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25 章
    就已成为夏王朝最主要的渡口。夏王朝以晋南、豫西为中心,诸多活动都要从大禹渡来回渡河。《中华辞海》:“夏族的起源与搬迁:夏族的迁徙极有可能是从汾浍、安邑的中心地区沿此通道南下至黄河边,再经大禹渡等渡口过河而达‘南河’‘禹甸’等地。夏王朝中晚期,再统治范围扩大,但始终以豫西、晋南为中心。”)。

    治理共水之后,禹便带着民夫去了龙门山(山西河津县境)。龙门山的北面是从极之渊。阳纡大泽,水深亦宽,一望无际。雍、冀二地的水患根源就在此地。如不凿通,那水势仍旧宣泄不畅,随时都有可能泛滥成灾。于是,他安排苍舒、??二人组织民夫,动工开凿龙门山。

    一切安排完善以后,禹沿水流北上,到了孟门山(柳林县孟门镇境,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淮南子》:“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年)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的庄王山麓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这里亦是他父亲流过血汗的地方。为了慎重起见,他沿山脉水势再观测了一番。决定在山口的南边向南开凿一条山川,让孟门山上喷下的水顺着山谷中间泻下去。

    历经了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疏通了九条水患严重的支流河道:最北边的一条川位于河北献县东南,这条川难度极大,屡凿不成,徒夫震骇。文命给这条川取名为徒骇河(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位于黄河下游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从西南向北呈窄长带状);第二条川位于河北省南皮县西北,叫太史河(古九河之一,《书疏》“李巡曰,禹大使徒从通其水道,故曰太史,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即今河北省东光之产经jiāo河之南,《齐乘》“逾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明一统志云南皮县北。);第三条河叫马颊河,位于现在山东省德县之南。这条川的地形上高下突,形状如同马颊。大禹给其取名马颊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该河上广下狭,状如马颊,因以得名。起源于河南省濮阳县金堤闸,经清丰、南乐、河北省大名县,在莘县沙王庄进入山东省境。经莘县、冠县、聊城市、茌平、临清市、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临邑、乐陵、庆云,在无棣县黄柏岭以下流入渤海。);第四条河叫覆釜河,位于山东德县之南。经过河北省庆云县海丰镇入海。这条水中有许多洲渚,且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居住。其地形形状如覆釜之形。按其形状,文命给它取名叫覆釜河(古九河之一。尔雅作?,书传作釜,古通。《书疏》“水中多渚,往往而处,形如覆釜,故云,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即今河北东光之北,jiāo河之南。《尚书地理今释》济南府德州有覆釜河,东北至海丰县入海。);第五条河为胡苏河,在河北省沧县,因其水下流,取名胡苏(位于今河北省东光县东南,古九河之一,《书疏》胡苏,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许商以为古说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界中。);第六条河是简河,位于现在山东省的恩县,这条河施工容易,没有难度。因开河简单,所以取名简河。(古九河之一,旧志称简河或陷河,乐陵旧志则称笃马河.位于山东省恩县);第七条河是?(xie)河,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南皮县。修这条河的难度较大,沿途多为山石,治之甚苦,民夫叫苦连天。所以文命给其取名?河,是取苦的意思。(古九河之一,尔雅及书疏皆作?,朱熹孟子集注作洁,《书疏》“?,言河水多山石,治之苦?、苦也,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即今河北省东光县之南,山东德县之北,《舆地广记》“沧州南皮县有洁河,”);第八条河叫钩盘河,位于现在的山东省乐陵县东南。凿这条河是按其地形,顺势而就,弯弯曲曲,盘绕而前,形成勾状。所以给其以取名叫钩盘河(古九河之一,一作钩般,又作钩股,《书疏》“李巡曰,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治今河北省东光县之南,山东德县之北,已湮,《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驼德棣,东至海,兹非所谓钩盘河欤。);第九条河叫鬲(ge)津河,位置在山东省的平原县境。此河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所以文命给其取名叫鬲津河(古九河之一,《书疏》:“李巡曰,治水狭小,可鬲以为津也,在鬲县,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鬲县,今山东德县,今以鬲津名者,为四女寺减水河,乃运河支津,由山东之恩县东北流,经德县南,折北入河北,经吴桥、宁津、南皮诸县,复入山东境,经乐那个县北,又东南入盐山县界,经元棣县北会宣惠河,由大沽河口入于海,俗称老黄河,亦曰东黄河,实西汉以前及北宋时黄河古道也。)。

    这九条支流疏通以后,汇入逆河,东连碣石,通入大海。接着又治理了九大川:

    第一条是疏通弱水(今张掖县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张掖郡界中),到达合黎山(甘肃高台县城郊),使其下流流入沙漠;第二条是疏通黑水(黑水出今张掖郡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过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到达三危山(敦煌市东南25公里),使其流入罗布泊;第三条是从积石山(又称玛积雪山,甘肃西南部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开始,经孟门山、龙门山、雷首山到华山北面。然后往东经砥柱山到孟津,经雒水北岸到大邱山,在向北经过降水,到了大陆泽,将九河之水汇入逆河,排水入海,缔造了万古黄河,形成了千古伟业;第四条是疏导?(yun.)水(湖北境),向东流是济水,济水穿黄河再流出来,汇入荥(xing.)波泽(河南境)后,继续向东,经陶丘北边,疏导进入荷水,继续往东北疏导与汶水结合。再往东,转北流入海中;第五条是疏导淮水。从桐柏山开始,疏通了泗水、沂水往东导水入海;第六条是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甘肃渭源县城西十公里)开始,向东会合了沣(feng.)水(陕西境)。然后将泾(jing)水、漆水、沮(ju)水导入渭河,向东流入黄河;第七条是疏通雒(luo.洛水旧时名)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会合了涧水(源于河南新安县,注入陕西洛南白石山)、?(chan.洛阳城南至城东)水。再向东汇合伊水(河南淆山脚下嵩山腹背),然后向东北导入黄河;第八条是疏导?(yang.?冢导?,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汉水源头)水。从?冢山(bo.zhong.陕西西县至甘肃境)开始,向东成为汉水。再疏导向东,成为沧浪水(湖北襄樊境)。经三?(yang.)水到大别山,再向南导入长江。又向东流,汇成彭蠡 (ci)泽(称彭泽、彭湖。在今湖北黄梅西南,枞阳即今安徽枞阳,均在长江北岸。可见古彭蠡泽为江水所汇,其范围约当今长江北岸鄂东的源湖,皖西的龙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滨江诸湖区)后,继续向东,成为北江。最后导入海中;第九条是疏导长江。从岷山(四川岷州溢乐县南一里)开始往东疏,分出一条支流叫沱水(湘西杂谷脑河)。又往东接着施工,到了醴(li)水(今三夹河,沱水东源于桐柏山南阳唐和县)。越过九江,到达东陵。再往东往北斜凿,汇成了彭蠡湖(今鄱阳湖)。再往东进入中江,然后导入海中。

    治理水患的成功,不仅减少了人民的灾难,而且给百姓带来了大面积可耕之地,提供了生存的各种条件。文命在治水的同时治理了九大州,使九州的百姓安居乐业。

    他在济水和黄河间的兖州一带,疏通了九条支流,雷夏泽也已经汇聚成湖泊。雍、沮二水共同流了进来,百姓都能从丘陵上搬到平原,在那些适宜种桑的土地上养起了蚕。这一带土地颜色黑而肥沃,草木旺盛,庄稼丰收。丰收的百姓,每年都为国都进贡。兖州一带所进的贡赋是漆、丝及有花纹的锦锈。

    在从东海到泰山这一带的青州,疏通了潍(wei.山东境)水,淄(zi.山东境。)水。这里的土地颜色发白而肥美,海边上有大片可以煮盐的咸地。生活丰裕的百姓,为国都进的贡有盐细葛布及海产,还有泰山谷中的丝、麻、铅、松和奇形怪状的石头。莱夷的地方,也可以放牧牲畜了。

    从荆山到黄河的豫州一带,伊水、洛水、?水、涧水导入黄河以后,这里的土质柔细,低洼的地方肥美而色黑。这一带为国都进贡的是漆、丝、细葛布和麻。

    冀州一带的治洪征赋是从雷首、壶口山开始,其次是治理梁山,歧山,接着便施工到岳山南边、漳水流域。这一带土壤肥沃,所纳赋税在九州中是第一等的。

    泰山以南至淮水的徐州,治理了淮水、沂水以后,蒙山(山东平邑县)、羽山也得到了治理。这里土壤颜色发红,有粘xìng而肥美,草木非常旺盛,属第二等的田地。这里所进的贡品是五色土和羽山山谷中产的雉,泽山南面的独生桐木,淮水下游的蚌珠及鱼类,还有黑色的绸布和白绸。

    北到淮水,东南到海的扬州一带,三条江水(具体尚无定说)已流入海中,滩露出来的地上长满了竹子,草美树大。盛产的三色铜,美玉、竹编、象牙、兽皮、羽毛、等都成为贡品。

    从荆山到衡山的南边,是荆州地方。长江、汉水都经过这里流入海里。九条江都被驯服,顺着河道而行,沱、涔二水已经疏通,云、梦二泽已经治理。人民过上了安生的日子,他们把象牙、兽皮、三色铜、树木,?(nu)石、丹砂、锦缎、珍珠等特产做为贡品送到京都。

    华山南边,西到黑水的梁州一带,沱(tuo.)、涔(cen出汉中南郑东南旱山)二水都已疏通,桓(huan)水(大渡河。出蜀山,行羌中,入岷江)得到了治理。汶水,?冢山(汉水发源于此,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沿途接纳胥水河、旬河、堵河(最大)、丹江、唐白河等,)蔡山(现名周公山,四川雅安县境),蒙山(四川名山县城西侧)同时也得到了治理。这里虽边远僻辟,但所进贡之物很多,有金、银、铁,镂钢,熊罴、狐狸、大象皮制品及地毯一类。西起黑水(黑水河又名长石坝河,发源于四川省大邑县双河乡境内的大雪峰东,南流纳白英沟、三岔沟、麦秧林、冷浸沟等支流,在中嘴汇黄水河后名大川河,出大邑县境,经芦山县注入青衣江。),东到西河的雍州一带,泾水排入了渭水北岸的湾里,弱水排到了西边。漆水、沮水都已顺着河道流入渭水。沣水也与渭水合在了一起。西戎各国水患已平,民众生活安定。滩露出来的土地都是一等的好地,美玉,地毯一类的贡品,不断地送往都城。(《夏本纪》: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

    治理完九州以后,又开始治理九山。先从?(qian.)山(陇西之闲,在今甘肃?源县西六十里)开始,治理到岐山。歧山治理完后,再到荆山施工。荆山完后,越过黄河,再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一直施工到太岳山。又从砥柱山开始,过析城山,治理到王屋山。再从太行山开始,经常山,施工到碣石山,一直到海边。又从西倾开始,经朱围山而鸟鼠山,接着施工到太华山。再从熊耳山开始,经嵩山,到桐柏山,一直施工到负尾山。又从?冢山一直施工到荆山。再从内方山施工到大别山,最后,从汶山的南面开始,治理到衡山,越过九江,施工到庐山。

    这个时候,九州四方土地都可以供人居住,供人耕种了;九州的大山都树了槎木标志,有了通行的路标;九州的大川都已疏导畅通了;九州的大泽都筑起了堤坝,九州之内都有了通往都城的大道;各州的土地优劣高低,都划分了三个等级标准,制定了赋税的规定。并将能耕的土地和百姓都赏赐给了各个诸侯。百姓生活必需的各种物品,都能生产出来。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禹贡锥指》曰:“及随刊已毕,高山大川,历历可数。禹于是定某山为某州之山,某川为某州之川,使各治其所有,则法加详矣。山川既奠,禹与益稷,四岳俾九牧各率其属,发人徒以就役。”叶氏曰:“辨九州之封域而分布之,使官各有守,以任其事,民各有宅,以任其力也。”九州定,官居其职,民定居乐业,生产发展)。

    (《夏本纪》载: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赋止甸服,贡尽九州。赋止中邦,贡兼四海。”“夫赋出于百姓,贡出于诸侯。”)

    划分九州之后,叙次分别为冀、?、青、徐、扬、荆、豫、梁、雍。从现在的中国地图来看,九州呈现顺时针方向,足见当时帝舜对九州方位心中有数。帝舜列举各州的土产,筹划四方辐辏的朝贡贸易,也就是在构想古代中国最早的天xià tǐ系。这标志着中国的农业文明已经脱离了“只几个石头磨过”的儿童时代,开始步入铜石并用的少年阶段。因此,《禹贡》实际上是流传下来的人类最原始、最壮观、最久远的英雄史诗。

    治水期间,文命劳苦身躯,集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