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那个东西叫作琴,我从前看见庠舍里的大庠师弹过的,有多少年没得听了。”说罢,又转身问重华道:
“喂,你从哪里学来的?你进过大庠舍吗?”
重华很谦和地答道:“你说的很对,这个玩意儿就叫琴。我没有进过大庠舍,这个琴是我师父送给我的,弹唱也是我师傅传授的。”
有一个中年人问道:“你是个农夫小百姓,学它做什么?”
重华道:“你们不知道,这种乐器懂了之后对人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陶养xìng情,可以增人的品格。偶然烦恼的时候弹一曲,可以解除忧愁,忿怒的时候奏一曲,可以消除暴气。它的用处多得很呢!”
又有一个中年人摇摇头道:“我不相信。”
重华道:“刚才我在这里弹的时候,老哥听得有趣吗?”
那人道:“有趣的。”
重华就因势利导,说道:“那么是了,听的人尚且有趣,弹的人当然就可以抒发自己的旨趣,发挥自己的胸襟,岂不更有趣吗?”
众人听了,似乎都已相信,不断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
大家都认可了,重华便顺势将乐歌的原理与做人的道理,夹杂着向众人进行了一番演说,想利用机会化导众生的刁悍之心。众人听了,仿佛都有点醒悟,心里渐渐开始敬重重华了。
第二天,重华中午歇息之时,重华又在家门口鼓琴。人们照例前来欣赏。没有想到,听的人中间有几个居然情愿受业。
“你能教教我们吗?”
“当然可以!”
“那你就教我们吧。”
“好吧,愿意学习的就跟着我学。”
重华看到自己的五弦琴竟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心里很高兴,于是,就不吝教诲,教大家音乐和唱歌,教大家鼓琴。有兴趣者就开始跟上重华学习鼓琴。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东西,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更为四大才能之首,是为高贵宾客演奏用的高级乐器。那些粗心暴气和资质愚鲁的人,哪里学得来琴呢?过了两日,手生指硬,依然不能成声,不觉都有点厌倦起来。
重华看到这种情形之后,对那些学琴的人说道:
“这个琴学来烦难。我以后就教你们另外一种乐器吧。”
“好!给我们教好学的乐器吧!”
那些人都有了畏难情绪,听重华这么一说,都异口同声地应道。
这日下午,重华没有到田里耕耘,他到妫水便砍了许多细竹带回家里。回家以后,他就将那些细竹断成无数竹管,管口用细小之竹塞住大半,再用小竹叶片嵌在塞子中间,共总二十三管,并排平列,用木板夹住,再用竹板镶其两头,编成了一种乐器。 最长之管,长一尺四寸,以次递减,其形参差,仿佛凤凰之翼。尚余下十六管,又编成一个小的,最长之管只有一尺三寸。按着宫商角徵羽五音,轻重、长短、高下、清浊,声音个个不同。制成之后,试吹了一下,竟然悠扬婉转,如鸾吟风鸣,非常悦耳,舜自己亦颇觉得意。
次日,中午吃饭歇晌,诸人又来请教。
舜便从屋里将制成的乐器拿了出来,拿出了其中一具,自己先吹了一曲给他们听。然后对大家说:“这个东西好学,愿意学的每人拿上一具。”
重华晚上之做出了三具,哪够这么多人使用,三具竹箫被几个手快的人一抢而空。
那些手中拿到竹箫的人非常兴奋,举起来就吹。
因为不得要领,虽说都能吹响,但却难听之极。重华就开始叫大家如何用手、用嘴、用气,耐心教导大家吹的方法。众人学了一会儿,不同程度都有了一点进步,个个乐不可支。
但是乐器只有大小三件,你也要吹,我也要吹,不免争夺起来。重华慌忙劝阻道:
“不要争夺,夺坏了谁也不能吹了!”接着,他趁势便将做人应当礼让的大道理给大家讲了一番:
“人和禽兽之所以不同,就是有一个礼字,礼为之人们的德行,礼就是相让。禽兽是没有礼的,遇到想要的东西就去争夺,食物也争,雌雄也争。两物争一食,两雄争一雌,可以说是常见的。争之不已,则夺;夺之不已,则相咬,相噬。大家想想,我们人是不是应该这样呢?”
重华的发问没有人回应,他知道这不是一日之功,于是就接着说道:
“假使人人心中都只知道有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礼和理,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一日安宁。人是应该互助的,共同生存在一个地方,你助我,我助你,和和气气,那该是何等的快乐呀!如果为了一点利益,你不肯让他,他不肯让你,那么,结果只有一个:争夺。争夺激烈,必然殴斗,必然两败俱伤,这样何苦呢!就说现在,为了这个乐器,你要吹,他也要吹,他和他又要吹,遂至于相争相夺,夺到后来,势必夺破,乐器坏了大家都没得吹了。没得吹了事小,争夺之时造成乙方或两方甚至几方都受伤了那就事大了。你说这岂不是两败俱伤吗?如若知道退让,他吹了你吹,你吹了他吹,既不至于相闹,又不费力气,不费时间,何等的好呢!你们假使刚才不争,互相推让,此刻早已大家都吹过了。”
众人听了这番话,仔细一想,觉得重华说的很有道理,同时也觉得刚才的那一番争闹,的确无谓而可笑,于是就有一个人问道:
“那么,你说我们谁应该先吹?谁应该后吹?是拈阄还是抽签呢?”
重华笑着说道:”我看拈阄和抽签都用不着,用得着的是讲礼。礼别尊卑,礼分长幼。尊者先,卑者后;年长者先,年幼者后。这是天然排定的次序。何必抽签拈阄呢?”
有一个曾经抢占过重华田产的人突然问道:“你一直讲让,讲礼。请问,我们弄破你的茅屋,侵占你的田地,断绝你的水源,你总不和我们计较,这是不是就是让呢?”
舜道:“是呀,这个就是让。假使我不让,势必要和诸位相争,争的结果,无论是那一方失败,终究都会大伤感情或打伤了身体。古人说得好:‘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本来都是好好乡亲兄弟,何苦相互伤害感情呢,所以我就情愿退让了。”
又有一个人问道:“假使我们只管侵占你的田,你怎样呢?”
重华回答道:“天下之大,空地甚多。即使诸位将我的田统统占去,我亦还有别处之田可以去耕,何必定要与诸位相争呢?人生在世,礼让为先,情谊为重,货利财产等等,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朝可以散,夕可以聚,只有礼让情义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人和禽兽最大的区别,是最要紧的所在。假使弃去了礼让,灭绝了情义,虽则得了一点便宜,占到了一些财产,但终究是得不偿失的。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听了,良知渐渐发现,不觉都呆在了那里,寂无一声。
重华看了看大伙儿,心里觉得已经有了效果,便笑了笑继续说道:“这种乐器是我创造的,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箫。这种乐器制造起来比较容易,昨晚我一个人就做成了两个,如果大家制造都动手制作,不要几个晚上,村子里的人都可以有箫可吹了,不知道大伙儿愿意不愿意跟我学做这种乐器?”
“好!我愿意学。”不少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那么这样,这一会儿想吹箫的人就轮流去吹;想跟着我制造的就跟着我学,如何?”
“好!”大家齐声说道,声音很大!说罢,大家都开始推让起来了,大家伙都不要吹,都愿意跟着舜学习制造。于是,重华告诉大家,想学制箫的人下午收工的时候到河边砍上几根细竹,晚上到我家来学。
众人高兴地散开离去。
这天晚上,那些愿意学制箫的人都相继来到重华的家里。
教者尽心,学者用心,在重华的耐心教导下,这些笨拙的农人竟然都学会了制箫。
这可是开天劈地的希奇事,大家高兴的手舞足蹈!
终究是人多力量大,一个晚上的功夫就制成了三十多具,来的人每人不但都有一具,竟然还有多余的。有人提议,将那些余多的箫就存放在重华的住处,等以后有人再来让舜分配。这个提议很好,大家异口同声赞同。
晚上散伙了,那些农人们每人拿着一具自己亲手制作的箫,从重华家里出来以后,一路吹,一路走,整个山村的夜空回dàng着悠扬的音乐之声。
自此之后,历山的人个个都非常敬重重华,邻里间的争斗执都要请重华去裁判,重华的话大家都很佩服,都听他的裁判。
重华初到历山,就显露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那高尚的德善思想开始在这片荒蛮的土地上生根、萌芽,他那卓越的教化能力从此充分的显现出来。历山这个古老而愚昧的村落从此开始发生变化。正可谓:“化愚顽而归良正,脱俗见而遵新化。”
重华勤快,加之有大象帮忙垦荒,有鸟儿帮他耘田,不但拥有了好多田地,田里的草也被除得干干净净。
在家的时候,重华就是个最好的庄稼把式了,现在,田地好了,他管理得更细,庄稼的长势很茂盛,历山之人都很羡慕,纷纷前来向他请教。重华不吝赐教,手把手地给历山人教稼蔷。
面对历山的变化,重华心里非常高兴,但当他一想起自己得罪父母,只身远窜,不能事奉的家事时,不由得满腹惆怅。特别是当他看到邻居之人,一家父母、兄弟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自己则零丁孤苦,有家不得归的时候,却觉得非常伤心。
第九回 回家探亲 [本章字数:2502 最新更新时间:2013-02-22 07:05:35.0]
----------------------------------------------------
第九回 回家探亲
一日,正在秋收之际,重华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他的那个痴呆的哥哥。一想起他们,心里就特别揪心,禁不住仰天放声大哭来。痛哭一会儿之后,随口大声哀叹道:
“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哀叹一会儿,心里就萌生了一定要回家去看看自己的亲人的念头。可是,父母现在是否还在生他的气吗?他不知道,回与不回,一时却拿不定主意。
过了几天,良心的谴责使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做为人子,是应该尽孝道的,可怜的大哥是需要他照应的。不能在这儿继续呆下去了!想到这里,他便下了决心,回家去!
过了两日,他把收获的粮食粜给了历山人,换了些轻便的食物、物件,准备带回去供养父母。
一但决定回家,他就归心似箭。临走之前,他把门户jiāo给了邻人照看,把行李物件捆了一担,挑起来就往家里走去。
好在历山离姚墟不远,大约也就六十多里路,他扛着行李走了三个多时辰就走到了村口。
走到村口的时候,虞舜的心里却忐忑不安起来:如果进了家门,父母再不容留,该如何是好?心中踌躇,两脚不前。正在不知所措之时,迎面走来了秦兆。
见到了秦老,虞舜慌忙放下担子,上前施礼。
秦兆见了虞舜,心里很高兴,说道:
“仲华,你可回来了,老伯好想你呀!看你这个样子,在外边还混得不错呀!”
“不错,不错,老伯一向可好?”虞舜高兴地说道。
“好!好!”秦兆连声应答。
“我的父母可好?”
“你的父母都好,只是你那可怜的大哥故世了。”
虞舜一听,非常震惊,眼泪“唰!”得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真是晴天霹雳!虞舜的心里几乎承受不了。半响说不出话来,只是不住地流着眼泪。秦兆歉意地说道:
“都怪我嘴快。”
“我的哥哥是何时故去?因何故去?”虞舜问道。
秦兆已是说漏了嘴,此刻再也不敢多说了。忙道:
“你到家后就会知道的,你那长兄的病你是知道的,他不知饥饱冷暖,自己不能管了自己。你走后,再也没有人管他了,没有多久就死了。因为何病,无人知道,真是可怜!”
虞舜拭着眼泪道:“算了,这事暂且不说。你知道我爹妈还忌恨我吗?”
秦兆道:“你的父亲近来倒是时常念叨你,我想大概没事了。不说了,你还是快回去吧!”
虞舜听罢,向秦伯道谢、告别,挑上行李向家门口走去。
进门以后,虞舜放下肩上的担子,即去拜见父母。
进了窑门,虞舜赶紧下跪磕头,向父母认错道歉。
那瞽叟听出是舜儿的声音,心里一阵惊喜,忙问道:
“是舜儿吗?”
舜赶紧回答:
“父亲,是不孝的儿子。”
瞽叟自大儿子死后,心里就一直很难过。老二离家快一年了没有回家,他的心里经常思念,亦很担忧。现在舜儿跪在面前,不管脸上是什么颜色,心里却是很高兴的。虞舜接着说道:
“孩儿不孝,惹父母生气了,孩儿在外干活,时常想念父母。今年田里收成好,孩儿收获以后,就赶紧回来孝敬父母。”
“你一跑半年多,也不给家捎个信,我的心里时常想念。当初,并不是我无父子之情,非要把你赶出去。你也太气人了,欺蒙父母,独自享受,实在不孝,我不能不给你一点教训。”
舜听到这儿,转身看了一眼继母。那姚婆子的脸上,竟然没有一点惭愧之色,仍是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