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安全地居住在大河大海之滨,它们住厌倦了,迁移到小沼泽里,一定会遇到猎人shè来的弹丸的危害;鼋鱼、鼍鱼安全地住在江河中,它们住厌倦了,游到了浅滩小洲里,一定会遭到渔夫撒下的网罗、钩钓、箭shè的危害。现在国君在宫廷住厌倦了,追赶野兽,闯dàng到这里来,怎么走得这样远啊!”
晋文公觉得渔夫的比喻很恰当,这是劝说自己不要因打猎而荒废政事。他就拍手叫好,说:“妙!说得妙啊!”
晋文公非常高兴,一边叫好,一边吩咐随从记下渔夫的姓名,准备回朝后,重重加以赏赐。
渔夫说:“君侯何必记下我的名字呢?君侯如果能尊敬天地,谨慎治国,和睦四邻邦jiāo,爱护百姓,宽免赋敛,减轻租税,我也就受益了。何必赏赐我呢?如果君侯不谨慎治国,不和睦邻邦,对外与诸侯失礼,对内违逆民心,全国民众都会流亡,那么我即使得到重赏,也是保不住的。”
于是,渔夫断然拒绝赏赐,说:“君侯赶快回都城吧,我也该返回我捕鱼的地方去了。”
立世存身: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众希望当权者恪尽职守,为民造福,而当权者也应该多为人民谋福祉。
蜗角之战
更新时间:2009-7-21 17:13:00
字数:950
战国时期,魏国与齐国结成同盟。两国的君王都签了协议:互相帮助、共进共退,得天下后共分疆土。
可是没过多长时间,齐国违背了协议,背叛了魏国。这使魏王特别愤怒,要派刺客去刺杀背信弃义的齐王。魏国将军公孙衍听到刺杀齐王的消息,为魏国感到羞耻,就去进见魏王。
公孙衍说:“大王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却用一般老百姓复仇的办法刺杀齐王,这实在是太不光彩了,同时也说明魏国无能。我作为魏国的将军,愿意统率二十万甲土,替大王攻打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来它的牛马,使齐王发怒,心火烧到后背,然后攻下他的国都。在亡国出逃的时候,鞭打齐王的后背,打断他的脊梁。”
魏王同意了公孙衍的建议。一场大战就要bào发了,可是相国惠施不主张同齐国开战。他请来贤士戴晋人劝说魏王。
戴晋人见到魏王后,对魏王说:“有一种小动物名叫蜗牛,大王您知道吗?”
魏王回答说:“是的,寡人当然知道。”
于是,戴晋人就给魏王讲了一个名为“蜗角之战”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左角上,叫做触氏国;还有一个国家建立在蜗牛的右角上,叫做蛮氏国。
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盘,扩大领土,经常劳民伤财,发生流血战争。每次战争都要留下几万具尸体,受伤的、被俘的,更是不计其数。胜利的一方,乘胜追击,失败的一方,拼命逃跑。胜利的一方往往要用15天的时间,才能高奏凯歌,得胜还朝。
魏王听后说:“哎,这估计是你虚构的故事吧?”
戴晋人说:“不,这不是我虚构出来的,请让我为大王证实这些话吧,大王想想,上下四方会有止境吗?”
魏王说:“这还用说吗?当然无穷无尽了。”
戴晋人说:“大王您应该知道,驰骋想象到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再回头想想所能到达的地方,不是小到可有可无的程度了吗?”
魏王不禁点头称是。
戴晋人说:“在能够到达的地方有个魏国,魏国有个大梁,大梁城里有个大王。大王和蜗角上的蛮氏有区别吗?”
魏王说:“没有区别。”
戴晋人告辞后,魏王情绪低落,若有所失,没过多久就取消了对齐国的讨伐战争。
立世存身:从宇宙的视野看问题,各国君王同浩瀚的宇宙相比,极其渺小,没有任何事值得耿耿于怀,好勇斗狠。要知道战争最终倒霉的还是百姓。
虎会答赵鞅
更新时间:2009-7-21 17:13:00
字数:751
春秋时期,赵鞅任晋国正卿(宰相),被称为赵简子。
有一天,赵简子乘车上羊肠坂。顾名思义,羊肠坂是道路弯弯曲曲像羊肠子一样的山坡。车辆上这段山坡很困难,赵简子的家臣袒露着臂膀给他推车,一个个累得浑身汗水淋漓。只有一个叫虎会的家臣不给赵简子推车,他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悠闲地唱歌。
赵简子对虎会很生气,说:“我上这条坡路家臣都出力帮助推车,惟独你虎会不帮助推车,扛着戟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你身为家臣根本不把家主放在眼里,这是什么意思?”
虎会说:“这是侮辱家主。”
赵简子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该当何罪?”
虎会说:“身为家臣侮辱家主,罪该死上加死。”
赵简子问:“什么叫死上加死?”
虎会说:“自己被处死,老婆、孩子也被处死,就叫死上加死。”
赵简子说:“虎会,你既知罪,就先来帮助推车吧,回去以后再处置。”
虎会说:“主公,您听说过身为主君侮辱臣下的事吗?”
赵简子说:“古语说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身为主君侮辱了臣下,又会怎么样呢?”
虎会说:“身为主君侮辱了他的臣下,那么足智多谋的人就不会为他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就不会为他出使他国,能征善战的人就不会为他拼命战斗。”虎会说到这里停了一下。
赵筒子说:“你继续说下去。”
虎会说:“足智多谋的人不出谋划策,国家就危险了;能言善辩的人不出使他国,与他国邦jiāo就断绝了;能征善战的人不拼命战斗,边境就要遭到侵犯。”
赵简子说:“说得好啊!”
于是以后就不再让群臣再干任何活了,赵简子还给有官位的人摆酒设宴,与家臣们一起饮酒,并把虎会当成贵宾,加以款待。
立世存身: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应该互相尊重,只有君主尊重臣下,臣下才能竭尽才智辅佐他。
鸡鸣狗盗
更新时间:2009-7-21 17:13:00
字数:1165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公子孟尝君,他以轻财好施、善待宾客而闻名天下。其他国家的人物都纷纷投奔到他的门下,以致他所供养的食客多达数千人,汇集了各个地方的人才。每当有一个新客人来拜访时,孟尝君总会亲自接见,盛情款待。
他和来客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亲切地询问客人家中的境况。这时,他会安排自己的侍从隐藏在屏风后面,把他们谈话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等客人离开后,孟尝君便会派人到来客家中去,奉送丰厚的礼品,表示慰问。他的食客对孟尝君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尤其感激,所有的客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和自己是最亲密的,因此每个人都想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一天,有两个人先后前来拜访孟尝君。他俩都没有什么真本领,其中一个人善于学鸡叫,还有一个人是个小偷,不过模仿起狗来惟妙惟肖。孟尝君打算接纳这两个人,但其他宾客都反对:“虽然我们也有出身卑微的,但是这种鸡鸣狗盗之徒加入我们之中,实在是难于接受。”孟尝君却坚持收他们为自己的食客。
有一次,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准备杀掉他,孟尝君赶紧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救。那位宠姬说:“孟尝君如果能把他的那件狐白裘送给我,我就帮他的忙,保证他平安无事,化险为夷。”
孟尝君的确有一件狐白裘。这件狐白裘一袭雪白,一根杂色的毛都没有,价值连城,但他早就把它献给了秦昭王。现在这件衣服还收藏在秦宫之中,惟一的办法就是把这件衣服从宫中偷出来。
他向门下的食客求助,那个小偷马上站出来说:“偷,我是很在行的!我保证能取出来,而且万无一失。”
当夜,他搬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装扮成一只狗,潜入秦宫,轻而易举地就偷出了狐白裘。宠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狐白裘后,果然在秦昭王面前为孟尝君说好话,秦昭王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于是变更姓名,逃出咸阳,后半夜到了函谷关。可是,秦昭王后来感到后悔,立即派人追赶他。而这时城门紧闭,秦国有项规定,鸡叫时才能打开关门,如果等到鸡鸣天亮后,恐怕逃跑就更难了。前有雄关挡路,后有秦军追赶,形势十分危急。孟尝君的门客中那个善学鸡叫的人得知公子的危险后,决定帮他脱险。他一声长鸣,远近村庄的鸡跟着都叫了起来。守关人虽然觉得天色尚早,但听得一片鸡叫,还以为天亮了,马上开关,孟尝君趁机顺利逃出。
孟尝君供养的那几千食客,都同他原来素不相识。他从不担心他们不为他效力,对他们一律给以关怀和馈赠,也更不计较什么小人、君子的地位和出身,结果正是这些鸡鸣狗盗之徒救了自己的xìng命。
立世存身:孟尝君之所以能将这些人才收于自己的麾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无论这些人出身多么尊贵多么卑贱,他都一视同仁,和他们平等相处。因为小人物绝对值得与之jiāo往,不仅能带来旺盛的人气,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崇敬,而且在出乎意料的时候很可能助一臂之力,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余桃啖君
更新时间:2009-7-21 17:14:00
字数:847
战国时期,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
那时候,卫国有一个叫弥子瑕大臣很受国王的宠爱。
有一天深夜,弥子瑕的乡人从乡下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就快不行了,让他赶紧回去一趟,否则就来不及了,弥子瑕急得满头大汗,想禀报大王:借辆车回家,可是已经是深夜,大王正在熟睡,而且事情也很急,如果禀报的话,最起码也得三个时辰才行,再说,卫王能不能同意还不知道,于是便偷偷跑到宫里,对看守马车的人说:“王上有急事要出城一趟,要我来取马车。”看守的人信以为真,便把马车给了他,骗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看望母亲。
第二天,群臣们听说了,都想这下子弥子瑕的双脚保不住了。没料到国王却坐在堂上,啧啧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于是国王念在他有孝心的份上就没有砍他的双脚。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着国王在后宫的果园里游玩,两人同时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果实,弥子瑕想摘一只桃子献给国王,于是便爬到树上,采了一只白里透红的大蜜桃,咬了几口,连连说甜,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兴奋的对国王说:“大王,这桃子真的很好吃,您品尝一下。”说着就把手中剩下的半个桃子往国王手中递,请他品尝。左右侍臣都吓得半死,心想:这回你算是死定了,敢让国王吃你剩下的桃子。
没想到国王却笑着说:“弥子瑕是真的爱寡人啊!只想到让寡人尝尝甘甜,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过了几年;国王却把弥子瑕的旧帐翻了出来,渐渐的他失去了宠爱。
国王想把他赶出宫去治罪,就拍着桌子斥骂道:“当初你偷驾寡人的马车;狂妄至极,又让寡人吃你的剩桃;借此侮慢寡人,你该当死罪!”
其实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立世存身:如果凭个人意志、好恶来判断是非,用个人的爱憎喜怒作为法律标准,那么,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标准、法律怎能成为准绳呢?当权者又如何能够服众呢?
罚人救火
更新时间:2009-7-21 17:14:00
字数:888
冬天一到,鲁国都城南门附近的人们就会到芦苇dàng子里打猎。由于那里湿度适宜,生长着肥美的野草,数不清的鱼虾在嬉戏。许多飞禽猛兽也栖息在这块风水宝地,过着惬意的生活。
人们都说这里野生动物的ròu鲜嫩。不仅ròu好吃,而且皮毛还能卖钱,所以来这里打猎的人络绎不绝。一天,不知谁为了一时之利,竟然放了一把火来捕杀猎物。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开来,马上要烧到都城了。但却没有一个人救火,大家仍然兴高采烈地追逐着四处逃窜的动物。
鲁哀公在宫中听到传报火灾的消息,大吃一惊,赶忙派人去救火。但是被派去的人也跟着众人追逐火海中逃出来的猎物。看到这乱糟糟的情形,鲁哀公不知所措,担心再延误下去都城就要化为灰烬了。
这时,宫中一位大臣说:“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设置任何奖赏和惩罚,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险去灭火。更何况趁机捕杀猎物不仅有利可图,也有趣味,他们自然就趋之若骛。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
鲁哀公心中焦急,听到这句话,茅塞顿开,说:“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传令下去,凡是救火的人就是为挽救都城立下功劳的人,一定会得到重重赏赐的!”
那位大臣赶忙说:“这样也不太好。现在一团糟,不清楚谁在救火,谁在追逐猎物。至于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也没有办法评定。况且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人这么多,用这么多的财富赏赐实在是不划算啊!”
鲁哀公想想觉得也对,又开始发愁,说:“那该怎么办呢?”
大臣回答道:“既然奖赏不行,那为什么不惩罚呢?我们可以规定,捕杀猎物者视同玩忽职守,不救火的人等同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