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只有在无法取得必要效果的时侯,才使用致命杀伤武器。如果印度十五年前就采取了这一政策的话,那么只会有很少的人丧生,至今骚乱也就可能完全平息了。如今,为了镇压骚乱就qiāng杀民众,如同不用麻yào就动手术切断人的一支胳臂或一条腿一样惨无人道。
让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平息暴乱或边境战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不是治安问题。不发达国家可分为适于使用摩托化部队和不适于使用摩托化部队两类。前者属于沙漠战和平原战,后者属于山地战和森林战。在沙漠和平原作战中,显然摩托化部队十有八九比非摩托化部队有利,在山地和森林地作战中,摩托化部队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其原因是大多数士兵在考虑山地战的问题时往往被忽略了水源的山顶所烦恼。
山顶确实具有战术价值,但是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后勤价值。你可以从山顶向外观察和进行shè击,但是你难以在山顶找到可供饮用的水,你也不能在山顶种庄稼。山顶的后勤基地在山谷,如果能切断山谷与山顶的联系,山顶上的那些人就会下到山谷来投降。到目前为止,呆在山谷并不是一项令人愉快的任务,因为山顶上的敌人可以有效地对他进行shè击,能防护山顶上敌人的shè击,山顶就会成为一个陷阱。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用防弹装甲来完成。山地战实际上是一个误称,它的正确名称是山谷战。
107. 山地战总的来说,山地战本身——即沿山坡向上攀登,与敌人在山坡上和山顶作战——显然是一种不适于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样式。但是,在山谷作战却居于另一种情况。就我所知,在印度的西北边境,坦克能通过其大多数的山谷和峡谷,其中还有许多山谷和峡谷能通过摩托车。因此,坦克能对许多座落在山谷和峡谷中的村庄实施攻击。
在我的《野战条令讲义(二)》第十四讲中,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坦克在峡谷和村庄作战中的战术,对此无需赘述。然而,我将对空军战术谈一点意见。
[注:见附录二。]到目前为止,飞机已证明它是山地战中最重要的侦察工具,但是也存在着一种绝然否定的意见,认为在山地战中飞机并没有这么大的作用。而且认为飞机使用高bào弹这种杀伤力大的武器是十分离奇的。要从子弹打不着的高空命中方圆一、二英亩的小村庄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这个村庄被击中了,也未必会有三四个或更多的男人,八九个fù女和孩子以及一些山羊被杀伤,因为,如果战争正在进行,大多数作战人员肯定不会呆在村里;相反,应该设法做到的是每一颗投下的zhà弹都落到村庄附近,“命中”村里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山羊,而不对他们中的任何人、畜造成永久xìng的伤害。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一种dú烟,它将引起牙齿持续几个小时的巨痛,如果使用了这种化学弹,而不是高bào弹,就会发生如下情况:宣战了,战士告别了妻子和孩子。他们爬上山坡,潜伏在那里,等待着敌军队伍的通过,但是,敌军没有出现,只有孤零零的一架轰zhà机装着半吨牙痛混合气飞过村庄的上空。飞机顶着风,在上风处投下yào剂。战士们饿了,回去吃晚饭,但是等待他们的不是咖喱羊ròu和果酱饼,而是一群哭哭啼啼的fù女和孩子对他的咒骂。这些话对他们士气的影响比子弹或zhàyào的作用更有效。经过六次这种“口头轰zhà”,战争结束了。三吨dú气和一点汽油,可能只值一百英镑,在几天内就完成了入侵者要花二百万英镑,用三个月往往也不能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采取这种人人都懂的方法呢?因为我们缺乏想象力,也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去正视公众舆论和敢于这样做。
灌木丛林战108. 在灌木丛林和森林国家中影响作战的条件与矮小树林地作战不同,在灌木丛林地作战,不宜使用摩托化部队,原因是树与树间隔小,树丛密,影响其行动。正如我已经谈到的,侦察坦克能在许多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要它们迅速穿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类作战行动中,它们要在轻步兵的密切协同下才能不减速地执行任务。
森林地作战可分两种类型:(1)在整个战区都由树林复覆的地区作战,如在俄国的北部地区;(2)在被一个森林带隔开的地区作战,如1864年格兰特指挥的弗吉尼亚战役;原野地区战斗或在被许多彼此不相连的林地割裂开的土地上作战,如1866年格尼希格雷茨战役,1914年的阿登战役等。
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避不开森林,轻步兵应该走在坦克前面,坦克跟在后面起支援作用。如果轻步兵受阻,坦克就应该运动到前面。一旦清除了障碍,它们又应该跟在后面执行支援任务。可参考《野战条令讲义(二)》第154-155页上的一些战斗队形图。
[注:见附录三。]在第二种情况下,森林地是可以避开的,这就是说,可以找到一条绕过森林地的路。如果确能找到这样一条路,通常是避开森林前进,用饥饿、轰zhà或施放dú气来削弱森林中的游击队,比清扫他们更为有利,清扫他们,往往是一个缓慢的作战行动。绝不要浪费时间,在战争中,时间比人的生命更宝贵。
109. 护卫队营地补给问题一直是不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部队通常担负守备任务而不是战斗任务。因此在行军路上和休息时保卫后勤部队、补给纵队等,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行军休息时,通常的办法是设立有防卫的营地,非战斗人员在中间,战斗人员在四周或组成预备队,随时作好准备出击突入警戒线之敌,使用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时,防御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是使用他们的方法更加简易。首先,补给车辆应围成一个圆圈或摆成一个方块形,车头朝里,以免遭弹丸shè击,非战斗人员就在这临时围成的防御阵地中间宿营。防御的外围应由装甲车分队组成,其间有侦察坦克巡逻,坦克预备队聚集在临时防御阵地内。
图二十一是这种临时防御阵地的非常简单的示例。补给车围成的阵地见a,它们由四个翼侧的棱堡b直接防卫。外围是圈d,是侦察坦克巡逻的地区,配有四个装甲车棱堡c.一般来说,在洼地构筑临时防御阵地是有利的,便于隐蔽,不至于被直接观察到。如果敌方有坦克,就应该寻找天然的障碍物;如果敌人有飞机,防空部队应该配置于c的位置上。
沙漠地战斗119. 一般原则在沙漠地作战,由于水和敌人的运动速度是两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摩托化部队显然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因为水可以用水罐装运,摩托车辆、装甲车和侦察坦克的运动速度,一般能超过骑兵。
[注:这已经证明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鉴于这两个有利条件,再配以飞机实施侦察,未来的沙漠地作战就会是十分简单的战斗行动。
我建议采取以下战术:在战术上需要簸箕和扫帚两类不同的部队。
[注:隆美尔将军在1942年5-6月的进攻行动就属这种类型,他的计划如下:(1)用他的左翼(簸箕)在盖扎拉攻击敌方的右翼,并逐渐迫敌后退。
(2)用他的右翼(扫帚)在比尔哈凯姆横扫对方的左翼,即切断英军与东部的联系,英军没法北逃,就由东向西把英军扫进了簸箕。]战术上的簸箕由摩托化轻步兵组成,两翼各配一组装甲车辆作为支援力量,扫帚包括两个由装甲车,侦察坦克和摩托化轻装步兵组成的纵队,分别配置在簸箕两侧便于前进和出击之处。请看图二十二。根据飞机侦察报告,敌人在a处,簸箕b立即行动,慢慢地向敌方前进。同时两把扫帚(c1和c2)在敌人翼侧视界以外向敌后方行进,并展开成半圆形队形;然后转为向心突击,将敌方扫向簸箕,如果敌人企图在b的翼侧实施突破,两个装甲车队d1和d2则封锁翼侧,或把敌人赶回包围圈。这些战术只是对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塞西亚人作战时所采用的战术的改进;我在《野战条令(二)》中已有论述。
[注:见附录四。]
[第十五讲]第十一章 海运、陆运和空运由于《野战条令(二)》最后三章讲的都是常规程序,我也就简要地谈谈这些问题。这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问题太重要了,它们本身就完全可以形成专卷。在这一章里,首先要指出的是,最近三十年来,部队运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三十年来出现了人们过去还不知道的空中力量,而且体现在这一代人的整个文明由于摩托车辆的发展而改变了。这一变化很大,以至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其发展,对它还不甚理解。而正是由于知识不足,在如日内瓦裁军谈判那样的会议上,围绕新式武器的问题进行无休止的辩论。主张废除坦克和作战飞机,就是意味着用农业拖拉机、汽车和民用飞机来替代它们。福特森拖拉机能够在几天之内改装成一般的坦克,卡车能够改装成一般装甲车,民用飞机能够改装成一般轰zhà机。而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只是相对的。只要坦克、装甲车和作战飞机存在,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就存在。但是,废除了这些新式武器,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也就随之消失,就会立即转为讲求实效。事实上,所有这些毫无希望的建议,不是那些无诚意的人,就是那些不懂得有史以来和平工具总是转化为战争武器的人提出来的。正象钩刀是中世纪的钩具之父、猎用弓是大弓之父、猎qiāng是军用qiāng之父一样,民用飞机是轰zhà机之父,游览车是装甲车之父,农业拖拉机是坦克之父。如果不给我们“儿子”,那就用“父亲”作战,其唯一的区别在于战争也将是老式的而不是新式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拥有海上、陆上和空中的机械化运输工具。只要能用,不仅战士能用,而且平民也能用,我们就要继续保持这种运输能力。
海运,在过去五十年中基本上变化不大。宣战之后,并不需要有专门船只去运送军队。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但有一个例外,如果用两栖坦克实施快速登陆,坦克应装载在专门建造的坦克运输舰上。这种坦克运输舰是在与大型蒸汽捕鲸船多少有些相似的生产线上建造的。
[注:现在已建造专用登陆舰运载非两栖坦克,并使坦克能在滩头登陆。它们与这里所讲的坦克运输舰毫无相似之处。登陆的核心问题在于使它们能够浮渡。]坦克将依靠自己的动力驶进和驶出船舱,不必象鲸鱼似的要拽进和拽出。坦克运输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机动的坦克库。
对于大型坦克,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开上和开出船的甲板。一旦上了甲板,这些大型坦克就是最容易处理的货物,因为它们可以自己进舱,卸载时又可以自己出舱。
陆运现在可分为三大类——即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越野运输。公路一般分配给摩托化行军纵队,必要时机械化部队同它们平行机动。因此,摩托化行军纵队的编制单位应该同卡车的情况结合起来考虑。我的意思是:一个小单位,例如排,不应该人数不定,也不能依据战术定人数,而应该根据后勤条件定人数——即其人数应该反映一辆卡车的装载量。如果一辆卡车载二十人,那么该排的兵力就应该是二十人。这样编组的单位比较易于运送,进一步说,这样运送能保持完整的建制。
坦克实施铁路运送同实施船运一样方便。比较重的坦克需要用专门建造的货车来输送。它们可以装在货车上输送,也可以装在两个轮式车架上输送。为了把它们装上火车,需要由钢衍或枕木构造的坚固的火车搭载跳板。一个训练有素的坦克连队应该能够在五至十分钟内把十六辆坦克装上火车。
用履带车实施越野输送的问题,我已经简单谈过。我认为它们日益重要。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未来的履带车应该能够牵引一百吨以上,平均时速八英里或大约十二小时行驶一百英里。在这里,不需要我再谈仓库和护运队的问题了,因为我已经充分谈过了。
最后,谈谈空运。我们认为空运日益重要。几年以前,几百人由飞机撤离喀布尔的情景确实令人谅讶,并且预示了大规模军事空运的可能xìng。
[注:这种可能xìng已被充分证实,例如空中入侵挪威、克里特等等。]在未来,大量的士兵、成箱的补给品、甚至侦察坦克将从一地空运到另一地;在不发达国家,飞机将作为后送伤员的常用工具,这样的设想并不过分。最固执的人道主义者也不会反对拥有一百张床位的空中医院。但是,如果不能使用战斗机,那么飞行医院却没有多大困难就能改装成三十吨的轰zhà机。战争是一件奇妙的事,而解决和平的问题似乎是一件更加奇妙的事。
[第十五讲]第十二章 命令、指示、报告和电函我不止一次地指出过,命令、指示、报告和电函应该抛弃官腔,反映战争的实际情况要直截了当。作战命令的目的在于传递不能用声音直接传递的情况。它可以就是一个“走”或“停”字,也可以是长篇大论。两种情况,都没有必要把它变成一种绝对不可能改变的格式,不能认为作战命令不以“情况”……、“意图”……等等作开头就几乎是亵渎神明的。
所有的命令都应该尽可能简明,而不是尽可能格式化。命令应该以对可能xìng和可行xìng的深刻分析为基础。我说过,这种分析一般会导致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因此,一份命令不应该只适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