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闲话大宋 > 正文 限制相权
    这篇本来应该放在灭后蜀的前面一章,因为宋设置参知政事(副宰相)是在公元964年,而灭后蜀是在公元965年。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同皇帝议事。据说是赵匡胤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赵匡胤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代集权社会的一个缩影,权力不断向皇权集中,其他权力在不断压缩,其中也包括号称“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相权。

    大致的脉络如此:秦朝时候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中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百官以及律令图籍;太尉负责军务,三权分立且三人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但三公中宰相权力最大,宰相统领百官,辅佐皇帝。汉承秦制,宰相权力仍很大。到汉武帝时确立内c外朝制度,分化了相权。内朝为决策机构,由尚书令c侍中等组成,“三公”成为外朝,属执行机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开始形成,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在三省之下分设吏c礼c兵c邢c户c工六部。其中中书省c门下省c尚书省的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别负责决策c审议和执行,使得相权进一步分化。这样既可以使相权之间相互牵制,避免一权独大又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正确性,也使得相权进一步削弱。

    宋初的时候,虽然仍然保留了三省,但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实行的政治体制叫“两府三司制”,所谓两府,是指东府政事堂(中书门下)和西府枢密院,所谓三司是指户部c盐铁c度支。东府政事堂是宰相的地盘,主要负责政务;枢密院主要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比宰相的地位略低,宰相为文枢密使为武。三司则负责财政。这种压缩宰相的权力,分割相权使之独立为行政权c军权c财政权的思路和地方藩镇权力的削弱策略几乎一模一样。

    不仅如此,传统上,相权是可以拟定皇帝诏书的,唐代,中书将拟定的诏书呈皇帝阅时,皇帝可以签署同意也可以留中不发也可以不同意。但到了宋,程序变成,宰相们先呈上一个意见稿,待皇帝决定后再根据其意见拟定正式稿下发。这个区别就很大了,之前皇帝只有同意或者同意的权力,到了宋则宰相的意见成为了参考意见,皇帝则掌握了决定权。这也是扩大君权限制相权的一种体现。

    不仅如此,宋乾德二年(964年)正月,当第一代宰相范质(首相c昭文相)c王溥(次相c史馆相)c魏仁浦(末相c集贤相)退休以后,赵普接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为了限制相权,赵匡胤专门新置一职“参知政事”,由薛居正和吕余庆担任。最开始,参知政事一职类似于宰相助理或者副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获得了与同平章事共同议政,轮流执政的权力,这个时候的参知政事已经不再是宰相(同平章事)的辅助角色,其职责范围实际上与宰相类似,相权实际上从个人决策制演变为集体决策制。这一制度是为了避免一相独大的情况发生,客观上也削弱了相权。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