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然而做出来的结果,和我们jiāo代的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经权分离。
对于“离经叛道”的行为,我们非加以追究不可。无论这是如何一种不正当的方式,就算他达到了目的,我们也不能放过他。
我是不接受以成果来论断的做法的。离经叛道,就是一种为达目的、不问手段的做法。因为“离经”就是“离谱”,已经把事情变得脱离了原则,逐渐失去原来的面目,已经是“反”,而不是“变”了。
离经叛道,就是“经”“权”两个没有jiāo集,甚至“权”与“经”反,应该列入“有所不为”的范围,不要轻易尝试。换句话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而不是说“没有关系,反正结果已经很不错了”。
“经”与“权”分离,即使是“经”有问题,也应该事先充分沟通,不能造成经权分离的事实。经权分离使上司非常不放心,会导致彼此的不安。
六、权与经反情况更严重
“权”与“经”互相脱离,并不一定就是“权”与“经”相反,还有可能是采取另一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方式。如果“权”与“经”反,那就情况更加严重,完全是为反对而反对。
“为反对而反对”,就是一种完全不合作的表示。当你的部属有一种“为反对而反对”的态度时,你再去注意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要了解部属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就要从这些看不见的变化里面去掌握,不要等到事情无法挽救时,才想到要处理,那已来不及了。我是看了很多凄惨的结果,才会去想这些事情的。
凡是总经理,不管你讲什么,部属总是反对你,这样是不可能做事情的。可是这种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渐变的结果。这时候上司必须做一番果断的处置,以免形成不良的风气。
权与经反,不能列为管理的例外情况,应该视为禁止的事项。因为企业与社会不同,是不允许是有“革命行为”的。
第61节:经权配合层层串联(1)
第4讲经权配合层层串联
授权不是分权,必须层层串联,才不致一旦授权,便失去掌控,令人很不放心。
一、经权必须密切配合
二、上司的命令就是经
三、自己的斟酌即为权
四、上级的权下级的经
五
政策下有对策
六、目标一致经权配合中国老板并不是不知道授权,而是中国人太聪明,又太喜欢取巧,使得老板不敢授权。因为授权不是分权,必须层层串联,才不致一旦授权,就失去了掌握,谁能放心?我们常说“离谱”、“离经”,便是把事情变得脱离了原则,逐渐失去原来的面目,那是“反”,根本不是“变”。中国人太会“变鬼变怪”,所以历来的老板,都不敢授权,宁愿自己劳累一些,事必躬亲,至少不会糊里糊涂地被部属的“乱变”、“出怪点子”所牵累。辛苦换来放心,是一种不得已的求安之道。
一、经权必须密切配合
管理一方面是科学,一方面是哲学。如果我们认为管理只是科学,只能一辈子呆在基层,连当主管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一个基层的员工讲“我一切按照规定做”,这就是好的员工。但如果一个人当了主管,还说“我一切按照规定做”,那这个人就没有当主管的资格。
但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想不通,他到了40、50岁时还在讲:规定就是规定,就是不能改动,我看这样的人什么事都不要干了,而且可以证明他是毫无管理经验的。
因为凡是一切照规定办得通的事情,基层都已经做完了,不会去请示主管。凡是去请示主管的事情,是基层按规定已经证明办不通的事情,才会来找你,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当主管的人说,“按照规定去做,不要找我!”部属听了一定会觉得很好笑,他会想:“连这都不懂,你当什么主管?”
一个人只要当上主管,就应知道很多事情照规定做是行不通的。凡有规定,必有例外,规定就叫“经”,例外就叫“权”,这是随时可以发现的问题。
“经权”并不是把管理分成“不可变”和“可变”两大部分,分别来加以处理。因为“可变”和“不可变”是同时存在的,不能分开来看。
很多人现在就是很喜欢把管理分开来看,一分就得不到整全的东西。我们不可以说某些事情是可变的,某些事情是不可变的,应该说在可变的部分里面,有一部分是不可变的,而在不可变的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可变的。我们把“可变”和“不可变”合在一起,就叫做“无可无不可”。不要分开来说,“可,不可”。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开来,“可,不可”;中国人是同时来看,“也可也不可,也不可也可”。这是高难度的。所以,当我们嘴巴讲“可”的时候,心里头会想“不可”;当我们嘴巴讲“不可”的时候,心里会想“可”。中国人就是这么矛盾,这么复杂的。
这样大家才能了解,别人给你香烟的时候,你一定说“不要、不要”,然后他再说“不要客气”的时候,你就顺手拿来抽了。也就是说,当你说“不要、不要”的时候,真正的意思其实是说:“你如果有多的,我一定要;如果只有一根,我当然不要。”我们的话讲得非常清楚,但是听起来似乎含含糊糊的。这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最起码的素养。否则的话,你一辈子是会很痛苦的。
经权是把“不可变”的部分当做“经”,作为判断的依据;把“可变”的部分当做“权”,“权”就是变通,叫做“权宜变通”,从而达成最合理的决策。
管理本身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xìng和循环xìng,是不能分割的。所以,管理一定要有规定,但是规定本身就应该具有弹xìng。
我来举个例子。大学老师往往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们的行为表现是非常奇怪的。有一位老师在监考的时候,抓到了考试作弊的学生,就把学生送给学校处理。学校明确规定:凡是考试作弊者一律退学,就让那位学生退学。被要求退学的学生没有什么话要讲,监考的老师反而讲话了:“为什么要学生退学?如果早知道要让他退学,我就不抓了。”为什么?“因为别的老师都没有抓,只有我抓了,那我不是害人吗?”
第62节:经权配合层层串联(2)
对于老师的抗议,学校不得不修改校规。最后只好这样规定,凡学生考试作弊者,处以下列处分:一,退学;二,留校察看;三,记大过一次;四,口头训骂。口头训骂就等于没有处罚。有了这样的规定,大学老师自然就好办多了。有的老师抓住考试作弊的学生后,根本就不送给校方,就打个嘴巴,“你下次还敢吗?回去!”就处理完了。老师这样做,学生也很高兴,回去摸一摸脸蛋,没有事,真是皆大欢喜。
经权的对象是人、时、事、地、物,彼此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连带xìng。经权是“常”和“变”的配合,同样不可能加以分割。
经权配合,一定要有整体观,要顾全大局,才能够收到持经达变的功效。而不是说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能仅站在个人的立场,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对的。对,有时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此还不如不对。
二、上司的命令就是经
“经”除了组织体的共同管理原则之外,还包括上级主管的命令。上司的命令和指示,对部属来说,就是不可变的“经”。对于上级的命令,我们是“要听”还是“不要听”?请把你的高见简要地写下来:
1?
2?
3?
4?
中国人是非常看不起那种百分之百地服从的人的。完全服从上级的人,那就是典型的奴才,是中国人非常讨厌的人。但是只要你对上级有一点点不服从,你就被认为是叛逆,会被上级当做眼中钉。
对中国人来说,凡是听话的都叫“奴才”,凡是不听话的就叫“叛逆”。我们既不要做奴才,也不要做叛逆。所以,要把听话和不听话合在一起想,应该能够寻找出一条两全的途径,也就是同时兼顾听与不听两个部分,听到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没有听到好像听到一样,这样就成功了。
其实我们可以很具体地描述出来。当老板给我们下达一些指令、一些命令的时候,你一听就知道它们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千万不要马上做出反应,否则就是叛逆了。一个聪明的人,老板无论怎么讲,都说老板永远是对的。可是我们知道根本行不通,怎么办?你就回去,隔一段时间以后,把难处向老板透露一点,老板就会知道自己有缺失,自然愿意主动调整,这样事情就容易商量多了。对于老板的指令,我们当场就做出不听的反应,他是十分不高兴的,因为这样做,使老板下不了台。
中国人有了面子,他是非常好商量的;中国人没有面子,他是天底下最难商量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我们许多部属老爱怪罪自己上司的指令错误,其实错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闯的祸,完全错在自己。我们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上司的话永远是对的;第二句,对于错误的命令,不要听它就对了。也许你会疑问,这样做不就是阳奉yīn违吗?它的确是。但是我们不能讲阳奉yīn违就不好。因为阳奉yīn违到合理的地步,所有人都会叫好的。
比如,一位客户因对价钱不满意,和老板讲价失败后摔门而去。老板马上让你出去把那个客户追回来,以客户出的那个价钱卖给他产品,你一听就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你说:“好,我去。”但你的步子一定要放慢一点,回来就说追不到客户了。老板已经知道那是一时错误的决定,心里正想“追不到才好,追回来我就惨了”,此时他会非常感谢你的。老板也知道你的实际速度肯定慢了半拍,假如以你平常跑百米的速度,早就把客户追回来了。但是老板会觉得你配合得很好。
上司的命令和指示,如果符合组织的管理原则,是合理的,当然可以接受,你无论如何要照做。
上司的命令和指示,若是不符合组织的管理共识,就应该提高警觉,弄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不合理的,是错误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照着做,但不能讲出来。西方人可以讲,中国人最好不要讲。
命令和指示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不可以妄加改变,要设法让上司知道,把行不通的地方回馈给上司,由上司来决定改变。
其实,聪明的部属从来不改变上级指示。但是,聪明的部属会想办法让上级自己去改变他的命令。这是最高明的。
上级希望部属能够随时改变他的观念。但是,只要有形,只要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上级就没有面子了。一旦没有面子,他就会恼羞成怒。所以,中国人很会传递那种看不见的信息,然后让上级自己改变。对于上级的命令或指示,要服从到底,这才是最了不起的部属。但自己斟酌的部分叫做“权”,上级既定的命令和指示,便是不易的“经”。
三、自己的斟酌即为权
上级的规定经常是不切合时宜的。因为职位越高的人,越不了解实际的状况。现场是变动的,不是固定的。只有现场的人最了解情况,不在现场的人,统统不了解。
部属在执行上司的命令时,可能会视实际情况而加以合理的调整。部属依实际情况来斟酌,做出来的调整便是“权”。凡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彻底执行上级命令的人,都是不怀好意的,都是没有责任感的。
部属要依据上级的命令,把它当做“经”。但是,部属要看实际的状况,去做合理的调整,务求“经”“权”合理配合,这才是好的部属。
盲目依据上司的“经”,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有时候会造成执行上的困难。所以,上级都不要牵涉太多零零碎碎的事情,只能指示大方向,细部的cāo作要jiāo给部属自己根据实际状况去斟酌,以求权宜应变。只要切合时宜,便是良好的经权配合。
我们听命令办事,不如用心把工作做好。现在许多人是不用心,只知道听命令。
四、上级的权下级的经
上级的命令是“经”;自己的斟酌是“权”。然而对自己的部属来说,自己的“权”又是部属的“经”。这样层层串联,上级的“权”成为下级的“经”。这一级的“权”就是次一级的“经”,层层相扣。
图4?2“经”“权”层层串联
例如,董事长的命令就是“经”。可是总经理要把董事长的命令贯彻下去,他一定有相当的权变,他的权变就变成部门经理的“经”。然后部门经理根据总经理的“经”,他又有相当的权变,他的这个权变就变成下面科长的“经”,这样层层串联,层层节制,权不离经,产生合力的授权,而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充满本位主义的授权。各级主管,才能放心为之,而各阶层人员,也才敢大胆放手去权变。久而久之,彼此有了信心,“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陋习,就会被“多做不错、少做就错、不做大错”所取代,从此改变风气,不必经常骂人,显得劳而少功。
第63节:经权配合层层串联(3)
层层串联,整体配合,不会有太大的缺失和偏差。我不相信董事长讲的话,可以一直延伸到基层。因为,有很多细节,他是根本无法搞清楚的。所以职位越高的人,只能够发出方向xìng、概略xìng的指示,不可以讲细节,慢慢向下,一层一层地把细节加进去,这才是合适的做法。
董事长如果想全面控制,事无巨细,一切都规定得好好的,最后这些规定一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