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冷静而独立的空间。(摄于南极)

    投资:终身的马拉松

    2008-12-19

    能在八十年不遇的全球经济低迷期中健康地活着,并清晰听到马拉松比赛的发令qiāng声,是我这一生遇到的最大幸事

    持续下跌的股市让许多人的财富安全感日渐消失,经济变坏的消息不断出现让人们开始对未来深感恐惧,未来的经济前景似乎黑暗到了不见天日……殊不知,经济周期与黑天和白昼一样在循环jiāo替,中国经济会再一次景气将是必然的事,但谁会给我们准确拿出下一个好日子开始的时刻表呢?

    不安全感驱使人们远离近期不确定的投资区域(股市、股票型基金),转身投向似乎是非常确定的区域(债市、债券型基金)。但在一个政府为启动经济而不断动用减息武器的未来日子里,后者的确定xìng只不过是让财富确定地、慢慢地输过因不断减息而将要悄然启动的下一轮通货膨胀!这样的确定xìng空间现在可能暂时让你跑赢,但跑输长期通胀将是一件非常确定的事情。也就是说,债券型基金让你的钱比定期存款一年可能多出个1%~2%,但你的未来购买力确定有更大幅度的下降,确定xìng在此表现出的就是确定输钱的特xìng。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没有人通过投资债券、债券型基金而变得富有的直接原因。

    ☆、学习巴菲特好榜样(21)

    对未来不确定xìng的恐惧,摧毁了一个本来就没有坚实基础的群众式集体自信。其实,2007年牛市里的自信与其说是自信,不如说是服食过迷幻剂后的亢奋。牛市里人人是股神的人们如今一下子回过神来,并连自贬chéng rén间凡人的信心也一并消失了。当年牛市中冲锋陷阵的自信已经转化成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无限悲哀与恐惧。

    奇怪的事实是,全球股市的历史数据显示出,不断经历巨熊践踏的各国股市,股票指数几乎都是长期向上屡创新高的。理xìng的数据也告诉我们,在历史上,在任何一个市场低迷期投资股市的回报远远超过债券回报。价值投资者尽管不能与脚受伤前的刘翔比赛短跑,但只要用理xìng的长期投资心态投资,则一定可以跑赢通胀。也就是说,要想让今天的金钱克服通胀不贬值,并与时间赛跑,最终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除了在市场低迷期满怀信心地去做(貌似有风险,看上去还不确定的)投资外,别无他法。

    我们可以对未来有不安全感,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美好未来绝不能失去信心,我们更不能失去价值投资人所必须的最基本心理素质:理xìng。只有理xìng的价值投资方法,才是我们获得长期稳定财产xìng收入的唯一正途。

    我们有绝对的信心相信,40岁才拥有2500万美元的巴菲特用了30多年时间证明的价值投资原理的有效xìng,绝对不会在危机过后经济将依然活力四shè的中国失灵。巴菲特70多岁时拥有500亿美元财富,30多年2000多倍的绝对投资回报大大跑赢了同期的全球通胀率。

    能在八十年不遇的全球经济低迷期中健康地活着,并清晰听到马拉松比赛的发令qiāng声,是我这一生遇到的最大幸事。

    “输不了准则”比眼球都珍贵

    2009-01-13

    股市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赌场老虎机,只有对那些有“关键是别把本赔了”意识的一小撮人才是提款机

    百岁财富定律:正常情况下,年龄与风险意识成正比,年纪越小,风险意识越小;年纪越大,风险意识越大。但如果年纪小小就有了与年龄相反的风险意识,则财富一生无忧。

    如果能在20岁时参悟到80岁老人的风险意识,身家一定轻轻松松过千亿;

    如果能在30岁时参悟到70岁老人的风险意识,身家一定轻轻松松过百亿;

    如果能在40岁时参悟到60岁老人的风险意识,身家一定轻轻松松过十亿。

    (所有推理都建立在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活到80岁以上,这是价值投资“滚雪球”游戏中最重要的“长长斜坡”。)

    所以,巴菲特的拍挡芒格说,40岁前没有价值投资人是非常有道理的,否则世界上早就有千亿级别的投资类富豪了。巴菲特与芒格年轻时都各自折腾了好些年,所以“浪费”了不少财富(但即使40岁时再明白价值与风险的关系也一点不晚)。

    年轻人总想赚快钱,但财不入急门,即使快财入了门也会在下一次出门。“慢即快”/“快即慢”的道理没有10多年是参悟不透的。如果能在30岁时参悟到个中神妙之处,则身家一定可以超过芒格。古人的“三十而立”可能指的就是30岁时要对什么是风险有所领悟吧。

    “往下算输不了”的“平淡又无奇”的投资是没几个人愿意去做的,只有谨慎的80岁老人们才会说,赚多赚少对我意义已不大了,关键是别把本赔了,否则棺材本就没着落了。

    “关键是别把本赔了”!炒股的人当中有几个人能有这个境界?股市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赌场老虎机,只有对那些有“关键是别把本赔了”意识的一小撮人才是提款机。

    许多人在50岁时仍对什么是风险没有任何理解,因而一生与钱生钱的财富游戏无缘了。

    其实,上当的老人不在少数,关键是他们到那把年纪还在想有快钱(巴菲特口里的quick money)赚的好事,最终成为骗子的猎物也就不为怪了。最近美国的“麦道夫庞氏骗局”(伯纳德麦道夫,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2008年12月11日,70岁的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美国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他通过cāo纵一只对冲基金,使投资者损失至少500亿美元。麦道夫欺诈案将是美国历来金额最高的诈骗案。美国证jiāo会前主管表示,即使只是500亿美元的一半,肯定也是历来最大宗的“庞氏骗局”。所谓的“庞氏骗局”,即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骗取投资者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偿付前期投资者的欺骗行为。他经营的对冲基金以投入少、回报高吸引了诸多投资者,包括大量名人和全球各地的知名金融机构编者注)就是一个活教材。

    ☆、趋势投机的力量(1)

    “牛市初期综合症”患者的几个特征

    2006-11-18

    如果中国的股市现在还不算牛市,那一定是在睁着眼说瞎话。

    看看各大财经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劝投资者要警惕的声音铺天盖地。似乎随时可能发生的回调,将令我们深度套牢。但回顾一下前两年的同一批报刊杂志,却一直在说股市即将见底。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报刊杂志反映的就是大多数人自己的判断,但在证券投资领域,大多数人是错的。

    下面罗列出“牛市初期综合症”患者的几个特征:

    1畏高症:老股民从2001年的股市高点跌下来后就跌怕了,才上三层楼腿就打软;这是一群捡芝麻的人,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慌忙下楼,屡屡踏空者不计其数;

    2多动症:新入市者赚到钱后的兴奋,促使其加快买卖频率,期望赚得更多,这个群落是各大证券营业部的贵宾;他们是“鸭”,知道春江水已暖;

    3痴呆症:尚未入市者。这在当前是最多的,其反应迟钝若痴呆,正好反映出新入市者赚钱的比例尚是少数,大多数人现在不入市是错误的(2007年以来,无论是基民开户数还是股民开户数都屡创新高。在“赚钱效应”示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证券市场编者注);

    4臆想症:这是最少的一个群落。他们几乎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部历史,现在就坚信大盘将在未来两年屡创新高;这是市场里的“精神病”患者,人数最少,但赚钱最多,也反映出市场里赚大钱的始终是少数人!

    只要空头有市场,市场离顶就还远

    2006-11-21

    如果像某财经评论人这样理xìng的“空头”没声音或没FANS了,证券市场也就离顶不远了

    虽然通常讲财富属于一贯理xìng的人,本篇讲财富不属于理xìng的人!这就是赚钱难的地方了。

    我们经历过3次国内市场的牛熊转换(1990~2005年),经历过两次香港市场的牛熊转换(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全球科技股股灾),时而满仓,时而空仓。如果我们仅讲价值投资,那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在中国,投资的年代才刚刚开始,但投机的旋律在全球自有证券市场起的400年间几乎从没间断过。

    其实,比尔米勒这个价值投资者,也讲逆向投资。他说,如果一笔投资有多数人都不认同,那么这笔投资就正确了。

    如果我们将全部中国股票假设为一只名叫“中国”的股票(代码:688888),2006年11月20日收市价为2000元/股,那么我们发现理xìng人物如某经财经评论人,现在就在告诫大众股价2000元太贵了,请远离“688888”号股票!意思是躲远点,别被“688888”把你套住!他有篇文章结尾处的两句是:“每个狂热的追高者都可以高呼‘胜利’,每个理xìng的投资者都需要做出抉择。”

    我们姑且不论他是否现在才理xìng。2005年或2006年年初他有没有理xìng地告诉大众“牛市已到,立即入场,请低位建仓”呢?并且告诉大众买现在“过热”的金融地产股呢?我只知道我是开博以来一路告诉大家“追高”买进招商银行、万科A的!不信可看我的每篇文章。

    但我们又有几个“狂热的追高者”和追随者呢?(赚钱的始终是一小撮)。我们这一小撮现在高呼的是“初战告捷”,最终的胜利远还没到来,何有高呼“胜利”之说?

    ☆、趋势投机的力量(2)

    当有人现在才理xìng地坚持不入市或劝大家离开市场,看起来是理xìng没错,但如果他的读者FANS很多,很有市场和人气,那就可应用MILLER的逆向法则了。即多数人都认为现在的“688888”号股贵的时候,多数人又错了!

    反过来说,如果像某财经评论人这样理xìng的“空头”没声音或没FANS了,证券市场也就离顶不远了;又或者说,当我们这样的人很有市场和人气时,证券市场也就离顶不远了。

    不过,真正危险的是那个时候,现在很安全。

    这里就当是做一次趋势投机者的预测吧。

    中国股民悲哀的根源

    2006-11-24

    当前的中国证券市场至少存在三大误区

    在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没有太多鉴别能力的小股民是非常悲哀的。但这不应该是他们的悲哀,而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悲哀!

    1平均股价的误区

    曾几何时,伴随证券市场的发展,我们不断看到“平均股价又到多少了”这样的词汇。据我本人研究发现,“平均股价”是绝对的“中国特色”词汇!如果谁找到哪个国家目前尚在使用,请第一时间告诉本人。

    (鸡+蛋)/2=?半只鸡和半个蛋?

    (人+马)/2=?我的答案要有也只能是人头马(一瓶)。

    (猪+狗)/2=?中国统计师们的答案大概是猪狗不如吧(这实在是误人子弟)。

    总股本不同、每股盈利不同的各个股票价格,竟然可以相加后再除。“平均股价”这样一个怪物指标,竟然横行中国证券市场十几年,这不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悲哀又是什么?

    好在好长时间没看到“平均股价”这个词汇了。

    2绝对股价的误区

    “高个子重,矮个子轻,身高即体重”,这也是为中国证券市场量身定做的“体重计”。

    主流传媒的不当引导,造成了小股民的恐高症。现在一些绝顶聪明的经济学家竟然还学会了除权、复权,其数学功底确实是令我们这帮学理工的叹服不已。据说复权后的万科A已涨到现在的每股四五百元,我真是从没算过。

    买股票是赚未来钱的,历史就是未来的镜子,而且我们就是要借鉴这块历史之镜去预测未来。

    有些人自己有恐高症,就劝说大家不要住高楼,不要乘飞机。这是再次误人子弟啊。

    只有每股盈利逐年递增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股价长升、市盈率(以前我多用PE,以后改用中文了)不长涨的公司才是好公司,而且能够复权总创新高的股票一般都是好公司。否则我们就永远听不到沃尔玛的故事了,也永远听不到微软、星巴克、可口可乐的故事了,永远也听不到“万科A50年”,“招商银行100年”的故事了。

    但我们的经济学家竟然劝我们远离这些股价长升长有的卓越公司。中国股民的悲哀、中国证券市场的悲哀莫大于斯!

    远离dú品,远离“低价不低”的垃圾股;尊重价值,尊敬“高价不高”的绩优股吧。

    3此指数非彼指数

    时隔6年,又见2000点,指数恐高症患者有点不敢睁眼看了。

    铺天盖地的文章,就2000点的“不期而遇”说东道西。其实,指数是没有绝对意义的,尤其是在当前大盘绩优新股频发的国内市场。我们可以说,绝对不应该讨论指数这个没技术意义的数字号码!

    证券市场的高低贵贱其实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市场平均市盈率!当年2000点的市场平均市盈率为60倍,现在呢?我就不算了,反正比当时要低得多(2006年11月2000点时的平均市盈率为20倍左右编者注)。而且好股票也愈来愈多,我们多了许多选择(当然现在的绩优股也不算便宜了,那是另话,但如果都按当年2000点60倍市盈率的标准,那现在就相当便宜了)。

    ☆、趋势投机的力量(3)

    我用一个极其明了的比喻,相信大家就会立即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了。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是相当于奔驰新车卖40万(便宜啊,但按国际标准又另当别论),而2000年的证券市场相当于是夏利车卖40万(好贵)。同样都是40万,同样都是2000点。哪个贵、哪个贱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小股民被指数吓坏了,吓他们的竟然还是这些明星经济学家,这不是中国市场的悲哀,又是什么?

    偷梁换柱的指数概念,偷梁换柱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