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华夏圣帝大舜 > 第 6 章
    古代的翻土耕作的农具, 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chā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经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但尖头成了扁头(耜冠),类似今天的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在弯腰耕作。

    不远处有一个小村落,炊烟袅袅。徐徐回旋上升的轻烟,若即若离,随风而逝,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今山西省芮城县历山村。《平阳府志》载:历山:蒲州东三十里,水经河又南过蒲阪县西。注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初也,上有舜庙。又载:今河东县之雷首山也。其山九名:一曰首阳,临河与太华对峙,即为历。《通典?州郡?河东郡》:“妫水,今有舜庙在焉。其庙周宇文护(515??575)所造。《水经注》:“(河东)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耕处有舜井,妫、?二水出焉。”《永济县志》:“村东高台上有舜帝庙,为五代后周(951-960)宇文护总管营造。”)。

    东边有一道像巨龙一样的土丘,龙头、龙身和龙尾活灵活现;西边有一架土坡酷似凤凰展翅yù飞。往南不远,是滔滔的山海(远古时期,在中国的这一块土地上,除大山、丘陵、平原、河流之外,内陆有四个大海。一个在蒙古之地,叫做瀚海;一个在绥远、宁夏jiāo汇之处,叫做阳纡大泽;一个在陕西关中东部和山西的西南部,叫做山海;一个在新疆的南部,全是沮(ju)洳(ru)薮(sou)泽,直通青海和西藏。大禹治水之后,山海水泻,水系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形成了后来的黄河)水。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深深地吸引了新来乍到重华,他打定了主意,就在这里住下来,垦些荒地,种些田禾,总是可以维持生计的。

    主意一定,重华就背上铺盖,趟过?水,径直往村子里走去。

    走到村口,遇见一耕夫。那耕夫背负耒耜,头戴笠帽,赤着脚从地里回来。重华上前拱手问道:

    “足下尊姓大名?是这里的人吗?”

    那人还礼道:

    “我只在此地耕种,没有姓名。”

    “此地还有可耕之田吗?”重华问道。

    “荒地有的是,自己垦种吧。”那人回答道。

    重华听罢,便跟在那人后边向村子走去。

    那个人老实本分、不善言语。一路上,重华问一句,他答一句,没有一句多的话。但一路上的jiāo流,却让他在心底里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

    一进村口,前面是一间陋劣的草屋,耒耜家什都乱放在院子里。那人就将耒耜靠在茅屋的墙上。重华问道:“你就住在这里?”

    那人回答道:“是的。你还没处住,就先挤在我这儿吧。”

    重华心里很感激,便问道:“你家里还有别的人吗?”

    “就我一人。”

    “那就谢谢了。”

    就这样。没有落脚之处的重华就暂时与那人挤在一室居住。

    那人的茅舍陋劣不堪,荜门圭窦,屋内地上亦无菌席,就是铺了一些茅草。贝壳土缶,便是他的器具,生活条件竟和那深山中的原始野人差不多。尽管条件很差,但虞舜却非常满意,能有一个栖身之处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重华将简陋的行李放在了地板上的茅草之上,坐在了柴门背后的一块石头上歇了一口气。那人从案几上拿了一块烤ròu,递给重华说道:“先吃一口东西吧。我想你也饿了。”

    远古时期的食物是非常短缺的,重华看到那人简陋的茅屋里没有什么食物积储,尽管饥肠辘辘,但他还是推辞道:“我还不饿,你先吃吧。”

    那个人干了一晌活计,也已经饿了,再没推让,便自顾吃将起来。重华稍坐了一会儿,便开口说道:“我出去看看,先找一块好耕作的地块。”说着便出了柴门。

    虞舜这一会儿实在是饿了,他不能不出去找点吃的。

    忍饥挨饿对重华来讲是常有的事,磨难对这个自小受苦长大的小伙子来说,更不算什么,他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

    出了柴门,他径直向妫水边走去。他知道,这个时候到任何地方都是找不到吃的东西的,只有水里面肯定能找到。于是,他就脱掉了衣服,下到妫水里面去摸鱼虾螃蟹,以度过暂时的饥荒。

    生吃海鲜,解除饥饿之后,重华便沿着妫水河岸勘察这一?的地形,以期选择一些好耕之地。

    历山之地平原与山地相错,田畴甚多,舜周历一转,就在妫水河畔选择了一片荒地,自制了耒耜,准备耕地稼穑。

    因为耕作稼穑刚刚开始,虞舜没有固定的食物可吃,不得不一边垦荒,一边抽空到山海边去捞鱼,到妫水旁去抓蟹捞虾,到林子草丛里去捕捉弱小动物,四处觅食以充饥。

    吃饭是头等大事,住宿就是第二等的大事。长期挤在人家家里也不是一回事。于是,重华便决定先在地头建筑一座茅屋作为栖身之所,然后砍荆棘,辟草莱,慢慢地用耒耜垦荒。

    这一时期,重华又要开垦田地,还要搭建茅屋 ,每天还得抽出时间去寻找吃的东西,也实在是为难他了。山海有点远,水里不方便,腹中饥了,便到荒芜的原野上捕捉那些草中的小兽、昆虫充饥。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就下到妫水里面想办法。口渴了,就到涧河里喝点冷水。就这样艰难地度过了月余天气。

    因为整日要为糊口奔忙,所建的茅屋陋劣不堪,门上挂了个草帘子,屋内的地板上亦无茵席,铺了些晒干的茅草。三块石头支起了一个灶,贝壳土缶便是他的器具。但他是能吃得苦的,这一切对他来讲,都是能正常生活的。

    稍有空闲时间,重华就慢慢学着烧些陶器,作为炊具。虽然一开始烧得不好,但烧饭,盛饭的家什却有了。

    新搭建的茅棚yīn冷潮湿,为了改变过于简陋的住宿状态,他又从附近伐了一些树,用树干支起了一张床。这样一来,再也不用睡在潮湿的地板上了。

    初到历山,虞舜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总算有了自己的住处,开始了新的生活。

    第七回 象耕鸟耘 [本章字数:1515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1 18:42:18.0]

    ----------------------------------------------------

    第七回 象耕鸟耘

    一日,舜在田里辍耕累了,便把牛解下来,让牛到地头吃点草,自己则坐在地埝上歇息了片刻。这时,他忽然看到一只大象从后面垣上缓步而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他的田地里。

    到了田里之后,那头大象就用大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用尖石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

    那象本是众兽中最大的动物,气力甚大,不到片时,便刨出了一大片田地。

    面对眼前出现的这种奇异现象,舜很是诧异,一时也不知所措。但他心里非常高兴,站在地头看着突然出现的怪异现象。

    大象垦田的确是没有过的稀奇事,相邻田地里的人看到了以后都非常稀奇,有人竟惊奇地狂叫起来:

    “呀!重华那边地里是什么牲口?怎么还是用鼻子刨地?太新鲜啦!”

    顷刻,那些在就近田里稼穑的男女都很希奇地纷纷来到重华的地头,观赏这从未见到过的奇异之景。

    那些农人一边观看一边胡猜乱测,但始终都弄不明白。农人们不但没有见过这种现象,甚至都不知道那种动物叫什么名字。这时,那个最早认识重华的那个人便走向前去询问重华道: “你田里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野兽?是你去捉来的吗?”

    舜也是初次见到这种异景的,并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好回答道:“这个动物我见过,名字叫象,是从后面垣上下来的,不是我捉来的。”

    村人听了舜的回答很不理解,问道:“不是你捉来的,那它怎样会代你耕地呢?”

    舜道:“这个我也不知道。”

    这个谜没有人能解开,有一个老人感叹地说道:“我说过的,善良之人,必有大福。我曾经说这个新来的小伙一定是个不凡之人,现在就出现了这种异事,将来你们看着吧,还有新鲜事出现呢!”

    老人的话刚一说完,众人便此唱彼和起来,竟把虞舜奉如神明一般。

    以后的日子里,那头大象天天都要到重华的田地里帮重华刨地,久而久之,重华就与那头大象建立了感情。于是,他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让大象用鼻子卷起锄犁在田中开垦。

    从此之后,这只象就依着重华不再离去,每日都要到重华的田里来帮助耕耘。重华此后耕田,总是借那头大象之力。就是在后来,重华在自家后院里开了一口井,亦是大象帮忙。

    重华自从有了大象帮助,很快便耕出了许多田地。重华便抓紧农时在那些田地里种上了庄稼。

    新开的农田杂草丛生,虫子很多,严重影响着庄稼的生长。除草、灭虫的劳动量太大了,重华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那些天,重华早出晚归,整日钻在田间锄草,累的腰痛腿酸,但效果还是不明显。这日,重华站在地头,望着除不完野草和满地的虫子很是发愁。正在此时,从远处飞来了一群的小鸟,在他的田间蹦蹦跳跳地在庄稼苗中间的行子里啄去莠草,仿佛代其耘田;在浑身上下沾满了虫子的田禾上啄虫子。

    开始的时候,重华还没有太注意这个奇异的现象,也没有细看那些鸟儿们在干些什么,埋头在田里干自己的活儿。第二天,重华来到田里耘田,那些鸟儿又飞来了。它们在田间吃草,在庄稼苗上捉虫子吃。重华仔细观察以后,心里很奇怪,但还是没有在意。以后的日子里,他发现那些鸟儿每天都是这样,就觉得有点奇怪。

    别人的田里都没有这种现象,唯独自己田里那么多鸟儿在啄草、吃虫,重华细细琢磨,忽然觉得这些鸟儿是在帮他耘田,心里特别高兴,就随它们尽兴去啄。

    周围的耕夫们也很快发现了这幅奇景,都相继云集到重华的田里观看。一时间又是议论纷纷:

    “哇!又出现怪事了,这些鸟儿就是在帮重华耘田!”

    “看来这个人是个异人,不然怎么连连出现这种好事。”

    “我的田里怎么就不会有畜生帮忙呢?”

    “你大概没有那个福分吧!”

    探索和传播新奇事物来满足人们好奇心理,是人类猎奇心态的正常表现。一时间,重华田里象耕鸟耘的稀奇事很快成为历山农夫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随着这件异事的相互传播。这个象耕鸟耘的故事,很快传到了远方,后世民间也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一直到现代还在传说着,舜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

    第八回  化导众庶 [本章字数:4248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2 00:12:11.0]

    ----------------------------------------------------

    第八回 化导众庶

    历山之农多是外地移民,在那远古洪荒时期,由于教化缺失,愚昧而顽固,野蛮刁悍,不通世务,不懂情理,弱ròu强食的动物本能表现的特别突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倚强凌弱,霸占他人田地,抢夺他人财产的现象司空见惯,民风极坏。就在重华正在兴致勃勃耕耘之际,村里的一些豪强眼红了,他们觉得重华是个异地的客作,又孤身一人,就不断寻衅滋事。后来,几个党羽勾结在一起,在舜所已经开垦之地,越畔侵占,攘以为已有。

    面对豪强的欺凌和霸占,重华总是不和他们计较,还恭而有礼的对待,这些人看到重华从不反抗,以为他软弱可欺。不但没有觉悟,反而变本加厉。

    重华是个能人,他为了能营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他在闲暇之时经常改造他的茅屋,使他所造的茅屋结构合理,美观舒适。那些豪强心里?(dù同“妒”)忌,说他住处太奢华了,有点欺压他人,就想将他赶走。于是,他们就将重华的柴扉(古时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推倒,或者将重华所编的槿弄破,种种骚扰,不一而足。但重华始终不和他们计较。这些人见赶不走这个外来的客作,又想办法将重华的水源断绝,不许舜取水。

    没有水是不能生存的,重华就在自己的屋后自凿了一眼井。

    由于又象的帮忙,不到两日,那眼水井就凿好了。

    远古时期的人类,全都是靠自然吃饭,喝水都是从自流下来的泉水中摄取,哪见过水井?那些豪强,看到重华挖的井都觉得非常得稀奇,有些人竟然猜测重华是有妖术的,有些说这个外来人是有神功的,不管干什么都有神来助力;有的说这个人会妖术,净做些别人办不到的事;有的说这个人大概是天降之神。议论纷纷不一,那些豪强看到这些奇异现象,听到这些议论,从此再也不敢来侵扰了。

    一日,重华在耕作之暇,偶然取出老师务成子所赠的琴来,坐在自家门口鼓了一曲,随即又唱了一歌。那些邻近的人听见了,老**fù,都纷纷前来听看。看的上瘾,人们不舍离去,就一再要求重华再弹再唱。

    大家盛情,重华便继续为大家鼓曲唱歌。

    耕夫们对这悠扬的曲调和动听的歌声闻所未闻,个个手舞足蹈。又是一阵纷纷议论:

    “重华手中是何物?为什么那么好听?”

    “神了!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凡人!”

    “看来这是神给我等降下来的福,是要他给我们增添乐趣的。”

    此时,观看人群中有一个老者却好像见到过这种乐器。于是,他就大声说道: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