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希特勒的“原子弹” > 第 23 章
    、给希姆莱写的那封信一样。” 59

    自莱比锡试验xìng反应堆测试之后,海森伯格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路径,他极力为一个金属铀和重水构造的、以分层jiāo替状布局的层式反应堆模型辩护,从理论评估角度出发,这种结构在控制处理方式上相对比较容易些,对他而言这可是至关重要的。此外,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对论据进行第一流的出色罗列,对理论物理学家也是极具重要xìng的。而迪布纳则是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在反应堆实验装置结构布局方面与海森伯格所选择的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有实际经验的人,库尔特•迪布纳内心所想要得到的,是在不久之后使一座反应堆进入运行状态成为现实可能。他的这种期盼与他从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临时负责人”位置上被“请走”不无关系,然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对于迪布纳来说,罢官免职也未必就是坏事,或许还是可以给他带来某些益处的好事。从现在起,他可以与他的年轻团队集中精力进行自己的反应堆测试了。

    正文 二、争权夺利和原料匮乏(15)

    :2010-6-26 8:29:42 本章字数:1086

    由于在这期间,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转向使用金属铀颗粒,所以一个相对大量的块状氧化铀堆积在陆军军械局的仓库里,迪布纳为能够使用这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原料而感到很是满足。顺便说一下,军方同僚对他表示了慷慨的支持,同意为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Ⅰ(G-Ⅰ)的测试提供库存石蜡。这样,迪布纳便决定用石蜡代替重水作为减速剂。

    关于何人最早提出使用氧化铀砌块呈格栅式摆放的试验构想,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布局,铀是处于被减速物质所包围状态的,并且不是以二维平面覆盖,而是呈三维立体环绕。战争bào发前不久,约里奥-居里已经在反应堆测试中使用了小的铀砌块。正如迪布纳报告的那样,仅在4个月之后,德国占领者便验证了约里奥-居里及其同僚们所开展工作的全部重要意义。我们知道,迪布纳曾几度赴巴黎,并将他的同事派驻到居里的研究所,可能是他们在分析法国人的研究档案过程中受到了某种启发,无论怎样,他们做了这样的事。在反应堆建造史上,铀砌块的使用应该被视为一个里程碑。

    迪布纳小组的艰苦工作于1942夏天展开,供应商已经jiāo付了一个高2.5米、宽2.3米的铝槽。这个铝槽被一层一层填满,就像个“蜂巢”一样。一层石蜡被灌注到一道木制栅栏的外部,石蜡很快就会凝固,然后将模子铸型移开,再将氧化铀一匙一匙地往里面填满。这项工作必须要在令人难以忍受的酷热和身着防护服的条件下来完成,他们每天能够完成一个“蜂巢”层。全部的工作量是完成19层,将总计6802个氧化铀砌块放入这个铝槽中,为此而耗用的原料大约是4.4吨石蜡和25吨氧化铀。一个作为中子“供应者”的500毫克镭-铍中子源合成物被放在铝槽容器的中央位置。铝槽被置入一个边长和纵深都是4米的大混凝土浇筑立方体中,再向内注满水作为反shè体的覆盖层。这个覆盖层像“斗蓬”一样裹住反应堆体,也是为了抑制中子逃逸的程度。在最后的试验装置里,戈托夫开发的测量器械也同样被派上了用场。多日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不辞辛劳的艰巨劳动“投入”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产出”回报,在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Ⅰ测试过程中所测量到的中子输出量数值,超过了此前所有使用氧化铀的反应堆测试中子输出量结果值。

    当戈托夫的试验结果被公布时,海森伯格要求卡尔-海因茨•赫克对这个测试进行理论评估。赫克通过计算证实,与一个分层式布局的反应堆相比,格栅式排列摆放能够捕获更多的中子。赫克关于核反应堆内部几何结构的综合研究,对于今后的试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他通过计算认为,最佳的变体是一个球形的栅栏。

    正文 二、争权夺利和原料匮乏(16)

    :2010-6-26 8:29:44 本章字数:259

    原料问题再次被摊到了桌面上。迪布纳为了检验自己的新方法,他需要金属铀和重水。埃绍想都没多想就很随意地向海森伯格发出信息,要求他将手中所控制的总数为610公升重水jiāo出一部分来,转给迪布纳支配。

    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Ⅱ(G-Ⅱ)测试在柏林化学工程技术国家检测中心冷冻实验室进行,温度环境为零下12~14摄氏度之间。1943年春天,这座小型反应堆中子输出量的指标已超过最佳的莱比锡试验。尽管原料缺乏和反应堆几何尺寸不是很理想,但迪布纳和他的同事在反应堆研发路途上留下了正确的足迹。

    正文 三、铀反应堆(1)

    :2010-6-26 8:29:45 本章字数:962

    三、铀反应堆

    1启动重水的生产

    当“铀俱乐部”日后的走向问题还在被争论来议论去的时候,重水生产的现代化工作或多或少也有了些进展,尽管还称不上“良好”。始于1942年春天的设备装置重建决定xìng工作跨越了整个年度,此外萨海姆(Saahheim)和诺尔登(Notodden)的重水生产电解装置也被花样翻新,在德国开发制造重水的生产装置也在筹备之中。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有了像法本工业集团这样的大公司所助的一臂之力。

    洛伊纳公司(Leuna Company)董事会的关注目光已经投向这项新科技工艺,随着成品化的过渡完成,一个商业领域的新“增长点”将会出现。海因里希•比特费施(Heinrich Buetefisch)博士看到了疾驶而来的“机遇特快”,他希望自己能搭上这趟“列车”。这位博士不仅是武装党卫队荣誉少校,更是党卫队帝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私人朋友圈中的一员。比特费施委托他的研究主管保罗•黑罗尔德,携带一份足够引人的开价清单来同哈特克接洽。1942年3月,黑罗尔德提议在洛伊纳公司制造一套高蒸浓装置和一种小型“热冷jiāo换”实验用装置,成本估算由法本公司编制。这样的意图背后当然隐藏着其利益开价:“在回报方面要求得到关于‘新类型能量获取’基本原理内容的通报。” 60就这样,陆军军械局和法本集团之间关于重水生产的合作事宜便被敲定了。

    如同历史学家所怀疑的那样,重水生产项目是不是变成了法本公司“束缚”铀研究的筹码?那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对于这个德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制造联合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铀俱乐部”是不会也不想拒绝的。实验装置的建造始于1942年夏季,一年后投入了运转。这时,哈特克马上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一个关于年产量为5~6吨大型装置的建造要求,当他向比特费施亮出他所估算的建造成本应该不超过250万帝国马克的资金投入时,后者则对他摆出了自己更为切合实际的预算:差不多需要2500万帝国马克。保罗•哈特克是一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杰出的实验主义者,但是,对于如此规模的一宗大项目的成本核算和计划编制,他显然是缺乏概念的。在接下来的数个月里,双方就资金投入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正文 三、铀反应堆(2)

    :2010-6-26 8:29:47 本章字数:954

    在此期间,挪威的重水工厂已经被列入英国人打击的目标名单。一支受lún敦派遣的bào破突击队奉命对这里的工厂实施破坏,但行动却以灾难xìng的后果而告失败。英国人决定进行第二次打击,这回成功了,18个高浓缩电解槽设备被zhà毁,1.5吨重水也流进了下水道。61这座工厂耗时6个星期修复被毁设备,随着一座巨大的洗提塔的复原,工厂于1943年4月重新投入生产,并且日后的产量还有所增加。英国人1943年2月间对留坎的攻击,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成功的突击行动之一,即使其效果被估计过高了。

    不过就“德国铀项目”总体而言,这次打击被描绘成一个转折点。军方人员和科学家不得不意识到,设在一个被占领国度的大型工厂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借一次“铀俱乐部”主要科学家举行会议的场合,埃绍传下命令,放弃在挪威扩充重水产量的途径,作为替代,德国境内的重水生产工厂建设应加速进行。 两个大型重水生产设备方案“哈特克-聚斯法”和“克劳修斯-林德法”被列入讨论,同样的被涉及的还有一两套高蒸浓装置。

    各个参与此项工作的研究小组都将自己的“看家方案”拿了出来,哈特克小组和法本公司之间展开了激烈科学论战和专利权争吵,而多数人也认为高蒸浓装置的建造要比那些大型设备装置能更快地进入cāo作。不管怎么说,关于这种设备装置的投资问题,并没有超出对于仅可能生产出包括最低百分比浓缩度初级重水产品的认识局限。基于这个意图,埃绍和哈特克于1943年5月中旬还专程往意大利跑了一趟,但任何结果也没带回来。

    1943年夏天,法本公司在挪威的处境愈加困难。盟国的持续空袭严重影响了氨水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氢的电解的缩减导致重水生产相应下滑。作为挪威工厂部分股份持有者的法本公司,对有可能遭到更多的袭击而害怕的要死,这可是个涉及到钱的问题,与在德国国内所遇到的情形对照强烈的是,发生在挪威的经济损失难以得到补偿。因此,当保罗•哈特克竭尽全力希望延长“挪威重水”这台剧目的演出时间时,法本公司却不再甘心情愿地与他共舞了。

    1943年9月底,法本公司与“铀俱乐部”的重水专家举行会商,经过修改的重水问题指导方针终于出台:在挪威的重水生产必须停止,初级产品将运往德国境内。

    正文 三、铀反应堆(3)

    :2010-6-26 8:29:48 本章字数:1181

    2迪布纳与海森伯格:反应堆设计方案之争

    当维尔纳•海森伯格得知库尔特•迪布纳在戈托夫的成功后,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近乎漠视的态度,认为迪布纳的反应堆设计就如同“一个同类品种的改良型”。因为已经做出了层式反应堆一定能够取得突破的假设,所以他不能认同一个竞争方案的存在,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公开的冲突。海森伯格要求举行一次核能问题讨论会,并提出阿尔贝特•弗格勒也应该出席。亚伯拉罕•埃绍不敢怠慢,立刻布置筹备工作,并预定1943年5月7日为会议召开日期,主题是研究讨论行政管理事宜。然而届时弗格勒却没露面,他远远地躲开了。

    会议所讨论的问题中,就重要xìng的聚集点而言,以反应堆设计方案为最。鉴于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Ⅰ和Ⅱ的系列测试所得结果,库尔特•迪布纳也受邀出席。其间,他用一种非常聪明的策略巧妙地避免对海森伯格提出正面批评。事实胜于雄辩,将戈托夫和莱比锡的结果做一比较,对于不同几何外形的考虑是绕不开的事情。卡尔-海因茨•赫克想另做一番计算,那便造成一种微妙的局面,因为他已经坦率地说出了关于使用铀砌块的问题。赫克的考虑是合理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用石墨代替重水的思路。瓦尔特•博特同样指出,莱比锡的测试或许被过于顺利地评估了。海森伯格注意使自己保持一种谨慎的外在表现,除非有人对他进行公开批评。他固执地坚持强调,赫克的计算不能使他感到满意。因为在砌块形式布局测试已经提供了更多促进作用价值的情形下,问题就一定是出在了理论层面,但在这一点上,海森伯格没有表示出要做出让步的丝毫迹象。他所希望的是,继续使用铀板和不同厚度的层状布局进行他的大规模测试。博特在最后的一刻还是屈服了,他对海森伯格的意见表示了认可,尽管他从根本上认为块状结构要更好些。

    亚伯拉罕•埃绍必须要做出“判决”。由于在柏林和戈托夫同时完成了人们都想获得的试验结果,原料短缺的状况无疑更加突显,并且还将延续下去。有鉴于此,埃绍在进行会议总结时使用了一种“外jiāo辞令”来表述:“从两种反应堆模型测试结构布局上看,或许砌块比层式得到更多的赞成,这个被注意到的观点是一种概括xìng描述。尽管是这样,我还是同意海森伯格和博特继续执行既定计划的意见。”62如此一来,戈托夫砌块式布局的测试就不得不独立自主地进行准备和实施了。

    海森伯格后来也公开承认,“砌块式结构设置比分层式设置能获得更多的中子增殖”。但是,在对莱比锡实验堆模型-Ⅳ与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Ⅱ的结果进行差别对比时,他却轻描淡写地给一笔带过了。他希望将他的层式布局测试进行到底,达到为反应堆建造积累更多经验的最终目标:“不管怎样,有系统的层式反应堆试验并没有被其他的试验所耽误。”63

    正文 三、铀反应堆(4)

    :2010-6-26 8:29:50 本章字数:1069

    海森伯格不仅给埃绍写了信,而且还用口气强硬的书面文字形式向弗格勒报告了发生在会议上的争吵。借助于军备部帮忙,海森伯格最终成功越过埃绍,将这些情况直接向最高层作了汇报,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埃绍的下台。

    埃绍发出邀请,1943年10月14~16日将再举行一次范围更大的协商会。这是一次原定于在9月中旬举行的会议,但在海森伯格要求下被延时改期。尽管如此,届时不论是海森伯格还是他的同僚,一个也没有出现在会场。不管怎样,这都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