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 第 33 章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有这么一段:

    反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xìng,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

    3.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辩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让人很难驳倒,但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带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真可谓精彩绝lún!

    4.正本清源

    所谓辩论中的正本清源,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使其为己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是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辩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5.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xìng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xìng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jiāo锋:

    反方:我想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jiāo换精神?

    正方:对方辩友错误地理解了等价jiāo换,等价jiāo换就是说,所有的jiāo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jiāo换,雷锋还没有想到jiāo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入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入,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jiāo换”,从而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xìng。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这样才能在论辩中处惊不乱。

    事实胜于雄辩

    “事实胜于雄辩。”在聊天讨论中,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可以引证一些典型事例,使其为辩论的主题服务,深化观点,增强辩论力量。

    例如,在一次座谈会上,大家就“口才与人才”为题进行着讨论,有位参与者以高超的口才说服了在座的每一位听众:

    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演讲家、雄辩家与口才家能说会道,呼风唤雨,为人民服务,为社稷呐喊,他们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凭借敏捷的思维,犀利的目光,洞察了历史的真谛后,又驾驭了声遏行云的口语艺术,以一言九鼎之力,演说时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论理时鞭辟入里,直陈要害;争辩时激切锋利,快口如刀;jiāo谈时言词精辟,风趣自如;言笑时幽默睿智,妙语连珠。

    战国时的苏秦依仗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东方六国,身挂六国帅印,促成合纵抗秦联盟;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吴主孙权和都督周瑜联刘抗曹,大破曹兵于赤壁;戊戌维新中的梁启超面对国难,大声疾呼,唤起民众,投身革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那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敌手,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凭其才能,叱咤风云,横扫欧洲;美国总统罗斯福,运用自己的权力与说服力引导美国人民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使美国渡过了战争威胁和经济危机的难关;黑人领导马丁路德金以演讲为武器,反对种族隔离主义,获得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无数事实证明,口才能发挥出“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巨大作用。

    这位参与者引证事例,强化论据,言之确凿,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善用数据进行论辩

    上海某公司下属一家建筑公司为崇明一家工厂安装厂房。没想到工字梁的钢铸顶端和底端都是虚焊,结果钢铸梁掉了下来,压在一个年仅28岁的年轻人身上,造成高位截瘫。

    于是该公司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CC公司对该工人进行人身赔偿。CC公司就是与该公司进行钢制厂房jiāo易的美国销售公司。上海D事务所的段祺华本来是CC公司的法律代理,现在他愿意做双方的法律代理人。

    当时,对方请了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驻中国办事处的律师作代理。对方律师明明是个中国人,可他说中国工人不值钱,赔10万元人民币就够了。

    段祺华律师反驳道:“我们看六七十年代的韩国和日本,他们那时工人的工资与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发展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建筑工人的工资远远超过美国,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中国也是如此。所以,你不能按照今天的工资水平来赔偿。很简单,1987年这个工人开始工作的时候,每个月60元人民币,今天他拿2000多元。照这个发展速度,你应该赔500万美元才能赶得上。将来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必将超过美国。为什么?这很简单,现在美国每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只有1~2个百分点,我们中国是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上海地区,都在14~15个百分点,过去10年是这样,将来10年还会如此,赶上美国不是太遥远的事情。我是个律师,1988年我的工资是150元人民币,现在我的秘书一个月的工资是3000元,比我当年当律师的时候高20倍。而我现在在上海做律师,你们在座的美国律师收入也未必赶得上我。”

    这一场舌战,段祺华律师为受伤的中国工人索回了29万美元的赔偿金,为同胞讨回了公道。

    段祺华律师在这一场舌战中取胜的关键是:他善于运用“数据语言”来进行论辩。用确认的数据来代替无可辩驳的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巧用比喻可增加论辩说服力

    论辩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固守自己的道理,对对方的论据听而不纳。这个时候,一味地穷追猛打或是急于解释都无济于事,很难使对方心甘情愿地承认你的观点,搞不好还会使得双方僵持不下,适得其反。而实际上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只是对方一时还没有理解过来。一旦遇到这种问题时使用恰当的比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当美、英、苏等国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关键时刻。英国处在欧洲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线,由于黄金已经枯竭,根本无力按照“现购自运”原则从美国手中获得军事装备。作为英国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击溃,希特勒一朝得势,势必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美国国会中有那么一批鼠目寸光的议员,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为必须钱货两清,丝毫不关心反法西斯盟友的安危以及欧洲危急的战局。罗斯福认为自己应当尽力说服这些人,使得英国可以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为此,罗斯福举行了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招待会。

    “先生们、女士们!”罗斯福简要地介绍了《租借法》之后,接着就讲了一个浅显的比喻:“假如我的邻居家失火,在数百英尺处我拥有一条浇花的水管,假如赶紧借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以帮他灭火,同时也避免火势蔓延到我家。但是,在借出前要不要先跟他讨价还价呢?这管子应该有十五元的押金,还要有五元的使用费。此时,我的邻居心急如焚,事情紧急,他到哪里去找钱?我看,还是不要他的钱为好,只要他灭火之后原物奉还。如果灭火后水管还好好的,他会连声道谢;如果他把水管搞坏了,他得照赔不误,我也不会吃亏的。”

    记者们紧追不舍,问罗斯福总统:“请问,总统阁下所指的水管一定是武器了?”

    罗斯福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我只不过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租借法》的原则罢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借出一批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而且没有损坏的话,你就没有吃亏;即使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干脆丢弃,只要别人愿意理赔,我想,你依然没有吃亏,不是吗?”

    罗斯福总统的一番比喻,浅显易懂,立刻语惊四座,并经由新闻媒体报道而传遍全球。此番妙语不仅说服议员们无条件支持《租借法》在国会顺利通过,而且也赢得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反法西斯国家首脑的高度评价。

    利用正反逻辑进行论辩

    从逻辑的意义上看,所有的事物都符合自己的逻辑发展规律,所有的事物的原理都包含在逻辑之内。论辩中常用的逻辑多是指事物、思维的规律以及推理的原则。论辩所使用的工具语言要符合逻辑才能理顺意通,话如泉涌,滔滔不绝。同样,如果论辩时不注意逻辑,就会漏洞百出,一旦被对手抓住破绽,很容易不攻自破。古往今来,有许多哲学家都很善于利用逻辑来进行诡辩。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很迷信,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到处搜寻不死yào。一天,有人献上不死丹yào一丸。当时东方朔正在武帝身边。他上前拿起丹yào后,假装好奇地问武帝:“陛下,这yào可以吃吗?”武帝回答:“当然可以吃了。”东方朔闻听此话,马上把yào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咽进肚里。武帝阻止不及,气得脸色发青,暴跳如雷,要把东方朔拉下去砍头。东方朔连忙跪下,说道:“陛下,且慢,臣有话要说。”武帝本意并不想杀东方朔,就问道:“你有什么要说的?”东方朔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我刚才吃得可是那‘不死丹yào’,可现在我却要被陛下砍头了。如果这yào能使人不死,那我为什么要身首异处了呢?可见那‘不死丹yào’是假的。如果这yào确实是那‘不死丹yào’,陛下应该杀不死我啊,自然也不用杀我了。如果杀得死我,就证明了献yào之人是在蒙骗陛下。况且我在吃yào之前已问过陛下yào是否可以吃,陛下已经准许,所以臣才能吃此yào。倘若未经陛下允许,臣怎么敢吃呢?若陛下今天杀了我,只会向天下证明陛下被人蒙骗了,恐怕有损于陛下的圣明,而且百姓又怎么敢相信您的话呢?”武帝一听,转怒为喜,立刻赦免了东方朔。

    在这里,东方朔就运用了逻辑手段。他先是吃掉了yào,以此为前提,然后在回复武帝时,从不死之yào出发,逐步演绎推理。第一条逻辑关系:不死之yào吃了可以不死东方朔吃了不死之yào所以东方朔可以不死,这时武帝如果杀了东方朔不死之yào是假的东方朔吃了也无罪。如果不死之yào是真的,那么武帝杀不死东方朔,杀他也没有用。

    无独有偶,我国已故的的著名作家张天翼先生写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天,老鹰看见一只麻雀在大树上晒太阳,就批评麻雀说:“这样的好时光,不努力工作,反倒在这里晒太阳浪费时间,真是可惜。”麻雀说:“没有的事,我已经准备学一门技术。它应该是没人学过的独家技术,而且方便好学,还可以赚大钱,这样我就可以过安逸的生活了。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