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物价模式为第二类,其他的国家基本上处于这两种模式之间,比如日本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北欧和美国、西欧这些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差不多,上世纪80年代为了对付滞涨,以英国撒切尔和美国里根为代表掀起了一股私有化和减税风潮;而北欧却逆其道而行之,反而加大了社会保障。经过二十年的实践表明,北欧模式是成功的,而欧美模式是失败的。其他国家基本在这两种模式间摇摆不定,比如我国有人呼吁加强社会保障,有人主张减税,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相对于福利社会的优势
笔者认为福利社会相对于没有福利的社会是好的,是进步。比如在北欧,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很少,像法国、英国、德国那样动辄出现*、示威*等现象也较少出现,这些国家的治安比西欧国家要好的多,国家领导人大都清廉,几乎没有贪污现象,而且比较平民化,与普通大众一样上街购物,据介绍,瑞典首相上街都不带保镖。
福利社会在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非常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低工资、高物价问题。因为高税收必然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高个人所得税导致工资很大一部分被jiāo了税,比如在瑞典工人每年12个月中,有相对于8个月工作时间是为政府税收工作。高企业税则直接推动了高物价,在世界上各国版本的城市物价排名中,北欧城市几乎全部高居榜首。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并不反对和排斥福利社会,也不是福利社会的替代方案,而是福利社会的补充方案。
低成本型社会主张从生活细微之处减轻民众的生存压力,而福利社会则是从大的方面减轻民众的负担,两种社会模式出发点不同,其效果也各异, 福利社会相当于将一样东西送给你,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则是打五折后卖给你,因此“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不存在施舍的问题,也就从根本上不存在养懒汉的嫌疑。
我国现在正处于高发展阶段,完全的福利社会将是社会的不可承受之重,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可以减轻单纯依靠福利社会模式的风险,减轻福利社会模式对民众造成的负担,特别是对于生存的负担,两种模式完全可以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九、如何才能让中国人“居者有其…
第九节 如何才能让中国人“居者有其屋”?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新加坡不属于福利国家,民众福利都来自于自己的储蓄,这种制度其实和美国及我们现在实行的社保制度没什么两样,但新加坡就是住房问题解决的好,因此新加坡一直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建设成了公认的中产阶级社会。我们也必须将住房问题解决好。
城市化不导致耕地减少
我国现在有个似是而非的观点,那就是城市化会使耕地减少,但这只是个短期现象,城市化最终不会造成耕地的减少,只有在中国现在这种大部分人都城市、农村“两栖”生存的情况下,才会导致耕地的减少,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明。
我国现在城市的人均占用土地面积是130平方米,在发达国家是城市人均占用土地面积80平方米,我国的城市密度要大于发展国家,但是为什么我国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反而比发达国家多了呢,笔者分析,这主要是很多中国人,常年生活在城市,但户籍不在城市,导致平均数过大。
我们可以拿我们现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130平方米来与农村人均占地面积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不可能比农村大,也就是民众从独门独院的平房搬到楼房里住的时候是不可能导致占地面积增加的。
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尾声
笔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刚刚开始,而是已经进入尾声,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大部分在城市就业,农村都是些老弱人员。如果以就业为标准,而不以户籍为标准,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城市就业人口在以后将不可能大幅增加,而近年从沿海到内地不断蔓延的用工荒则非常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现在需要解决的是生活在城市中,而没有住房的大量存量人口的住房问题,中国某些专家指出的中国需要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是对中国形势的重大误判,很可能会误导政府作出错误决策,中国现在是在补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欠账,因此中国不是像个别专家所指出的要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而是要用5年左右,最多不能超过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政府对中国城市化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了“僧多粥少”,也是造成中国高房价的另一个原因。
中国民众的住房问题该如何解决
中国现在的住房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居民收入为标准制定的,这存在着太大的不公平xìng,现在中国居民收入严重的不透明,且具有不确定xìng,因此按收入来制定住房政策,执行起来非常的困难,也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中国现在的经济适用房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都是这种按收入制定住房政策惹的祸。
笔者主张以居住面积来划分政府与市场,意即在一定面积内政府向民众免费提供住房,而超出这个规定面积的话,则由政府或民众共同承担,或是民众自己承担,我们可以以每人10平米为例子,在每人10平方米的范围内由政府免费提供,超出10平米后,做其他处理。
笔者有一个政府免费为民众提供10平方米住房的计划,下面就论证此计划的可行xìng。
政府免费提供十平米保障xìng住房的可行xìng研究
笔者主张,政府为每人免费提供十平方米住房,采用中央补贴地方的政策,有了中央的补贴,地方也就有了兴建住房的积极xìng,政府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拆迁费用和剩下的建设成本由地方政府承担。
我们可以用十年时间,达到政府免费为5亿人提供十平米住房为例子来看看,这到底需要多少钱。
兴建一平方米生存保障xìng住房中央补贴一千元,如果要想解决五亿人口的住房保障问题,那总共需要建设50亿平方米的住房,如果以十年建成的话,那么相当于每年建设5亿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则每年需要资金5000亿元, 2009年的中国的GDP达到了万亿元,5000亿还不到当年GDP的 ,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为35896亿元,5000亿不到当年中央级财政收入的14%,政府只要每年拿出中央财政的14%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中国人的住房问题,因此这是可以做到的。
对房地产问题的几点看法
房地产对财富的转移效应太大,这样既不利于经济的稳定,也不利于政治及社会的稳定,对民众及国家都没有好处。其次,政府为民众提供一定程度的住房,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一定要选择比较科学合理、公平的方式,目前以收入为标准的住房保障制度,并不好,可以考虑转向以面积为标准的住房保障制度。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接近尾声,中国不是要用二、三十年的世界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而是要用5年左右,最多不能超过十年的时间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
十、本章主要观点
第十节 后记 本章主要观点
1、针对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笔者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生存环境因素最重要。中国人口大迁徙主要是从寒冷的北方迁往温暖的南方,特别比如江西南部、福建、广东等地区。
2、针对高物价问题,笔者指出高税收、高房价、级差地租、高劳动力价格、廉价商业模式的取消等因素都会造成高物价。
3、针对劳动力价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笔者指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价格处于负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越低的经济体,劳动力价格越低;而劳动生产率越高的经济体劳动力价格就会越高。因此发达国家一般劳动力价格比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则比较低。
4、针对消费层次问题,笔者将消费分为生存xìng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三个层次一般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以生存xìng消费为主,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以享受型消费为主,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是以奢侈型消费为主。
5、针对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与福利社会的关系,笔者指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并不反对和排斥福利社会,也不是福利社会的替代方案,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与福利社会模式可以互为补充。
6、、针对福利社会与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区别,笔者指出福利社会相当于将一样东西送给你,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则是打五折后卖给你,因此“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不存在施舍的问题,也就从根本上不存在“养懒汉”的嫌疑。
7、对于住房保障问题,笔者指出住房是最大的民生,笔者主张以居住面积来划分政府与市场。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大风险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十大风险,如下:
1、能否保住贸易顺差的局面
当一个国家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个经济体离崩溃也就为时不远了,当年亚洲四小虎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年亚洲四小虎在对外贸易上存在逆差;阿根廷经济出现问题,也是因为贸易逆差;美国经济出现问题还是与贸易逆差有关系,中国现在确实存在贸易顺差,而且外汇储备非常的丰富,好像长期xìng贸易逆差还是离中国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但这种可能不是没有,首先,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可能下降,其次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对海外资源需求的依赖度增大,第三,中国入世的红利已经享受殆尽,而中国出口市场不可能无限扩大下去,这三个方面同时作用,中国很可能出现贸易逆差,何况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已经不是很大。
2、消费型社会倾向
目前舆论界出现了一股将中国建设成“消费型国家”的倾向,而经济增长最终要靠产能的扩大,而产能的扩大归根结底是靠投资的增长,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靠走高消费的道路保持经济增长的。
美国的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都是过度消费造成的,人们喜欢将美国看作消费型国家的成功案例,而将日本看作向消费型国家转型的成功案例,但事实上是美国他们并没有成功,在美国中产阶级负债累累,不少的家庭已经破产,而穷人用高利贷的方式购买了住房,但是由于房价泡沫的破灭,导致房子被银行收回,自己无家可归;在日本中产阶级社会解体,国家债务缠身,难度这就是我们所期待出现的社会现象的吗?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倒退
一百五十年前,当时大英帝国还称霸于世界贸易体系的时候,中国无意中成了当时世界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在西方太畅销了,这时英国人开始想一些歪点子,那就是进行鸦片贸易,而等中国开始禁止鸦片贸易的时候,战争也就开始了。现在这样情况又出现了,现在是美国掌握着世界贸易的秩序,在现在的贸易秩序中,中国再一次成为了最大的受益国,或是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的最大受益国,上次以鸦片战争收场,这次如何收场,还不知道,上次西方用坚船利pào来对付我们,这次是如何来对付我们,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做好准备。
4、城镇化和生产要素价格改革
国企改革所造成的问题刚刚消化完毕,住房、教育、医疗三大改革造成的社会问题尚未找到解决良策,义务教育回归到了公益,二次医疗能否成功,结果有待观察,民众普遍受到高房价的煎熬。而中国的城镇化推进和市场要素价格改革已经拉开了大幕,这两样改革是中国目前最突出的风险,去年一个自来水价格改革就激起社会如此的反弹,这两样改革如果不能处理好的话,对普通民众来说仍然是一场浩劫。
5、国内资产泡沫化
资产泡沫化是中国最大的风险所在,现在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中国的股市泡沫最终以崩盘结束,中国股市的崩盘之所以没有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国现在炒股的人还非常的少,因此股市崩盘波及面也小。现在最危险的是房地产泡沫,中国房地产泡沫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日本,中国需要做的是引导房价合理回落,但无论如何,房地产对中国的危害已经形成,无论是让先前的买房者吃亏,还是后来的购房者接受高房价,中国总是会有一批人吃亏的。
6、外部金融攻击
近年来,中国一直将西方当成老师,可是老师欺负学生的情况,再次发生了,在中国的银行海外上市时,美国的投行拼命的贬值中国银行的价值,可他们自己却大幅购买我们的股票,结果中国损失巨大;华尔街将石油、铁矿石价格炒高后,骗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铁矿石用户,签下带有对赌xìng质的套期保值合同,结果中国又亏了1000多亿元;另外中国购买黑石的股票等都大亏,中国在与海外金融公司打jiāo道的时候,基本上是亏多赚少。当然现在中国尚未遇到像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的金融大劫掠,况且东南亚金融危机有了前车之鉴,国家金融大鳄如果想对中国进行金融攻击,可能不再是以前的形式。比如2008年引诱中国签订套期保值合同则是国际金融攻击的一个新形式,在这种新形式面前,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根本就派不上用场,总之中国必须提高警惕,既要防止国际金融大鳄采用旧的方式对中国进行金融攻击,更要预想到新的金融攻击形式,比如套期保值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