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xìng①,力行善事,多积yīn德②,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③?”
【注释】
①德xìng:人的天赋道德本xìng。
②yīn德:做好事而不让人知道。
③安得:怎么能够。
【译文】
“孔先生算定你不能考取科举,不能生儿子,这是上天制定的定命,但还可以挽回;你现在要扩充你的道德修养,努力去行善事,多积累yīn德,这是自己制作的福报,哪里能会得不到享受福报的机会呢?”
【点评】
孔先生所算定的了凡先生今生不能得取功名,命中注定也没有儿子,这是过去世中所造之业的结果,这是天作之孽。但天命算定并非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挽回的。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做他该做的事,也就是由于在道德上认为是正确的事便去做了,并非出于道德强制之外的考虑。孟子主张“xìng善”,人xìng中有种种善的成分,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提出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并认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所以说应当多做善事,发挥本xìng。并且不求人知,为自己造福,“善yù人见,不是真善”,若为名利而行善,则又落于执着。这也是人的修养的体现。古代真正有大德的贤能,往往能隐居深山,韬光养晦,机缘成熟之时,则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三国时诸葛亮虽高卧隆中,却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辅佑蜀国。梁朝陶弘景虽身处方外,却被誉为“山中宰相”,俨然朝廷决策人物。
自己使得自我的德xìng得以扩充,一生多造善业,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自己不享受的道理?中国自古就有善恶因果报应之说,如《易经》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传入后,业的思想与因果报应观念相结合而被视作一种业力,这种业力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是一种因果通三世的思想,“yù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yù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对于因果,佛家的解释是:“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是谓因果之理。”佛经中还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明因识果,故而能预先断除恶因,如此能消灭罪障,功德圆满最终成佛;而众生却常作恶因,无所顾忌,恶因既种,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思量免去恶果,这就好比人立于烈日之下,已是无处避逃,却想方设法使自己没有影子,这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
※※※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①,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②’。汝信得及否③?”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注释】
①常:指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律则。《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荀子天论》:“天行有常。”
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于做好事的人家,必定会得到许多幸福,喜庆有余。《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③信得及:能够相信。
【译文】
“《易》为君子谋划,要谋求安利,避开灾难;如果说上天注定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那吉利怎么能谋求,灾难又怎么能避开呢?《易》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你相信吗?”我相信他说的话,下拜而受教。
【点评】
《易经》是君子立命所依托的典籍,书中教人趋吉避凶,这说明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如果说天命是恒常不变的,那又如何去趋向于吉祥,如何回避掉凶险?云谷禅师的开导增强了了凡先生的信心。
这里,云谷禅师使用了一种善巧的方法,即以了凡先生所信奉的《周易》的道理,来引导他逐渐领悟命运可以改变、命运在我手中的道理。《周易》是古代君子安身立命所依托的圣典,它最大的功用就是趋吉避凶。如果说人的命运早已天定,无可更改,人在命运面前全然被动,无能为力,那么《周易》一书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书中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仅此一句,便足以作为改变命数的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善恶报应,是和祖先家族的兴衰福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严格说来,与佛法中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就善恶有报这一点来说是相通的,因此,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化导众生改过迁善、改造命运、得到幸福的方便法门。了凡先生本就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他一听之下,必然内心隐然有所领悟,觉察到自己过往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存在着很大的偏颇,因此心悦诚服地对云谷禅师“拜而受教”。
※※※
※※※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①,为疏一通②,先求登科③;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注释】
①发露:揭露,一丝一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自己所犯过失。《天台四教仪》曰:“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
②疏:奏章的一种,有使下情上达、上下疏通之意。自汉始创,沿用至清,奏疏遂为群臣论谏的总名。汉代贾谊有《论积贮疏》,晁错有《论贵粟疏》。私人信件中也有用“疏”这个名称的,如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这里指文章,并用作动词,指写文章。
③登科:也称“登第”。科举考中进士。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只设进士一科,三年一考,中式者进士及第谓之登科。
【译文】
于是把以前的罪行,在佛祖之前尽情地揭露,写了一封奏章,先祈求能考中进士;并发誓要行善事三千条,来报答天地与祖宗的恩德。
【点评】
《朱子家训》中有“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了凡先生下定决心改过自新,要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和过错,都毫不隐瞒,在佛前尽情地忏悔,他将这些忏悔写成一篇文章,发愿求取功名。还发誓践行善举三千条,以此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什么是忏悔?《六祖坛经忏悔品》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就是说:忏,是对以前所造下的罪业恶业,如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坦白承认,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叫做“忏”。所谓悔,反思改悔以断除今后会造罪业。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全部都将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做“悔”。所以称为“忏悔”。
身陷愚迷的凡夫,只知道忏悔以前的过错,不知道悔悟今后的过失。由于不能悔改,导致以前的过失不能灭尽,今后的过错又不断生起,这样何来忏悔呢?
※※※
※※※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①,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②,以期必验。
【注释】
①功过格:人们将自己行为分别善恶逐日记录以查考功过的方法。一种从佛道善恶报应的思想演化而来的推命术。佛教以因果轮回论人祸福,道教也以善恶报应谈人吉凶,然佛、道二教主要着眼于来世,功过格则从现世出发,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身”。人之寿夭、贵贱、吉凶的定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行善者多吉,施恶者多厄,一个人的善恶功过,自有神灵明察、决定奖惩,所以任何飞来的横祸,意外的福禄,看似偶然实则为功过报应的必然体现。
②准提咒:称佛母准提神咒,咒文为: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准提陀罗尼经》称此咒为佛所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的陀罗尼,持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增福寿、消诸灾病;诵满四十九日,可遂求智慧神通、消灾诸愿;依法立坛诵满百万遍,便得往生净土历事诸佛,得证佛果。持诵者不拣净秽,皆得成就。藏密谓此咒为准提佛母根本咒,其咒心为“”字及以后二句。汉地佛教界历来持诵此咒者颇众,列为“十小咒”之一。
【译文】
云谷禅师拿出功过格来给我看,让我把做过的事,每天一一登记在册;若是善事就增加数字,若是坏事就减去数字,而且教给我念诵“准提咒”,以期待其应验。
【点评】
“功过格”是道教中道士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过格”。修真之士,自记功过,自知功过多寡。“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抱朴子内篇对俗》具体规定:“人yù地仙,当立三百善;yù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道士自记功过当是仿效宋儒而来。
云谷禅师的“功过格”有准百功、准五十功、准三十功、准十功、准五功、准三功、准一功,其中“准一功”的具体内容有:赞一人善。掩一人恶。劝息一人争。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阻人一非为事。葬一自死禽类。济一人饥。留无归人一宿。救一人寒。救一细微湿化之属命。作功课荐沉魂。放一生。散钱粟衣帛济人。施yào一服。饶人债负。施行劝济人文书。还人遗物。诵经一卷。不义之财不取。礼忏百拜。代完纳债负。诵佛号千声。让地让产。讲演善法谕及十人。劝人出财作种种功德。兴事利及十人。拾得遗字一千。饭一僧。护持众僧一人。不拒乞人。接济人畜一时疲顿。见人有忧,善为解慰。不负托财物。建仓平粜,修造路桥,疏河掘井。修置三宝寺院,造三宝尊像及施香烛灯油等物。施茶、施棺等一切方便事。下俱以百钱为一功。
还有准百过、准五十过,准三十过、准十过、准五过、准三过、准一过,其中“准一过”为:没人一善。役人畜不怜疲顿。唆人一斗。不告人取人一针一草。见人忧惊不慰,心中暗举恶意害人遗弃字纸。助人为非一事。暴弃五谷天物。见人盗细物不阻。负一约。醉犯一人。见一人饥寒不救济。诵经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与。拒一乞人。食ròu五辛诵经登三宝地。食一报人之畜等ròu及杀一细微湿化属命,覆巢破卵。背众受利伤用他钱。负贷,负遗,负寄托财物。因公恃势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财物。废坏三宝尊像及殿宇器用等物,小出大入。贩卖屠刀、渔网等物。下俱以百钱为一过。
※※※
※※※
语余曰:“符家有云①:‘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②。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注释】
①符(lù):道教术语,指道教秘文。符是道士书写的一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的图形,是记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又有诸符错杂其间的秘文。谓能治病、镇邪、驱鬼、召神。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建立时,即使用符术。道书称太上老君下降鹤鸣山,授张陵“正一盟威”之经。《太平经》:“yù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决于丹书吞字也。”符术亦为天师道、正一道派主要方术。灵宝派所出经书,符斋戒书占半数以上。天师道内盛行授制度。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仍继承授制度。《隋书经籍志》:魏太武帝受符,“自是每帝即位,必受符,以为故事”。隋唐时符不显。北宋时,龙虎、阁皂、茅山分传天师、灵宝、上清三宗经,称“三山符”。明代以后,正一道仍以符之术行世。
②混沌开基:道家功理功法xìng修为名词。混沌,道教内丹术术语。指入静后,处于物我两忘的状态。天地物我,虚空无际,yīn阳四象,同归合一。开基,开创,开始。《大成捷要》:“百日十月关中,有七次混沌开基之旨,皆得吾师心传。第一次混沌开基是玄关窍开,产出真种;第二次混沌开基是阳光三现,产出大yào;第三次混沌开基是妙结道胎,一阳初生;第四次混沌开基是璇玑停轮,日月合璧,亦曰二阳生;第五次混沌开基是心灭,大定以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第六次混沌开基是深入涅,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开基是高登彼岸,金花如轮。”此系炼丹门七个修为步骤。
【译文】
云谷禅师对我说:“道家有一句话说:‘不会书符,被鬼神所笑。’书符实有秘诀,就是不要动念。拿笔写符,先要把万事放下,一点尘心都不起。从这个一点念头都不动的地方写下一点,就称之为‘混沌开基’。从此就一笔写成,全不用思想,这样写成的符就会灵验。”
【点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符作为道教方术之一,是道士用来沟通人神的秘宝。“符”这种介于字画之间的神秘符号俗称“鬼画符”。道士即以这种神秘奇特的符号来召神请仙,驱鬼避邪。这种神秘的符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画的,“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是写着所请神仙名字及所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