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而陈朝也有这优势,可在两军对阵之时,陈军还是吃了点亏。

    原来,挤在北齐军队打头阵,和陈军短兵相接的是一批让人胆寒的猛士。这批猛士,绰号也很威猛“苍头”、“犀角”、“大力”,一听就不是什么善茬。这些人个个身高臂长,力气绝lún,都是军中千挑百选而来。

    齐军用这群拼命三郎打头阵,目的在于鼓舞士气,打击陈军快速进攻的气焰。挑选大力士,充当头阵,是暴君高洋留下的一贯传统:他当年精挑细选了一批勇士,个个以一当百,人称“百保鲜卑”,是北齐的王牌军队。

    更可怕的是,齐军里头还有一个来自西域的shè箭高手。此人精于shè箭,如同后羿再生,对阵之时,几乎箭无虚发,将陈军士兵一一毙命。

    俗话言:明qiāng易躲,暗箭难防。当陈军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在胡人的远shè中不停倒下时,心中会是何等地恐惧,担心下一个牺牲品便是自己。而恐惧在战场上,是军队里最容易滋生的病菌,一旦蔓延,将会酝酿成山崩的后果。

    这种心头上的威慑,比排山倒海的进攻更具有杀伤力。

    正面相迎时,有“大力”这些猛士抵挡;而暗中,又容易遭受西胡的冷箭,被随意放倒。这仗几乎打不下去了。如果除去西胡,等于战争已打赢一半。

    两军大战之前,必须彻底除掉此人。为此,主帅吴明彻很头痛,为这西胡颇伤脑筋。他冥思苦想后,想出了对策,将手下一将领召入。两人对坐,帐外已是杀声震天,两人全然不顾。

    作者:大地游仙 回复日期:2009-02-19 10:28:52

    作者:孤悬月 回复日期:2009-02-19 09:42:55

    作者:庹政9 回复日期:2008-11-20 23:56:42

    每次看这段话,我总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的确,不是每个人,每种年纪,都是可以当皇帝的。我所见过的皇帝的语录里,没有比这更窝囊的话;但愿你还能找到别的,减少我这份痛苦。

    -----------------------------

    赵王入戏了。

    俺也为俺的小说流过泪。

    ------------------------------------------------------------------------------------------

    福楼拜曾经为包法利夫人流泪,难道凡是写小说的总是想方设计先把主角折腾的死去活来,然后再没事偷着哭?

    ---------------------------------------------------------

    说到小说么,但凡塑造成功的角色,在作者的构想中,都是活生生的人,作者不是编故事,而是写角色的经历。xìng格决定角色的行为,笔下的行为也反映了角色的xìng格,不会有矛盾的地方,而是完美地呈献出角色的形象。历史的形象虽已固定,但作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我想,老赵写后三国的时候,自己的感受也应比我们这些看客丰富。“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老赵在写的时候,恐怕经常有当浮一大白、当为之一哭之类的感想吧。

    =====

    嗯,等我写小说的时候,可能会哭的。不然肯定写不好。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02

    及时行乐无愁天子的幸福生活

    吴明彻单刀直入:“若是能杀死这胡人。则齐军必然丧气,军心动摇。君一向有关张之名,可为我斩颜良!”

    此胡人的厉害,陈军上下早有耳闻。这位年轻将领心中早知一二,若是应承,如同火中取栗,风险颇大;若是退却,甘于示弱,便是将自己半世英名毁于一旦。

    去,还是退,于我们常人而言,这是一需要权衡的问题。可这年轻将领却是痛快应承:“愿得此胡模样!”

    吴明彻大喜过望,立即召来一齐国降兵此人知道胡人穿着的基本特征。年轻将领听闻后,一一牢记心中。吴明彻立即派人前去阵前侦察,得知胡人亦在军中。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不可放弃。

    可吴明彻并无停宴的举动,而是上前,亲自给这位将领斟了一杯酒一旦出征不利,这将是他手下人生的最后一杯酒。而年轻将领却毫无大敌来临的紧迫感觉,似乎外面的杀声震天,与其并无关联。

    他断然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已得几分醉意。然后二话不言,上马飞奔而出,直冲阵前。

    那个身穿绛色衣服,以桦皮装饰长弓的胡人正藏在齐军之中。他是战阵前最可怕的猎人,任何敌人,上至主帅,下至兵丁,都随时可能成为他的猎物。可他没料到,今天,他自己也成了猎物被一位年轻的南方猎人盯上了。

    当这位年轻将领冲到阵前时,胡人亦挺身而出。他往阵前突出了十步,弦已搭上,手中的长弓已经拉满,只等那致命的一击。是的,所有人都以为这是陈军将领的最后一刻。

    可惜,这次,猎人却成了猎物。齐军看到了悲惨的一幕:他们引以为傲的战神,一向百发百中的胡人,突然倒下了。他手中的弓箭,也无力地慢慢垂下。

    他被迎面袭来的小铁凿击中,正打额头,应手而倒。一击毙命。

    不能怪胡人的箭法不准,他一向百发百中;不能怪他出手太慢,他每次总能找准最佳的时机。唯一能怪的是,对手出手太快,太准,太狠了。

    快到让他只能拉满弓,却没机会shè;准到让他难以避开,只能眼睁睁被击中;狠到让他没有任何机会复仇,血流满地,含恨别世。

    西胡倒毙之后,北齐军人并不恐慌。在他们眼里,这位南蛮子纯粹是靠突袭得手。如果硬碰硬,他必死无疑。可杀了西胡之后,这位南蛮并不后退,却依然横刀立马在阵前,继续挑衅。

    这种奇耻大辱怎可忍受?

    齐军中的大力士争先出战,要将这位年轻将领斩落,为胡人报仇雪恨。很遗憾,虽是车轮之战,可这十几位北齐勇士的命运却是殊途同归:一个个相继在战阵前倒下,成了刀下之鬼。

    太可怕了,南蛮军中竟然有如此神勇的将领?一人单挑北齐十几个勇士,自己却毫发未损。北齐的军队目睹这一惨状后,无人愿意成为下一个牺牲品,皆无恋战之心。

    最终齐军大败,十万援军全部逃走。

    陈军的这位年轻将领是谁呢?正是侯安都的旧部萧摩诃,那位单打独斗从未落过下风的将领。而今天,他又证明了自己的英勇。

    在陈军如此威猛的攻势下,北齐丢掉了江淮之地。其中的重镇寿阳是王琳守的,最终也陷落,回归南方政权手中。

    当寿阳陷落的噩耗传到北齐朝廷时,群臣的超然淡定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比起听闻淝水之胜的谢安时更加从容谢安当时在下棋,装作不以为意,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遂已破贼”,其实心中狂喜,出门连鞋跟碰坏了都浑然不觉。

    可这回传来的是噩耗,天崩地裂级别的战报,而当时主管朝政的穆提婆、韩长鸾也正在下棋(握槊)。听了这战报,他们也毫不在意,继续沉浸在游戏中,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本是彼物,从其取去。本是他们的东西,随他们拿回去吧!

    这大方和从容决不是装出来的,完全是本xìng流露,比谢安故作镇定的境界高多了。而且,高的的确不是一个层次。

    不过,超级玩主高纬倒是有点担心,怕国土在这么沦陷下去,自己弹琵琶的乐园就没了。一看这臭小子愁眉不展,穆提婆等人连忙过来开导:“即便国家尽失黄河以南,犹可作一龟兹国。”

    言下之意是陈军这才得到了江淮之地,离黄河防线还早着,何苦有此忧虑。即便是黄河以南全部丢失,还有黄河以北的沃土。不管如何,作一个龟兹国的国主完全够了。龟兹国虽然不大,但够你弹琵琶,扮乞丐,和冯小怜如胶似漆了。

    穆提婆的最后一句开导是:“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用愁为!”这话熟悉吧,和和士开开导高湛的几乎一模一样。

    人活着,眼睛一旦一闭不睁,这辈子不就jiāo代了。还是趁着一闭一睁的时候,尽情寻欢作乐。生年不满百,何苦常怀千岁忧呢?

    高纬听后,茅塞顿开,又乐得手舞足蹈对,守住黄河就够了。什么国土,什么子民,只要不耽误自己开心,都随它去吧。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03

    已报周师入晋阳东西合璧

    出师河阳重复的错误之路

    对于陈朝而言,攻取江淮,收复失地,已到达国力极限。要想重现梁朝陈庆之入洛的军事奇迹,已近南柯一梦。

    南方之患,对于北齐而言,只算切肤之痛。痛后,依然可以高枕无忧!

    而死敌北周呢,还能让北齐君臣安然入梦吗?这位与北齐分河而治多年的劲敌,亡齐之心一直不死,是高氏家族真正的心腹之患!

    宇文邕这位蛰伏了十几年的皇帝,自大政独揽后,便始终怀揣着完成东西一统的梦想。

    北齐君臣的昏聩无能,自毁长城的无数蠢举,他都一一看在眼里,冷冷地看着,不着急,不掺和。

    可光是等待敌人自乱,还远远不够,他还要尽力麻痹他们,让他们更加放纵、更加癫狂。

    他下令边境不再增兵,不再修城,不再运粮,加强和北齐的友好往来。一直饱受周军重压的北齐边境,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北齐朝廷更加放纵了,对方都不打仗了,我们何必紧绷着这根弦:他们松懈,我们要比他们更松懈;他们友好,我们要比他们更友好。他们不增兵,不修城,不运粮,我们也能全部做到,不再给本国人民造成过重的负担。

    在麻痹对手的同时,宇文邕还得探听齐国的虚实。他派了两使者前去齐国示好,一来继续麻痹齐国君臣,二来以此探寻齐国深浅。

    暗中窥视、等待的宇文邕,静静地在准备着最致命的一击。他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

    这个决定实在太关系重大了。整个北周上下,知道他这个决定的只有四人:他的兄弟齐王宇文宪,内史王谊,安州总管于翼,纳言卢韫,都是极其亲近的王公大臣。

    这是绝对的机密。只能如此,才能给毫无防备的敌人致命的一击。

    而今天,宇文邕知道那一刻到了,积蓄的力量已经足够,刀剑必须出鞘了。北周朝廷的大殿上,官员汇聚一堂。这些官员的职级很特殊,全在大将军以上。他们听到天子发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命令:

    朕决意伐齐!

    毫无准备的群臣震惊了:是不是太仓促了?可第二日,行军的诏令也立即下达:

    令齐王宇文宪率领两万人进军黎阳。这是先遣部队。

    令随公杨坚、广宁公薛迥率领水军三万从渭水转入黄河。这是水军,接应步兵。

    令梁公侯莫陈芮率领二万人在太行道防守,申公李穆率领三万人在河阳道防守,常山公于翼率领二万人进军陈州、汝州。这是西、东、南三个方向的救援和策应,避免后顾之忧。

    布置完毕,宇文邕准备上路了,这一回他的目标还是河阳(扼守黄河要道的咽喉之城,位于洛阳之北)。这座城,曾让他英勇的父亲止步不前,两次都差点丧命附近之地。他的堂兄宇文护的征讨大业,也在此惨淡收场。

    一言概之,没有西魏或北周的士兵,曾跨越过这座桥,一个也没有。

    在他长辈们跌倒的地方,他要重新站立。我们可以佩服宇文邕的英勇;可反过来而言,我们似乎也要嗟叹他的固执。

    北周的大臣们也赞成这是灭敌的良机,他们并不反对此刻进攻北齐。只是,他们认为:路是对的,可方向走错了多年的战争让他们明白,河阳之路根本不通。

    章节目录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 304

    已报周师入晋阳 东西合璧

    出师河阳 重复的错误之路

    宇文邕还没出发,反对他出击河阳的建议已纷至沓来。反对的理由加起来,最核心的只有一条:河阳之地易守难攻,北齐又有重兵把守,估计很难如愿。(其实这是委婉的说法,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可能成功。)

    就算运气好点,打下了黄河以南又如何?此处皆为平原,难以防守,四面受敌,最终还是要还给北齐。更重要的是,当年你父亲就是走这条老路的,结果屡战屡败,一生未能得志。

    而大臣们在封锁东进这条老路的同时,也指明了另一条阳光大道北进汾曲之地,直捣晋阳!

    三个不同的人,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河东。再往北一点,便是晋阳,一座比邺城还要坚固的城。这条路自东西两分以来,关中政权便从未尝试过。

    河东一带,北齐的守备力量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