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话:初,伏弓弩于东礁、战舸于石峙洲,军士作渔耕之人……十二月朔,为害最烈之史田部,率寇三百余人,贼船十余艘,夜潜而至。忽渔者尽皆束甲持戈,发矢如雨。倭匪莫能敌,南窜。我伏石峙洲之军,已迎于所逃之路,号角振天,将士奋勇,抢登寇船杀敌。寇尽胆寒,狼奔豕突,死伤枕籍。缴船七艘。余寇东窜,至东礁,以为得脱。忽左有弓矢,右有追兵,时东北风大作,风急浪高,倭寇慌乱无措,莫能驭船,尽覆。大捷驰报。
东礁就是狮头角这个地方。丛这里可以看出你的祖上和将士们的机智勇猛,谋划周密,善用自然条件。通过这一仗,大股的流寇被剿灭,小股的不敢到这里来抢掠,这个地方的倭患就基本平息。
这些军屯将士在这里住了一些年头,就自然要考虑成家这件事。你会讲,成家就成家,这是很正常的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吗。这在当时可不是这样,这些军人都是从中原来的,那时中原是繁华富庶之地,文化经济发达,不像这里刚开发不久,比起中原还是有一段距离。况且,不是说故土难离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思乡之情无日无之。但他们还是按照要求,留在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继续守卫海疆。这样他们就在这里成家立业。
从迎娶这两个字,我猜当时你的祖上结婚是很隆重的。他做出了这一决定,就是告别故乡,要和这海疆长相厮守了。可以想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娶妻生子,这个地方就热闹起来了。这个军屯卫所逐渐发展,和当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生活习惯不断拉近,民情风俗相互交融。现在这一带地方的人,谁先来后到已经分不出来了。
一些文献记载,刚开始,这些远离故土的人们,隔了三年五载,就要回老家去看看父母兄弟,乡亲故旧,去祭拜先人,后来,由于战乱,由于改朝换代,慢慢就回去少了,慢慢淡忘了。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就只能从语音和一些典籍上,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些不同,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还有着和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当时远在中原的父母,非常想念南疆戍边的子女。开基祖洹公,在他的第三子守成人后,就让他回去老家,承欢在老人膝下,以尽孝道。族谱里,这守公名下的子孙,到了第十二代,就没有记载了。这样,基本上可以推知,中原老家和这里的联系,就大约在那时中断了。这很可惜,如果没有断的话,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到中原去寻根问祖。
一直以来,这些军屯将士,都是子承父业,当一名守卫海疆的战士。到了清朝雍正帝时,因为觉得倭患已息,没有必要再保留这样的军屯建制,就撤消了这个卫所。这样,这里的亦军亦民的军屯将士及其子孙,以后就完全是地方老百姓了。
这以后,我们这里就出了好多个进士及第的读书人。那个时候可是大事啊,考上的那一家好威的啊。怎样威法!获进士的读书人到了县上,县太爷要出来恭迎,兵士排开队伍,迎进县衙,设宴款待。如果招待不周,被人上朝参上一本,乌纱都可能不保。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是国家选的最优秀人才,随时都可能出任国家要职的人。国家很重视,下面的人哪敢怠慢!
你的曾祖父,也考上了进士了。金榜题名,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位进士及第的祖上,告假归省,水陆兼程回家,到了县里,当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当时的县令,是位读书人出身的宿儒。这位县令为了让欢迎仪式多一点情趣,也是想看看这位新科进士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就叫衙役准备好了文房四宝。
“听闻新秀是将门之后,老夫实在敬佩有加,想家严必定是学识不浅,家风熏染,得育才俊。不知老夫此言当否?”
“大人过誉了。家严实爱读诗书,确常对晚生说:开卷有益,开卷亦知己不足。晚生此次赴京,实在是斗胆应试,笔下侥幸,皇上恩典。”
“老夫向来喜欢新锐的清新明快之笔,不知你愿否为老夫略留片言,也好使老夫了了这个心愿?”
“晚生不才,恐会污了大人耳目。敢请先援笔施教,指点一下晚生,才不至于太过不堪。”
一老一少互相谦让,一干县府人众乐观其趣。
时雨后初晴,水山清澈,凉风如酥,荷塘新新,红花翠叶,绿树婆娑。
县太爷提笔:
湖塘新雨气清清,
荷叶莲花满眼明。
新进士唱和:
风惹粼光随散聚,
飞黄悬紫点蜻蜓。
一县之长请众人为绝句拟题。众中有题荷塘雨后,有题师生醉晴,有题心随烟波图,不一而足。县令让酝酿一番,选出贴切者。
知县又蘸墨:
云霓拥百粤,
沧海对晴开。
进士再添韵:
水尽天低处,
楼船分浪来。
县令心生欢喜,已知新进士非浪得虚名。
县令由喜生怜,由怜生私:爱女待字阁中,若新进士未有家室,未曾有婚姻之约,选此佳婿,岂非天作之合!
父母官试探:
传胪听罢九霄间,
水陆舟车山海边。
国事民生当切切,
家情亲眷此绵绵。
年青人发懵:
慈严常到梦中笑,
昆仲时来情里牵。
垂爱府台一帆送,
乡风旧忆向云天。
县令一挥毫,就感觉不太对头:莫非人都会一时兴起,让情绪牵着鼻子,乱了方寸,而不知自己所作何为?此等男女婚嫁之事,最是微妙复杂,最难揣测拿捏。要用几句不离格律的话,当着众人的面,不露声色地让新科进士心领神会,当面承领或婉谢,岂非同时为难了自己,又突兀了对方!好在字面上还过得去,未曾出乖露巧,新进士续得也是坦荡胸襟,真诚无猜,幸之。自己没有抖落腐酸,也不枉年过知天命了。见此,县太爷已知要结此秦晋之好,自己天马行空想出来的雅致作法行不通,还是要回到平常,回到世俗,要通过媒妁,这才是稳妥实在的。
我们的这位祖上,后来是真的娶了县里的大户人家的女儿,至于是不是这县太爷的千金,就不得而知。这位新进士成家后,有感于天下动荡,官场复杂,就没有出去做官,只是在家乡农耕渔盐,陶冶山水。后来看到家乡子弟疏于诗书,就办起了学堂,教出了很多才俊,以后这些人很多都成了共赴国难的有识之士。
“这些事你可能也多多少少听过一点半点,但是,散散乱乱东一点西一点,只能感觉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我以前也搞不太分明。把散乱的串起来,把断裂的联起来,空缺的补上去,就比较明确,比较清楚了。”
“算你有心,我今日让你讲一讲,也算搞清楚很多东西。”做老婆自觉有些收获,老头也讲得有味道,听起来不会打瞌睡。“我的身世你可以讲出来,你自己的身世也不怕介绍一下,开一下眼界都好的。”
“讲起来就更多更远了——怕你不信。以后再讲吧,不早了,休息一下吧,下午如果有气力,有机会再讲,老婆大人!”
“又是这样,好象总是你要比我更重要。”果然是倦意袭来,老太也不再坚持,都去午憩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