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戥过程涉及大量现钞的jiāo付程式,在现行制度下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根据金融管理局在金融风暴期间的最新解释,联系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的关键在银行体系的结余,金融管理局被动地吸纳或出售港元将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结余水平的高低,而银行体系结余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同业拆息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联系汇率。依赖这种互动关系,联系汇率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故能承受较强的冲击。
(2) 多年以来,香港政府围绕着巩固和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已建立了一套有效运作机制和雄厚的外汇储备。1983年10月,香港政府推出联系汇率制度时,并没有规定香港的银行要在外汇基金开设结算户口。换言之,银行体系结算余额所代表的该部分货币基础,最初并没有受到货币发行局的规律限制,联系汇率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在实行初期实际上并不完善。因此,港府从1988年起,采取了一连串的改革措施来完善并巩固该制度。1988年实施的“新会计安排”实际上纠正了上述这种不完善的情况。根据“新会计安排”,香港银行公会结算所的管理银行汇丰银行需在外汇基金开设结算账户。1996年底港府推出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取代新会计安排,货币发行局制度更趋完善。在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下,所有持牌银行都要在外汇基金开设结算户口,这项改革进一步确保整体货币基础符合货币发行局的原则,并加强了联系汇率制度在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作用。
在此进程中,港府又于1990年推出外汇基金票据/债券,于1992年推出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并于1993年成立金融管理局,这些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能力,确立了一套维持和巩固联系汇率制度的宏观调控机制。这次金融风暴中,政府的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底启动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使金管局能及时发现异常的港元抛售、及时查明情况、及时采取还击措施。
当然,政府维持庞大外汇储备,也是金管局能够从容cāo作的重要基础。据统计,1998年,香港外汇基金拥有资产高达9122.75亿元,折合约1169.58亿美元(见表6.2),在全球排名第三,再加上有中国内地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做后盾,相信任何国际投机者都会有所顾忌。
表6.2香港外汇基金资产负债概况(单位: 亿港元)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资产
外币资产4938.025884.757012.397551.118566.80
港元资产407.15481.982110.362476.411666.83
小计5345.176366.739122.7510027.5610233.63
负债
负债证明书824.80870.15864.651181.95992.65
流通硬币41.6453.9957.7857.7759.18
银行体系结余4.742.9625.2779.606.69
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835.09893.38983.341018.281092.88
其他香港政府基金存款1458.982376.294245.623922.064171.62
其他负债451.30267.70523.64859.32839.62
小计3616.554464.476700.307118.987162.64
累计盈余1728.621902.262422.452908.583070.99
资料来源: 《香港2000》
(3) 香港政局稳定,九七回归实现平稳过渡,经济稳定繁荣,这也是联系汇率能够守得住的重要原因。从政治层面看,由于中国政府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以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等一系列政策,香港顺利实现平稳过渡,政局稳定,投资者信心增强。就连英国驻港总领事邝富达亦公开表示:“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这为特区政府击退国际大炒家营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从经济层面看,由于实现平稳过渡,加上“中国因素”的支持,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稳定繁荣。这一点当时就连美国大型机构投资者也不否认。1997年10月24日,美国摩根士丹利就罕有地发表声明,强调其策略员巴顿?碧斯的言论只反映他个人对后市的看法,与该公司对香港及中国前途的信心无关,该公司对两地长远经济持乐观态度。良好的经济基调,无疑为联系汇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毋庸置疑,是次危机中,香港市民和投资者对联系汇率的信心曾一度有所动摇。1998年6月联系汇率受狙击后,大量资金外流,银行体系结算余额罕有地出现负76亿元的数额就是一个明证。是次危机中,香港为捍卫联系汇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进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香港社会中批评和反对联系汇率的声音因而高涨。毕竟,联系汇率制度是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永远坚持下去。
1998年6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接受《彭博资讯》记者访问时表示: 如果取消港元联系汇率,港元汇率将可能大幅贬值4成,同时并不能保证利率会回落;而且,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目前的4.5%大幅提高到双位元数位。因此,特区政府无可选择地要维持联系汇率制度。
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金融体系的冲击
4. 广信、粤海事件的震撼
金融风暴期间,
包括股票、地产在内的港元资产大幅贬值,
这对在九七回归前急速扩张,大量投资于股市、
地产的中资企业造成极大的财政困难。
其中,最具震撼力的事件,
就是广信集团的破产和粤海集团的重组。
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金融体系的冲击
4.1 广信集团破产案触发红筹信贷危机
广信集团,全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GITIC),成立于1980年12月。广信集团是广东省政府拥有和控制的综合xìng金融实业机构,并在人民银行监管下运作,主要职能是在海外及本地市场集资,以配合广东的经济发展,业务包括融资、直接投资、基建、酒店、证券买卖及投资、进出口贸易和海外业务。
广信集团创办后发展迅速,1985年,广信为亚洲首家BOT专项广东沙角B厂提供担保。1986年,广信又进入日本“武士债”市场,融资200亿日元。1989年,中国政府决定设立10家有权发债的“窗口”公司,以政府的信誉支持政府组建的金融机构进入国际债券市场,广信因最早进入海外债券市场,成为10家窗口公司之一。1992年,广信在广州环市东路建起的63层的总部大厦广信大厦,成为其实力的象征。
1993年,广信率先在欧洲发行债券1.5亿美元,成为首家进入欧洲债券市场的中国金融机构。该年,穆迪投资和标准普尔分别将广信评为BAA1和BBB信用等级,与国际主权评级看齐。1994年,广信成功在美国市场发行1.5亿美元扬基债。当时,公司总经理黄炎田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记者访问时表示: 他希望广信成为“中国首家商人银行”。
广信事件被视为“中国版霸菱”。图为广信集团在广州的总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信集团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这一时期,广信在大量发行债券的同时,积极从事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前几年,投资香港的活动相当活跃,主要涉及股市、地产(以豪华住宅市场为主)等巨额投资。到1997年底,广信先后从海外融资共计50多亿美元,其自身也发展成拥有总资产327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综合金融投资实业集团,在中国信托业规模仅次于北京的中国信托投资公司。
1997年3月,广信集团在事前没有知会中国证监会的情况下,自行透过广信香港分拆广信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该公司在招股期间曾一度被中国证监会勒令暂停,闹出轩然大波,后来经香港证监会的调停,才能如常上市。当时,正值红筹股热潮,有关事件并未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结果广信企业获得891倍的超额认购,其股价更从招股价每股1.05元上升到3.77元的高位。事后,中国证监会为加强对香港中资企业的监管,专门制订有关监管指引。
广信在迅速扩张的进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包括内部管理混乱、专案审批不严谨、盲目或不负责任地执行政府官员下达的“计划”、债务不断扩大而又缺乏合理安排、防范风险的意识差,等等。广信的问题,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为挽救广信,曾透过多次融资支持,包括给予公司发行债券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周期xìng长的贷款,但广信一直没有起色。这一期间,广信由于得到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得以不断用新贷款去还旧债,继续运作。
其实,中央政府对信托投资业的现状早已不满,1993年人民银行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信托投资公司提供同业拆借资金。1995年,中央政府宣布不再对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海外融资提供国家担保。随后又确定对外债进行全口径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从高峰时期的7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1995年10月,人民银行首次对问题严重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刀,违规cāo作、资不抵债的中银信托被宣布接管,最后被广东发展银行收购。1997年2月及1998年6月,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创新技术发展公司也相继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关闭。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广信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其未能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已露端倪。1999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被调往广东,出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整顿广东金融秩序。同年9月,王岐山亲自主持广信集团管理层的重整,并清偿公司债务。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指出,鉴于广信集团无力偿还到期债券,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决定关闭广信集团,并对其属下的债券和债务进行托管,停止一切金融活动。公告还指出,人民银行将接管广信的金融业务,而广发证券将接管广信属下的证券业务。
1999年1月10日,广东省省长助理兼广信清算小组组长武捷思正式宣布,因为资不抵债,广信集团、广东国际租赁公司、广信企业和深圳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据广信清算小组的初步评估,广信集团清产核资后的总资产是214.71亿元人民币,总负债是361.65亿元人民币,资不抵债差额为146.94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达168.23%。当时,有消息指出,广信集团直接对外负债就高达16亿美元,如果加上或有负债,对外总负债高达40亿美元。
广信集团在香港有庞大投资,它在香港持有两家全资附属公司广信香港(全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和广信实业。广信香港于1989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专项融资及投资、物业按揭、地产投资及贸易融资等业务,是广信集团在香港的控股旗舰,分别持有香港上市公司广信企业和DC财务各58%及15%的股权。九七回归前,广信香港相当活跃,除参与高风险的衍生工具投资外,还积极投资于三、四线股票及楼市,因而在金融风暴期间损失惨重。1997年,广信香港将旗下物业湾仔粤信大厦作价6亿元注入四线上市公司DC财务,换取该公司15%股权。在金融风暴中,该批股票跌值九成多,仅值约1700万元,损失惨烈。广信香港还贷款3亿元予DC财务做豪宅按揭,结果楼市大跌,全为负资产。
1998年10月12日,广信集团宣布委任毕马域会计师行为其在香港的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清盘人。据毕马域会计师行的初步估计,两家公司的总负债约66亿元(未计算担保的或有负债),其中,广信香港负债28亿元,债权银行约20家,广信实业负债38亿元,债权银行约40家。其后,香港金融管理局向银行查询后表示,香港银行系统借予广信集团的贷款及或有负债,总数达110亿元,其中,没有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的借贷超过35亿元。中国有关部门曾明确表示,广信没有登记的外债,中国政府不会担保偿还。
广信事件在香港金融界引起相当大的震撼。长期以来,外资银行一直视中国是亚洲最后一个资金避难所,然而广信事件暴露出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隐忧。有关资料显示,香港金融机构借贷予香港中资公司的贷款,总额超过3000亿元,其中,借予信托投资公司的贷款超过400亿元。广信事件bào发后,香港银行(包括中资银行)顿成惊弓之鸟,纷纷收紧对中资企业的信贷,个别银行甚至迫令中资借款人在合约到期前还债,从而触发了中资公司的信贷危机。
鉴于事态严重,199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呼吁香港银行界不要向业务良好的中资企业追债。香港金融管理局更罕有地向银行公会及接受存款公司公会发出函件,劝喻香港金融机构继续支持业务良好的中资机构,以免急进的追债行动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伤害。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表示: 金管局此举,并不是因为银行向中资追债已经失控,但作为监管机构,金管局有必要防患于未然,防止本港银行体系出现系统xìng风险。
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金融体系的冲击
4.2 粤海企业集团债权重组
红筹信贷危机对中资企业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广东省政府驻港窗口公司粤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位于港岛干诺道中的粤海集团总部大厦(中)。
粤海集团于1980年6月在香港注册成立,1981年1月正式开业,是国内地方省市在香港开办较早的经贸机构。粤海成立之初,仅有资金200万美元,其主要任务是做好广东各对外经济、贸易机构的总代理,以香港为桥梁,推动广东省的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1982年,该集团明确提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