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了凡四训 > 第 5 章
    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②,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③,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注释】

    ①内省:内心自我省察,自我反省。《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积功累行:长期行善,积累功德。

    ③烦剧:纷繁杂碎。

    【译文】

    “如果不对自己进行反省,却徒然向外部世界去求索,那样的话,求取就有一定的道,而得也便有定命,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价值都失去了,因此这种求取是无益的。”

    于是问我:“孔先生给你算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我实话告诉了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觉得你应该得到科考功名吗?应该有儿子吗?”我自己反省了很长时间,说:“这些都不应该得到啊。经过科举而得到功名的人,都有福相,但我却福薄,又不能修行积德,来培植更厚的福报;加上不能忍受复杂的事,不能宽容别人;有时还因为自己的才智胜过别人,从而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说话随意不加考虑。这些都是福薄的表相,怎么能有科举的功名呢!”

    【点评】

    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还是求外在的资生之具,我们都要反躬内省去探求,人需要经常的反省,只有反省才能进步,才能充实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向外攀缘,向外求驰。《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纵横世间,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在追求中迷失,使自己的清净本心因为过分的激动而狂乱。这样就不能向内探求,从而认识自我,而是被外力牵扯,心为形役。这样的寻求是迷失方向的,一旦求之不得,会认为“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陷入悲观绝望,只会内外双失,了无益处。

    云谷禅师又问孔先生为了凡先生所算的一生流年。了凡先生据实相告,如哪一年得科第,命中算定无子等。云谷禅师反问道:你自己扪心自问,你是否应该得科第?你是否应该有儿子?了凡先生开始内省和反思,良久之后,说:实在是不应该能中科举的人。中科举的人都有福相,而自己却十分福薄,又不能够积累功德善行,使自己的福德的根基更加牢厚,加之又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又经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处处压人、鲁莽任xìng地轻易乱说,且语言刻薄,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如此这般怎么能适合考取功名呢?

    ※※※

    ※※※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①,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②,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③,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注释】

    ①生生:指事物的不断产生、变化。《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王弼注:“yīn阳转易以成化生。”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辞,yīn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清戴震对“生生”作了新的阐述:“生生者化之原”,物种各自“生生”,是“化之流”,并指出万物再生规律“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之所以成化也”。

    ②矜(jīn)惜:怜惜。

    ③葆元毓(yù)神:保养元气,养育心神。葆,保持。毓,养育。

    【译文】

    “土地中越脏的地方越能生长万物,清澈的水中却常常没有鱼;我喜欢干净,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培育万物,我却容易发怒,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对万物的爱是世界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化育的根由,我却因为爱惜名声与节cāo,所以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说话多会耗费气,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欢喝酒从而消损精气,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喜欢整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元气,养育心神,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余的过失与恶行还有很多,无法详细地指出来。”

    【点评】

    大地虽然脏乱,但它的沃土却能生长作物。宋代周敦颐有《爱莲说》一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可喻君子,其可贵之处正是在于虽扎根于淤泥之中,却开出如此洁净的花。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是出身于封建旧家庭,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对旧学问素有研究,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如鲁迅对于小说史的研究,对于魏晋文章的情有独钟,但他们否定旧文化的态度之坚决,却又难以令人联想到他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他们如同出淤泥的莲花,其根却是来自于脚下的泥土。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净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和追随者。了凡先生过于喜好洁净,这可以说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

    家和万事兴,上下和睦,国家也能长盛不衰,所以说和气非常重要,而了凡先生却特别爱发脾气,这应该是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孔子最喜欢颜回,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不迁怒,不贰过”。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这是很好的美德。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慈爱是生生之本,而了凡先生却缺乏爱心。还爱惜名节,不能舍己救人,这也是他没有儿子的原因之一。他很爱说话和发牢骚,更喜欢挖苦讽刺别人,常常在公众场合给人难堪,让人下不来台,这种不积口德、造口业,也是没有儿子的原因之一。

    了凡先生还嗜好喝酒,酗酒会伤害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中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贺知章等八个文人对酒的情怀,其中写草圣张旭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谓解衣磅礴、率xìng而为,充满艺术创作的激情。但是最正确的态度还是孔子,《论语乡党》中有“唯酒无量,不及乱”。对于饮酒没有固定的限制,但是以个人的酒量为准,以不醉为好,尽兴则佳。所以说了凡先生饮酒伤身也是没有儿子的原因之一。

    了凡先生还因为长期静坐不睡眠,不注意保养元神,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他过失造恶还很多,不能一一枚举,这些都是他反省而得的思索。

    ※※※

    ※※※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①,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注释】

    ①包荒:包涵、宽容的意思,指拓开心量、包容一切。《易泰》:“包荒,用冯河。”疏:“能包容荒秽之物,故云包荒也。”

    【译文】

    云谷禅师说:“以上说的难道只是科举功名吗?人世间享受千金产业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享受百金产业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一定是本就该饿死的人物。上天不过是按照每人原本的福报来进行,哪里曾经加入过一丝一毫的主意。就比如生儿子的事,积累了百世德行的人,便一定有百世的子孙来承继香火;积累了十世德行的人,便一定有十世的子孙来承继香火;只积累了三世两世德行的人,也有三世两世的子孙来承继香火;那些中断而没有后人的人,是积德太少啊。你现在既然知道自己以前的错误,就可以把一直以来不能发达科举功名以及不能生儿子的表相全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包容,一定要和谐友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的种种行为,就好像昨日已死;今后的种种行为,就好像今天的新生:这就是超越命数的义理再生的新身体。”

    【点评】

    云谷禅师说:难道仅仅是考功名这件事吗?世上享有大富大贵、拥有千万钱财的人,他就是千金人物,是他过去修福得来的福报。过去世修大福,今生就得大福报,过去世修小福,今生就得小福报。被饿死的是没有修福报的,且过去造业深重,自作自受。上天对待一切都是公平公允的,顺应自然的因果报应,没有加入一丝一毫的成分。好比子孙繁衍,祖宗有百世之德的,必定有百世的子孙传承。祖上有十世的福德的,就有十世的子孙传承。祖上有三世两世福德的,就有三世两世的子孙传承。现在,了凡先生既然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应该把这些因为过失而表现出来的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没有子嗣等想象洗刷和纠正过来,务必要积善积德,务必要拓开心量,包容一切,务必要和气慈爱,务必要保惜精神,不可喝酒熬夜。

    佛教中提倡发愿,有如世人的立志,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六祖坛经》中: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能发大愿,何愁不能超越命数。昨日种种,如水东流,不再想它;今后种种,改过自新,超越命数,再生义理之身。

    ※※※

    ※※※

    “夫血ròu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①。《太甲》曰②:‘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③,自求多福。’”

    【注释】

    ①格天:感通于天。

    ②《太甲》:《尚书》篇名。分上、中、下三篇,记载商王太甲与伊尹的事迹。

    ③配命:配合天命而行事。

    【译文】

    “血ròu的身体,还有定数;义理再生的身体,难道不能感通于上天。《尚书太甲》说:‘上天作孽,还可挽回;自己作孽,在所难逃。’《诗经》说:‘经常配合天命来行事,自己求取更多的福。’”

    【点评】

    血ròu之身就是指我们现在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之人身。它是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而落在命数里,所以是能够被推算的。义理指适于理的道。《成实论众法品》曰:“佛法皆有义理,外道法无义理。”把以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改正过来,使之与义理相应的身体,这个身体就称作义理之身。如此展开的合理合道的人生则是能够超越命数的。

    《诗经大雅文王》上又说:“我们永远要与天命相配行事,则福禄就会自己来。”《尚书太甲》篇上也说过:“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诗经》上说,趁着雨还没下,云还没起来,赶紧将门窗修整好。只有认识到天命和自然变化的道理,才能未雨绸缪、适得其所。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yù,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五六十岁就认识到天命并顺乎天命。宋代哲学家张载《正蒙诚明》里说:“形而后有气质之xìng,善反之则天地之xìng存焉。”将人xìng分为“天地之xìng”和“气质之xìng”两部分。所谓“天地之xìng”是天赋予人的本xìng。例如人xìng之善、仁义道德等,是永恒不变的。而每个具体的人表现出的“气质之xìng”,却有美恶、智愚之差别。每个人只要善于反省自己,那么就能保留“天地之xìng”。同样,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改正血ròu之身,以无限接近义理之身,这样才能感通于天。个人修养若此,治理国家也是同样道理,都要了解和顺应天命。《孟子公孙丑上》说:“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说的是国家的诸侯卿相们如果实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如果实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最好是以德为贵而尊敬士人,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国家无内忧外患,趁这个时候修明政治、法典,纵使强大的邻国也一定会畏服于它。这些措施才是真正的合于天命的。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