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大理想小目标 > 正文 第三章:醍醐灌顶,踏上征程
    第二天吃过了早饭,在古枫树下相遇了。村庄里许多人都出来相送,张子坚的父亲由弟弟子华搀扶着,因为生病的缘故,脸色蜡黄,身体显得很是单薄。

    “子坚,到了温海要好好做事,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多写信回来。”父亲叮嘱道。

    “知道了。”他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子华,你要好好读书,没有钱我给你寄回来。父亲身体不好,别让他干地里的活儿。”

    “奶,别送了。”吴国风挥了挥手。

    “你走吧,我在大树底下望你一程。”奶奶说。

    张子坚的伯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子坚,我没什么送你,这几个鸡蛋你在路上吃。上次吃了亏,这次放精明点,啊?!”

    “大伯,我小心就是了。”他答。

    去年吴国风是半夜三更偷偷跑出去的,很被人不齿。今天则是堂堂正正的走出去,去那花花世界淘金,当然引起了村里人的关注。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两个人的眼眶润湿了。张子坚挥了挥手,鼻子一酸几乎要流出眼泪来。

    “别看了,走吧,我真的有些受不了。”吴国风拉了他一下说。

    “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真的舍不下这份情怀。唐诗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心是这样叫人眷恋。”子坚说。

    “第一次出门这种感触当然会深些,告诉你吧,去年我从家里跑了出来,上了车竟然哭了。时间长了,这种感觉就会消失的。”吴国风深有体会的说。

    再见了,千年古枫。再见了,可爱的家乡。

    张子坚c吴国风c王光水c黄林会合后,乘上三轮车直奔县城而去,挤上一辆即将发动的客车向山外奔去。几经辗转,两天后终于到达温海。温海本是经济不够发达的海滨小城,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被列为经济特区,享受国家政策上的优惠,使得资金大量流入,各种行业蓬勃发展,尤以皮鞋c服装等轻工业为最。沉睡的土地苏醒了,一片繁华景象,真可谓家家办厂,户户企业。因为这数不清的小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前来淘金。他们一行四人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挤出车站,行了二三里地,拐进一个狭窄的弄里,映入眼帘的是全是破败不堪的老房子。几乎没个门上都挂着某某鞋厂c某某打火机厂的牌子,屋里狭小拥挤,灯光幽暗。

    “你的厂在这种地方?”张子坚不解的问 ,“这房子和我家的房子差不多嘛,都挺破的。”

    “有的房子比我们家的房子还要破败的多,当地人招来几个民工叮叮当当的敲起来就能弄个老板当当。到了。”他们在一个挂着“威力机械厂”牌子的门口站住了。“你们在外面等我回儿。”吴国风吩咐一声自己进去了,过了会儿沮丧着脸出来了。说:“去年我和老板说好带几个人过来,昨天老板刚叫了人来,我们来迟了。”

    三个人跟随我国风走进旁边一扇破旧的木门里,走上狭窄的木梯。“小心,别碰头。”他的话刚说完,跟在身后的表弟黄林头“咚”的一下碰到了屋顶上。原来这是临时搭建的小木楼,高仅四尺左右,人必须猫着腰才能进出。两边开了几扇小门,都是用纤维板隔开的,一个个如同鸟类子。吴国风推开其中一闪门,只见“房子”大约三四个平方米,地上放着两床脏乱不堪的被子。

    “住这种地方?人根本直不起腰来怎么行呢。”王光水抱怨道。

    只好挤一挤了,他们困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特别的不适。刚刚踏上温海的土地自然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那一个个瑰丽的梦想。但这个“鸟笼子”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未来的路上不知还有多少沟沟坎坎等着他去跨越呢。休息了一夜,张子坚c王光水c黄林找到了劳务市场,办妥了《劳务证》,便在一个个小黑板前细细看起来,一边小声议论着。

    “你们想找个什么工作?”一名服务员见了他们关心地问。

    “我们,我们还没有想好呢。”张子坚如实回答。看到那么多的招工讯息,他们有些眼花缭乱。

    “一个打火机厂招收学徒工,你们去不去?名额快满了,你们现在去呢还来的及。”她又说。

    “学做打火机?我去。”黄林毫不犹豫地回答。听吴国风说过,装打火机很容易学,而且工资都很高。三个人在一个极不显眼的小弄里找到那个打火机厂,推开门一看,果然有几个人在做打火机。

    “请问,你们老板在吗?”张子坚小心翼翼地问。

    “谁呀?”从里屋出来一个身材高大脸若关云长的彪形大汉,手里握着形如砖头的“大哥大”。

    张子坚见了不禁打了个寒颤,递上介绍信说:“我们是劳务介绍所介绍来的,当学徒。”

    大汉接过介绍信看了一眼,说:“可以呀,先交一百元的学费。这一百元钱呢,五十元是材料费,五十元是培训费,伙食c住宿另外计算。”

    张子坚一听心里犯嘀咕。不对呀,介绍所里那名服务员根本没说要交学费,吴国风也没说过进厂要收学费的,况且自己身上的钱已经不多了。他蠕蠕的说:“我,我没钱交学费了。”

    “妈的!”老板骂了句粗话,脸色显得难看多了。拿了支笔在介绍信上刷刷写下几个字:“此人不合适,退回。”写完把介绍信扔给他。看着那凶恶的眼神也不敢多说什么,便和王光水退了出来。而黄林认为一百元钱能学个技术划算,便当上了学徒工。吴国风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呼上当,没过两天果然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吴国风关心的说:“只怪我没告诉你这些,吃一堑,长一智。没学到技术,但学到了出门的经验,只是这学费交的贵了些。”

    张子坚和王光水找了个机械厂做普工,傍晚时分也回来了,王光水忿忿地骂道:“那些龟儿子真不是东西。”

    “遇到什么事了,刚干了一天就回来了。”吴国风问。

    张子坚解释说:“那个厂里的铁件太重,足足有二百斤,我们搬得慢了些,那生产负责人便向老板告状,说我们干不了,被炒了回来。”

    转眼十来天过去了,张子坚记不清自己找了多少个厂。刚来的时候那一番壮志豪情没了,对于找工作渐渐失去了信心。机械厂的老板把他们三个人赶来出来,为了省钱他们不敢住旅馆,常常在凉亭凑合一夜,在公园里打个盹。黄林又找了个打火机厂当学徒去了,不过这次没交学费,是正儿八经的。张子坚c王光水则找了家皮鞋厂当学徒工,因为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日子,张子坚略感欣慰。他给家中写了封信,报一声平安,向家人讲叙找工作时的遭遇和所见所闻。信写好以后,找遍了所有的口袋才找出几角钱,勉强把信寄了出去。

    嘉茂皮鞋厂只是温海市成千上万个小鞋厂中极不显眼的一个,内部结构比较简单。老板陈嘉茂既管材料购进又管销售。一位叫丁丽萍的四十多岁的女人坐镇办公室,财会加仓库员,另有一名设计师傅兼管生产。他的设计也比较简单,只是在市场上购买设计新颖c较为畅销的鞋样回来,加以模仿或改进。这样的结果是企业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没有品牌意识。仅二十多名工人,全部为外来打工人员,这是许多小企业的共同模式。

    老板陈嘉茂是个高考落榜青年,三十来岁。高级中学毕业后在家闲置了一些时间,适逢国家经济搞活开始经商。由于年轻气盛经验不足,几个回合下来在商海里碰得头破血流,血本无归。此时温海制鞋业蓬勃兴起,呈畸形发展。因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和高额利润吸引了许多人加入。陈嘉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观察,又向亲友们借了些钱加入造假的行列。经过一番努力,他的鞋厂取得了可惜的成绩。然而这些劣质皮鞋让消费者深恶痛绝,商家也深受其害,柜台前挤满了要退货的人群。温海的制鞋业受到了重创,一蹶不振。尽管如此,还有部分业主变换着方法进行着销售。而精明的商家则深深的思索,从造假风潮中总结经验,以图东山再起。

    市委市政府也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劣质皮鞋如同社会上的一个巨瘤,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必须严格管理,实行品牌战略,树立温海鞋业新形象。市委经过调研,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对全市皮鞋企业进行大清理,淘汰一批规模小,工艺落后的企业。

    对于劣质皮鞋的遭遇陈嘉茂并不感到吃惊,他知道造假只是权益之计,不可能有生命力。他即时更换了一批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皮鞋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打假浪潮席转温海企业时,他的皮鞋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被市政府确定为皮鞋培育企业,让同行刮目相看。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