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
其中两大核心价值观:1客户是我们永远的伙伴;2人才是万科的资本。
万科的管理,点点滴滴中都透露出由此而带来的专业、专注和细致、严谨。这种价值观和文化,甚至成为万科产品的特色包装和特有的品牌价值。万科的“企业视角、人文关怀”特别好地表达了经理人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恰到好处地观照了白领的文化趣味,使一批白领对万科情有独钟、趋之若骛。其实很多时候赚钱的决定xìng因素往往并不是钱本身,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才是根本,这一点,国外有关百年老店的实证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真理,一间公司由优秀变成伟大,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就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深植于万科经理人当中的企业文化和价值lún理才是最重要的获胜基因。
万科总是习惯把目光向前看,对于所有的荣誉和挫折也都归于历史,所有的外部评论都将随风而去。万科的目标很明确: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的领跑者,任重而道远,万科给自己强化了压力,并且提出必须突破过去的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到达光辉的彼岸。
万科总经理郁亮曾说:万科的主题词“颠覆、引领、共生”,其核心是颠覆。所谓颠覆,就是要“清零”,从零开始。万科过去是将自己放在高处,有大胸怀和大眼光。现在我们意识到,同行也有很多的长处,万科需要将自己放到低处,吸收人家的长处,需要容忍文化的差异xìng,不一样的不一定就错了,这一点万科以前做得不够。而且在企业发展方式上,联手发展有利于获取资源。颠覆包括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企业文化的变革,万科需要在包容xìng的文化上更进一步。
富力已经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内部外部因素的挑战,必须在企业的上升阶段对企业文化进行梳理和改良,不然很容易患上大企业病,而削弱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品牌价值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这方面万科已经走在了富力的前面,想要追赶,唯有更加用心,去改造我们的文化。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改造企业的DNA(6)
可能是两位老板一直忙于开疆拓土,也可能是无暇顾及这个层面,富力始终没有特别注重企业文化的梳理和提炼。公司在2002年前后也曾经请过专门的管理公司来为富力集团作了一本“企业文化手册”,但是,外人总归是外人,凭短短几个月的访谈、调查做出来的东西能否是企业文化真正结晶还真得在心里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文化人,我相信企业文化的力量;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我相信企业文化可以实现企业制度所不能达成的目标。
企业的首要使命和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活着,要活着你就必须适应周边的环境,并且当环境变化时,你依然必须得适应。企业文化塑造主要通过让企业提高对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来实现这个目的。
富力人大多数都能吃苦、能战斗,具有我所提炼出来的“四力精神”(富有战斗力、富有创新力、富有凝聚力和富有生命力),但如果不加凝聚与引导,精神最终将会涣散。企业需要文化阵地,弘扬企业精神需要载体。
富力在广州曾有一份内刊《富力号》,回富力之后,我感到不仅南、北方消费者有文化上的差异,而且南、北方员工也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于是我感到有必要创办一本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企业内刊了,于是《新富力》应运而生。
《新富力》发端于“富力新论坛”。我们的办刊初衷是希望《新富力》能够像五四时期的《新青年》一样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成为宣传富力企业文化的一个阵地和鼓舞士气的另一个战场。
我们是想在既定的富力模式中,借由企业内刊的力量,一是搭建一个企业内外jiāo流的平台,加深富力与业主、富力与媒体的相互了解;二是成为企业内部思想集思广益的一个平台;三是为富力鼓舞士气、为富力呐喊。
每一期的卷首语都是由我来撰写。往往是凝神静气酝酿良久之后下笔千言,还嫌不够。这些文章里有的是对地产大势的预测、有的口号抒发是职场感怀、有的是对公司存在的弊病进行剖析、有的是鼓舞士气的迎战语、有的是年终对来年的展望……《新富力》倾注了我深厚的感情,这些情感皆源于我对富力的深沉的情感。
如今《新富力》已经成为富力员工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们可以在《新富力》上发表工作感悟、基层生活、合理化建议等类文章;也可以看到市场动态、团队建设、培训进展等资讯;既有理xìng的分析,又有感xìng的释放,还有幽默的调侃……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富力人闪光的智慧,也可以发现富力人思想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能看到富力人对自身不足的困惑和探索。
在《新富力》的创办过程中,张老板给予杂志以高度重视。每次出刊,他都会让秘书在他北京、广州的办公室摆上几本,处理公务之余翻翻,通过刊物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等。除了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外,张老板还对《新富力》的编辑提出过一些建议和想法,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同时,我们的刊物也面向我们的客户。希望我们的客户也能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与改造。在与我们分享进步喜悦的同时也对我们进行鞭策。
我们在创造城市中凝固的音乐的同时,也在创造并引领着新的居住文化。当我们看到业主们高兴地入住我们的社区时,每一个富力人都在体味着付出的快乐。我们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经营理念,在提供顾客住所的同时还能给予消费者另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规律,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通过这样的付出企业才能实现与社会共赢的目标。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改造企业的DNA(7)
我希望我们建造的房子不仅是物质的,更是心灵的,希望我们的富力人能把人文关怀融入在富力的工作当中,让富力不仅能有良好的业绩更能收获丰硕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写过一篇名为《心灵的房子》的卷首语发表在《新富力》上,用它来结束此章吧:
我们脚旅于四方,游走于中国名城市井,为的就是去建筑那城市的房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嘛!那当然是物质的所在。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一种房子比物质的房子更重要,那就是心灵的房子。
房子乃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没有居所便无栖身之地,无法安居乐业,安全感和归宿感也更是无从谈起。我们是盖房子的,当然知道房子在城市人们生活中的重要xìng。对于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公司品牌、能力集成一体,建造出让人称道的房子,使公司成为业界的引领者,那便是成功。但对于在城市中生存的人之个体,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并且是让自己心仪的房子,那该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因为是自己的房子,它便不再是那种过客匆匆的驿站,也不再是那种风起四壁的寒舍。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人便拥有了一个独立、自信和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即使生活得不容易,但他的心是愉悦的、平和的。
人生不在于渴求什么,渴求多少,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种平静祥和的心态。只有在心灵中拥有一栋亲切的房子,才能真正体味到家的涵义,才能让你醒悟:心与灵的契合,使整个身心都律动着无以言说的温馨与欢畅。因为你的心灵已经走入了使你安然的房子,何时何地都会感受到家的存在,享受到家的温暖。即,心灵有了一个大安的地方了。而人若没有盖好心灵的房子,他便心无所依,灵魂便会出壳,心没准成了脱缰的野马,或许干出不可思议的傻事来。有时候,对人而言,心安比身安重要,精神比物质更为重要。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
一个企业,它同样是生命的存在。国外众多的百年老店,经久不衰,其内在的原动力,便是一个企业一代又一代员工灵魂的关照。这种企业是有灵魂的。而在中国,能触摸到企业的生命之魂而且让人为之感动的企业能有几多?就说我们做房地产行业的,都说它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可又有哪家公司能与国外的同行匹敌呢?所以,我们别总喊着自己如何如何的了不得,别总认为自己已经涅磐成凤凰了,别总感到自己充满了成就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东西,让人有着一滴水见太阳的浅薄。我们,是有了一些成绩,但内心深邃的东西还很不够。李思廉曾言,做受人尊重的企业,将企业做到最好;张力亦提出让员工读《于丹论语心得》的要求,其不敢说是让员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单凭修身养xìng,起码让员工内心光亮起来,使之更懂得去爱客户、爱公司、爱大家,以谋求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和完善。这也正是佛家的“自我觉醒”,成就员工光明庄严的内心世界,从而圆满了企业、个人的自我实现。王守仁曾说:人心是一个天。如果,人的心灵都亮堂了,那他的作品也必然是亮堂的。
当然,房子是物质的,心灵的房子是源于物质之精神的想象与提升。可房子是为家而设置的。富力就是个家,富力这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忙忙碌碌,起早贪黑,不正是为了圆更多人的安居之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体味和享受更多的家的感觉么?我们为别人盖物质的房子,同时也为富力盖着心灵的房子,这房子凝聚了我们的灵魂和力量,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它需要耗尽我们毕生的精力去建造,它的地基深厚,墙壁笔直,是每个富力人责任和道德的写照。
作为房地产的从业者,我一直崇尚佛家的偈言:盖一所心灵的房子。这个比喻真好,这可比将心做成茧的俗人高明得多了。佛是让我们心无旁骛,心无所异,并且亮堂堂、活鲜鲜跳动跃动着的一种力量。人,谁能无心,只是那心里装得是什么,心便有了天壤之别了。
我们多么需要一所心灵的房子啊!无论是个人或是企业都是需要做这种建造心灵房子的努力的,否则灵魂和心绪如何安宁?让我们双手合十,双目紧闭,不妨试着走一遭心灵沐浴的心路:点滴的琐事,深情的回忆,感恩的泪水便会悄然溢入你的心海,你在寂静中听到了灵魂的召唤,把自己领回了家。一种醍醐灌顶,清洁无垢的心灵的房子便开始了营造……这该是我们在纷嚣忙碌的世界中一次多么可贵的精神之旅啊!如若我们每位员工都怀有了这种境界,这种菩提,那外在的物质的房子何愁不能建设美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里无物身外就无物,心里有物身外也许无物,这便是心即是佛的力量。
我一直认为心灵的房子是装有价值道德和人格力量的所在,是人和企业一辈子打造的最伟大的工程。富力人一定要坚信:我们建造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房子,而是给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心灵的房子”,业主别样的心灵体验,是富力人的责任,道德和情感的灵与物的放映。当然,我们只有建造好自己心灵的房子,才能盖好物质的房子。这是对富力人最难也是最大的命题。
此文发表后,在企业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长江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梅建平先生还特地来电,说感觉此文情真意切,点出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灵魂问题。希望诚如斯言,藉此文能让我们的更多的地产中人关注一下我们的行业、我们的事业有关灵魂的问题。
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第四部分 纪念成长(1)
2005年对地产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头。这一年对于地产界来说,注定是喜忧参半的一年:承接2004年的走势,200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2005年7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二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8%,位居第一的上海平均房价是每平方米8355元。针对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过大,房屋价格上涨过快,需求偏大、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突出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通过金融、税收、调整土地供应、住房供应结构等政策,使房地产业投资规模过大、房屋价格上涨过快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引导房地产市场走上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轨道。
从1990年国务院发布55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转让和出让暂行条例》出台,到当时七部委“关于稳定房价工作的意见和地方细则”的实施,中国的房地产从市场化到产业化,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也许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建设习惯以5年为单位这样来规划其发展,所以等我们步入第十五个发展年头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北京房地产市场步入到其发展的节点的位置。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会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15年不过沧海一粟。中国到汉代的时候叫大汉文明,中国的汉代是中国的少年时期,那个时候充满生机,充满希望,所以留下了非常丰富和灿烂的文化,我们现在所说的汉字,汉语、汉人都是与之有关。因而可以说,中国人在历史少年时期就充满了那么美好的生机,我们的地产也是正处在充满着生机勃勃的少年时期。
哲人们说,时间可以使人成长,成长中孕育着成熟。时至此时,掐指算来,我们为之奋斗的房地产行业已经风雨兼程地走过了15个春秋。回眸这段成长的历程,总会有些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伤感出现在眼前。如同你我的青春,一个可以肆意发散出欢乐的年纪似乎渐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