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宿命之天下一人 > 《宿命之天下一人》正文 第五十七章 河清海晏
    艮岳,位于京城东北隅。《易经》有云:艮,东北之卦也。

    赵佶的端王做得好好的,一夜之间,短命的皇上兄长崩了,竟然把皇位拱手让给了他。

    赵佶自小聪明过人,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蹴鞠格斗无人能及,但是老天爷竟然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稀里糊涂地让他当上了皇帝。

    初登皇位,国家大事还控制在向皇后手中,徽宗根本就插不上手,但是他也没闲着,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的任务就是让皇后嫔妃们给他多生几个儿子,免得自己的皇位找不到继承人。

    京城有位游历至此的茅山道士,人称华阳先生,徽宗煞费周折找到了他。华阳先生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皇城的东北隅是八卦中的“艮”位,如果要子嗣繁盛,需把艮位垫高,徽宗深信不已,继而命人将原来端王府中收集的奇石摆在东北方向,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这些奇石刚摆好没几天,就得到了第一个儿子。徽宗再接再厉,继续运来一些怪石土方,垫高东北角,随之而来的是自己的子嗣也接二连三的出生,短短两年时间,竟然有了五位皇子和三位公主。

    赵佶是个完美主义者,对垫高东北“艮”位有利于子孙繁荣一事深信不疑,既然要垫高,小打小闹怎么可以,要修就得惊世骇俗,人间不及,于是找到工匠,自己也亲自参与设计,大兴土木,修建艮岳。

    宣和二年,赵佶已到不惑之年,艮岳基本竣工。

    此时的艮岳山水相依,亭台楼阁数不胜数,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园中有诗,诗中有画。万岁山全部由太湖石、灵璧石、各种美玉堆砌而成,高近百步,期间大量硫磺和炉甘石,硫磺可以避蛇鼠,炉甘石遇到阴雨天气就会产生蒸汽,宛如仙境。

    赵佶每天都在这个他独有的皇家园林里休闲作画,好不自在。

    是日,童贯听人传唤,一路小跑,来到绛霄楼。

    童贯字道辅,身材高大、魁梧且用兵有道,自统领军权以来,屡建奇功,今日皇上召见,一定是重要军情。

    赵佶手里捏着一支诸葛鼠须笔,气息沉稳,笔笔力道精准,正在作画,见童贯进来,他停下手中的笔,面无表情看了看童贯,问道:“道辅可曾听说江南方十三造反一事?”

    童贯作揖道:“回皇上,听说了。”

    赵佶道:“那你就去一趟江南吧!”

    童贯道了一声“遵旨,”但却站在原地不动,一点没有离去的意思。

    赵佶放下手中的毛笔,喝了一口茶,说道:“让你去你就去!记得不要滥杀无辜,更不能伤及百姓,凡改过自新者重赏,对负隅顽抗的绝不姑息,还有你不要太小气,该花的银两就花,死伤的将士要重金抚慰,别亏待他们。”

    童贯道:“皇上仁爱,臣遵旨!”还是不肯离去。

    赵佶狠狠地瞪了童贯一眼,但是童贯根本就没敢抬头看皇上,自然不知。赵佶有些不耐烦了,说道:“还有事吗?有话便说,无事就退了吧!”

    童贯踌躇道:“这……元妙先生不让说,但臣认为还是应该禀告皇上。”

    赵佶怒道:“天下之事,还要瞒朕吗?说来便是!”

    童贯魁梧的身躯不由自主地发抖,他最了解当今的皇上了,别看皇上平时温文尔雅,很少迁怒于人,一旦发怒,后果却是不堪设想,是要出人命的。

    “回皇上,京城百姓发现一件怪事,天河再次出现河清。”童贯胆怯地回禀。

    “海晏河清,预示大宋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乃吉祥之兆,为何不能说?”赵佶怒斥道。

    童贯道:“回皇上,臣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元妙先生不让说,不知何故。”

    赵佶道:“元妙先生甚是多疑,朕登基以来,河清海晏也不是先例,不用大惊小怪,我大宋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好兆头,朕这就整装出发,亲眼见证一番。”

    童贯惶恐道:“万万不可,元妙先生说皇上千万不能去!”

    赵佶站起身,抖了抖道袍上的褶皱,兴致极佳,嗔怒道:“道辅,要僭越吗?朕说去,看谁敢拦?你去处理方十三的事吧!”说罢,赵佶命人为他更衣,全然不顾童贯的存在。童贯自知皇上决定的事已经无法改变,灰溜溜地离开了绛霄楼。

    赵佶眉清目秀,身材却高大魁梧,身高六尺有余,气宇非凡,他只带这几个亲身随从,骑上快马,便匆匆离开艮岳,赶赴黄河岸边,大约一个时辰便赶到开宝寺塔下。

    黄河流经汴京,由于多年泥沙沉积,河床已经高于地面,所以谓之为“天河”。赵佶赶到时,天河岸边已经聚集了数千之众。

    众人闻听皇上亲临,纷纷跪拜,场面尤为壮观。一个身着蓝色道袍的之人,跌跌撞撞跑到赵佶面前,连忙跪倒在地,道:“皇上不可!皇上不可!此次河清,多处诡异,皇上还回避为好,万不可越雷池半步!”

    赵佶回过头,看了看元妙先生,道:“河是朕的家河,如今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朕去勘察,有何不可?”

    元妙先生见赵佶执拗,上前抱住赵佶的大腿,口中喊道:“不可,此乃天机,为了大宋,陛下万不可再向前一步!”

    赵佶被元妙先生抱住大腿,这场面实在难看,况且,自己的子民数千人在场,这要传扬出去,有失皇威,岂不成了天下人笑柄。赵佶抬腿一脚,将元妙老道踢飞出去,口中怒道:“你这厮怎能这般无礼,竟然不顾君臣之仪,朕什么时候让你做主了?”

    本来赵佶人高马大,平日喜欢格斗、相扑,虽然刚才的一脚没用全力,但是身材矮小的元妙道长已经被踢出两丈开外。元妙道长就地打了一个滚,五体着地,哀号道:“皇上是万金之躯,万万不可登塔,再信贫道一次吧!”

    众人见元妙先生都不能劝住皇上,只好让出一条去路,直通塔下。赵佶整了整衣袖,掸了掸裤腿上的尘土,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塔口走去。

    赵佶自小在京师长大,又特别喜欢玩耍,所以京师中就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即使是做了皇帝这些年,他也经常出宫,美其名曰是与民同乐,其实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爱玩之人。开宝寺塔建于皇佑元年,因为通体铸铁构建,又称铁塔,此时已建七十多年,塔高十八丈,共十三层,塔体依旧如新,没有一点岁月的痕迹,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赵佶自己都不记得曾经登塔多少次了,所以这次也不例外,对元妙先生地劝告自然是无动于衷。

    赵佶头也不回,一口气跑到塔的第六层,气息沉稳,没有一点疲态,几个随从气喘吁吁的跟了上来。赵佶摇摇头,笑道:“你们几个年轻人,就这两下子?跟不上就不要给朕当随从了。”几个随从惊慌道:“皇上好体力,小的们一定全力以赴。”

    赵佶没等随从把话说完,已经开始爬第七层了。他只觉得心情无比畅快,脚下更像是安上了弹簧,每一步都轻盈无比,毫不费力,眼看着已经登上了第七层,这种心情不断地加剧,竟然没忍住大笑起来。他骤然停下脚步,暗道:“怎么可能,如此大笑,不要说登基以后,即使做端王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过,如此轻狂的笑声怎么可能是我发出的呢。”

    虽然赵佶质疑自己的笑声,但无法改变的是笑声确确实实是他发出来了,后面的几个随从也无不惊叹。赵佶定了定神,试着用他祖传的气功心法压抑住刚才轻佻的举动,却是徒劳,这种喜悦的心情愈来愈强烈,强悍到极致,令他无法反抗。

    “何事令我如此喜悦?是刚才踢了元妙的一脚吗?元妙先生总喜欢装神弄鬼,有时没有君臣之礼,和太子的轿相遇,还要太子给他让路,好生无礼,即使这样,我也从来没有真的怪过他,刚才他被朕踢翻,又不是第一次,我没必要这么欣喜若狂啊!不管怎样,这样轻狂有失君王之体,我要尽快甩开后面随从,不能让这些小厮们看我笑话。”赵佶心情无法平复。

    赵佶大笑几声,加快脚步,不敢耽搁,直奔第八层。登上去往第八层的台阶,刚才的那种喜悦的心情果然消失了。到了第八层,他回头看到几个随从踉踉跄跄地跟了上来,不知为何,心中一股怒气陡然而生,大声喝道:“尔等当真是酒囊饭袋,这才走到第八层就累得这般狼狈。来人啊,将他们拉出去,各打三十军棍。”塔下的京师守军听闻圣命,虽然不解,但皇上的命令岂能不听,只见几个大汉将七名随从押了下去,一顿乱棍,打得随从一阵鬼哭狼嚎,不断求饶。

    “不就是被打了几军棍吗?竟这般哀嚎,继续打,一直打到他们没力气喊叫为止。”赵佶在塔上提高声调,失声喊道。这下随从可算遭殃了,军棍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每一下都打得血肉横飞,疼痛刺骨,其中两个随从受不了疼痛已经昏死过去。

    赵佶没有理会被打的随从,心中的怒火依旧,喊了一声:“往死里打!”继而向第九层走去。

    赵佶的一只脚刚刚踏到第九层,一股浓郁的悲伤凄凉从心底漾了出来。想想自己登基以来,总体上说天下太平,一片祥和,其实天灾不断,天河水患一直不能根除,几乎每年都有百姓葬身洪水,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甚至易子相食,我这个皇帝也是无能为力;江南方十三造反,有众多无辜百姓会卷入战争,何苦而为之呢?

    塔外不断传来沉闷的声音,赵佶好奇地探头向下张望,只见自己的几个亲随被按倒在地,有的已经昏死过去。赵佶觉得鼻子一酸,向塔下喊道:“随从何罪,朕的随从尔等也敢打,还不给朕住手!”

    塔下的守军将领示意行刑的军人停了下来,仰头无奈地回道:“皇上,是皇上让打的啊,没有皇上圣旨,臣怎敢打皇上的亲随。”

    “朕……”赵佶到了第九层,悲哀笼罩了他的心智,但是他并没有失去记忆,痛打随从的旨意是他在第八层的时候下的命令。随从们个个遍体鳞伤,赵佶心中的酸楚愈加强烈,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赵佶浑身颤栗,泪水横流,几乎浸湿衣袖。心中想道:“我已到不惑之年,记忆中从来没有哭过,即使是自己的亲爹亲妈相继去世,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而今却为几个随从哭得像个泪人,这又怎么可能呢?简直是不可理喻。难道是因为这铁塔的缘故?怪不得元妙先生不让我登塔呢?如今的铁塔果然怪异,令人失去理智。但是就这样灰溜溜地返回吗?不行,我是谁啊,世上还没有能难住我的事呢!”想到这里,赵佶用手拭去眼泪,头也不回,向铁塔十层跑去。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