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道管理 > 第 33 章
    定都行不通。行不通,就不得不造假。所以,基层员工的造假行为,往往都是上级逼他如此做的。如果上级不管那么多,他就不需要造假。

    如果一位老总告诉自己的汽车司机:“你每天走几公里都给我记载下来。”司机就开始造假了。因为如果老总对自己的司机连基本的信任都没有,就是在逼他造假。当然司机要造假太容易了,他可以修一次车报很多钱,可以加一次油报很多次,甚至开朋友的车去加油,他的各种造假行为让你防不胜防。最好的办法,就是老板用统计的数字来看司机的大概状况,只要不离谱就可以了,这也叫“持经达权”。

    各阶层的经权必须密切配合,以免愈来愈偏差,最后完全变了样。各阶层经权串联时是不能分开的,必须“持经达变”,紧密地扣在一起,力求配合。我们承上启下,指的就是秉承上级的“权”,作为自己的“经”,再传达下去,以自己的“权”,作为部属的“经”。

    上级只有用意,没有困难;部属只有困难,没有用意。一个是用意,一个是困难。用意是虚的,困难是实的。因此,各个阶层要去认真体会上级的用意,同时,要设身处地地了解下级的困难。只有这样,上级的权宜应变,才能够成为下级的不易的“经”,意旨才能够顺利传达下去。

    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级的“权”,变成下级的“经”。这一级的“权”,就是次一级的“经”。这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是层层串联的必然现象。因为上有政策,叫做“经”,下有对策,即为“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底好不好?请把你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1?

    2?

    3?

    4?

    其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必然的,不是错误的。没有人说“上有政策,下没有对策”。没有对策,是行不通的,那就只能造假。

    因为,很难有一个政策可以百分之百地得以实施。中国领土这么广阔,南方和北方差距这么大,中央的一个政策如果能适用于全国,都符合地方情况,那就是造假了。我们大家来开会,一个意见提出来以后,百分之百的人赞成,那就是造假了。一部分人一定有那种隐藏的、不敢说出来的理由。

    所以我劝很多企业的老总,千万不能要求你的部属零缺点。因为他不可能零缺点,否则就会造假给你看。他心里会想:“上面规定我零缺点,如果我全心全力地去做,最后一定是我累死,上级不会累死,他会很轻松,那我累死自己干吗?”中国人是卖力可以,卖命不行。如果你对他讲:“哎呀,不要那么认真。”他就很认真地做给你看;如果你让他认真一点,他就会马虎一点。这叫“一yīn一阳之谓道”。

    我一生最佩服的人,就是我的妈妈。因为从小到大,我妈妈从来没有对我讲:“去做功课!”这和许多小孩的妈妈是不一样的。我现在每回忆起我妈妈,就想起她常讲的一句话:“去睡觉!”这是我妈妈最厉害、也是最高明的地方。每次临睡觉前,即使我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妈妈也会说“做不完作业没有关系,睡觉更重要”。但第二天老师会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而打我的手,不会打妈妈的手。这样,就逼得我每次放学回家,不敢直接去玩,而是赶快做完作业,要不然又要被叫去睡觉了。你看我妈妈多厉害。

    中国人是相当有反叛xìng的。很多妈妈很奇怪,她叫自己的小孩好好去读书,叫小孩回家后去做作业,结果孩子拿起笔来,就开始在课本上画妈妈,而且把妈妈的满脸都涂得黑黑的。妈妈看了一肚子火,却又有什么办法?

    我妈妈并没有直接叫我去做作业,而是规定我晚上十点钟前一定要睡觉,这样我就很紧张,放学一回家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后有时间才敢去玩,没有时间我根本就不敢去玩,最后我变成了学习最好的学生。这就叫“釜底抽薪”,解决了根本问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威武不能屈”的,你越强硬,他越不理你。我们是“以柔克刚”的。中国人最怕听的就是好话,不怕听坏话。所以,我在当领导时,我的管理方法很简单,我会对部属说:“这件事慢慢来,不必那么急。”我从来没有叫他快点做,结果他很快就做好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坏介乎一个字,到底是公还是私?因公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好事一桩;为了私利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定是坏事情,仅此而已。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去争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底对不对,而是要看是因公做的调整,还是因私耍的花招。道理就这么简单。只要你是为公的,最后大家都会接受调整;只要你是营私舞弊的,结果自然是很难逃得过责任的。

    从整体来看,“上有政策”的这个政策,应该是正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地方xìng的因素、局部xìng的变数或者一些突发xìng事件。假如政策本身不妥,根本行不通,或者不能因时制宜,这种盲目依照既定政策去执行的做法,只能叫做“愚忠”。这种人也是“害群之马”。但是,不依据上级的政策,盲目制定自己的对策,叫做“目无长上,自以为是”。这种人是很可恨的、很可恶的。

    所以,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须以贯彻上级意旨为目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以公为出发点,并无不妥。虽然暂时会有一些误解,也没有关系,我们要敢于承担,这就是道德勇气。

    六、目标一致经权配合

    经权要求密切配合,必须上下目标一致。目标为什么能够一致?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经”在那里。

    公司从上到下的管理层级数量,每一个公司都是不一样的。当然层级越多,沟通越不顺畅;层级越少,沟通越方便。但是一家公司不管有多少层级,信息在上下传递时,在每一层级多少会扭曲一点,改变一些,结果到最后,完全走样了。再加上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开完会了以后,是不往下传的。老板把所有部门经理找来开会,开会时有什么决定,回去后就没有人知道了。照理说部门经理去开会,应该把开会的结果讲给自己的部属听,这样开会才有意义。结果,上下几个层级由于没有做到环环相扣,这个目标就被扭曲或遗忘掉了。

    我们必须要把原来的真正用意,用心地“体会”出来。为什么说是“体会”?就是因为中国人上对下时,不太习惯把事情讲得很清楚,多半很含糊,“简单说一下”。下属一定要好好去体会,上级到底是什么用意。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

    我们是上对下不讲清楚,下对上有问题一定要问。问谁?问上级的左右手,而不是问他本人。我年轻的时候,主管讲什么话,我不敢去问他,否则就会挨骂。我去问他秘书,秘书就会替我问了,然后他就会把答案传达给我。不要得罪老板的左右手,因为他是你最好的咨询对象。

    我们对上级的指令有什么疑问,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我们不要期望上级会把一切jiāo代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去斟酌,然后产生对策,只要稍有私心,结果必然造成偏差,愈来愈偏离目标。

    我们产生对策之后,一定要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商量,这是至关重要的。上司往往有好几层,千万记住中国人的一句话,“只怕管不怕官”,我们不怕官大,只怕管到你,“管”就是顶头上司,就是刚好管到你的那一个人。你一定要和他商量,只要他不支持你,你所有好事都会变坏事;只要他支持你,哪怕你有一点错误,他都会替你掩盖起来。因为你尊重他,他有面子,他就有责任保护你;你不尊重他,自己想表现,任何事情不向他汇报,他非打击你不可。

    因此,我们有任何改变,一定要和你的顶头上司商量商量,取得他的支持,让他有面子,让他受到尊重。公而无私,政策与对策之间,就比较不容易产生矛盾,上下之间也比较容易沟通和谅解。彼此以诚相见,目标容易趋于一致,而经权也自然密切配合。

    第64节:经权配合有三原则(1)

    第5讲经权配合有三原则

    “权不舍本”、“权不损人”以及“权不多用”,是经权配合的三原则,目的在求“经权”易知易行,以免增加困扰。

    一、经权配合要遵守三原则

    二、权不舍本就是权不离经

    三、权不损人以免引起不安

    四、权不多用尽量

    外

    五、既得利益应该逐渐消减

    六、例外的比例要尽量缩小要授权,就必须经权配合。老板确立目标和原则,部属应该视为不可擅自改变的“经”,自己所拥有的“权”,乃是因应企业内外情势所产生的压力,比较各种可能的状态,选择最有利于达成目标的方法,却不能为所yù为,置老板的“经”于脑后,而任意“权”变。

    一、经权配合要遵守三原则

    经权密切配合,通常要遵守三大原则,说明如后:

    (1)权不舍本。就是“权不离经”的意思。一切权宜应变,不可以离开原则,不可舍离根本的“经”,也就是原始的目标。

    (2)权不损人。任何改变,一定会有人抗争,抗争的人是谁?就是享有既得利益的人。如果他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一定会抗拒。所以,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以免受损害的人起而抗拒,甚至全力破坏。我们就要考虑,如何让他人的权益获得相当的保障,如何把他人的损害降到最低。

    (3)权不多用。规定不可能没有例外,但例外不能太多,因为例外太多就等于没有规定。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权宜应变,原本是不得已的事情,并不是一切都需要如此,不是常常要做的。三个原则并重,才不致顾此失彼,有损于经权的配合。

    二、权不舍本就是权不离经

    上司所订定的目标和原则,是部属权变的依据。中国人希望“以不变应万变”,即是用不变的“经”来应付万变的环境,也就是竭力在变化多端的因素当中,寻找有利的途径,以达成不变的目标。许多人误解了它的意思,把它当成“不变”,其实是“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要求适当权变,但务必要合宜,也就是再怎样变,都不可失去根本。

    权不舍本,因为它非常重要,所以自古以来,我们常说权宜应变不能够舍弃根本的原则,也就是权不能离经。不管是权在经内,或者权在经外,都是权不离经,叫做“权不舍本”。

    权不舍本,因为它的四个切点都很清楚,符合“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就是我在原则上抓得很紧的,但是,我一切都在变。

    权不舍本,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表现。大家比较容易接受,认为它很合理,所以权不舍本是经权配合的基本原则。

    三、权不损人以免引起不安

    权宜变通的时候,切记不可损人。只要损害到任何人,这些被损害的人,当然会产生不满而加以抗拒。就算他不公然反抗,仍旧是潜在的危机,在那里伺机而动,终有一天你会遭遇到他的破坏。

    因公害私,理论上应该乐于接受,实际上却很难推动。因此,对于受损害的可能xìng,我们应该在权宜应变之前,详细考虑,有哪些人的既得权益可能受到损害,如何补救以使其安,然后逐一沟通,取得充分的谅解,并加以化解。可能补偿的,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可以转移的,要事先商量,请其配合转移。

    此时再予通权达变,才能使大家安心,当然能获得众人的支持,大家通力合作,才不致因权益受损而引起不安。权变才能通达,原订的“经”始有顺利完成的可能;否则方法再好,也是行不通的。

    我举个例子。有一家公司从美国请来一位技术人才,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公司的技术竞争力。为了给他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和职务,公司就请他做了副总。但这位技术人才当了副总以后,他什么都管,反而不管技术了。此时,公司该怎么办?

    你能把他调换了吗?绝对不可以,如果是物品不合适,可以随时调来调去,因为它没有情绪,但人是有情绪的,你要调动他的位置,他一百个不愿意,因为他没有面子了。

    那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公司多请几个副总就可以了,让这位技术人才当技术副总,其他人当财务副总、生产副总、销售副总等,这样就没事了。我们要保障他的既得利益,不要损害他,他就会安心,开始支持公司的工作了。

    如果每一次改变,都会损害一些人,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道歉了事,而不是叫他忍耐。那是做不到让人安心的。

    比如,乘客在乘坐某班飞机到达目的地时,下了飞机以后,发现自己的行李并没有及时到,航空公司该怎么办?如果向乘客说抱歉,尽快给他找行李,找到后马上送去,行吗?不行,乘客今天晚上的洗漱用具、内衣内裤都在行李箱里,是等着急用的。优秀的航空公司都知道,只要乘客的行李没有及时拿到,服务人员都会先给他一张券,先请他去喝杯免费咖啡,然后利用他喝咖啡的时候,帮你查找行李的下落;如果行李已经在下一班飞机上了,服务人员就会告诉他:“三个小时以后我们将行李给你送到,不会耽误你。”这样他就没话讲了。如果航空公司一看当天根本找不到行李,可能要到第二天了,他们就会送他一套内衣裤、洗漱用具,这样他也没话讲了。因此,做到让人家没有话讲,这才叫补偿;只是嘴上说抱歉,是没有什么用的。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