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案山附近的村民只知此上有一处桃源,花开千年不调,却不知桃源外别有洞天。
“丫头,你这样问下去我也不知要答到何时,你的师叔和师伯要来此山的莲池,不如你去听听如何?”
“真的?师父,法呈和法灵师父要来玉案山?”
浅曦拽着她师父的衣袖晃来晃去,蹦蹦跳跳,一脸兴奋,她师父被她弄的无法,只得告诉他:
“为师何曾骗过你,你看那不是来了吗?”
“师叔!师伯!”
浅曦沿着他的手看去,只见法呈和法灵朝这边走来,浅曦朝她们奔去,法呈和法灵看着她笑着摇摇头一脸无奈,这丫头许久不见还是长不大。
“师叔,师伯,曦儿想你们了,你们都不来看曦儿。”
浅曦跟她们撒娇却不禁落泪,法呈和法灵不禁心疼,这丫头初见时天真善良,自上次一别被发配幽冥之地,再见失了顶上三花与仙身,清廋不少,也不再似当初那般天真爱笑。
“这不是来了吗?”法灵宠溺的看着她。
“若不是法会,师叔和师伯说不定还不来呢。”
浅曦嘟着小嘴。这丫头许久不见,还是那么任性,法呈和法灵不禁被她逗笑。
“师叔,业力可不可以消呢?是谁说错一句话受了五百年天罚?”
法灵:“《愣严咒》中:“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若业力消不掉,释迦佛何须特别为阿难讲说愣严咒呢?一忏可消千年业,业是可消的。”
“师叔业力其实就是因果,因果不空,所以业力不空,永远消不掉的。”
法灵:“你这是昧于因果了。野狐禅公案,盛唐时期,禅宗大行其道。”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听众千人,常有一老人听法后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
百丈:“有事?”
老人:“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修行,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因错说这句法义堕在畜道里被上天罚为野狐身五百年了。今请和尚代一转语,点化于我,令我解脱。”
百丈:“你问吧。”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否?”
百丈:“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我已免脱野狐身,我家住在山后,恳祈您依照亡僧礼火化烧送我。”
次日,百丈禅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不落因果则认为因果可空,因空不落,这是否定了因果律,性空缘起,万物皆依缘而生而聚,缘就是因果,有缘起就有因果律的存在。不昧因果则认为大修行因顿悟而能不迷于因果,能了悟因果真相,承认因果律的存在,但是能不碍于因果,不受困于因果,能在因果律中无碍自在行,这叫不昧因果。
有因果就有业,是这样的。但是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就等于了业,犹如身在万花行,片叶不沾身。
人行因果中,片业不沾身。
业是怎么来的呢?心生心造的!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请问,既然三心不可得,那么业从哪来呢?
慧可请达摩祖师安心:“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道:“觅心了不可得。”祖师道:“与汝安心竟。”
请问,既然觅心不可得,业从哪造呢?
不昧因果,不昧业力,是大修行人,是大悟者。
请问,如何了业,你悟了么?
有人问,为何只讲错了一句法,竟落得五百年野狐身?这天罚未免太重了吧?
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平常人说错话不过是小口业,再严重也不过伤的是人的身命。修行者,度人救的是人的慧命,一旦法义讲错,把不能解脱生死的法讲成能解脱生死的法,或者把能解脱生死的法说成能解脱的法,这两种皆为邪见,误导众生不能解脱出轮回,不仅断自己慧命,也断他人慧命,自断断他,自误误人,故果报极大。
“好啦,我和你师伯先过去莲池,明天来听法吧。”
“师父,师叔和师伯在莲池,可桃源中有迷雾,能找进桃源的人少之又少。”
“有缘则能进来,若无缘则会被迷雾所迷,找不到莲池。”
附近的村庄皆知道了法呈和法灵师父的事。
“你们知道不?三法师父要来玉案山的莲池。”
“三法师父是谁?”一个村民问到
“你连这都不知道?法呈,法灵,法元三个师父合称三法师父。”
“可桃源内皆是雾,莲池只是个传闻。”
“三法师父不会跟我们开玩笑的,有缘自能见到。”
玉案山中有桃源,桃源深处藏莲池。
林中尽是迷雾存,无缘只能被雾迷。
有缘迷雾迷不住,破开迷雾法缘现。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