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了凡四训 > 第 7 章
    事的文书,即写给神仙的邀请书。藏在人身边的,所请神仙就会在冥冥之中保护关照他。符与后来合而为一,称为符,用来为人祈福禳灾,祛病除邪。

    如何画符才灵验?秘诀就是“只是不动念也”,一笔挥就,更无思虑,这样的符便灵验。

    自成一体的道家书法可以说与画符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乃一代书圣。《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可见其家族世代笃信道教。就连其名字中之所以有“之”字,也与道教各派中的“正一道”的前身“五斗米道”密切相关,据一些研究表明,“之”字乃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并被广泛用于当时笃信五斗米道的门阀世族家庭成员的名字中。如科学家祖冲之、画家顾恺之、史学家裴松之等。据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考证,两晋南朝的书法世家和天师道世家是基本相符的。道家抄写道经与画符,必须以能书者任之;抄写道经不失为一种功德,信道者也乐意为之。王羲之父辈中的王敦、王导、王旷等皆擅长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更是合称“二王”。陈寅恪认为:“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另外,王羲之的书论与道家画符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夫yù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同样传为王羲之所作的《书论》中有:“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时,结思成矣。”在如此凝神沉静的状态下进行书法创作,无怪乎能有《兰亭》之千古佳作。以此种心态画符,则可无思虑而能灵验也。其实王羲之所倡的专志凝神、静观默想与佛教的禅观之旨也十分相契,与佛教之“戒、定、慧”三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另外,王羲之书风对后世的影响更多体现在佛教的抄经书法上,隋唐的智永,据传是王羲之七世孙,他能传家法,以王体书法抄经八百余本分散浙东诸寺,以规范当时的抄经书体;唐代僧人怀仁集王体书法成《圣教序》,所有这些都可看出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佛教书法创作风格的影响以及王体书法在佛教书法中的广泛运用。

    ※※※

    ※※※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①。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②。

    【注释】

    ①感格:感应,灵感。

    ②该:具备,包括。王充《论衡自纪》:“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后汉书班固传》:“仁圣之事既该,帝王之道备矣。”

    【译文】

    凡是祈祷上天要修身养xìng以奉天命的人,都要从没有思虑的地方来感应万物。孟子论及立命的学问,就说:“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其实,夭折与长寿,是有很大区别的。但当一个人不动思虑的时候,什么是夭折,什么是长寿呢?仔细分析的话,丰收与歉收没有区别,然后便可以立下贫穷与富有的天命;困窘与腾达没有区别,然后可以立下尊贵与贫贱的天命;夭折与长寿没有区别,然后可以立下生与死的天命。一个人生在世间,只有生与死是最重要的,这里说夭折与长寿,就是把一切顺境与逆境都包括了。

    【点评】

    向佛菩萨或天地鬼神祈祷,要无思无虑、清静本心、不起妄念,如此虔诚祷告,方能感应。没有一个妄念,就是真诚之心、清净之心、恭敬之心。

    “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xìng也。知其xìng,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xìng,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说的是人只有充分扩张自我善良本心,才是顺应人之本xìng,就是知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xìng,这才是真正的正确对待天命。如此,勿论长寿短命,在儒家看来都是没有分别的,都是是一非二的,我们不应当去二分“夭”与“寿”,应当安心培养本xìng,从容面对天命。

    道家庄子的《齐物论》也体现了“不二”的辩证思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之间最大的是秋天鸟兽的细毛,而泰山为最小。小孩子生下来就夭折是寿命最长,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实在是短命。大小没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夭折和长寿也不是截然两分的。空间的大小,寿命的长短,都是人主观二分的结果,没有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都是由于我们有所区分的心念所生成的。具体说来,我们若视丰足和短缺是一样的,就可以在贫富方面乐天知命,不被贫富所牵累。《论语》中的颜回能安贫乐道,大为孔子所欣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如果我们视穷困潦倒和官运亨通没有差别,就可以在命运富贵还是贫贱方面顺应天命,不为贵贱所烦恼。并且儒家对于不义之富贵是不屑一顾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孔子对于清贫的生活甘之如饴;对于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则如过眼云烟而不足取。求取富贵须合于“义”与“仁道”,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君子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在短命和长寿之间不起分别之心,那我们就可以在生死大事上了脱执着之心。

    人生在世,死生之事最为重要,在生死问题上得大自在,则对于人生所有的顺逆都能得到觉悟。对短命和长寿不起分别执着,就能对一切祸福凶吉都不起分别执着。所以世上唯有“觉者”能安身立命。

    ※※※

    ※※※

    至修身以俟之①,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yù落凡夫窠臼也②。

    【注释】

    ①俟(sì):等待。《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窠臼(kē jiù):窠巢和舂臼。比喻陈旧的格调。

    【译文】

    到修身养xìng来等待命运的转变,这是积累德行并祈祷上天的事。说“修”,那么若有过错与坏事,都应当治疗并消除;说“等”,那么哪怕是一丝的觊觎之心,一毫的迎合之意,都应当斩草除根。到这个地步,直接进入了先天的境界,这样才是实学。你还不能达到无心的境地,但只要能修持《准提咒》,不必特意去记,也不必去数念了多少遍,不要间断,修持得非常纯熟,在修持时似乎像不修持一样平常,在不修持时却又如修持一样。等修到念头不动的时候,就灵验了。我最初号为“学海”,当天便改号为“了凡”:因为悟到了修身立命的学说,便不愿意再落到凡夫俗子的旧路上去了。

    【点评】

    命运能否被改变,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应当是勤勉修身而又能安心等待。改变命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积累和勇猛精进。修德之功日深,命数自然能够好转,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有时时刻刻存养我们的德xìng,才会获得福报。这里特别要强调“修”,修即修正。佛教中“业”为造作之义。如身之所作、口之所语、意之所思是为身、口、意三业。身业如杀生、偷盗、邪yín、酗酒等事;口业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意业如贪、嗔、痴等起心动念。正因为我们的身心存在过往诸多恶念,造下诸多恶业,故而应当修德进善、彻心改过,一直到完全治疗根绝为止。身心中的恶念恶行,永远将其断除灭断。

    修身积德切不可希望早得善报、心存非分之想。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者不能得豆,种豆者不能得瓜。我们要把非分的心念除掉,有丝毫念头起灭都应当斩绝灭尽。所谓斩草要除根,恶念如同蔓草滋生于心,只要有一点空间,都能丛生蔓延,侵蚀我们的心灵。总之,不能生起一丝一毫对福报的觊觎之心,不可有一丝一毫对功利的迁就迎合之态。孟子还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放心可以说就是断除妄想、分别、执着,恢复我们的真心本xìng,这才是真正求学问道的态度。能够做到这种程度,那就是直达先天不动念头的境界了。做到这样的程度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才是理解了真正的立命之学。

    凡夫俗子们是很难做到不起心动念的,如何才能控制心中的念头?唐代王维曾有诗云“安禅制dú龙”,这里的dú龙就是指我们的心念。云谷禅师见了凡先生未必能做到不起心动念,便教给他持准提咒。准提又作准胝、准泥、准提观音、准提佛母、佛母准提,意译作清净、护持佛法,是为短命众生延寿护命的菩萨。云谷禅师这里是教授了凡先生“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圆修圆证之法。《华严经》中“一修一切修”:所谓上根大智之人,全xìng起修,了修即xìng,修xìng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华,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念佛、念咒也有功夫,其境界也分层次。“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到“无记无数”,再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在持准提咒念佛时要能做到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要达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境地。功夫要能做到一片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可不起心动念了。上乘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是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jiāo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古人的名是由父母所取,轻易不可更改,除了名以外还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二者相表里,又称“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所以他名“平”字“原”。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云从龙,风从虎”;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老二。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朱用纯的柏庐等,都是后人熟知的。佛门中有称谓,即指法名,指出家入道时,师父所赐之名。又云戒名,受戒时师父所授之名。僧人死后的谥号,也称法号。了凡先生本来号为学海,说明他好学、喜读书。自从这一天开始就改号为了凡,“了”即明了、了脱,“凡”是凡夫。其意义是悟了顺从天命的道理,不再如同凡夫俗子一般为命运所拘。

    ※※※

    ※※※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①,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②,在暗室屋漏中③,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释】

    ①兢兢(jīng):谨慎小心的样子。《史记外戚世家》:“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②惕厉:谨慎戒惕,心存危惧。《后汉书马皇后纪》:“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居不求安,食不念饱。”

    ③暗室屋漏: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室。

    【译文】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战战兢兢,于是便觉得与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是悠闲轻松的放任自流,现在自然有小心谨慎、心存危惧的样子,在别人看不见的私室,也常常怕得罪了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怨恨、诋毁我,也便能安然地宽容、接受。

    【点评】

    以上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的教导,下面就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经历。记述了他如何将云谷禅师的训导在自我修持上落实的。自从彻悟之后,从此开始认真用功,依照功过格每日反省,自己体悟与以前不同,“觉今是而昨非”,以前是整日里过着悠游放任的生活,现在则战战兢兢、时刻有警惕的念头,生怕生起恶念,得罪天地鬼神。

    《礼记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是片刻不可离的,如果可离就不是道了。君子即使是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寺院中僧人以和合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