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0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2006年5月25日,尧陵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概况》:“陶寺文化遗址早期城址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城址之一。”陶寺文化高度发达的程度、陶寺文化的都城xìng质。陶寺文化社会组织的国家特征,以及陶寺文化的年代、遗迹出土的朱书扁壶上“文尧”二字证明了帝尧都城的位置。襄汾县陶寺村的古文化遗址是在50年代初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考古所从1973年起,在襄汾县陶寺村进行了十余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1993年国务院将陶寺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帝尧的一生,以其浩dàng的圣德“克明俊德”“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奠基了中华和合(和谐)文化;以科学的发明定四时、定历法,推进了原始的农业文明;以“允恭克让”的美德要求臣民“进善”“诽谤”“敢谏”,奠基了原始民主;以大公无私的高尚情cāo禅让帝位,创设了奴隶制民主国家的管理形式;以伟大政治家的气魄“清明政治”“举贤任能”,初创了国家制度……为天下第一圣君。
帝尧归天的消息传到各州,天下的百姓无不痛悼,罢市巷哭,如同死了自己爹娘一样,其声势前无古人。
这些天,最最悲痛的就要数舜了,他和帝尧,不仅是翁婿之亲,不仅是君臣之义,他最最感激的是帝尧的知遇之恩。一个耕田的农夫,帝尧竟能独赏于他。叫九个儿子去奉他,把两个爱女嫁于他,最后,连整个天下都给了他!这虽说不是帝尧之私心,但遇到这样的知遇之恩,他怎能不万分感激?虞舜悲哀、伤心到何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整日沉浸在无限哀痛之中。除忙于事务之外,就是伤心落泪,心里难受至极。
帝尧过逝的三年时间里,普天之下的百姓,都不奏音乐,以表示对帝尧的追悼和哀痛。百姓的行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没有谁去要他们这么做,但人人都是这么做的。可见,帝尧是多么的受百姓的拥戴,多么的得众人之心。正如史书上所载:
“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瞻之如云,存心于天下,加 志于穷民,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
“帝尧就是放勋。他的仁德如天的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如太阳般和 煦,远望他如云彩般绚丽。富有而不骄纵,显贵 而不惰慢。”
居丧三年,帝位继承问题,百官无一个提起。朝里的一切事务,仍由虞舜主持,一切按部就班,井井有条。
三年丧期一满,伯益前去探问舜,看他在帝位问题上做何安排。可是,当他到了舜宅以后,竟然找不到人。寻到卧室里,看到的却是人走屋空。
伯益大吃一惊!他看到桌子上有一卷简书。急忙上前展开观看,只见简书上写道:
“某受先帝特达之知,以匹夫荐升至摄政。某感激先帝之知遇。又感念先帝之忧勤。所以不惭愚鲁,不辞?妄,毅然担任斯职。下以济百姓之困穷,上以释先帝之忧虑。自古以来,天下大宝,必传子孙,或传同族。好在此刻元子丹朱谅yīn之期已满。可以出而秉政。某谨当退避,尚望诸位上念先帝之恩遇,协力同心,辅佐少主,则某虽去,犹在朝也。”
伯益看完,心中大惊,急忙去找父亲皋陶及弃、契、禹等朝中重臣,告之此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大家束手无策。??道:
“既然舜的居心如此,他一定会深居潜藏,一时难以找到。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拥丹朱即位,大家以为如何?”
弃道:“万万不可!先帝以为天下是个公器,不是私物。为传帝位之事,几十年忧心不解。得到虞舜以后,愁眉才得以舒展。先帝虽然过世了,我等仍应以先帝之心为心。假使我违背先帝之意,那先帝几十年之苦心,将尽付流水。况且丹朱庸才,先帝深恐他为君而招祸。如果我等现在拥戴丹朱,真要出了什么事情,我等如何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契接着道:“后稷说得很对。如果让丹朱登了帝位,他心气高傲,不听人劝。万一将来失德累累,遭诸侯百姓之叛弃,岂不难堪!先帝传贤不传子,他的一片苦心我等应该知晓,不要明知故违。”
大家都以为然。于是议定,一面寻访舜,一面先维持着这个无帝的朝政。
且说那舜有意僻开,早已蓄心已久。就在那三年居丧期间,他就筹划了外出避开,让位丹朱的计划。所以,居丧一毕,舜便不告知任何人,立即微服易装,扮成老农模样,悄悄离开了平阳,向东南而去。
他渡过黄河,经豫州,渡大江,过震泽,沿着江岸直到直往南走。一则游览大好河山,二则寻访当年的旧友,不觉就过了数月。
这一日,当他正在去苗山的路途之中,却被四处寻找的使臣看到了。在众臣的一片苦劝之声中,舜推却不得,硬是被大家拥戴着迎回了国都。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 [本章字数:178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5 22:24:10.0]
----------------------------------------------------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
从苗山走到帝都平阳,竟走了一个多月,等他到了平阳,大家早已做好了准备,众位臣工都聚集在郊外欢天喜地迎接他。
时值十月初一日,这日适值甲子日。于是,就以这个月为正月。以这一日为元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来到了文祖庙,虔诚地进行了祭祀。
甲子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到文祖庙祭祀。文祖庙是帝尧太祖的庙,这个仪式是必须举行的。虔诚地进行了祭祀。祭祀完毕,即陟大位(《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帝舜陟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国号,改国号为虞;第二件事就是安顿丹朱。他选择了丹水地方(今山东省临朐县境)封给了丹朱;第三件事就是任命百官。在众官之中,禹的品xìng最好,功劳亦最大。于是,帝舜让他做了总揽百官的司空 ,弃为司稷,为五谷之长(后人在抄写《舜典》时,将司稷抄为后稷,日久成规,也就按后稷称呼吧。);任命契为管理教化的大徒;垂为共工;皋陶作狱官;伯益任管理草木鸟兽的朕虞之职;伯夷任掌管天、地、人三种典礼的秩宗之职;夔为典乐之官;晏龙作纳言之官;伯夷兼任史官之职;最后一件事是修建新都。
上古时期有一个惯例,每换一个朝代都要另建一个新都。帝舜经再三选择,最后,择定将新都建在蒲阪 (今山西永济县西南,黄河东岸。《平阳府志》:“蒲州:古蒲阪,虞舜所都。”《史记?正义》引《地记》注:“河东县二里故蒲州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二妃坛。”《帝王世纪》:“蒲阪,舜所都,城中有舜庙。”《史记》集解:“舜所都,言蒲阪。”“舜所都也以今考之,当即战国秦汉时,蒲阪旧城,所改蒲城东都,舜之古都此焉。然后世城廓之事,自禹而始。”《史记?世家第一?吴太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晋灭中国之虞……《日知录》:故天子(尧舜禹)常居冀州,后人因此为中国之号。《集释》:“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蒲坂距帝舜之故居不到三十里路,距帝的新居历山也就六十多里。帝舜曾在这一带读书,牧牛、耕田、钓鱼、作陶,就连娶二帝女也是在这里。君子不忘其初之故,帝舜便将帝都位置择定在蒲阪。
地点选择好以后,即着伯禹及秩宗伯夷、共工、垂人等率领属官工匠,前往蒲阪营造,一切建筑都与平阳相仿。
舜二十岁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在历山耕田时,帝尧选用了他。五十岁开始代帝尧行政,六十一岁登上帝位。司政以来,由于人事选择得当,督察管理严格。奖功罚劣,体贴众官。加之伯禹诚实仁爱,勤勉敬谨,身体力行,把个朝纲管理的井井有条。百官心悦诚服地听从帝舜的命令。遇到大事,他从不武断,总要谋商于四方诸侯领袖。他大开四面城门,热诚地欢迎四方的见闻。他让十二州头领都来评论天子言行,以自身的表率,做为臣工诸侯的典范。他不接近佞 臣jiān人,施厚德于民众。全国人人称颂,连蛮夷都能服从。在他当政期间,后稷主持的农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由于大禹治水导河,滩出了许多良田,后稷教导百姓,种植五谷百草,“麦花十里飞香远,直到风陵渡口西。”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契主持的五常之教,教导有方,奖惩分明,五种刑罚,量刑适当。百姓心悦诚服,犯罪率下降,各部落秩序井然。真可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盛世;龙为民喉舌。他不断地在民间进行品德教化,公布帝舜的各项政令,普遍的形成了纯朴和厚道的民风,谗言和伪善不再骚扰百姓。远方的人都来中国;益管理的山陵沼泽、草木鸟兽,做得非常出色,山陵沼泽都开辟了,为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可食之物;伯夷作秩宗,全国人人都讲礼义,上上下下都能谦让;垂主理的共工,每项工务都能完成;夔作的典乐,声音和谐,节奏优美,神人共乐,连野兽听了都能翩翩起舞。帝舜盛德,万民称颂,四方归顺,疆域辽阔。一直波及到边陲的荒蛮之地。南方的jiāo趾(今越南境)、北发(今越南境)。北方的山戎(河北北部以北地区)、息慎(东北松花江一带)。东方的长、鸟夷(中国古代东方少数民族之一。语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jiāo趾大教?鲜支?渠??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羽民。”王聘珍解诂?“长?鸟夷?谓长夷?鸟夷也。”)。西方的折枝,渠?(su)、氐、羌。四海之内,都感戴帝舜的功绩,四面八方奇异的珍品,都送到中国来,凤凰也来展献舞姿。当时帝都南边的凤凰岭上又一次聚落了许多凤凰。天下颂扬帝德,都从虞舜开始。
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 [本章字数:6564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6 06:30:38.0]
----------------------------------------------------
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
还是在替尧摄政的时候,洪水就一直在泛滥,为彻底治理肆虐的洪水,拯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虞舜举荐文命接替了崇伯鲧的职务,投举国之力治理水患。登上帝位以后,继续将治理水患作为第一要政。
大禹治水自帝都开始(《史记集解》:“禹行自冀州始,从壶口山开始,经雷首山,直南至华yīn。冀州,西河以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禹贡锥指》“以冀州帝都,河为大患,故先冀”《禹贡》:“冀州既载,载,始也。冀州,尧都,故禹理水自此而始也。以唐虞之都不言封略,余州所至,即是其境矣。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壶口山,在今文城郡吉昌县。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雷首在今河东郡河东县,此山凡有八名,即历山、首阳山、薄山、襄山、甘枣山、中条山、渠猪山、独山等名是也。)。
治理到华yīn之后,禹便带着人夫在神柏峪(今芮城县城南黄河边)安营扎寨,然后带横戈、真窥沿共水北上,查看共水的水患情况。禹看到父亲在共水修筑的那些堤坝已被洪水全部冲垮,共水两岸受灾非常严重。他心如刀绞,立即决定治理共水(《中山经》说:“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水经注》卷四《河水下》引此文,并说:“今诊蓼水,川流所趋,与共水相扶”,是以蓼水为共水,在今山西西南隅,芮城县境内)。《禹贡》“水患莫大于河” “治水从治河开始”)的水患。
禹治理共水从源头开始(后世为纪念大禹治水,命村名为禹门口村)。用疏导之法,一直治理到神柏峪,导共水于河。(因大禹治水之故,后人取地方名叫“大禹渡”。 神柏峪有一棵数千年的古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栽。后世之人为纪念鲧、禹父子两代的千秋功德,在古柏旁建庙祭祀。《神柏峪重建禹五庙碑记》:“临渡之处有古柏焉,地名神柏峪。” “后人思其名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思不忘也。”。大禹庙年代久远,“逮胜明万历年间,鸟飞剥落,风雨飘摇,户牖(you.窗户)网以?蛸(xiao.shao.蜘蛛),堂庑籍为茂草。渡头居民,目睹心伤,移其庙于村中,春祈秋报,常祀不忒(te.差错)。”清嘉庆十四年起, “稍存率意,贪贾离心,舟楫上下,陷溺者时有。说者谓,河水沸腾,维建大禹行宫,是以镇之。”道光四年(1824年)四月(“渡头民众卜得吉地于村东大阜之峪。去峪上旧址不二百武,建正殿三楹,香亭三楹,午门三楹,露台三楹。”)庙殿盖成以后,(“饰金肖像,画梁雕楹,嵌以釉瓦,绕以长垣。”“工即就,首事人等,恳余为文,以纪其事。”)自此以后,世代祭祀。)
(大禹渡在夏朝时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