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它们都是真精神,大自然之所以为丰富多采的大自然,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合乎我们心意或者不合乎心意的颜色。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要偏执地拒绝生活中的另一份色彩,拒绝另一种答案和解释呢?

    佛家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戒所指向的,正是生活中各种的偏执。正是由于执着于生命以外的东西,我们的心灵才失去了独立,迷失在对环境的攀援中。

    对常人来说,比如说xìng格中的缺点,比如粗心、比如脾气不好,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而在时间的历练中慢慢成熟,这些缺点的影响也就会慢慢减弱。

    可是一旦有人给我们指出来,或者我们自己意识到了,下定了决心要消除它们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执迷。人们常说,对于缺点和不足要“有意识地克服”,这就是执迷的开端。这并不是抹杀教育的作用,而是在指出教育的片面和反面。

    如果把不快乐的人生比作地狱的话,那么我们走向地狱的台阶,是由一系列的执着铺成的。

    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认准了是邻居家的年轻人偷了斧子。

    在这个时候,他不仅因为斧子丢了而烦恼,而且看到那个年轻人就觉得烦恼。过了一段时间,他早就忘记了丢斧子的事,可是仍然见到那年轻人就烦恼,自己都觉得奇怪。

    后来,斧子找到了,他心头的迷雾才豁然开朗,再看那年轻人,怎么也不像小偷。他也不再为这个年轻人而烦恼了。

    他为斧子而烦恼是正常的,可是因为怀疑年轻人而烦恼,就是一种无妄的我执,后者对他的折磨比前者更严重。

    如果问题当前,苦恼是一种无奈的话,有人的烦恼或多数人的烦恼,完全是出于对问题的执着。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想把问题看得一清二楚、分析得完全透彻以及考虑得十分详尽,因而执着于这些东西,举步维艰。反而是那些只想用最简单的方法把问题解决的人,能够用智慧把自己从这种执着中解脱出来,心情安闲地解决问题,或者放下问题。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坐下来,首先把各种执着而具体化一些,再具体化一些,静静地问自己:什么是我所执着的东西。是考试,还是领导?我怕其它人吗?什么可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坏的事情?我一起害怕的是死亡,还是仅仅是嘲笑?

    然后,我们把希望和快乐也具体化一些:比如一个患了绝症的人,可以这样问自己:可能发生在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他绝对可以找到它,那就是:即便得了绝症,我也可能被治愈并活下去。

    第三步是问一问自己,为了把这些执着放下,我能做些什么?然后,就可以立刻进行自己的选择,做认为对自己是最好的事情。

    无论是好的东西还是坏的东西,我们一旦执迷,都可能成为生命的包袱,让我们不堪其重,再也迈不出一步。可是只有放下一切执迷,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才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

    ==================================

    ==================================

    ==================================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2)

    王卫宾

    怕狗与融合人生

    山上的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三位徒弟。大徒弟练得一身好武艺;二徒弟xìng情活泼,喜欢动脑筋;小徒弟xìng格稳重,不爱说话,经常静静地打坐。

    有一年,山下发生战乱老和尚担心战乱会殃及庙宇,就对三位徒弟说:“再过几日,山下的乱军就可能杀到山上来,你们三位赶快分头逃命去吧”。

    三位徒弟齐声问老和尚:“师父,你怎么办?”

    老和尚说:“我经过多年修炼,已勘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况且庙里也需要人来看护啊”。

    大徒弟说:“师父整天修炼,我们也在修炼,我们也愿意留下。”

    老和尚想了想说:“我是怕你们祸到临头撑不住,白搭xìng命。这样吧,趁现在士兵还没来,我先试一试你们,如果你们通不过测试,就赶快下山去吧”。

    于是老和尚领着徒弟来到了庙宇的山前,看见一只大黄狗正趴在那里。老和尚说:“我们就拿狗去试一试吧,如果你们连狗都怕,就不要留在庙里啦。”

    二徒弟颤抖地对老和尚说:“师父,我前些天下山化缘,这只狗就追着咬过我,现在想起来都紧张,我还是不试啦。”

    老和尚问小徒弟:“你怕吗?”

    徒弟暗自在想:我从小就在庙里生活,出家人也不能杀生,我就没见过狗,只见过一些小鸟、老鼠什么的,那些动物都很善良。今天虽然见到的狗比较大,估计同那些动物也没什么区别。

    小徒弟对老和尚说:“我不怕。”他向那条大狗走去。大黄狗趴着没搭理徒弟。

    老和尚点点头,问大徒弟:“你怕吗?”

    大徒弟说:“我在庙里没事就练武,身体很强壮,胆子也大,就没有我怕的东西。”于是他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怒喝一声冲向大黄狗。大黄狗大吃一惊,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重重地挨了一棍子,惨叫一声夹着尾巴跑了。

    老和尚将三个徒弟叫过来,对二徒弟说:“你很诚实,承认自己怕狗。”他又对大徒弟说:“实际上你也怕狗,就是你没意识到。”

    大徒弟奇怪又不服气地回答道:“为什么说我也怕狗,我不是把狗打跑了吗?”

    老和尚说:“你如果不怕狗,就不会打狗啦。你打它就是因为怕它。”

    大徒弟说:“如果这么说,就只有小徒弟不怕啦?”老和尚说:“小徒弟也一样是怕狗的,他现在不怕的原因是他根本还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

    老和尚于是让徒弟们往山下看。山下几只野狗正在打架,互相咬得鲜血直流。小徒弟看后吓得脸色苍白:“幸亏刚才遇到的那只狗懒的理我,否则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呢。”

    老和尚对三个和尚说:“实际上每个人见到狗都会紧张的,只不过我们是出家人,平时修行的就是看透生死,你们就是因为没看透才怕的,修行不到家呀。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自己想办法,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试你们。”

    二徒弟在想:“狗并不是见谁都咬的,至少是不咬主人的,可现在养狗是来不及了,看来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同狗处好关系,相处好了有感情,狗就不会咬我了。”于是二徒弟每天都给那条大黄狗带来自己省下的饭菜,没过几天就同大黄狗混熟了,大黄狗一见他就直摇尾巴。

    小徒弟回到庙里,一想起野狗咬的鲜血直流的画面就浑身紧张。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狗咬人时并不害怕,我害怕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而且我们平时念经打坐时,师父就一直要求,要心神安静,与天地融合。如果我在那儿专心念经,把狗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不就不害怕了嘛。于是小徒弟就整天练习静心打坐。

    大徒弟心想:“师父说我怕狗,估计是我打狗不够快,流露出紧张和犹豫。我应该把武功练得更强。”于是他更加刻苦的练习打狗的功夫,一直练到瞬间就能把狗打翻。

    一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到了,老和尚领着他们来到山下。老和尚说:“今天测试你们的不是原来那只大黄狗,是上次你们看到的那那群野狗。”

    结果,二徒弟的一切准备都没有用,大徒弟根本就不敢动手,因为野狗太多了。小徒弟呢忍住紧张的情绪,坐在地上,告诉自己如果狗咬我那就是它应该咬我,如果不咬我,那是因为他不应该咬我,和我是没有关系的。这样想着,他慢慢进入了安静集中的状态,而不再注意野狗干什么,紧张的情绪逐渐地放松,于是通过了考试。

    这个故事里的三个徒弟,可以说是人世间三种处世方法的“形象代言人”。

    大徒弟武艺超群,能够瞬间把一条狗打倒,代表了征服和获取人世间事物的力量,更代表了通过力量达到成功的方法;二徒弟懂得与黄狗搞好关系,代表了对于一事一物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转化为成功的方法。

    而三徒弟返向内心寻求与狗和解的途径,则代表了一种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处世思维。正如上面的故事中所说的,也唯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最终在不同的环境里都能应付得来,因为这是不需要对事物动用武力或格外的关注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处世方法,正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主要方向。

    这种思维认为,一切不快乐都是某种对立或缺乏一致所造成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就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只有能将个人的生命与天地间的万物深刻地jiāo融在一起,才能享受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

    它的哲学基础在于: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之间,都有一种规律关联,互生消长,只要应乎其中的发展规律,循乎其规律之中道而奉行,则天地人道,就得以在宇宙中自然生生不已,而绝对不会相互冲突和干扰。

    融合无碍是自然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一切不过是它的运作或展示。任何两种事物放到一起,就和yīn与阳一样,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时、因地、因事、回物的不同,这种融合的表现也相对的不同。

    所以,明天道以启人道,才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只有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与万物融合,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安然融合其中,象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

    ==================================

    ==================================

    ==================================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3)

    王卫宾

    全面圆满的人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去世后,法国作家协会邀请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长得腰粗腿短而且肚子突出,没有任何一个部位符合健美的最低标准。罗丹为此伤透脑筋。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决定努力去刻画出这位大作家精神的美,雕塑出一位“本质的人”。罗丹为这雕像整整花了七年的时间。

    一天晚上,罗丹终于完成精心构思的杰作巴尔扎克雕塑,他满意的注视着它,心里充满了激情与兴奋:这就是巴尔扎克,我终于雕塑出了一个本质的人!

    于是他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起欣赏雕塑。

    学生们认真而着迷地看着,其中一位的目光停在了雕塑的手上,他惊叹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美妙而完美的手啊!”

    这真诚的赞美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他一声不响,转身拿起旁边一把雕塑用的斧子,朝着雕像的双手砍去,那双“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全都惊呆了!

    罗丹扔下斧子,对着惊呆了的学生们,十分冷静地解释说:“谢谢你们提醒我,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属于这雕塑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人生也是这样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当它的某一部分过分突出,不管这部分是突出地美还是突出地丑,都会破坏整体的圆满。

    印度经典《大林间奥义书》中有这样一段颂赞:

    彼为圆满,此为圆满;

    是由圆满,生起圆满。

    而由圆满,减此圆满;

    则其所余,仍此圆满。

    在所有的圆满当中,最难得到的当属人生整体与部分的圆满。人生不同于雕像,但它比雕像更需要这种圆满,因为它是全息的:部分属于整体,整体也应该属于每个部分,当部分超越了整体的价值,也就破坏了整体的圆满。

    快乐就是七情六yù获得满足而大脑愉悦的过程。人的七情六yù虽然很多,但可基本归纳为四大方面:一是物质财富;二是精神愉悦;三是健康长久;四是感情和美。古人把这四大yù望归纳为“福禄寿禧”四个字。

    每一单项yù求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但是,严格地说,只有当四大yù求获得基本平衡的满足,人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而快乐的大与小,取决于这个人的yù望值与实际满足度之间的差。实际的满足度比当初yù望值超出的值越大,这个人就会越快乐,反之这个人就会感到越不快乐,甚至是痛苦。

    富人在支配物质财富时享有比穷人更大的自由,他们似乎应该是最快乐的,但他们时时刻刻要承受残酷的竞争压力、健康压力、安全压力等等,不一而足;

    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具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自由,也能从中为自己换来支配别人的快乐的,但是他们获得权力、行使权力和巩固权力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匪夷所思的,最后的结局也难以预料的;

    拥有健康的人似乎是快乐的,但是健康却是短暂的,死亡却是必然的,如果面临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医疗条件无法改善,那么短暂的健康也是难以保障的;

    拥有和美的感情生活,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灵魂。但是处在生活重压下,没有物质基础的单纯爱情生活也往往过早地归于了平淡,甚至化为乌有。

    上面这些人尚且距离快乐如此之远,更不用提那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