的特点和实际,想方设法克服自然地

    理障碍给物资运输带来的各种困难,竭尽全力地解决运输手段落后与运力不

    足等问题。通过艰苦努力,基本上保障了部队的作战需要。解决运输问题的

    主要措施是:

    充分发挥汽车运输的骨干作用,解决远距离物资运送。为保证作战物资

    的供应,中央军委和西藏、新疆军区共征调了4370 余台汽车执行运输任务。

    在组织运输中,各级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总后勤部直接掌握三条主要干线

    上的汽车运输,沿线增设了加油站、维修站,建立后方运输指挥机构,加强

    运输中的组织指挥。战中,各级根据作战部署周密安排运输计划,分清主次

    缓急,合理调度和使用运输力量。为提高运输效率,从加强技术保障、装卸

    力量、调整勤务、车队编组和行驶等各个环节上挖掘潜力,加速汽车运输的

    周转。

    加强道路保障,抢修急造军路,尽一切可能使汽车运输向前延伸。如在

    克节朗地区作战前,参战部队迅速改善和抢修了错那至麻麻的公路;西山口

    一邦迪拉地区作战前,在错那至达旺构筑了81 公里长的急造军路,使之与原

    来达旺至伏特山的公路连结起来,保证了大量物资的运输和重火pào的机动。

    大大提高了战役后方的运输能力,缩短了人力、畜力背驮运的路程,对保障

    作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组织人力、畜力运输,解决车辆无法通行地段的物资运送。在组织人力、

    畜力运输中,采取了逐站接力倒运的办法,并根据需要,为保障迂回部队或

    解决其他部队某些急需物资,组织人力随队跟进直供保障。

    适当加大部队携行量,是解决参战部队进入战区迅速投入战斗的最及

    时、可靠的手段。反击作战中,各参战部队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吃大

    苦,耐大劳,普遍加大了粮弹携行量,一般携带7 日份给养,有的部队达到

    9 日份,弹yào一个基数。在运输紧急时,有的部队还自行组织突击队背运;

    当运输跟不上时,就省吃俭用,克服困难。

    这次自卫反击作战,战场正面宽,作战方向多,加上自然地理条件的影

    响,对后勤保障机构配置和组织指挥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合理的后勤保障

    机构和后方配置,采取适应于高原地理特点和作战要求的后勤保障方式,实

    施及时准确的后方指挥,是后勤保障及时、到位、不问断的重要保证。战前,

    刘伯承元帅强调指出,反击作战后方布局是个大问题,对这次作战有特殊意

    义。中央军委和东、西线指挥部,在建立后勤保障机构时,根据自然条件和

    作战特点,考虑作战规模和作战部署,沿不同方向开设了转运站、兵站、技

    术保障站(所)、医疗卫生等后勤保障机构。在后勤配置上,使各种保障机

    构尽量前伸,既保障主要方向,又兼顾其它方向以及战役迂回部队的需要。

    当部队向前推进时,适时开设前方补给站、救护所;在后勤保障方式上,充

    分考虑到战区多纵向道路不便横向支援的特点,采取了定点保障与机动保

    障、按作战区域分区逐级保障和直供保障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对某些独立执行任务的部队,适当加强运输补给、卫生勤务、技术保障力量,

    以保证其在远离战役后方,道路险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任务。在后方指挥

    上,严密组织,加强领导,把后方指挥作为作战指挥的一部分。除建立了各

    级后勤机构外,还吸收了各级后勤主要首长参加合成指挥所,以使后勤部门

    及时了解上级意图、部队部署和行动,准确提出后勤保障工作建议,调整后

    勤保障计划,提前作好物资准备,妥善安排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力量。同

    时,争取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及支前机构人员参加后方指挥机构,对加强协调

    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在特殊的高原地区作战,由于空气稀薄,易发生高原反应、肺水肿等病

    症。中印边境东段多雨潮湿,dú蛇、蚂蝗、dú蚊较多,有痢疾、疟疾、麻疯

    等流行病。西段易发生雪盲和冻伤。此外,由于道路险阻,伤病员转送非常

    困难。途中如不及时包扎和救治,极易发生死亡。这些,对部队生存和战斗

    力都有威胁及影响,给卫生勤务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藏、新疆边防

    部队,借鉴十几年在高原生活战斗的经验,在搞好反击作战中的卫生勤务保

    障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抓好战前高原严寒地区适应xìng训练,提高抗病能力。战前,参战部

    队普遍进行了高原严寒地区适应xìng训练和防流行病、防冻伤常识教育,增强

    了在高原地区的作战和生活适应能力。

    二是加强参战部队的卫勤力量。反击作战前,中央军委从内地和西藏、

    新疆地区抽调了一大批医务人员,加强了参战部队卫勤保障力量。在作战中,

    特别重视加强师以下和某些独立执行作战任务部(分)队的卫勤保障力量,

    使其能够独立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提高野战救护能力。

    三是尽量靠前配置卫生勤务机构,缩短伤(病)员后送距离,保证及时

    救治和迅速转运。

    四是组织部队积极开展战场自救互救。反击作战中,参战部队在做好防

    病、防冻伤的同时,对出现的病、伤员及时采取简单救治处理。这次反击作

    战中的战伤自救互救率,东线达62.2%,西线达40%,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

    伤病员基本上得到了及时救治,大大降低了非战斗减员和战伤死亡率,有效

    地保护了部队的战斗力。

    五.认真贯沏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地区政治稳定和经济发

    展,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是máo zé dōng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中国人

    民解放军在历次革命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斗争中,紧紧依靠人民群

    众,实行人民战争,赢得了伟大的胜利。在高原边疆地区进行反侵略战争,

    同样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实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实行人民战争,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一基本条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的胜利,也是在西藏、新疆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西藏、新疆各族人

    民积极支援战争,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正确贯彻执行的结果。

    西藏、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各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影响较

    深。这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等原因,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民解放

    军进驻西藏、新疆以来,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

    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持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

    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全心全意地为各族人民排忧解难,治病

    扶贫。特别是通过抢险救灾等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人民解放军积极帮助边疆人民发展经济,既改善了边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

    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增进了军民团结,也为保卫边疆,反击侵略,打下了物

    质基础。

    在反击作战前,驻西藏的人民解放军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根据

    广大僧俗群众的要求,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平叛改革,摧毁了反动黑暗的封建

    农奴制度,广大农奴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翻身农奴深深体会到,是共产党

    和人民解放军使他们获得了新生,西藏人民把解放军比做菩萨兵,把共产党

    看做大救星。正如máo zé dōng所说,西藏人民无产者、半无产者得到了解放,所

    以他们支援战争的热情很高。在印军加紧对中国领土侵略扩张的几年中,西

    藏、新疆地区进行了揭露印度侵略yīn谋,控诉印军侵略罪行的教育,使各族

    人民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形成了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积极支

    援边防部队反击作战的极大热情。经过平叛改革获得翻身解放的百万农奴,

    支前热情空前高涨,出现了母亲送子、妻子送郎、兄弟姐妹争上前线的动人

    景象。

    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了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为宣传、动

    员、组织人民群众,为民力和军力的最佳结合,实行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依靠地方党政组织和支前机构宣传、动员、组织人民群

    众,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可靠形式和组织保证。这次反击作战,战争的动员范

    围,人民支援战争的方式,都根据战争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西藏、

    新疆自治区党和政府,在战争准备阶段,成立了县、区、乡各级人民政府支

    前机构。为充分发动群众,西藏工委向全区人民进行了总动员,把支援前线

    作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新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向全区发出“一切为

    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号召。各级支前机构与作战部队密切配合,统一

    征集和使用人力、物力、运力。作战地区党政及人民群众,要人给人,要物

    给物,要车出车,全力支援战争。西藏先后动员民工3.2 万余人,牲畜1 万

    余头。新疆先后动员民工2 万多人,牲畜1300 多头。尽管作战地区物资匮乏,

    西藏、新疆人民仍尽力筹集粮袜、ròu食、蔬菜供应作战部队,支援前线。全

    国人民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节衣缩食,集中了大量作战物资,

    基本满足了作战的需要。反击作战的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支前机构

    的作用,对于快速动员、合理使用支前力量,快速筹集作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