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他为了弘法讲经,而外出云游四海,临行前,他特意吩咐弟子们要看护好寺院的几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待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满院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籍遍地。
弟子们后悔不迭,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几天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
他看了看枯死的兰花,宽慰弟子们说:“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就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和香客们听了以后,不由得在肃然起敬之余,如醍醐灌顶一般大彻大悟。
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含了多少人生智慧,它时刻在提醒我们扪心自问:难道我们是为了烦恼而活的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吸烟和酗酒有害于健康,实际上,烦恼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大。据有关学者统计,健康和长寿有20%来源于遗传因素,25%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5%来自医疗条件,其余的50%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是自己的精神状态和选择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若能用积极的行为方式远离烦恼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活得很快乐。
在学习远离烦恼的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先要从观念上知道:
我不是为了烦恼而工作的;
我不是了为烦恼而jiāo往的;
我又何尝不是为了烦恼而生儿育女的;
我又何尝不是为了烦恼而生活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况且事已如此,烦恼又何益?在现实生活里,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我们错过了许多的快乐。
这些道理人人都知道,可是在生活中却有那么多人坚定不移地为烦恼而生活着,为烦恼而破坏着生活的和谐与快乐。
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而且没第三者chā足的任何迹象。可是他们离婚了。离婚的起因是女方的一个同事。一次办公室里有位同事离婚了,整天找她诉苦。告诉她男人都是靠不住的,有了一点小钱,就在外面风流。
她说不会吧,总不能一概而论吧,他们感情就很好。同事说,你们是才结婚么,总是浓情蜜意,等激情一过就无聊了,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还说,你老公是经理,应酬多,最容易出花头,一定要看紧点。
她越想越不放心。先是每天检查他换下的衬衣有没有香水味,继尔搜查他的公文包,后来动辄盘问老公,最后还发展到了盯稍。最后她的老公终于受不了她,提出离婚。但她死也不信。她逢人便说,他虽然事业有成,可有什么用,男人根本靠不住。
这真是一个悲剧,男女结婚本来是为了更圆满更快乐地生活,可是结了婚以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却象是故意为了闹别扭、为了制造麻烦而怀疑对方、破坏共同的幸福?
在很多类似的离婚案中,双方并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只是因为小小的争吵和怀疑,导致感情的裂痕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挽回。
一些社会学家发现,夫fù年龄差在7岁以上的婚姻稳定xìng非常之强,其中尤以9-10岁左右最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谦让,当一方有火气时,另一方总是能够以孩童般的处理方式冷却,一笑了之,并且能够很快淡忘,不让鸡毛蒜皮影响人世间最重要的两件珍宝快乐和健康。
在烦恼之际,我们如能多禅师的话“我不是为了烦恼而种兰花的”,然后自己反思一下,是不是“为了烦恼而做事”、“为了烦恼而jiāo朋友”、“为了烦恼而养育儿女”,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本书的最后,让我们合上眼睛问自己:我们不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有多少人很不情愿地离开了这个人世,如果我们烦恼不安地浪费生命,对得起他们离去时对美丽生命的眷恋吗?
如果我们把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开辟出一番安详的天空,让自己盈满快乐。
==================================
==================================
==================================
==================================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1)
王卫宾
融合自己,也融合别人,融合得到的一切,也融合失去的一切,才能活得圆满而快乐。
人生中的定和慧
佛教讲究戒、定、慧三种修为,以达到超脱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俗世人生,要想快乐,也同样需要这三种修为。
所谓戒与定,就是排除外界的干扰,专心于自己的目标,不受任何影响。我们用下面这个小故事来形象的说明。
某个时代,有一个国王想找一个宰相。
后来他找到了一个才华可以充任宰相的人,但不知道他的修养如何,于是就想试探一下他。
国王召来这个人,随便找了个罪名要杀他。于是就有大臣解劝,国王答应暂时不杀他,命令他用一个盘子盛满油,从东城捧到西城,不准滴出一滴,否则仍然要杀头。
这个人捧上油盘,战战兢兢上路了。
在路边,他的父母和妻子认为他必死无疑,悲伤地哭泣,他没有看见。接下来又有倾国倾城的美女从他身边走过,围观的人不计其数,但他没有看见。后来忽然不知从哪里跑来了一头疯象,吓得满街的人乱跑乱跳,可是他一心一意在盘子上,仍然没有看见。
不一会儿,路边的一座建筑突然失火,人们都跑来纷乱不堪地救火抢求救东西,而且殿梁上的一巢马蜂,被熊熊的大火一烧,全飞了出来四处螫人。这个人脸上接连被螫了几下,可是始终没有感觉到,仍然专心致志的捧着油盘往前走。
最后,这个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而且一滴油也没有洒出来。于是国王便拜他做宰相,以为一个人做事,能够这样专心,即使是喜马拉雅山也可以推平,何况其它事情!
对身处佛门净地的出家人而言,这是一种基础的修为,也有一些方法可循。但对身处纷扰世间的我们来说,却只能求其近似,而无法真正做到戒除人生的一切yù望,面对任何事物时心如古井之水,波澜不惊。
正因如此,慧的要求更高一些。也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现实无可奈何的困境中想办法,来打破障碍,超脱一切。
曾经有父子两个贼,老贼年纪一天天大了,可是儿子的技艺却并不精湛。
有一天,他的儿子问他:“父亲!您老了,告诉我找饭吃的法子吧!”老贼不好推却,便答应了。
到了晚上,老贼就把小贼带到一富人家,挖了一个洞,进到屋里。用百宝囊的钥匙。将一个大柜子的锁开开,打开柜门,叫他儿子进到里边。
等儿子钻进去之后,他又把柜子锁了,并且大喊:‘有贼!有贼!’他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急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没丢,贼也没有看见,仍然回去睡觉。
这时锁在柜子里的小贼,不晓得他父亲什么用意,只想怎样才能逃出去,于是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屋里边的太太听到了,就叫丫环掌灯来看衣服。
丫环刚一开开柜子,这小贼一跃而出,一掌把丫环打倒,把灯吹灭,飞快地逃走了。富人家马上派人追。一直追到河边,小贼情急智生,把一块大石头抛在河里,自己绕着道儿回去了。
到得家里,看见他父亲正在喝酒,就埋怨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柜子里。他父亲只问他怎样出来的。他把经过说了之后,老贼便掀髡微笑道:“你此后不愁没有饭吃了!”
这也是人生中的突破障碍的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在面临外界的诱惑与内心的安宁之间矛盾时,我们就陷入了类似这个小贼一样的困境。
如果说这种困境代表了人生的一个悖论,那么它的解决也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步之中。只要我们把yù望和节yù融合起来,把定和慧融合起来,就有快乐。爱与yù的统一、定与慧的融合,本来应该象山与水一样和谐从容。
中国古人以乾坤为天地的代称,认为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和谐地处于宇宙之中,天地之xìng,就是人之xìng,因此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xìng是一致的。
人的天xìng是终极道德的本原,人心中天然具有一种能够达成定和慧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与外部世界达成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后天的名利yù望蒙蔽,人往往不能发现和动用这种能力。诚意正心等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yù望蒙蔽,把心彻底地解放出来,也就是达到“放心”,从而具备这种能力。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没有像山那样固执的形象,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是多变的,柔和而又锋利,
破除我执方圆满
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把很多东西圆满地融合起来,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人生本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只是因为我们为浮尘所染,而且固执着不肯清洗,世界的一切就变得面目全非,不可通融。
但要做到融合,就必须破除执迷。
在这一点上,犹太一基督教与禅宗思想是相通的,它们都主张为了达到完全的快乐、开放和生气盎然,必须摒弃对于自我与外界的执着。
汉朝时,飞将军李广驻扎在右北平。那一带经常有老虎出没。李广箭法如神、臂力过人,经常只用一箭就能把遇到的老虎shè杀。
有一次,他出外巡营晚归,他率领一群随从来到一片小树林外。走着走着,李广猛抬头,在朦胧的夜色中忽然瞧见前面草丛里,伏着一只吊睛白额的斑斓猛虎。他迅速抽出弓箭,使尽全力shè了过去。弦响处,一箭正中猛虎。
手下的随从见他shè中了老虎,正要跑上去看。李广担心猛虎未死伤人,马上一摆手,率领他们疾速离开了。第二天,他又带人来到昨晚那片小树林旁。
他们走近一看,不由全楞了:昨天他shè中的并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大石头,李广shè出的这支箭陷得很深,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
李广打马走近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shè得进去呢?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对准那块石头又shè了几箭,箭碰到石头,只迸出几束火星儿,却再也shè不进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孩子到一个寺庙里玩耍,看到了一口很大的钟,他走上去,轻轻抓住,竟然一下子举起来了。
他把钟放下,突然想到:“我才不到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于是他就再次上前抓住钟,可是再也举不动了。
这两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是事奇理不奇,说明人在没有对一件事的执着时,本能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可是一旦有了执着,力量反而受到抑制。
李广在昏暗中能够一箭shè穿石头,是因为他的心里和眼里只有箭和老虎,;当他知道这是一块石头时,心里就已经有了执着,只把它当作一块石头,当然就就shè不进去了。
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得到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可能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只有破除了分裂与执迷,才能得到圆满与和谐。
一般来说,我们对于好的东西容易执迷,容易在坚持中迷失自己,这是容易理解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其实我们对于很多不好的东西也容易执迷,这种执迷对于人生的伤害更大。
一位和尚云游四方,晚上见一小屋内有光发出来,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
打过招呼,这和尚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
老叟答曰:“菩萨咒。”
和尚大为高兴,心想自己出家40年,尚未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未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听、嘛、呢、叭、咪、牛。”
老叟把“”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个字念“(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小屋外,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
和尚进门一看,老叟正按他教的念大明神咒,最后“”总念不好。和尚疑窦顿生: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反而无光?
回到庙里,他去求教于方丈,方丈说:“念咒是把心定住,心定后人的真精神就发出光来。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真精神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真精神当然出不来了。真是罪过!”
大自然中中,有热情的红、明艳的黄、深邃的蓝、活泼的绿;更有沉郁的黑色、无言的白色和浪漫的粉色,并且都十分普遍地存在着。我们很难说哪个对哪个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