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东线:决战第聂伯河 > 第 14 章
    60 和88 架飞机。包括54 架轰zhà机、36 架强击机、58 架战斗机。

    夺取新罗西斯克的同时,北部和中部的苏军也不能闲着。第9 集团军应沿库班河岸向库尔昌斯卡亚、捷姆留克突击;第56 集团军进攻格拉德科夫斯卡亚、戈斯塔加耶夫斯卡亚方向。彼得罗夫希望以此牵制德军,使其无法驰援南部。同时切断德军向克里木的撤退通道,并夺取旧库班河渡口。

    苏联人紧锣密鼓地准备进攻。德国人也没闲着。9 月7 日,他们开始着手撤退,并执行希特勒的破坏命令:“留给敌人的只能是不能使用居住而且几个月内不断有地雷bàozhà的荒野”。尤其是要破坏掉海军基地新罗西斯克。

    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9 月9 日,德军的撤退命令传到了彼得罗夫那里。但苏联侦察机却没有发现德军的实际撤退迹象。以此判断,德军一线部队还坚守着原有阵地。

    3、登陆与强攻

    无论如何,彼得罗夫不打算拖延进攻。1943

    苏联士兵爬上了码头。首先上陆的是海军陆战队独立第393 营。20 分钟内送上了800 人和10 门迫击pào以及19 挺重机qiāng。时间为10 日凌晨3 时许。

    大股苏军的登陆比较不顺。有些登陆点水太浅,舰船无法靠岸,登陆兵只好该乘汽艇;搭载的船只一部被击沉,大部被击伤。

    几乎与登陆同时,第18 集团军的两个陆上集群也由新罗西斯克市以东及以南发起冲击。猛攻一番后,虽然在个别地段切入德军防线300—400 米,却被一些坚固的堡垒阻止。

    德军乘机派出援兵全力对付登陆部队。德第101 歼击师的2 个步兵团被调来实施反击。港口方向的力量天平迅速倒向德国一方。经过血战洗礼的苏海军陆军队第255 旅弹yào耗尽,只得在夜间逃入陆上西部集群阵地。但仍有大量红军士兵死守在登陆场内。

    新罗西斯克之战打得如此之惨,彼得罗夫也无法放弃,只能坚持到底。他派来SU—152 重自行火pào敲碎德军堡垒,增派了第55 近卫步兵师和第5 近卫坦克旅(拥有KV 重坦克)。一些新登陆兵也投入了战斗。

    复杂地形上的战斗残酷而艰苦。为让坦克通过一条6 米深的鸿沟,苏联工兵冒着附近山头shè来的弹雨,搬来石头搭桥。这桥用了一天才建成,付出的代价估计也不轻微。但坦克投入战斗还是帮了前线士兵大忙。毕竟用步兵和无装甲的大pào对付不断喷shè火焰的砖石建筑,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

    形势开始对德国人不利。其部队经过连日激战,损失也颇大。第73 步兵师第186 团缩编为1 个营,第170 步兵团损失20%;第101 歼击师第228 团损失40%,第16、18 港口勤务队几乎被全歼。鉴于阻击任务基本完成,德军于9 月15 日撤出了新罗西斯克。

    在一个yīn雨连绵的黄昏,新罗西斯克市被夺回的消息传到了苏联人那里。9 月16 日近10 时,苏军完成对新罗西斯克市和港口内残敌的肃清。红旗飘扬在车站吊车的顶尖。

    4 、高加索会战的终结

    9 月11 日、14 日,苏第9 集团军和第56 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德第17 集团军则逐步后撤至塔曼半岛各海港。为了搅乱德军的部署,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又实施了一些敌后登陆。

    但德国人的撤退工作依然很顺利。如原防守新罗西斯克的第73 步兵师,10 月5 日就被调到大陆上的梅利托波尔西南20 公里处。9 月7 日—10 月9 日,第17 集团军在34 天内,利用海军舰船和工兵车辆,向克里木运送官兵239669 人,伤员16311 人。同时还掠走了27456 名居民和74657 匹牲畜。撤离的装备包括:载重汽车21230 辆,牵引车27741 辆,1815 门火pào,坦克强击火pào74 辆,作战物资115477 吨。当然,撤退中丢掉的东西也不少。如在库班河以东就销毁了4 万吨军火。被红军缴获的武器包括坦克32 辆,火pào337 门,火箭pào540 门,迫击pào229 门。

    10 月8 日—10 日,德军实施“维金”行动,将撤离库班桥头堡的240 艘舰船,组成4 个护航编队,经刻赤海峡回到塞瓦斯托波尔。第17 集团军的撤退至此大功告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联飞机对航渡船只实施了一些袭击,但效果并不如他们宣称的那么巨大。而德国人最担心的事情:苏联舰队的阻截,却几乎没有出现过。

    彼得罗夫的工作,几乎就是跟在撤退德军后面收复失地。10 月3 日,第18 集团军占领塔曼市;9 日凌晨,第56 集团军肃清了半岛北部和丘什卡沙咀。至此,库班登陆场被清除。当晚22 时正,莫斯科以224 门大pào齐鸣20 响庆祝胜利,同时也宣告旷日持久,血流成海的高加索之战最终结束(本书后续卷将回顾整个高加索会战)。

    作为会战尾声的新罗斯斯克—塔曼攻势,持续了正好一个月。苏方宣称重创了德第17 集团军,歼敌5.78 万。包括击毙36000 人,击伤22000 人。德第17 集团军上报9 月损失却只有5982 人。罗军在库班的总损失为9668 人(死1598 人,伤7264 人,失踪806 人)。而从德军撤退规模以及伤员数字推断,其战役总损失约1 —2 万人。

    苏军纯减员14564 人(海军652 人),伤50946(海军623 人)。总伤亡65510 人。装备损失包括坦克自行火pào111 辆,火pào迫击pào70 门,飞机240 架。鲜血再度汇入了死亡的大海。

    高加索的尾声之战,对苏方的彼得罗夫而言,实在是一次代价沉重,效果却很尴尬的战役。他既没有什么优势兵力,也缺乏突破对方坚固阵地的有效装备。用来轰击新罗西斯克的152 —203 毫米大pào,只有区区50 门。比较曼施坦因当年在塞瓦斯托波尔对付他用的超级大pào集群,甚至都不能用小巫见大巫来形容。红海军又很不给面子地拒绝出动大舰,搞得他只好利用鱼雷来zhà开德军岸防工事。

    条件如此不利,彼得罗夫却出动大量部队,向着撤退前的德军发动了规模巨大、协同复杂的地海作战。遭受巨大损失,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在效果方面,除了给德军造成一定损害外,根本未能阻止对方主力的撤退。

    尽管如此,这次战役依然在苏军的战术教程中占据很高地位。分析其原因,第一:攻取新罗西斯克,采用了少见的陆上进攻与海上登陆相协同的方式。陆海空同时配合行动,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这一点从50 年代的材料中可以得到证实。

    第二,就是所谓政治因素了。除了那位当年的集团军上校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外,还有当时的第56 集团军司令格列奇科。他在战役结束后的10 月16 日被任命为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当年只有40 岁的将军从此飞黄腾达,战后一路升迁直至国防部长。两人一个总书记,一个国防部长,地位尊崇,偏偏又都好大喜功。新罗西斯克—塔曼之战自然也就跟着他们的政治行情一道上涨。

    但当年的战场真实,是不会跟着总书记和国防部长的喜好走的。1943 年10 月,德第17 集团军进入了克里木。虽然红军也尾追而来(详见下一卷),还是有大量德军兵力被调往东线大陆战场。在那里,尤其是曼施坦因的第聂伯河战线上,真正的危机正在降临。

    勃列日涅夫与官僚政治

    所谓革命,最初的发起者多数都有着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而在革命成功后,光凭理想是无法治理国家的。于是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来执行实现理想的具体事务。这个集团的很多成员未必有什么信仰,更多是“出门做官为了吃穿”的现实主义者。权力高度集中之下,他们容易腐败、容易动摇,甚至可能变质。

    革命家斯大林,是苏联官僚集团的缔造者,也有一套简单实用的办法来维持这个集团的活力。那就是无止尽的施加压力、清洗和换血。但官僚们毕竟不是韭菜,而是活生生的人。长期紧绷的政治斗争,使他们身心疲惫,甚至时刻处于恐惧当中,渴望更轻松的生活。

    “人间上帝”终有一死。斯大林撒手后,得到解放的官僚不希望再出现一个过于强势的“当家人”,甚至连半官僚化的赫鲁晓夫都不合格。于是,能力平庸但xìng格较好的勃列日涅夫,登上了苏联最高领袖的宝座。

    勃列日涅夫是个典型的苏联技术官僚:没有信仰、喜欢享受、好大喜功、人不太坏。他从政的最高理想,就是维持现状。但在他和他的同僚们逐渐老朽甚至死亡的过程中,连维持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随之而来,则是新一代的年轻技术官僚,戈尔巴乔夫。官僚体系内爬上来的他,未必有什么特别的智慧,经验和经历又比不上老jiān巨猾的前辈们。年轻的资本令他野心勃勃,偏偏又把尔虞我诈的现实当成了童话世界。

    斯大林时代,苏联领袖可以和第一流的西方政治家较量,甚至更胜一筹;演变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选战中滚打上来的西方政客,却可以把他玩弄于鼓掌之间。

    官僚也是普通人,不是超人,也不都是坏蛋。他们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维持着现代国家的运作,自然有着巨大的合理xìng。但当社会的一切都由官僚来决定后,衰败将不可避免。儒学官僚集团对中国千年统治的结果,以及苏联的由盛而衰,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1943 年的夏天美丽如画。鲜绿色的草从,野花盛开。平静的原野会被喧嚣的暴雨时不时打搅一下;但树林里躲藏着坦克,原野上挖出了战壕。巨响伴着浓烟腾出、烈焰蔓延。瞬间的铁火洗礼后,美丽的草原上就布满了形形色色奇形怪

    隐藏在小树林内的伊个德军指挥所。除了通讯设备外,他们还拥有一台打字机

    状的巨型钢甲残骸,绿草野花间横卧着死人的躯体,喷溅上了鲜红的血和内脏。

    夏去秋来。天空辽阔而明朗,秋风和煦。绿草却被烧成了黑色、果树被砍到、路边倒卧着肿胀的死牲畜、挖开的死人坑里堆满了腐烂的ròu块、恶臭弥漫。德国人的专用枕木破坏车,在铁道中一边前进一边把身后的枕木切断。铁轨、路基、桥梁也被zhà毁。失败的一方和胜利的一方同样闹哄哄且急匆匆地蜂拥而过,奔向新的厮杀场。行军的步伐和车辆的轰鸣将大地震的微微颤抖。而当这一切都远去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废墟,在自然的怀抱中死一般的沉寂。

    1943 年的夏秋之际就这样匆匆而去了。一个苏联作家描绘道:1943 年:深夜、深秋、深的战争。人们不再那么惊慌,也不再那么亢奋,逐渐习惯了与死亡相伴的生活。但战争的进程却不怎

    4 决战第聂伯河91

    么受大众情绪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铁一般的发展着。

    一、新的态势与新的计划

    1 、上阶段的损失

    从夏至秋的3 个月间,除了东线北段稍微稳定一些外,德国人几乎在所有方向败退。前面已经对这一过程有了详细介绍,但还是有必要总结一下双方为此付出的代价:

    1943 年第3 季度,德东线陆军损失了80—正在阅读家信的苏联士兵。由于人力不足,老头和90 万人左右。连同海空军以及仆从军等,总损失少年都在征兵之列约100 万左右,其中死亡187858 人。却只有3600 人。很多步兵连的实力下降到不足

    红军同期损失了286 万兵力,其中近69 万50 人。而红军一个师每月得到的补充,却只有人死亡。伤亡jiāo换率约2—3 倍。300—1000 人。由于补充不足,从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红

    红军红海军的损失:

    1943 年第3 季度

    战场阵亡(包括撤离中因伤死亡) 562604

    因伤死于医院 111125

    病死等非战斗死亡 14413

    失踪、被俘 115714

    伤 1829666

    病 231139

    总计 2864661

    2 、苏军增强战线的努力

    为了将战争维持下去,jiāo战双方继续竭力搜刮家底。红军步兵损失最为严重。1943 年10 月,苏步兵师缩编为6800 人。但各师实际平均兵力军对德作战兵力(月度平均),由680 余万下降为不到640 万(不含海军)。兵员总数虽然还相当可观,新兵质量却变得过于低劣!根本没受过训练的人员据说占到了40.9%!另有26.7% 也只训练不到一个月,只有32.4% 训练时间超过1 个月以上。

    但因为新解放了大量地区,苏联又获得了新的兵源。加上彻底的动员(包括16 岁—40 岁以上),使斯大林能在1943 年下半年把340 万人送往军队。未经训练也毫无经验的新兵们无疑又会遭受巨大的伤亡。但他们中的幸存者将成为新的战斗骨干。

    用大量pào灰来维持进攻威力和速度,并从尸山血海中提炼出最后决战用的精锐军团,这就是斯大林的战略——既残酷又现实,但也相当实用。

    这精锐军团的核心部分已经逐渐形成了。三个月激战的尾声,斯大林就对技术兵种的质量给予了特别的关照。他在8 月下旬至9 月初撤下了所有坦克集团军,保住了一批富于实战经验的坦克手。这些人见识过“虎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