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曾经德隆 > 第 47 章
    协议就去了。邱忠保是一个最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生于上海,创业于西安,扩张于2001年,崩溃于2006年,与唐万新一样大,出生于1964年。

    这4个企业家在很多方面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历史。

    范日旭、唐万新、邱忠保都是属于早期白手起家的一代创业者。范日旭从开饭馆、搞游戏机、开录像厅开始;唐万新从洗胶卷开始;邱忠保从修理单车、卖电器开始;四个人都进入了资本市场,都是资本市场的弄潮儿。范日旭可称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最牛的资本玩家;唐万新是后期资本控制力榜首(胡润榜);邱忠保的“飞天系”也控股了福建三农、浙江海纳、石油龙昌;冯仑的万通也是中国最早全面投资于金融市场的机构,曾经投资民生银行,控股武汉国投,收购陕西证券。也曾是中国最早收购上市公司的民营企业之一,曾控股东北华联。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6)

    分析四个人的经历和结果非常有意思。前三人从小开始,白手起家,从事实业,都在不同领域里做得不错。都因进入资本市场扩大规模。最后,成也资本市场,败也资本市场。而冯仑创业,除了海南农高投靠炒地赚了钱外,万通的起点就是资本运营,一下就在北京成立总股本8个亿的定向募集公司北京万通,高举高打进入资本市场。尔后,冯仑的一句“学习万科好榜样”,竟然从金融、资本市场领域稀里哗啦全部退出,成为一个专心致志的地产公司。最后的结果非常有意思。前三个做实业起家,靠资本发家的,全军覆没;后一个靠资本运作起家,后突然转向退出资本市场的人却存活了下来。好像一个宿命:不搞资本运营能够生存,发展;搞资本运营都没好下场。由此也说明,金融资本市场既是一个魅力无限的领域,又是一个伟大人物的坟场。一次机会来临,鸡犬升天;一次灾难来临,鸡犬不宁。

    这是一个悲剧,也是一个误区,更是一个伪命题。

    以我个人对他们的认识、了解,来对他们四个人作一个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话,可能会是另外一个经历,另外一种结果。

    以范日旭的聪明,诡异和直觉,它可以成为中国从事投机业务的第一高手。如果中国有成熟的股票jiāo易、债券jiāo易、期货jiāo易、衍生金融产品的jiāo易、完善的对冲机制jiāo易,范日旭一定是索罗斯这样级别的高手。

    以邱忠保忠厚的为人,仗义的风格,jiāo易的霸气,各种社会资源的综合协调能力来判断,他最适合的是做贸易。他不擅长细节,不削于企业管理,也不擅长投资;做贸易做一单结一单,jiāo易周期短。而成于贸易的他,偏偏进入了不熟悉、不擅长的资本市场,最终也毁于此。

    唐万新具备成为世界级企业家的领导气质。如果他去领导GE,他会搞得不逊色于杰克?维尔奇。这种判断听起来有些夸张,因为以今天的中国而论,尚不具备诞生GE的土壤。

    做这样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思考,一定要清楚,什么是你最适合的。你可能适合当总统,但是中国没有总统这个职务;你最适合做投资,结果你却干了贸易;你最适合做实业,你却选择了金融。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企业家,一定要考虑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企业的生存环境。要给自己和企业准确地定位,千万不要错位,更不要越位。

    德隆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目前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里,还没有德隆这类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与生存环境之间,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是一致的:“适者生存”。一定是你去适应环境。你的变化是容易的,环境的变化是缓慢的,你不适应环境,头破血流的一定是你;你要等到环境变了再来适应你,你已经等不到了,你的现金流早枯萎了。企业家也是这样,中国的企业家个xìng太强。企业的个xìng太鲜明,带有太多企业家个人的色彩,这个企业很难走多远。企业家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之生存环境,一定是和谐共生的系统。否则失败的,首先是企业而不是整个机体。比如,德隆要是一分为二,将金融与产业切开,只做产业不涉及金融,或者即使做金融服务,不涉及太多机构,我想德隆现在也活得很滋润。

    六 、关于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

    因为资本市场,德隆得以迅速发展,也因为资本市场,德隆功亏一篑,没有成为中国的GE。这充分证明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企业与资本市场是唇齿之间的关系。没有好的资本市场,企业不可能快速发展,没有好的经济环境与优质企业,资本市场也不能得到发展。资本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工具,但又是一个高级工具,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运用自如的。

    回顾过去十多年,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可以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市场支持了企业的发展,而市场自身的不成熟又害了不少企业;反过来,企业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从市场的发展中获益不少,但企业又深深地伤害过这个市场。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7)

    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局限,一开始就是在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下建立的市场,这种不成熟,既让许多企业有机可寻,成就了一批企业的发展,但同时又因为制度缺陷,约束了一些企业的发展。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2006年到2007年又一次出现了积压了四五年的力量被释放出来的井喷行情。市场又一次掀起了一股股票投资、企业上市热潮。仿佛我们的伤疤早已医治完毕,我们的市场苦难从此将被灿烂的笑容永远取代。越是到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深刻检讨:我们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体系?我们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到了2008年第一季度,股市又被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打回冷宫,快速成为熊市,实在让人捉摸不定。全世界也找不出中国股市这么特殊的案例了。由此,我只有用两个字来概括:红筹。红色中国土地上生出来的股市就注定会肆无忌惮地特殊着。

    我相信,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后,中国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健康。中国也会有许许多多优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但是,如何构造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的话题。对于市场来讲,我们到底给上市公司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我们到底能用资本市场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怎样遵循市场规律?遵守市场游戏规则?这两个方面同样重要。比如:德隆系控制的几家上市公司,其实2001年就形成了他的问题,股票指数从2200多点跌到1300多点,德隆的“三驾马车”就是不跌,谁都知道不正常,有问题,就是没人过问,监管失控。

    对企业而言,许多企业不能真正理解上市是为什么,不能真正处理好企业与资本市场、资本运营的关系。如果要问上市公司的高管或者准备去上市的企业,上市的目的是什么?我相信把融资作为答案的,一定占最大的比例。

    我理解上市公司的主要作用有这样几个:首先是解决企业价值重估。通过公开上市,将企业的资产,通过股权形式,由少数人持有变成很多人持有。使企业的资产不仅可以随时流通,jiāo易,而且通过这种流通和jiāo易行为,重估公司价值、资产价值。企业成为生产商品的商品。其次,资产的流动xìng和价值的波动,使所有上市的公司随时处于一种约束和激励状态,并促进上市公司必须按照价格约束和机制激励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配置得好,就成为好的上市公司,大的上市公司;配置不好,就成为绩差上市公司。第三,越是配置得好的公司,越是容易让更多人按照他们可以接受的市场价格向上市公司投资,让上市公司获得发展所需要的更为充沛的市场资源。所以,价格机制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因素。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很低,发展建设就会大受影响。对这样的规律和本质,监管部门应当制定激励频繁进行资源配置的活跃公司的游戏规则,而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游戏规则去不断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最近提出来的一个课题,叫市值管理。

    作为上市公司,他们多数不懂这个原理,也不懂利用这个原理去发展自己。唐万新是最熟练运用这个原理的高手,只可惜2006年前的资本市场本身不具备这个原理。

    所以,公司什么时候上市,如何确保上市的资产价值;首次上市去卖多少股份,融多少资,拿进来的钱投资什么,怎么使用;什么时候进行现金分配,什么时候送红股,什么时候发行新股,什么时候向老股东出售;什么时候去并购企业,如何支付;并购后的协同效应是什么,如何整合等等;太多的指标,技巧,战略,专业需要我们去做。我们不能要求董事长是全能的,总经理是万能的,我们需要专业机构与人才。这个机构就是投资银行,这样的人才就是投资银行家。

    投资银行业*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职业,投资银行专业人士已经是中国的一个庞大的群体。但是,中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我们可以称道的优秀投资银行业。而优秀的投资银行家也是凤毛麟角,属于中国的投资银行文化也尚未形成。可笑的是,我们至今还有很多人,还是从凤凰卫视的美女主持甄子墨的书里头知道什么是投资银行的。

    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8)

    对中国投资银行有重要贡献的人首推管金生。当我们刚刚建立证券市场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是投资银行的从业人员了,即使我们已经在做投资银行业务了,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从事的职业是投资银行业,我们开展的业务是投资银行业务,我们的身份是投资银行专业人士。直到1994年,当年的万国证券公司,在全国率先将证券公司法发行部改名为投资银行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一个投资银行业。接下来广发证券的陈云贤写了《投资银行学》,夏斌主编了《投资银行全书》,才让国人比较全面地了解到这样一个行业。但直到今天,我们的市场环境里,仍然将投资银行看成是管理咨询、信息咨询一样的咨询行业,或者就是证券公司从事股票发行业务的人员。投资银行在中国,至今没有获得这个行业应有的地位、应有的尊重。而这个行业,至今也没有在中国发挥出他应有的价值。这个问题,应当引起中国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等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而尤其在1999年美国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全球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混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快扩张,高度垄断,在金融xìng资产流动压力下已经形成现有格局。中国在资产价值主体和jiāo易过程中流失的利益可能远比国有资产的流失量要大得多。我们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高盛每年几百亿美金的收入,几十亿美金的利润,有多少是从中国业务中赚取的?这种服务业务的利润是要中国在传统产业里消耗多少煤、石油、矿产、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产生多少环境污染才能达到的?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美国投资银行家鲍尔森当上财政部长后向中国人民币一点点施加升值压力时,呼吁中国开放金融机构股权甚至中小型金融机构控股权时,我们一方面为美国投资银行家的地位而赞叹,为中国金融市场在极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迫开放而担忧,更为中国至今认识不到投资银行的价值,投资银行家的价值,忽略对本土投资银行的培育而遗憾!

    投资银行是一个智慧、激情加艺术和勤奋的行业。我虽然是半路出家,也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但我从业十几年来,认为这个职业是一个非常美妙、可以充分调动人的所有能量来工作的职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给我带来的五彩生活和乐趣。让我每天都可以游历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不管是老摩根、巴菲特、索罗斯、KKR的创始人、米尔肯、高盛的温伯格,还是美国电影《他人的钱》中的主人公,都给我们留下了投资银行家的经典形象。在极其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利坚文化里,投资银行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职业。而在中庸之道的中国,在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里,我们可以有富豪榜、明星榜、超女超男,却很少有人称投资银行家。就连个xìng张扬的“老海归”,老投行王巍也宁肯称自己为“中国并购之父”去当上工商联的并购会长,也不说他是投资银行家,也不去成立工商联投资银行公会。

    中国如果不造就一批本土的民族的投资银行家、投资银行机构,培育出中国的投资银行,中国的资本市场就不是完整的资本市场。

    从中国人的天赋而论,我们不乏聪明,不乏激情,不乏勤奋,不乏想象。这些年来通过对国际各大投资银行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认识、接触、了解,我也发现, 中国已经到了培育本土投资银行,培育本土投资银行家的良好时机了。

    中国的投资银行主力军当首推国内各证券公司。十多年来,中国的证券公司也是命运多舛,几起几落。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很难培养起连续、稳定的投资银行队伍,同时,这些证券公司又几乎全是同质化的,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股票发行,相同的市场定位,相同的组织结构,相同的业务模式也难以打造出优秀的投资银行。10年前的东西10年后也没什么两样,没什么进步,也没什么创新。完全是靠天吃饭。几年前市场不好时,中国的证券公司几乎倒了一半,即使没有倒的也是伤痕累累,大量裁员。如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