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许家屯香港回忆录 > 第 30 章
    内,经济上的开发和经营完全由熊谷组组织的公司自行处理。市政管理、社会治安、税收,由海南政府成立特区管理。于元平初步的方案是搞三个区域,一是工业区,包括港口、重工业区和轻工业区;二是住宅、服务区;三是旅游区。他们准备争取各方面的财团,共同开发,但以日本的财团为主。于元平告诉我,按此设想,第一期工程,起码要一百亿美金。

    这是一个过去从未有过的大胆设想,我当然支持。我同赵紫阳谈过,他表示知道这个事情。

    由于梁湘的海南省政府领导班子中,有不同意见的人,如常务副省长鲍克明。鲍克明利用全国政协四名委员到海南考察改革开放的机会,向这四名委员讲洋浦开发的问题,认为是一种丧权辱国的做法。这四名委员听进去了,回北京写报告,指洋浦开发是出卖国土、搞新的租界、丧权辱国等等。这种看法在全国政协得到主持政协工作的常务副主席王任重的支持,后来又得到李先念的支持,在政协常委扩大会上展开讨论;一百多名政协常委附署了这个报告,反对洋浦开发。李先念把报告签发给邓小平,邓小平批给赵紫阳处理,赵紫阳只得先把这件事搁置了。

    海南省的领导人很着急,省委书记许士杰、省长梁湘,一再向中央申述,要求批准,得不到批复。他们同我见一次面,就把我当做“援军”,要我代为争取。我找王震、赵紫阳谈过多次。赵紫阳做工作,全国政协又重新派人去海南考察调查,改变了态度,重新写报告,原则上同意海南省的意见。海南省也乘机重新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报告,邓小平这次在报告上有了批示,明确指出:海南省开发洋浦的政策决定是正确的。报告转到国务院,等李鹏批准。我又一次找赵紫阳谈此事时,赵告诉我,报告已到了李鹏处,让我直接找李鹏谈。

    我前后同李鹏谈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政协重新派人去调查之前,第二次是李鹏从日本回国之后,第三次是“六四”之前,中央已决定赵紫阳下台,找各地负责人打招呼,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仍然同李鹏谈了洋浦开发问题。

    李鹏对我讲:“我到日本了解了,熊谷组不是实力很强的财团,我们不能把土地一次全批给他们。要以项目带土地,项目多大,需要多少土地,批多少。”第二次、第三次谈话,都是这样的说法。他不理邓小平的批示,不赞成把洋浦土地一次租给外商、成片开发。

    十三届四中全会,jiāng zé mín当上总书记后,找到我谈了一次话,我又把洋浦开发问题提出来,建议新的中央考虑这件事,我讲:“这件事如早一点批准,可以让外界认为新的中央是坚持改革开放的。”jiāng zé mín表示,李鹏当天才同他谈过这个问题,他赞成李鹏的意见,还是让李鹏处理。这样,我明白,虽然邓小平有了明确的批示,由于jiāng zé mín、李鹏的阻挠,洋浦的开发,短期无望了。我把情况告诉了许士杰。

    这时梁湘已被江、李扣押软禁了。新的中央认为梁湘在“六四”事件上,支持赵紫阳,派调查组到海南调查了三个月,没有查出任何证据,便以莫须有的“以权谋私”的“罪名”,将梁湘扣押。可悲的梁湘直到被软禁之前,一直兴高采烈地,以为中央要讨论和批准洋浦开发计划,因为jiāng zé mín、李鹏是用专机接许士杰、梁湘,骗他们到北京“讨论洋浦开发计划”的。他们刚下飞机,梁湘就被带走,隔绝软禁了。

    我来美之后,在报上看到,洋浦开发计划又重新开始,我想,这是邓小平南巡后,在国内澎湃而起的改革开放大潮的压力下,jiāng zé mín、李鹏不能再阻挡,也阻挡不住了。看到这种发展,我想,已经安息的许士杰、坐在轮椅上的梁湘,同我一样,会感到欣慰。

    60

    成立港澳国际公司的初衷,是根据邓小平、廖承志的设想,把香港部分大资本家组织起来,成为日本“经团连”式的集团,以期不但在经济上,将来也能在政治上逐步发挥作用。经团连是日本各产业界组成的经济团体连合会。

    这个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一,香港华人大资本家依赖xìng强,独立参政意识薄弱;第二,他们大都自己发展生意起家的,一般不喜欢同别人合作,不想居人之下。我们请他们参加投资合营包括包玉刚、李嘉诚,他们情难推却,勉强参加,最多投资一千万港币,是一种“应酬”的态度。没人肯当董事长,最后勉强让曹光彪出任。在华人资本家中,曹并非第一流的,更引不起大资本家的兴趣。

    后来,我考虑,如何把香港和国外的资金通过一个机构,向内地引进。不久,恰好经贸部要华润董事长张建华退休,我向外贸部商借,同意张建华留港接替曹光彪任港澳国际董事长。

    我到香港工作不久,曾向国务院要求批准两亿美元给新华分社,在香港搞贸易,当时的想法是,既可以通过这个方式直接学习香港经营的经验,也能通过贸易逐步解决驻港机构的经费问题。因为我估计,今后工作要发展,可能要多花钱。除新华分社本身外,还要津贴一些部门和报纸。开展社会活动也需要花钱,国家拨款要有预算,也有限额。

    对我们的报告,财政部采取有条件的支持,同意先拨一亿,五千万是国家拨款,五千万是向中国银行的贷款;要求三年以后,新华分社经费自给。

    常务副总理姚依林批准了这个报告。赵紫阳知道后,向我表示一些疑虑,他说:“姚依林批准,我不反对。我的意见是你要考虑一下,假如新华分社也搞贸易,会不会同其他中资机构产生矛盾,影响领导和仲裁的作用。”

    我向他表示:“既然已经批了,我会注意你的意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赵就不再表示什么了。

    起初,新华分社只在港澳国际公司参加一部分股金,张建华去了后,就从中央拨来的一亿美元中,划给港澳国际七千万,我对张建华讲,假如华人、华侨资本家的资金愿意留下不退出,我们欢迎,假如要退,连几年的利息一起发回。

    后来,他们陆续都退出了,港澳国际基本上变成了中资机构。当时,除港澳国际外,新华分社还办了一个商业机构鑫隆公司(前文已提及),这两家公司都由新华分社直接管理。

    这样的变化后,我们对港澳国际的要求也改变了。要他们把引进香港资金到内地去投资,作为主要任务。港澳国际就此从这一方面逐渐发挥作用。

    当时,海南刚刚决定建省,设立大特区,向外开放。海南用电非常缺乏,港澳国际公司就率先在海南建了三平方公里的工业开发区,并投资筹建马村电厂。张建华完全采用香港的做法,同上海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把设备和基本建设都包给上海市,一年为期,从设计、安装到建成,如都能如期完成,奖励八十万美金;如有延误,按天数扣罚款。当时的上海市长jiāng zé mín,在除夕那天,召开三百人的会议,动员如期完成这个项目。最后,马村电厂提前建成了。

    马村电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在中国电厂的建设史上,首创先例。

    胡应湘曾向我宣传建设高速公路的优越xìng。他说,他做过比较,一条高速公路的运输量,不比一条铁路少,而且前者更便利。胡讲,他要建设深圳到广州和珠海的高速公路,建成后,还有意建广州到武汉的高速公路。

    从胡应湘那里,我接受了要多建高速公路的设想,我想促成早日建成上海到南京、上海到宁波的高速公路。

    我向赵紫阳建议,从上海的作用谈起。我说:“上海的能量大,上海的地理位置、轻重工业基础、技术基础、上海人做生意的经验,都是潜在的巨大能量。假如把上海的能量释放出来,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不可以道里计。”我建议中央考虑这件事。赵紫阳没有立即表态,我看他是听进去了。我还认为上海那几年的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上,思想保守。基于这些想法,我想先促成这两条高速公路的建设。

    八六年春节,除夕那天,我实现征求浙江省省长沈祖lún、江苏省省长顾秀莲、jiāo通部部长钱永昌,和上海市长jiāng zé mín的同意,把他们都请到上海,在上海市委康平路的小礼堂开会,商量筹建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事。上海市由前后任市长汪道涵、jiāng zé mín参加。汪道涵当时是华东经济协作区办公室主任。jiāng zé mín要我主持,我讲,还是请汪道涵和你主持,你们是“地主”,我是来促成这件事的。这样,jiāng zé mín主持了会议。

    江苏、浙江两省省长分别讲了他们的想法。江苏想靠国家投资和外资来建设,浙江同样,但浙江准备自筹一部分资金。两省都很积极,浙江更积极一些。

    jiāo通部长钱永昌表示,这两条高速公路,国家准备作为jiāo通建设的重点项目加以批准,列为国家“八五计划”(指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二年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国家都会有拨款,但主要靠自筹。

    我建议:可不可以运用外面的经验,用商业经营的办法,国家批准项目,资金采取集股的办法来筹集,主要向银行贷款。地方上愿意自筹,同样作为股份。我建议成立两个公司,上海、江苏、jiāo通部、港澳国际成立一个公司;上海、浙江、jiāo通部、港澳国际成立另一个公司。一家开发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一家开发上海经杭州到宁波的沪杭甬高速公路。。国家假如批钱,可做为jiāo通部的资金投资,拆算成jiāo通部的股份;资金主要由国家出面,向香港银行借款;港澳国际和香港中银出面牵头。公路用地,一部分向群众收购,也可试验,把土地折价入股;当地群众参加公路施工建设,劳力折价入股;参加建设的老公,发给他们日常生活费用,其他报酬发给股票。建设可以分段进行,开发一段,利用一段,短期内就可以有所收益。这样做,比单纯依靠国家拨款或向国外政府、世界银行贷款更容易些,更快些。我还建议:可以向中央要求一些特殊政策,比如,这两个公司在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后若干年,可以减税、免税。用的钢材、水泥,由地方上拨出一些中、小水泥厂和轧钢厂给高速公路建设公司作价收购,专门为公路建设生产水泥、钢材;国家对这些材料减免征税。沿公路设若干工业开发区,公路建设公司可获优先开发权利。这样,我们可以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创出一条新的路子。

    我的建议,得到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会议原准备开两天,只开了半天就结束了。当时参加会议的几位负责人,公推华东协作区汪道涵牵头,正式向中央写报告。我要求汪道涵在写出报告后,寄一份给我,汪表示同意。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下文。我给汪道涵打电话催促,也支吾以对。

    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我还向广东省的负责人林若、叶选平以及福建省的领导人(省委书记陈光毅、省长王兆国)建议过,希望他们与“港澳国际”合作建设深圳至厦门的高速公路,他们都表示赞成。但广东想自己来搞,福建则表示,能否先支持他们把福州厦门泉州的高速公路建起来,然后再建厦门到深圳高速公路。他们的想法,我也赞成,并jiāo代张建华同他们具体洽谈,这已是“六四”以后的事情。不久,我就退休了。

    八七年,我组织一批香港的实业家大多是搞工业的,亲自带他们去江苏,沿沪宁线一路参观到上海,想在引进外资、支持内地改革上做一些直接的工作,取得一些经验。江苏、上海都很重视,省长顾秀莲、市长jiāng zé mín亲自出面接待,这些人看了江苏、上海之后,都非常有兴趣。

    在江苏,我感觉江苏主管单位的负责人对这件事不积极、不感兴趣。这个人原是香港华润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后来调回江苏,负责省的外经贸的工作,江苏地方上许多干部对他意见很大,认为他保守,在对外贸易、吸引外来投资方面不积极。碰到这样一位主管,影响这次江苏之行未能取得具体成果。

    不久,我又带一批人去苏州,港澳国际的张建华也同去。此行原想具体促成一些项目,事先,我传话给省委:“假如省长不来,我们就不来了。”因为省长不来,确定项目的可能xìng便减少了。因此把省长顾秀莲“逼”到苏州,确定了一些投资项目,初步达成了协议。会后,那位外经贸主任竟然借口不予同意,省长对他也没有办法,我很失望。

    同一年,我又第三次去江苏,直接去苏州。我想,省里阻碍大,苏州市委书记、市长积极要发展,可通过苏州市来“突破”,介绍一些不需省里批准,适合县、乡镇工业的中小项目给苏州。果然取得一些进展。这些都是经港澳国际公司来具体办理的。后来,港澳国际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海南都成立了分公司,不断发展业务,对进一步利用香港的条件,支持内地开发、改革开放,起了一定作用。

    第十一章 敏感的城市

    --------------------------------------------------------------------------------

    61

    香港的报刊密集度在世界各地是少有的,据有关部门向我介绍,香港报纸有一百七十余份,其中每天印行的日报有七十余份,定期出刊的刊物有六百多种。

    香港报刊的特点是商业化和言论自由,各种信息都有,而且快。日报绝大多数是综合xìng的,综合中也有偏重,有的偏重经济,有的偏重社会新闻。为了吸引读者,报纸比较杂志化,副刊多,副刊里讲风花雪月,评论社会百态,古今中外,各方面都涉猎。

    香港报刊政论也比较多。所有主要的报纸几乎都有专栏,一个专栏作家同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