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担任教化之职,教化之事出现了新的局面;让他代理冢宰,管理百官,百官个个服从,各率其职。他还举荐了一批能干之人,各项公职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各国的宾客一片和穆,肃然起敬;使他外出巡察,进入原始森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雨中沉着不惊,不迷方向……舜继帝位德才具备,禅位于他,总觉心里踏实。况舜还年轻,精力旺盛,让他来挑起这付担子,一定能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那将是国家之幸,庶民之幸!
想到这儿,帝尧的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不觉之中就睡着了。
次日升朝,帝尧对百官讲道:“我现在年事已高,又逢多灾之秋,实在力不从心。昨夜思考再三,还是把帝位禅让于虞舜,让他来收拾这个摊子。大家以为如何?”
选择舜本来就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因问题提得突然,群臣一时却不知如何回答。舜只知帝尧重用他,能让他担当大任已是天大的幸运了。哪能想到帝位还能与他有缘!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此刻,他惶恐至极,慌忙稽首拜道:
“臣才孰德薄,万万不能胜此大任。还望帝另选德才之士,传位于他。”
帝尧道:“我求贤而禅位之心久亦。以前曾经做过一些努力,但都很不理想。自识你之后,授你之事,考你之绩,听你所言,观你之行,心中早已有数,不必多言!虽然帝位艰辛,但你年轻力强,才高聪颖,有能力担当帝任。你就应当为天下百姓做出牺牲,不必推辞。”
“万万不可!帝为天下之尊,舜何德何能敢居此位?何况帝还健在,舜怎敢称帝?!”舜听了以后仍旧谦让道。
帝尧道:“不用说了,你的意思我已明白。你现在顾虑的是我还活着,大概不愿意颠倒君臣之名分吧。既然如此,我现在不提禅让帝位之事了。你且代我行政,我颐养休息。朝中的一切由你来主持,如遇重要大事,可与我商量。这样如何?”
舜见帝尧的态度恳切,就觉得无法再推辞了。便答应道:
“帝呀,舜才疏,又新到职任,担当如此重任,甚感力不从心。承蒙帝的信赖,心里非常感激。既然如此,我便斗胆担起此任。还望帝多指教,各位前辈多多扶持。”
帝尧见舜答应了,那一块心病才算是彻底放下了。
帝尧原想今日设坛授典,正式传位于舜。舜力辞不受,也有他的道理的,只好这样安排。
第二十八回 代尧摄政 [本章字数:161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3 16:26:55.0]
----------------------------------------------------
第二十八回 代尧摄政
舜要践位,首先必须要到五府中履行典制,这个仪式是必须举行的。那五府亦叫衢(qú )室(帝尧征询民意的处所。后为古代帝王听政之所。《管子?桓公问》:“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於贤也; 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於人也。”《子华子?晏子问党》:“ 尧居於衢室之宫,垂衣而襞幅,邃如神明之居。”),那衢室是帝尧即位初年造在平阳的。后来因小灾,迁到太原,因为典制所在,不可缺废,仍旧照样造一个。
上午时,率领群臣百官到五府中来。这年正月初一午时,舜和百官群臣一起来到五府,接受了替尧摄政的嘱托。
照五行之德算来,帝尧是以火德王天下。所以他受命的始祖,是赤帝文祖。因此舜这次就到文祖牌位之前来祝告,表明摄位受终之意。受终,即表明帝尧在政治上的责任就到此终结了。以后责任,就由舜来承受。
在五府,帝观察了天的意旨,看天是否愿意接受舜为帝王。又观测天象。观看日月五星的方位是否正确,以体验他的行政是否有误差和过失。用?(yin.古代祭祀天神.泛指祭祀.)祭的礼仪祀天地四时,用望祭的礼仪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其他神灵。一切结果都很如帝尧之愿,帝尧心里很满意。
一切祭祀完毕,帝尧即养老于家,虞舜便开始代帝尧摄政。(《竹书?帝尧陶唐氏》记载:“九十年帝游居于陶”和“一百年帝陟于陶”知,帝尧110岁时退位,由舜做摄政帝,此时舜50岁。
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等人,在帝尧的时代都已被任用。但都没有分配适当职务。舜刚一上任,就委他们以重任。此后,舜到先祖庙,谋商于四方诸侯领袖。大开四面城门,以畅通四方的见闻。命令十二州酋长,评论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不接近谄佞之人。施厚德于庶民,维护四方?定。
舜摄政之后不久,祝融、?铿将鲧正法,回到帝都jiāo差。祝融将在羽山殛鲧的经过向帝尧奏报。(《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lún攸?。鲧则殛死,禹乃嗣兴。《简明历史词典》:“尧在位时,曾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存,于是,尧四方求贤治水。鲧被选中后,因错用筑堤法治水长达九年,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危害更大,被杀于羽山。”)
帝尧听完祝融羽山殛鲧的汇报以后,亦将禅位不成,后又让舜代理天子之职的情况告诉了祝融,祝融以为很好。接着,帝尧又和祝融商讨:
“鲧已正法,以后由谁来治水之事。”
“我一时也想不起哪个人合适,治水大事,非凡人可以胜任。”
二人商量了半天,却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一筹莫展之时,祝融说道:
“算了,不要cāo心了,还是让舜来定吧。”
“唉!cāo心cāo惯了,不由人。算了,不说了,此事就让虞舜来定吧!”帝尧叹道。
次日升朝,因事关重大帝尧前来视朝。帝尧对众臣说道:
“昨日老臣祝融回来复命,鲧已正法。目下,水患日甚。必须有人接替鲧之职务,继续治水。你等谁能担当,可以自荐,亦可推举能者,但当此任。”
帝尧语毕,好一会儿竟无人说话。一是因为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这方面的豪杰,二是因为他们曾举荐鲧来治水,结果很不好,都觉无颜再荐。整个朝堂,经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舜打破僵局说道:“治水大事,的确需要有特长之豪杰。我倒想起一个人来,他非常熟悉水利,其法在鲧之上。就是年龄有点偏小。”
帝尧急问:“此人是谁?”
舜回答道:“鲧之子文命。他研究治水已多年,且受高人指点。其法和鲧正好相反,他曾多次劝鲧改变方略,但鲧自命不凡,根本听不进去。”
帝道:“我已命人殛鲧于羽山,殛其父而用其子,文命愿意吗?”
舜道:“文命是一个贤者,他不会因私怨而废公义。”
尧道:“如此贤人,可用!你即刻饬人去寻找文命,让他来担此重任吧!”
舜道:“再问问百官,看看还有无合适的人选?”
众臣无一人言语。帝尧此时已略略放下心来,说道:
“还是由舜决定吧!习惯总是难改,本是舜来主持朝政,我却还在主事。明日早朝,我便不再临朝了。”
第二十九回 启贤治水 [本章字数:648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4 05:38:23.0]
----------------------------------------------------
第二十九回 启贤治水
退朝以后,舜即饬人到文命家里去敦请。
信使翻山越岭走了多日,总算到了嵩山鲧居。
信使到了文命家门口,看到的却是人走屋空。询问邻人,邻人告诉说:“文命早已离家出走几年了。”使者无奈,只好回都复命。
使者回都以后,赶紧向舜复命:“文命已离家出走几年,邻人并不知他的去向。”
治水就是救命,刻不容缓。舜急忙饬人告知各方诸侯:四处打听文命下落。一旦找到,立即将他带回京都。
却说那文命自从河滨和重华分别以后,带上真窥,横革一路考察各地水患。到了孟门山以北的阳纡大泽,看到了阳纡大泽的大水往南涌动。他们沿着水的走向一直南去,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孟门山。
到了孟门以后,文命看到堤坝上有许多人在挑泥填坝。近前一看,他父亲浑身是泥土,头发乱蓬蓬,胡子很长,在那里忙着指挥人夫挑泥土、将堤坝加高。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文命很是心痛。
站在大堤上,文命看得很清,用泥土填起的大堤里,水已快满溢了,在洪水的冲击下,已是岌岌可危。那些人夫们可能看不出什么道道,但鲧是非常清楚的。不设法补救,很快就有崩溃的危险!因此,他把全身心都用在了堤坝之上,文命等人都到了他跟前,他竟然不知。
文命是内行之人,怎么能不明白?他预感到这大堤耐不了多长时间,已是非常危险了。此刻,他的心如刀绞,想立即上前劝说父亲。但是,他看了父亲此时的心情很坏,忙得头都不抬,几次yù言又止。他知道父亲的脾xìng,在这种情况下去改变他正在做的事,那简直是把水往石头上波,一点都不会进的。不说吧,明明都能预料到父亲的失败将会非常残重,却不去劝说,天理良心难容。他硬着头皮,走到父亲跟前,劝说父亲很快改变方法,想法将水疏开。
“父亲!”文命叫了一声。
鲧抬起了头,一看是儿子,问道:“你怎么来了?到这里来干什么?”
“母亲过逝后的那一年,我在家闲着没事,就出来研究治水方略,想帮助父亲治理洪水。”文命回答道。
“你母亲过逝了?”鲧震惊,急问道。
“是的。过世几年了,当时,在邻里们的帮助下,我将母亲安葬了。”
鲧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看得出来,他心里特别难受。过了一会儿,鲧咬了咬牙说道:“我知道了,你回去吧。”危机关头,鲧什么都顾不上。
“父亲,我不回去。这些年我对治水已有一些研究,千里迢迢跑到这儿,就是要帮助你治水。”
“小孩子懂得什么?赶快回去吧。”
“父亲呀,目下洪水太大,拦洪之法不妥。应想办法因势利导,将洪水引走。不然会有危险的。”
鲧听罢大怒道:“你懂狗屁,滚到一边去,别在这儿碍手碍脚的!”
文命是了解父亲的,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他说的话父亲是根本听不进去的。他哭了!
他难受、伤心极了!不是因为挨了父亲的骂,而是不敢想象父亲惨重的失败。于是,他据理力争道:“父亲呀,雨还在不断地下,水还在不断地涨,这些大堤能容多少水?必须赶快想办法将水疏导,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你给我走开!再说丧气话就要挨揍了。这么忙你在这儿搅和什么!”
鲧的xìng格文命太了解了。无可奈何,他只好走了。
文命没有权力,没有人力财力,空有一腔热情,只好暂时放弃了参于治水的想法。
此时此刻,文命的心情相当复杂,去那里?干什么?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他离开了大坝,漫无目的地向东南方向走去。真窥、横革知道文命此刻的心情,默默无语地跟在他的后边,谁也不说一句话。
文命一路走一路思考,他有一种预感,父亲的治水最终会失败。于是,他就默默地下了决心,继续详细考察水患,制定出自己的治水方略。他们再沿着水流走向,到达吕梁山,再到壶口龙门。他看到了若大的水源,狂吼的洪水,决非人力所能为。必须顺着水xìng,因势利导将洪水引到一个它应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在那里?他现在却不知道。
考察完洪水之源,文命三人沿着洪水走向,一直考察到山海之滨。他看到浩瀚无际的山海,觉得此海隐患太大。北边的滔滔洪水使这里的水面在不断阔大,不断地淹没四周的农田村庄。再甚者将来要祸及山海以东下游各地。
文命三人沿这雷首山脉继续南行,到了凤凰岭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居于高处的女娲祠。文命对这位先祖“杀黑龙以济冀州,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的丰功伟绩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些故事,郁华老爷爷曾经给他讲过了多少次。那个时候,他虽然知道了女娲娘娘是治水的先驱,但当时他只是沉侵在童话般的幻境之中的。现在,他身临其境,感慨万分。怎能不心潮激dàng热血沸腾?
文命快步走进女娲祠庙,跪在了女娲老祖的象前,虔诚地进行了一番祭拜。心里默默地向老祖祷誓:“老祖在上,文命发誓,要继承老祖的遗业,探索治水的最佳方略,把这可恶的洪水彻底根治!解万民于倒悬。诚望老祖在天之灵给以佑助。”
祷告完毕,文命又拜了三拜。起身离开了庙殿。
文命登上了凤凰岭的制高点上,眺望着浩瀚无垠的山海,注视着渭水、洛水和山海jiāo汇的漩流,在那里久久地沉思着。他在想,这个山海如果不想办法,后患的确是太大了!不断扩大的水面,会吞嚼更多的农田和村庄。到了一定程度,会给下游广大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下决心要找到根治山海的办法来。想到这里,文命快步走下了凤凰岭。
文命带上真窥、横革,离开了山海,去了冀州的东部。他想再多走几个地方,观察各地的水害情况,他想寻觅那里是滔滔洪水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