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香港金融业百年 > 第 19 章
    以“两个服务”(为广东现代化建设和香港经济繁荣稳定服务)为宗旨,以“五个引进”

    广南行是香港鲜活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引进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为重点,促进广东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和jiāo流,拓展海外市场。

    广南属下的超级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粤海集团发展很快,经营的业务从对外贸易迅速扩展到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百货零售及超级市场、旅游及酒店、客运及货运、金融及保险等各个领域。到1996年底,粤海集团的资产总额已超过300亿元,当年营业额达150多亿元,年资产增长率达70%以上,已发展成一家以贸易为主导、以实业为基础的多元化综合xìng企业集团。〔7〕1997年5月,粤海还获香港管理专业协会颁发“1997年全面优质管理奖优异奖”,成为香港第一家获此奖项的中资机构。

    20世纪90年代以后,粤海与其他中资企业一样,积极推进“资产经营”。早在1987年1月,粤海已收购香港一家市值仅4000万元的上市的“空壳公司”,易名为“粤海投资”,作为集团在香港的上市旗舰。从1991年起,粤海先后将集团属下的广东旅游、广州麦芽厂、金威啤酒厂、丽江花园、南海皮革厂及多间酒店注入粤海投资,并透过发行新股收购广东省属公路、电厂和一批国有企业,使粤海投资在红筹股中脱颖而出。1994年11月,粤海投资被纳入33只恒生指数成份股。1996年底,粤海投资市值已超过150亿元。

    1994年12月,粤海集团从粤海投资中将“广南集团”分拆在香港上市。广南集团的前身是广南行有限公司,由粤海企业控股,于198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该公司被中国外经贸部授权为广东省向香港提供鲜活商品的总代理和总经销,向香港提供塘鱼、生猪、活家禽、蔬菜、水果等副食品,成为香港鲜活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南行发展很快,除成功收购香港第四大的KK超级市场集团70%的股权外,还在广州、上海等地开设超市,在法国巴黎设有公司和商场,并创出广南牌食品的系列产品。

    1994年12月粤海投资将广南集团分拆上市时,正值红筹股热潮,虽然受到美国6度加息的影响,香港股市逐日下跌,但广南集团仍获50倍以上的认购。上市当日,恒生指数大跌277点,但广南集团逆市升,升幅及成jiāo额均名列10大。1997年2月27日,广南集团股价达10.40元,比上市当日收市价1.09元上升8.5倍,与香港另5家上市公司一起入选“全球最佳股票”,并名列榜首。

    20世纪90年代中期,粤海集团又先后将粤海制革(1996年12月)、粤海啤酒(1997年8月)、粤海建业等分拆上市,并在香港股市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到1998年10月广信事件bào发时,粤海集团已成为持有5家上市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粤海持有20%以上股权的上市公司更多达8家,包括粤海投资、广南集团、粤海制革、粤海啤酒、粤海建业、南方国际、广益国际以及环球饮食等。

    这一时期,粤海的资产虽然迅速膨胀,但营业额却无甚增长,反映出公司资产的质素极低,业务回报远不足以偿还公司的贷款利息,整个企业集团一直处于净现金流出的状态。1997年净现金流出额就高达约38亿元。粤海唯有依靠更多的借贷和集资来支付利息,形成恶xìng循环。更严重的是,粤海的借贷中,短期债务一直维持在100亿至120亿元,约占其总负债的5成。

    粤海的财务状况虽然差强人意,但在当时红筹注资概念的推动下,粤海

    香港粤海投资大厦。

    集团透过不断向旗下的上市公司,诸如粤海投资、广南集团等注入公司资产,令名下股票升值,集团的借贷能力和盈利也水涨船高,银行更对这家大红筹公司趋之若鹜。然而,1997年的金融风暴令股市、地产大幅下跌,粤海集团的财务状况立即陷入困境,1998年中期业绩出现了6.35亿元的亏损,成为1995年以来的首次转盈为亏。

    粤海的问题,与广信有许多相似之处,诸如内部管理混乱,多至数百家的子公司层层叠叠,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三角债,集团无法控制分属各市、县的子公司的借贷、投资,却有义务为其担保贷款,加上盲目投资,替客户垫支的应收账不断上升,致使集团入不敷出,负债累累,问题的暴露只是迟早的事情。及至广信集团破产,银行迅速收紧对中资企业的信贷,粤海无法借钱还债,其债务危机亦即时暴露。

    1999年1月,粤海集团宣布债务重组,并委托高盛亚洲为财务顾问。1月12日,高盛亚洲与粤海债权人举行首次工作会议,商讨债务重组的方案,共有80多家银行派出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随即筹组债权人监察小组,成员包括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后来加入的东亚银行、三和银行、法国国家巴黎银行、德国裕宝联合银行等8家银行。

    同年3月1日,财务顾问高盛亚洲在与超过250位债权人代表举行的会议上,宣布截至1998年9月底止的9个月,粤海集团录得资产亏损(即资不抵债)132亿元,期内特殊亏损更高达188亿元,绝大部分为呆坏账、投资减值等,总负债为318亿元,但于1999年1月21日,总负债已降至225亿元。高盛亚洲的代表表示,广东省已提出一系列可能注资专案,大部分属基建及公用事业有关的资产,包括东江输水、韶关电力、汕头海湾大侨、虎门大桥、广汕公路惠州段等。

    就在粤海集团债务重组期间,粤海属下上市公司广南集团bào发所谓“广南财务疑案”。1999年1月28日,广南集团发出通告,指关注有人挪用公司资金进行股票炒卖导致亏损的传言,并将对有关事件进行调查。2月8日,广南集团管理层大换班,公司董事长孙观、董事总经理黄晓江被撤换。其后,黄晓江在香港被廉政公署拘捕,孙观在内地被拘留。2000年11月1日,广南集团向联jiāo所申请停牌,并公布其31.73亿元债务的重组方案,广南以每股1角的供股价,透过2供17大比例供股,集资约7.73亿元。此外,广南还将向债权人发行6.5亿元新债,并透过重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将食品及超市业务以外的资产注入该公司,然后将此公司转拨予债权人作抵债之用。

    2000年12月22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广东省政府、粤海集团与债权人宣布达成债务重组协定。重组的基本点是广东省政府以现金、新债务及股本证券,加上放弃若干索偿权的形式,向粤海集团注入庞大新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东深供水专项(粤港控股持有该专项99%股权)的现金流所担保的新债务及股本证券,该专项是香港自1965年以来主要的供水来源。根据该份庞大而复杂的协定,粤海集团的控股地位将由新成立的一家名为“广东控股”的公司所取代,广东控股持有的上市公司粤海投资收购粤港控股81%股权,粤海集团的债权人将取得粤海投资11.11%的股权,粤港控股19%股权,由粤港控股发出的合共140亿元A、B、C类票据,以及部分资产、现金。此外,粤海投资承诺进行业务及管理重组,旨在成为广东省政府未来的旗舰公司。

    广信、粤海事件的bào发,使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调整、巩固时期。

    注释

    〔1〕参阅冯邦彦著,《香港地产业百年》,香港: 三联书店,2001年,第273~375页。

    〔2〕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市场检讨报告》,1998年,第17页。

    〔3〕同上,第13页。

    〔4〕同上,第28~29页。

    〔5〕饶余庆著,《预算案外抗国际炒家,内增港人信心》,载香港《信报财经新闻》,1998年2月19日。

    〔6〕详情参阅冯邦彦著,《香港商战经典企业收购兼并个案实录》,香港: 明报出版社,2000年,第71~76页。

    〔7〕乌兰木lún主编,《发展中的香港中资企业》,香港经济导报社,1997年,第85页。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iqugedu.com---mckeetomo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

    访问小说分享者(似水若曦)的书库,阅读更多TA分享的书籍!

    地址:http://www.biqugedu.com/u?id=20416

    也可以百度搜索或者访问www.biqugedu.com

    -------------------------------------------------------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