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唐霸图 > 第 126 章
    范阳军破门而入,四面合进,在鼓噪声中大肆杀掠,封常清收拾残兵在都亭驿进行巷战,力量不支,再度失利后,翻越残墙,向西逃奔。

    洛阳激战一共十三日,最后落于安禄山重手,河南尹达奚旬投降。

    洛阳留守李澄对御史中丞卢异说道:“我辈担负着国家重任,虽自知里不能低,但当以死报国。”

    卢奕慷慨允诺。

    李澄yù收兵再战,但是布下都已经逃跑,无奈之下,令家属带着他的官印投奔长安,独自身着朝服静坐府中。

    安禄山进入城内,以闲厩为行营。李澄、卢奕被捕,安禄山命令将他们推出去斩首。

    临行前,卢奕骂不绝口,历数安禄山的罪恶,说:“凡是为人,都应该知道逆顺。我虽死但不失节,有何遗恨!”

    二人毫无所惧,引颈就戮。

    兵败洛阳的封常清,率领残众进入陕郡,陕郡太守窦廷之已经弃职逃往河东,境内失去了正常的行政管理,一片混乱,士民们自寻生路纷纷逃难。

    风常见面见正在陕郡的高仙芝说:“我连日血战,但贼锋锐不可当。今潼关无兵把守,若是叛军抢先入关,则长安危险,陕郡难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阻止敌锋。”

    封常清虽然屡战屡败,但还是即使且敏锐地看出了战略要害处,潼关是扼据关内外的雄隘,守可保长安,进可取洛阳,是历来兵家必争军事要地。而陕郡多平原,在这样的地理作战,官军本就缺乏军事素养,又无险可守,绝难与范阳劲骑抗衡。

    封常清提出的方案,与深陷窘境的高仙芝一拍即合,他们放弃陕郡,引军向西占据潼关。占得潼关之后,高仙芝整顿军队,布置关防。

    晚来一步的范阳军,在潼关前进攻失礼。

    高仙芝撤出陕郡,关外大批地区纷纷失陷,伪将崔乾佑奉命进军陕郡,临汝、弘农、洛阳、云中五郡。不战而降。

    双方的重头力量,犬牙jiāo错于潼关一带,潼关是长安的屏障,由此成了天下瞩目的焦点。

    在关中地区,李隆基所租子的军队集结,迟迟不能完成,人心惶惶,唯恐潼关失守,长安不保。

    与长安形成鲜明对照的洛阳,则是另一派景象,安禄山悠哉悠哉,开始筹划登基之事。忙于帝位,他的部队逗留不前,已经延误了最佳的战机。

    唐各地军队争取到了时间,尽管姗姗来迟,但终究完成了在长安的集结。

    安禄山任命一大批官员,让这些将领带兵向东发展,他们进军顺利,官军尚未见到影子,便闻风丧胆而逃,各州县城顿然成了空城。

    河北的颜真卿,招募勇士一万多人,他举行了誓师大会,公开竖起了讨伐安禄山的旗帜,将士们被他声泪俱下的演说所感动,人神共愤,气氛高涨达到沸点。

    就在此时,伪将段子光带着李澄、卢奕的首级,传示河北诸郡,抵达平原之后,正好自投罗网,颜真卿当即喝令命人将段子光拿下腰斩。

    继而,颜真卿将两位烈士的首级装上蒲身,进行了隆重的葬礼,都亲自吊祭,一葬一祭,更是奖励了士气。

    星星之火顿时燃起,盐山尉穆宁及时与颜真卿配合,杀死了伪景城太守刘道轩,获得了五大船盔甲武器,携带首级,对景城太守进行劝说,既迫于势,又敢于义,景城太守趁势而起,收铺了安禄山的谋士严庄的家族,全部处死。

    各郡守闻颜真卿倡义,纷纷响应,饶阳太守卢金城,拒绝伪太守上任。三者各聚兵马数千或上万,共推颜真卿为盟主,让他统一调度军事。

    安禄山获悉河北兵变,速速派遣张献诚率领上谷五郡团结兵马,围攻饶阳,要他务必将同盟扼杀在摇篮之中。

    增援长安的兵马集结完毕,李隆基开始布置军事防务,任命勇往李鳞为山南节度使,颍王李缴为剑南节度使,二王遥领。与此同时,凉王李跃在南诏已经取得胜利,南诏投降表愿彻底归附大唐。

    第二百二十七章 枉 枉 枉!

    更新时间2015-8-14 13:44:32  字数:2025

    安禄山洛阳称帝,长安危急。

    李隆基布置完军事防务,为了加强政治影响,他再次强调了亲征的必要xìng,命令太子监国。对宰相们说:“朕在位已经有五十年,常常倦于繁忙的政务,去年秋天,就准备传位太子,但因为水旱齐至,朕不yù遗灾给子孙,待年成转好再说。今不料逆胡突然发事,朕当亲征,使太子监国。待事平之日,朕将高居无为。”

    杨国忠听到此语,如同五雷轰顶,大惊失色。

    退朝之后,他急忙找到韩、虢、秦三夫人商量对策,说道:“太子久恨我杨家专横,他一旦得到天下,我和妹妹们的死日不远了。”

    说罢抱头痛哭,请三位夫人入宫,让杨贵妃设法阻止太子监国,以保全家族。

    三夫人哭道杨贵妃面前,杨贵妃又哭到李隆基面前,他衔土请命,表现出伤心yù绝并且悲凄娇婉的神态。

    李隆基看了大为不忍,太子监国之事暂且被搁下不提。

    潼关在高仙芝的经营下,虽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是至少可以确保长安暂时无虞。他自守潼关,令部将分兵驻扎,以成掎角之势,彼此可以互相呼应。

    追究洛阳失守的责任,边令诚被削去官爵,以白衣身份在军中效力,高仙芝令他监巡左右厢诸军,可准着皂衣行事。

    高仙芝和封常清配合很是默契,然而边令诚仗着监军的身份,长长擅自主张,干涉军务。高仙芝不满之下,以拒绝他的意见为还报。二人起先尚为事务争,逐渐演变为意气之争,矛盾愈演愈烈。

    边令诚赴京述职,中伤高仙芝与封常清,他对李隆基说:“封常清因为洛阳败绩而动摇军心,高仙芝放弃陕地数百里,还盗减军士粮饷。”

    此话集中了李隆基的心坎。

    安禄山的叛变让李隆基对于边将产生了一种极其不信任的心态,他的内心变得很敏感,相当敏感,这也是李隆基为何不愿意凉王李跃带兵来长安增援的主要原因,凉王李跃的军事势力比不上安禄山,但是凉王李跃的兵将实力却是雄冠天下。

    李隆基既因为封常清丢失了洛阳恼火,有队高仙芝放弃陕郡不满,也不派人调查核实,偏听偏信,至少此时李隆基能信任的人太少了,除了他自己的感觉,还有这些常年陪伴左右的宦官,李隆基已经对其让人都有一定的防备心,尤其对本就边将多加猜忌。他命令边令诚持着敕令,返回军中斩高仙芝、封常清问罪。

    边令诚回到潼关,在驿南西街召见封常清,出示圣旨。

    封常清坦然地说:“我封常清之所以今日不死,是不忍亵渎国家的荣誉,受戮于敌手。既然讨逆无功,则死亦甘心。”

    说完,取笔写草表,jiāo付给边令诚,托他转呈皇帝。

    封常清引颈就戮后,被陈尸于芦席上示众。

    此时高仙芝在外面巡视,不知道发生了大变故,像往日一般回到厅中。边令诚引陌刀手白人尾随而进,将高仙芝带到行刑处。

    高仙芝向边令诚辩白说:“我遇敌而退,今得死罪不敢辞,但说我私吞兵粮及财物,实属诬陷。上是天,下是地,兵士都在,足下岂能不知?”

    他又对施刑的兵士们说:“我在京中召得你们,虽得少许物,但却连装束都不能满足,便一起上阵杀敌,以立战功而取得高官重赏。不料贼势浩大,无奈引军到此,准备固守潼关。我若真有罪,你们当说实;我若确实无罪,你们当说枉!”

    兵士们向来敬重高仙芝,只因为圣旨在上,无法相救。听到这番断肠话,他们齐声大叫:“枉!枉!枉!”

    声震天地。

    高仙芝注视着封常清的尸首,感慨着说:“封二,你从微到显,始终相随于我,初引拔你为判官,后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你同死于此,岂非是命?”

    说罢,陌刀手挥刀执刑。

    高仙芝死后,李隆基命令将军李承光摄领守军。

    危难之际,大敌当前,李隆基连山两将,不仅酿下政治失误,也犯了军事大忌,更在人心上造成了混乱。

    高仙芝留下的空缺,由谁来补?李隆基一阵踌躇,思谋良久,想到了河东节度使哥舒翰。其实,哥舒翰尽管是和高仙芝齐名的名将,但是由于他恣意声色,贪饮杯中之物,积疾于内,在范阳兵变以前,洗浴时中风病倒,入京养病,已经不再担任实际职务。

    选择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李隆基只是用他两点:“一点是他的威名,一点是他与安禄山长期不和。”利用矛盾,李隆基想让哥舒翰为他尽力保住潼关,他也用的放心。

    哥舒翰以病推辞,李隆基坚持让他披甲上阵。

    李隆基给哥舒翰配置了军事班子,一众大将为裨将,统领河西、朔方、河东以及高仙芝的旧部共八万人,号称二十万,进守潼关。

    哥舒翰临行前,李隆基亲自登上勤政楼置酒送行,百官在郊外践行。

    抵达潼关之后,哥舒翰因病不能理事,委政给田良丘,田良丘没有军权,无法统一布置,只得王思礼统领骑兵,李承光统领步兵。王李两人互相争长,指使号令不一,纪律松弛。加上哥舒翰治军太过严厉却与士兵们没有多少感情,士卒离心,渐渐失去了斗志。

    潼关陷入了僵持局面,此时官军方面,表现较为出色,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真无菌击败伪大同军,乘胜拔了靖边军。伪军发兵来救,郭子仪率军果断出击,获得歼敌骑兵七千的大捷。郭子仪亲自进军云中,攻克马邑,再进东径关。朝廷听闻郭子仪屡立战功,授为御史大夫。

    与此同时,随着颜真卿举起了起义的旗帜,河北长沙太守颜杲卿秘密联络忠臣之士密谋起义之事。颜真卿是颜杲卿的堂弟,他获知堂兄准备起事,派遣侄子前往常山,商议联合行动,双方出兵切断了安禄山返回范阳的退路,以阻止叛军西进。

    第二百二十八章 窃国者该杀

    更新时间2015-8-16 11:00:25  字数:1988

    天宝十五载,安禄山为了加强政治号召力,不顾战局焦灼,在洛阳登上九五之位,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正是与李隆基分庭抗礼。

    李跃正好率领陇右军从南诏返回陇右,中原大乱,天下生灵涂炭遭受叛乱的牵连,安禄山的叛军已然在洛阳称帝,人心动dàng,陇右也不例外,但是波及要明显小很多,先不说陇右军雄冠天下,此时更是带着征服南诏的胜利凯旋归来,再者自从李跃先后消灭吐蕃吐谷浑,中原百姓大多选择搬迁至此。

    中原虽然乱作一团,但是陇右境内,凉王麾下,百姓却生活的很安宁,现在闻听凉王归来,陇右上下都安心了不少,皇帝召集了河西朔方等镇的士兵,唯独没有提让陇右军勤王,李跃来不及与父母家人团聚,而是先与郭焕等人一起商量大事。

    安禄山已经称帝,潼关就是一道屏障,决定着唐廷的生死存亡,在此之际,李隆基对李跃心生猜忌,不敢贸然让李跃引兵入中原,但是,李跃不仅对这场战争早有预料,更知道接下来的结果,哥舒翰被迫开关出击,潼关失守,长安失陷,李隆基逃亡,马嵬坡下!李跃的思绪停留在马嵬坡。。。

    马遂南霁云陈烈等一大群陇右将领,常年追随李跃,在这个国家存亡时刻,皇帝没有召集,所有人都等待着李跃的决定。

    贸然勤王,胜了,李隆基正好以此来削弱李跃的权力,败了,更要治罪,所以没有敢出头提倡,虽然很多大将都想着去增援朝廷,可是,身不由己。

    “再等等吧。”李跃最后只说了这么一句。

    众人散去,在罗帐中走出一个人,正是十大豪侠之一的追命,李跃给他吩咐了很长时间,最后将半块玉佩jiāo给他。。。

    就在安禄山刚刚称帝没过几天,叛军的大后方有变,彻底震撼了安禄山。

    颜杲卿与颜真卿两兄弟在安禄山的后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

    伪将军蒋钦凑率军五千守土门,派部下高邈前去幽州征兵。颜杲卿佯装托安禄山的命令,召蒋钦凑到常山,用丰厚的宴席、美女来招待他,蒋钦凑喝的酩酊大醉,被颜杲卿斩首,土门随之易手。高邈返回,也被擒获。

    同一天,何千年从洛阳回来,崔暗示在驿站迎接中,将他拿下,颜杲卿令儿子颜泉明押送高邈、何千年、蒋钦凑的首级,献往长安。

    崔安石带着首级传缴各部,并散发谣言:“今日朝廷以荣王为大元帅,哥舒翰为副,领兵三十万已下井陉,朝夕将到,先平定河北诸郡。先投附者赏,后迟者诛!”

    河北诸郡闻风而动,远近响应,一时十七郡重归唐廷,合兵近二十万。

    颜杲卿遣人到范阳,劝说留守的贾循归降朝廷。

    面对政治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贾循进退维谷,犹豫不决。

    别将牛润荣获悉后,密保安禄山,安禄山派遣韩朝阳到达范阳,镒死了贾循,灭了他的家族,委别将牛润荣主持范阳军事。

    以常山为中心的河北义举,旁有颜真卿配合,西有哥舒翰为干城,一时轰轰烈烈,几乎波及到范阳。

    安禄山惊恐不安,为了确保大本营及退路的安全,命令史思明、李立节率骑兵万人返击博陵、常山。飞信蔡希德领兵万人,从河内北击常山,与史思明成夹击之势。

    也正是在这种感觉到威望与号召力不足,安禄山才会急于称帝,他此时建国,除了满足政治野心,更重要的是给部下昭示前途,使他们努力效命,搅乱天下人心,加大对唐廷的离心力。

    颜杲卿的儿子颜泉明押俘虏入京启程前,张通儒的弟弟张通幽向颜杲卿请求:“我兄弟现在敌人手中,请允许我和泉明同行,以解救我的家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