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22 章
    出路和归宿。他们经过豫州,到了徐州,再到青州……。一路上看到人民流离失所。有登木而栖,有悬釜做饮,有钓鱼糊口,有猎兽而食,为生计艰难奔波。此情此景,使文命心里万分难受!更加坚定了他治理洪水的决心。

    一日,他们走到了一丘陵。只见那土丘之上有许多茅屋,参差不齐,人们都挤在上边。他们上到丘岭以后,辗转在茅屋之间,观察着饥饿的fù幼老弱,甚觉心寒。正走间,忽听得有琴弦之声从东边一茅屋传出。这种凄惨悲凉之地,竟然还有琴声,文命甚感奇怪。于是,就随琴声而去。走到那茅屋旁,文命从茅屋的窗子里看到,里面有一白髯老翁在那里鼓琴。他便站在门口观看。

    只见那老人道貌岸然,衣冠楚楚。虽年迈却精神饱满。文命料这个老人一定是个有道之人,顿觉肃然起敬。他想进去拜谒却不敢打扰,只好站在门口听琴等待。

    一曲终了,老者抬头看到了文命等人,开口问道:“你等何人?到此做甚?”

    文命慌忙回答:“我乃崇伯鲧之子文命,为寻治水之法,到处走走。”

    老者听罢道:“孺子相貌不凡,小小年纪就忧国忧民,将来必成大器。老夫有幸,见到你非常高兴,请坐到屋里叙叙。”

    恭敬不如从命,文命三人进了茅屋,随便找了个木墩坐下。坐定以后,文命便请教老者姓名。老者答道:“老夫姓大成,名挚。贵公子年少有志,怀抱大志,也算是老夫的一个知音。”

    “老者也在研究治水吗?能否请教一二?”文命听罢,哪肯错过?急问。

    “老夫在洪水泛滥之初,曾为治水奔走了几年。发现这洪水是天地之大变故所造成,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共工孔壬的治水办法根本就无济于事。听说帝尧因他治水不力,懒散渎职,将他降为庶民,又命你父统领治水。据说你父用筑坝拦洪之法,在孟门、龙门一带筑坝。以我之见,亦是闲费力气。”

    “何以见得?”

    “前些年,北方之地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地震、火山bào发,使高岸为谷,深谷为山。地形的变动,使北方之水流入中冀。洪水越来越大,这种天地之变故,人力如何能抵抗?你父筑几道堤坝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说不定水太大了把那堤坝冲垮,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文命听了,觉得老者对治水还真有独到的见解,和自己的看法完全一致。便说道:“老者之言甚善,愿听教诲。”

    “虽然天地之变故非人力所能为,但人事总是要尽的。天地之巨变,也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几万年才遇到一次。现目下不可能再有什么变故了,如果现在能想办法因势利导,把这滔滔洪水设法排走,既便根治不了,亦能减轻灾害。人虽然说不能胜天,但只要尽努力,起码目前这种状况是会有所改变的。”

    大成挚的一番话,使文命顿开茅塞。文命决定立即改变行程、计划,不再往前走了。他已经预感到父亲治水必败,他不能眼看着父亲的数年辛苦变成一场灾难。于是,他立刻下了决心,决定二次北上孟门规劝父亲改变方略,帮助父亲治服洪水。采取非常措施,挽回这个局面。

    此时,天色已晚,他们几个人就在大成挚的茅屋里草草住下。文命借机又向大成老伯请教了一些他遇到的一些疑难。这一夜自然收获不小。

    次日一早,文命就告辞了大成挚,动身返回北方。文命非常担心的是父亲的那些堤坝。所以,日夜兼程,不敢耽误一刻。返回途中,走到雷首山的顶端时,大雨倾盆,把文命三人浇得象落汤鸡一样。

    山梁西边的岭上有一间小庙,三人疾步向小庙跟前走去。

    “诸位赶紧进屋!”守庙老人见来人被雨淋得很狼狈,急忙开门让进。

    进了庙门,他们赶紧脱掉衣服,拧干衣服上的水。闲暇没事,文命便问老者道:“此庙供奉何人?”

    “供奉的是治水的贤人后土。”老者回答道。这原来是一间后土庙,庙中敬奉的是那共工的儿子后土。文命叹道:“共工那么一个蛮子,竟然生下了这么一个好儿子。后土治水,受到万民景仰。后世的人到处为他立庙,也是他功德的报应!”说罢,便向后土塑像拜了三拜。

    真窥、横革见状,亦面向后土神像恭敬地拜了三拜。此时,文命有点口渴,便向老人讨了一陶钵水。当文命端起陶钵送往嘴边时,

    “嘣!”

    频空落下的一块料僵石,打在了钵沿上。文命四下一看,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又端起陶钵喝水。

    “嘣!”

    又一块料僵石打在了钵沿上。这一次,竟把那陶钵打了一条口子。文命甚感奇怪,四下观看,却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虽觉奇怪,但水还是要喝的。他把陶钵又一次端到嘴边,

    “嘣!”

    空中又掉下来一块料僵石。这一次可惨了!竟把那陶钵打了个大豁口。

    “哗!”陶钵里的水流了出来。奇怪的现象使大家都很吃惊。

    三打陶钵,文命恍然大悟。这可能是后土神的圣灵在提示他:“要治住洪水,必须疏导,给水以出路。”这时他又想起了师傅的教诲:“只可顺水之xìng,不可与水争势。”

    “不好!大成挚讲的很有道理,父亲已在孟门山垒了好多堤坝。他总以为,只要把水堵住了,就可以把水治住了,这样太危险!目下,大雨不停地下,大水不停地从北边涌下,他那大堤能容纳多少?堤内之水若涨满以后,大堤承受不了压力,极有决堤的可能xìng。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文命越想越后怕,

    “不敢在这里停留了,得赶快去孟门一趟,提醒父亲,劝他改变方略。”问命心里想。

    “咱们赶快去一趟孟门。”文命对真窥、横革说道。

    “到孟门去干什么?”横革不解的问道。

    文命把他父亲的做法和他的顾虑向二人说了一遍。二人听完文命的话,心里也着急了。不管外边还下不下雨,三个人出了后土庙,冒雨下了雷首山十八盘,踏着泥泞,径直向孟门方向走去。

    文命三人晓行夜宿,历尽艰辛,总算到了孟门。没有想到,父亲那自以为是,粗暴顽固的态度使文命大失所望。他不仅没有说服父亲,还挨了一顿臭骂。他怀着痛苦的心情又一次离开了孟门。

    他们越过了恒山,穿过了太行山。过了太行,一路上百姓流离失所之情形使文命想起了师父的教悔。济世救民是他的志向,必须振作起来!于是,他带上真窥、横革继续考察水患情况,时刻准备治水济民。 他们翻越嵩山、方城山,走到了桐柏山。过了桐柏山,又走到了汉水流域。一路考察,不觉走了几个月。这一路,虽说历尽艰辛,却也收获不小。胸中勾画出了一幅宏伟的治水蓝图。

    这天,他们正从汉水往回返,却听到一路上人们纷纷的传言:

    “大陆泽一带堤坝被冲垮了。”

    “洪水淹没了数以万计的百姓。”

    文命的头“翁!”了一下。父亲的失败,他虽说早已预料到了。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仍然感到惊恐!他知道壶口、孟门一带的大堤为期也不会太远。他的心情焦燥不安,不再愿意往南行了。他对真窥、横革说道:

    “咱们返回吧,不知我父现在如何?壶口、孟门情况让人心焦。”

    二人欣然答应。于是,三人按原路返回。

    走了多日,刚刚翻过了黟山,忽然听到有人叫喊:

    “文命,慢行!”

    文命偏过头一看,只见是竖亥和大章急急赶来,心中大吃一惊!

    “不好,父亲出事了!”当他看到大章、竖亥时,心里已经完全清楚了。急忙上前问道:“你等何故到此?”

    “出了大乱子了!孟门、吕梁的大堤全部崩溃了,酿成了千古之灾!出事以后,你父万分悲痛,准备自杀,被我俩苦苦劝住。但却被帝尧派人正法了!”竖亥哭着说道,说完嚎啕大哭。

    文命听罢,止不住泪水像泉水般涌出眼眶,呼天喊地,恸哭了一场。

    一场大悲过后,文命问大章:“父亲临终前给我留有话吗?”

    二人猛然惊醒。竖亥道:“有,见了你一伤心,竟全都忘了。”

    说罢掏出了鲧写给文命的书信,递了上去。文命一边擦泪一边看书简。信的大制意思是:

    某以筑堤为本领,原想仗此以竟全功。没想到九年辛苦变成了一场灾难。这一次,祸闯得太大!非一死无以谢百姓。某虽死其罪难赦。没听汝言,悔之没及,由此看来,汝的学识已胜父一筹。吾死之后,汝要继续父业,虚心从善,勿蹈父之覆辙。

    文命看完,又恸哭了一阵方才罢休,他眼里含着泪水,对真窥等人道:“走吧,咱们还是去冀州。”

    大章问:“去干什么?”

    文命道:“再去看看,水患还是要治的。”

    大章道:“还治什么水,不要送命了!”

    文命道:“父命不能违,水是一定要治的。”大章等人无奈,只好随文命而行。

    一日,文命等人翻过巫山,碰到了旧时的朋友国哀。文命问国哀道:“你到此何干?”

    国哀道:“我在四处找你。这几年啥也未干,今年一开春,心里就想投奔于你。找了几个月,才寻访到此。前几日在途中听说帝尧饬人四处找你,要委以大任。不知是真是假。”

    文命打断了国哀的话道:“真有这种传言?”

    国哀道:“无半点虚假。听说虞舜现在代尧行政,他命各地诸侯全部出动,非要找到你不可。”

    “如此说来,我们还是去了帝都再说。”

    文命心里很高兴,虞舜当朝,权力将要到手。一旦有了权力,就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治水了。他现在非常明白,权力对他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便决定立即前往帝都。

    “不能去!杀父之仇不共截天,为何还要替他卖命?”大章愤然说道。

    “不然,帝尧派人正法,所施的是公法,而不是私怨。私怨应报,公法却不宜计较。父之遗志乃在治水,我对父之报答,唯有治水成功。机会难得,没有权力,既是有一腔治水大志,亦是空的。”

    众人皆以为然,就随文命向帝都走去。

    因朝庭下令四处寻找文命,所以,文命等人一路上碰到了几个诸侯,都受到了热情招待,赠送食物盘缠。

    文命一一辞谢不受。晓行夜宿,径直赶往帝都。

    到了平阳以后,文命立即去找老友重华。

    舜见到文命之后,心中大喜,问道:“你一向在何处?累得我好找!”

    “为求治水方略,四处走走,并无定处。”

    “帝命你继父之职,正合你志,你一定要放弃前嫌,以治水大业为重,不要推辞。”

    “治水当仁不让,但衰?在身,出任国事,于礼不合。”

    “洪水泛滥,万民生灵涂炭。临危之时,怎可守此居丧小节?”

    文命被舜说服,即刻应承下来。二人聊了一会别后之情况,舜见文命很疲倦,便安排文命就寝歇息。

    次日入朝,舜上奏帝尧。帝尧想见文命心切,即命文命进见。

    接到帝命,文命上殿觐(jin.朝见.朝拜)见。帝尧观之,心中窃喜。竟是一个如此体面之人!只见那文命身长丈余,虎鼻大口,河目鸟喙,相貌堂堂。帝道:“你父治水九年,其法不当,酿成大祸。舜及四岳都举你,言你治水之本领高于你父,你敢承担此任吗?”

    文命道:“治水是我之志愿,臣父临终遗言,让臣继父志,拯庶民于水火。臣愿领命。”

    “你不计前嫌,欣然领命,风范可嘉。你可将治水之法讲来,让大家听听。”帝尧高兴地说道。

    “臣主张治水要以疏导之法,顺着水xìng,‘高者凿而通之,卑者疏而宣之。’一直将洪水引入海中。”文命简明扼要地陈述了自己的治水方略。

    “此法很有道理,当初为何不告诉你父?”帝尧问道。

    “臣父秉xìng倔强,臣曾经规劝,他听不进去。”文命答道。

    “国家地盘如此之大,凿开河流决非容易。需要毫费多少人力财力?旷日持久,民生何以堪?国家财力何以堪?”帝问。

    “山高地大,凿之确实不易。但只要方法得当,再赖帝之盛德,万民洪福,不致于旷日持久,”

    “即然如此,我就封你为崇伯之职,如有嘉谋,尽可实施。只要能治住滔滔洪水,便是你的功劳。”

    文命稽首受命。

    帝尧又嘱咐道:“以后遇事,多与舜商酌,我已让其代理行政。朝中文武,若要需用,即可调遣。满朝臣工将全力助你治水。”

    文命稽首称谢。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三十回功在千秋 [本章字数:418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4 05:42:42.0]

    ----------------------------------------------------

    第三十回功在千秋

    大禹文命入朝之后,舜便调整了百官职务。一日朝堂,舜问四方诸侯领袖道:“谁可以作司空?”

    四方诸侯领袖建议道:“使伯禹作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

    “不错!”舜道。于是便对禹说道:“文命,你来做司空,要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要多想一些办法,尽忠职守。”

    禹跪拜叩头,推辞道:

    “治水我当尽力,司空还是让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