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绝情修真 > 第 28 章
    人的‘第八识’。佛法所谓“八识”,即色、声、香、味、触这五识,加上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就是我们的眼所见(色)、耳所闻(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触(触)。第六识(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潜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藏识”、“种子识”,这就是佛法独有的概念了。”

    “前七个识都好理解。那第八个识确实有点深奥难懂。难道除了前面七个意识外,人还有一个意识吗?”我挠了挠头后,问道。

    老喇嘛继续解释道:“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语和行动是受其意识支配的。换成佛教的说法,便是意识(第六识)支配前五识。现代心理学认为,支配意识的,是潜意识。由于这种支配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暗中的,是潜在的,所以称为潜意识。按照佛法,便是“末那识”(第七识)支配意识;或者说,是“末那识”通过意识去支配前五识。其实,我们说某人本质好、某人本质不好,所指的正是这个“末那识”。潜意识(末那识)是一种本能的冲动。作为人,都有本能冲动,至于是什么样的本能冲动,则因人而异,善恶不同。

    “末那识”(第七识)支配前六识去造“业”(即各种有意识的活动),所造的“业”都储藏在“阿赖耶识”(第八识),因而“阿赖耶识”被称为“藏识”。如果说“末那识”相当于“基因”,那么“阿赖耶识”便相当于“基因库”。正是这个“阿赖耶识”,携带着人们所造的各种“业”,在过去、现实与未来的三世之中流转,形同植物的种子,故又被称为“种子识”。佛法所说“六道轮回”,指的就是“阿赖耶识”在“六道”之中流转轮回。”

    “你的意思是说,只要人在轮回中保持灵智清醒,就相当于开启了‘阿赖耶识’?”听了老喇嘛的说法后,我脑中突然灵光一闪,不由问道。

    老喇嘛想了想,道:“没错,你这样的理解也有道理。‘阿赖耶识’,也可叫作‘阿梨耶识’、‘种子识’、‘阿陀那识’、‘根本识’、‘神识’和‘心识’等。总之,它含藏了一切善恶行为的种子,当因缘成熟时,能引生有情的根身器界,所以为一切事物之根源,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据的一本。它还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混合的同一源渊,宇宙万物由此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我从老喇嘛所说的第一句就开始慢慢的,仔细听,慢慢的分析,结果我发现这些道理都非常容易懂,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容易懂。自己已经炼出了‘元婴’,已到了灵魂不灭的境界,难道自己已经开启了‘阿赖耶识’?

    我想了想道:“意思,我大致上明白,但人开启了第八识后又会具有哪些能力?”

    老喇嘛一声佛号,道:“阿弥陀佛,前六识你已经明白了,一般的常人都有。我们就来说‘第七识’‘末那耶识’,‘第七识’一开悟后就叫平等xìng智,修炼界一旦有人开启了它,那‘末那耶识’之人将会有异与常人之处,如他可以随意隔空取物,‘神识’经过某些物品,可游到千里之外,透视等,特别是开通了‘末那耶识’之人他还有一点可怕之处就是他学什么东西都是普通人的数十倍,无论在记忆还是在接收的程度上都是凡人不可及的。而‘第八识’呢?目前我只在经书上见到过,而经书上说这种人的力量时,只有四个字:无法无边!”

    听了半天,终于把意思弄明白了,我道:“那师兄,我到底要如何做才能把‘第八识’开启呢?”

    老喇嘛道:“呵呵呵呵,你不要急,我要进入你的识海才能知道如何开启。这样做的话,就必须要先将你催眠,我才可以进入你的‘识海’,因为你比我的‘识海’要高级,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是进不了你的‘识海’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那师兄,你是不是开启了‘阿赖耶识’?”我挠了挠后脑问道。

    “阿弥陀佛,我承上一代活佛恩赐,在三十年前就开启了‘第七识’经过几十年的苦修,目前已进入大成了。不过,进入‘第八识’是没希望的了,只希望在我圆寂之时可以为后人留下舍利子了。来吧,师弟,师兄助你进入梦乡。”只见老喇嘛,双手放在我头上,口里不停的念着经咒,几分钟后,我进入了梦乡。

    卷二 西藏之行 第四十章 讲经大会

    更新时间:2010-3-9 14:33:32 本章字数:3762

    布达拉宫的主持大喇嘛桑吉措活佛虹化西去,没有留下转世的线索,这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一时间各派势力蠢蠢yù动;为了稳定教民和喇嘛们的情绪,自治区政府派工作组去协助寻找转世灵童。

    一般来说,活佛圆寂时往往会暗示自己将转世何方,比如根据其去世时的面向。相传活佛圆寂后,总是一年内将自己转世成一个初生婴儿,而寻找转世灵童的工作即刻开始。一旦听说或者发现有与前世极相同灵xìng的孩子,主持寻找灵童的寺庙立刻会派出高僧前往考察检验。也有的孩子会自己找上门来,要求承认自己是某某的转世,要求回到自己的寺庙。

    寻找转世灵童十分严谨,要派出大批人员四处寻找。一部分人去调查是否有奇异传闻的孩子出现,另一部分人则集中在能显示各种各样旨喻和征兆的地区查证。

    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观看湖中幻影。当前世活佛圆寂后,负责寻访灵童的高僧或摄政活沸总是要到圣湖去,在向湖中抛哈达、宝瓶、yào料,并在湖畔颂经祈祷之后,据说湖中便能清楚地显示出灵童出身地的形状,或者显示可靠的指引。另外,就是通过密宗降神即通过专门的护法神(巫师)借助鬼神附体,来指示转世灵童的出生地,或者在候选灵童中确定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

    正是寻找灵童的严谨程序,寻找转世灵童往往要历经千辛万苦和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寻找灵童往往旷日持久,少则一年,多则四、五年。

    而西藏由于佛家宗派众多,佛家在流传中又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后来越发分散的厉害,有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和密宗等等。在历史上佛家宗派之争十分激烈,各个不同教派互相攻击,恶斗惨烈,无所不用其极。

    为什么会这样,佛门内斗比道门的斗争都还要激烈?如果不同宗派的信徒产生的信仰只对本宗派的佛门修士有修行助力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了。道家勿须信徒信仰力,所以没有生死矛盾,而其他佛门宗派抢夺善信那就是你死我活的问题了。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朝廷打压,务必要打击不同教派,历史上有一个名噪一时的佛宗三阶宗,就是这么绝传了的。

    打个比方来说,信徒就好比一块蛋糕,而各个宗派就是分蛋糕的人,为了得到更多的蛋糕,就只能抢,抢得快,抢得猛,才会比别人抢得多,而在抢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这样相互之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从寻找转世灵童至灵童成为各个佛家宗派的最高精神领袖,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是各个佛家宗派内斗最为激烈的时期,因为失去了布达拉宫的主心骨,原先被布达拉宫打压的各派势力乘机抬头,频频展开各种活动;而原先团结在布达拉宫周围的势力为了争夺对布达拉宫的控制权,相互内斗而渐趋分裂。所以说,西藏的宗派之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其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各个宗派不断互相攻击又不断互相联合的过程。

    纵观西藏的佛教发展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宗派林立、各种佛学思想遍地开花的发展史。先是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将中土佛教思想传入西藏。后来由于与苯教贵族大臣们的争斗,佛教在西藏进入百年沉寂。约从北宋开始,西藏佛教经过与苯教的长期争斗与糅合之后得以逐步复苏,但此时的佛教在形式与内容上与以前有了诸多不同,博学多识的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后弘始祖贡巴饶赛、噶当派始祖仲敦巴,以及令藏族信众如雷贯耳的玛尔巴、米拉日巴、贡嘎宁布、八思巴、宗喀巴等各教派宗师共同创建了文化特色极为鲜明的“藏传佛教”。宗师们以非凡智慧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例如八思巴在忽必烈主持的佛道辩论会上获胜而成为首任元代帝师,并在前藏首度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完结自朗达玛灭佛后400年的分裂与战乱,甚至还为元朝和蒙古族创造了新的蒙古文字。到十五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相继发展出20多个教派和支系,主要有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五大教派。其中,最晚形成的格鲁派(因该派喇嘛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以其严明的戒律、深邃系统的修持次第后来居上,成为迄今最大的教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他晚年的时候,众多才俊皆投拜门下,其中就有两位我们不可不知的弟子:克珠杰,根敦主巴,前者是一世班禅,后者是一世**喇嘛。

    历届讲经大会虽然活佛高僧云集,但实际上就是各佛门宗派相互辩论和相互争斗的大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善信,个个高僧都运用如簧巧舌、口吐莲花,展开浑身解数,甚至不惜施展奇功绝学,凭佛法神功修为来赢得更多信徒。

    在如今的讲经大会上,更是人才辈出。现在,西藏的大喇嘛们,毕生修习密教佛法,是具有长时期严格的学术修养,加以数十年做工夫,实地体会的经验,的确不能忽视。他们一个正式的喇嘛大师,从七八岁开始识字授学,就读佛学,必须有十二年专心一志的研究,对于佛学大多要全部了解。等到学成以后,参加大法会的考试,取得格西资格,才可以讲经说法。再要专修佛法,还须从师学习密教,专其心闭关或住岩洞修持进行修心,甚至到全国名地云游,历尽千辛万苦,以磨练自身的坚定之心,往往有达数十年以上的。一个真实有道行的喇嘛,具有许多学术修养和奇功异技,是一个修炼有成的真正高手。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气势雄伟,是宫堡式建筑群,建筑面积极为庞大,共有十三万平方米,主楼高一百一十七米,共十三层;宫殿的墙体全都是坚实的花岗岩,所有建筑都是以金色的琉璃瓦覆盖,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主殿顶上还塑有巨大的鎏金宝瓶,建筑四周还挂满了红黄白三种颜色的幢和经幡,这所有的一切在阳光下jiāo相映辉,色彩鲜明,每一处都体现了藏族建筑的迷人特色。

    一年一度的讲经会又要如期举行了,届时西藏地区的几十个活佛都会来到布达拉宫。讲经会的会场处于一广阔的白石广场上,广场正中是一座巨大的铜殿,里面供奉着yào师、释迦和弥陀等三世佛,彩塑金饰,气势庄严。铜殿两边是两条宽阔的走廊,走廊的墙壁上彩绘着满天神佛或得道飞天,或降妖伏魔,又或济世渡人的景象,个个神情姿态都不相同,栩栩如生。而走廊的中间则是一个高大的讲经台,讲经台的正面和两侧都各有台阶通向台上。

    广场的四个角落上分别摆放着四个巨大的香炉,里面点燃了的檀香木送出浓浓的香气,弥漫于整个空间。浑厚而悠扬的诵经之声从布达拉宫的各个角落齐齐传出,令所有人的心绪都不由的宁静下来,整个宫殿中无不体现出一股庄严肃穆的神圣气象。

    不多时,正午的太阳已经升到了布达拉宫的佛殿顶上正中位置,一年一度的讲经会也已开始。

    讲经台下早已聚集了两三万僧众和当地政府的大小官员。各个级别的僧众和官员轮次上前,一一向活佛献哈达,并送上年礼,活佛也轮次给每个别个人摸顶降福。那双手所包含的全心祈祷平安和牵挂祝福之意,没有任何隔阂地传递进心灵的深处。

    广场上,坐满了从西藏各地赶来的喇嘛和草原上的牧民,此时只见一个身材高大雄伟,身着红色僧袍,须眉俱白,脸相庄严中透出祥和之气的年老喇嘛在八名中年喇嘛的护持下漫步从铜殿中走出。

    那是扎尔额尼活佛,该活佛是个阔面圆耳的胖大僧人,头带金冠、身披黄袈裟,手持金轮,手捏不动法印,身为莲花跏跌姿态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远看,真正是宝相庄严。在扎尔额尼活佛对面是来自色拉寺的格列活佛,他身穿一件黄色的袈裟,手持佛珠,也与扎尔额尼活佛一样莲花跏跌姿态端坐在莲花宝座上。

    扎尔额尼活佛问道:“老和尚,什么叫‘四大皆空’?”

    笑话,这么简单的问题,‘四大皆空’还不是空了酒、色、财、气嘛!台下的一些藏民发出不屑的笑声,有些还喝起倒采来。

    但格列活佛的答案却出人意料:“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世界万物与人之身体皆由地、水、火、风之四大和合而成,皆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质亦为空假,终将归于空寂,而非‘恒常不变’者,则亦可体悟万物皆无实体之谛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称四大皆空。”

    扎尔额尼活佛说:“不错,那何谓六根清净呢?”他刚问完,台下又“轰”的一声bào发出一片哄笑声。

    但格列活佛不顾众人的哄笑,继续答道:“佛学上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六根清净并不是一般僧尼们那样不贪逐于物境的受用,真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