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改革及其敌人 > 第 22 章
    提高

    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确立党内民主的社会基础。党本身必须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党内民主必须在一定的程度上和社会民主结合起来考量。在西方,各政党必须直接呼诸于选民。中共不实行西方那样的直接民主,并不意味着就不用考量“选民”的利益了。近年来的实践可以概括为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利益的“内部化”来诉诸“选民”利益。就是说,在“利益代表”政策的引导下,执政党主动把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容纳于党内。接纳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不仅仅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更有利于党发展出有意义的党内民主。这次在党代表群体中,增加了“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就是这方面的最新发展。不同的社会经济利益可以通过中央委员的选举过程,反映在中央的政策议程上。而各种社会经济利益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反映,则是选举制度需要完善的问题,就是说,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考量到如何能够公平公正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公平公正xìng,党内选举才会提高和强化学界所说的党的统治的政治合法xìng。

    党内民主的思想和初步制度结构已经形成。不过,从思想到制度表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很难,因为每走一步,就牵涉巨大的利益调整。不管怎样,这些年的探索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尽管不尽如人意,但一旦有了一定的制度基础,就可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且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造就的巨大动力,中共必须这样走下去,这不仅是为了党本身的生存发展,而且也是为了政治的制度xìng稳定。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7年10月30日

    反思民主是为了更快、更好的民主化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有关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方面,中国国内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去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把民主政治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至少在理论上确立了中国民主化的路线图,那就是要用中共党内民主来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但在社会层面,中国的知识界则开始反思西方民主。反思西方民主并不是新鲜事,历届中共领导人都否定西方式民主对中国的适用xìng。每次讨论一旦涉及政治改革,人们总会把西方民主拿出来反思一番。

    但最近一波对西方民主的反思有很多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很多争论把民主视为西方的产物,认为西方要通过向非西方国家扩展民主来制约其他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西方向中国推销民主也是为了制约中国、永远弱化中国。其次,一些人把很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民主危机等同于民主本身的危机,开始怀疑民主政治本身的价值。再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不难看出,这一波对西方民主的反思实质上是反对中国政治本身的民主化。既然民主属于西方,那么民主化就是西方化,既然民主是西方掌控和弱化非西方国家的有效手段,那么反民主化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根据了。

    反思民主可能变成反民主

    近来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在大力提倡思想解放。这一波的反思民主显然和思想解放有密切的关联。思想解放当然是容许任何人来反思一切,这一点在知识界和学术界尤其重要。但是如果对“解放思想”作极端的理解,那么很容易表现为虚无主义,最终变成无视一切和否定一切。表现在政治领域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如果反思民主演变成了反民主,那么思想解放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思想解放的本意是为了寻找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手段。表现在民主政治方面,如果对围绕着民主化的很多理论问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就容易把反思民主转变成为反民主。

    反思民主的起点还是应当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发动第一波思想解放运动时所秉持的原则,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经验上看,很难说民主政治能够与中国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多负面现象联系起来。显然,民主政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效果。很容易看到,凡是民主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社会也比较发达,或者说,在民主社会,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且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和持续。这尤其表现在北美和欧洲、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等。

    在实行民主的国家和地区,政治也比较稳定。民主政治的构架往往通过各种利益的妥协和协调而得到建立。一旦制度结构形成,不管发生怎样的社会和政治纠纷,总体政治制度不会被动摇。就是说民主政治具有比较强的消化社会经济矛盾的能力。同时,尽管在民主政治下也会发生腐败,但一般来说,民主政治较之非民主政治要清廉,少腐败。

    但同时,也有很多经验表明,民主也往往和一个国家的积弱有关联。在亚非拉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往往与内部长期的政治和社会冲突共存。政治人物专注于政治斗争,腐败毫无休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在那些地方,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无序的代名词,变成了人民的一个沉重的政治包袱。

    不是民主政治本身的问题

    民主在发达国家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但在不发达国家往往表现为政治劣势。这两种情况的共存说明了什么?它首先说明了民主在从西方向非西方国家扩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是人们不应当把民主在扩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等同于民主政治本身的问题。较之所有其他形式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民主政治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政体,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冷战以后,随着传统政党和意识形态的衰落,西方民主政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从各方面来看,即使西方民主制度本身也在与时俱进,在不断改变自身。例如当很多年轻的选民不再对传统的政党感兴趣的时候,各种非政府组织就应运而生。从组织到意识形态,从选区划分到选举方式,西方民主也在不断调整自身。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出现了问题,主要是那里的激进民主化所致。民主政治的良好运作需要制度方面的基础设施,也需要相当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主出现了问题,是因为那里的民主要么是由外力促成,如通过西方殖民主义或者其他输出形式,要么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精英不管本地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条件,盲目地引进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或者失败并不是因为民主政治本身,而是因为民主政治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条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民主尽管产生在西方,也是从西方扩展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民主并不是西方的特殊品。即使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民主,也不是同时形成的。在西方,民主也有先发展国家和后发展国家之分。但在西方,人们从来就没有所谓“法国化”、“英国化”、“德国化”或者“美国化”之说。即使当民主扩展到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过程中,也没有“西方化”的说法。同时,在民主发展得好的国家,人们也没有热衷于讨论模式问题。原因很简单,民主成功的国家都是把民主建立在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之上的。正因为这样,民主政治可以说一国一模式。

    民主政治一国一模式

    民主在亚洲的传播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价值的冲突。近代亚洲思想史上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近代化、现代化和民主化这些从西方开始实践继而扩展到亚洲的发展过程等同于“西化”。尽管这种等式在日本和中国都非常盛行,但到了中国,“西化”更具有了政治道德含义。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这种等式的产生并不难理解。但这种等式在中国成了各方面进步的一大障碍。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够一波接着一波得到传播,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西方的强力推行。如上所说,通过强行推行的民主很少有成功的例子。民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所需要。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产生政治变革的要求,尤其是民主政治的要求。凡是在已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民主政治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机会。不难观察到,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这些制度体系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把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与“西方化”等同起来。说得更明确一些,民主是任何一个国家本身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化”的产物。

    把民主化等同于“西化”的另一个恶果就是误导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很多人看不到民主政治的本质,而只是简单和机械地聚焦于西方的一些制度表现形式,如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等。民主政治具有不同的制度表现形式,几乎是一国一个制度。制度表现形式很重要,但不是本质xìng的东西。民主政治的本质是竞争、透明、参与和政治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因为这些本质上的东西最合乎人xìng,能够体现这些本质的政治制度也就为人们所向往。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解放和反思西方民主并不是要否定民主政治本身,更不是要阻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生和发展,而是为了中国民主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国的民主化是中国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而非“西化”的需要。只有把民主化和“西化”区分开来,才能对民主政治有正确的认识。简单地在意识形态层面来争论民主,并无助于中国的政治进步。

    原刊于《联合早报》2008年2月26日

    亚洲民主乱象让中国引以为鉴

    近来,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相继陷入混乱:泰国政局动dàng,蒙古突发骚乱,就连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韩国也陷入了万民大示威的焦躁境地……

    这些动dàng、骚乱和不安的背后,几乎都闪现一个共同的身影反对党。有观察人士因此指出,亚洲陷入了民主化危机……过度民主导致了这些亚洲国家目前的境况。

    外生型民主天生不稳定

    从民主的产生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扩散来说,大致可分为内生型民主和外生型民主。内生型民主稳定,且发展得好。这是因为内生型民主是一个国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各方面的国家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有能力适应日益变迁的政治环境。

    外生型民主的产生受外来因素(主要是西方)的影响很大,例如韩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民主甚至完全是西方输出的结果。外生型民主之所以不稳定,一是因为缺乏基本的国家制度,二是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不能为民主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这些亚洲国家身上可以观察到,许多反对党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很少有建设xìng的态度,或者说他们是消极反对党。

    而在内生型民主国家,反对党更具有建设xìng,是积极反对党。比如在英国,反对党在历史上被称为忠诚的反对派。党是国家建制的一部分,各种政治力量都认同国家的基本体制,争议的地方多是政策xìng的。

    因此,政党可以更替,但国家制度不会变化,甚至连政策也不会有激进的改变。西方民主是不同党派、政治力量之间在制度框架内遵循游戏规则的竞争。

    在亚洲这些所谓的外生型民主国家,情况却截然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互动并没有严格意义上遵循的游戏规则。尽管建立了民主的构架,但在这个制度表象下,并不存在健全有效的权力运作机制,尤其是缺乏妥协、和解的机制,政党关系因此表现出公开的对立。

    这是亚洲国家需要反思的:亚洲国家学到的只是形式上的民主,而缺少民主的价值内核。民主的本质是竞争,并且是遵循各方认同的规则下的良xìng竞争,要形成良xìng竞争需要许多细小的制度来支撑。

    过早民主化弊大于利

    这些亚洲国家陷入民主困境,还有一个原因是民主的过早发生。西方国家早期民主是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更多的是社会内部各阶层、各社会政治力量之间互动的结果。而在亚洲国家,比如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它们是在国家内部很多因素还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情况下,在外部压力下催生出来的民主。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民主政治侧重分配面,而不是生产面。通俗地讲,在没有“大饼”的时候,就来讲如何分配“大饼”,就会导致“大饼”成为“画饼”。很多发展中国家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恶斗都是为了物质经济利益,掌握了政权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尽管民主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永远是个争论的话题,但很显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并没有导致经济的发展。

    民主具有不可逆xìng的特征。在发达国家,民主体现出整合的力量;而在发展中国家,民主却经常变成巨大的分化力量,尤其是在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民主一旦形成后就会体现出不可逆xìng,时常导致一种恶xìng循环:民主带来分化,分化的结果只能靠动用强力,如军事力量或者强权主义来整合。因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没有妥协的机制,因此最终出现的结果不是民族主义,就是民粹主义。

    一些已经实行民主化的发展中国家,很难走出这种恶xìng循环的怪圈,这也是像泰国等一些国家之所以频繁发生军事政变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基本国家制度不健全、社会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