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装甲战 > 第 6 章
    数量上仅为1914年我们远征军的五分之一,但其实力却超过其兵力规模,尤其是在敌人依靠征召大量兵员而不是依靠改进武器装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注:下面列举一个假设xìng的例子:如果1940年5月戈特勋爵率领四万五千人的机械化部队(即三个装甲师),那么他就不会比当时他率领三十万人的非机械化部队处境更好吗?如果他当时率领九万名机械化部队,我认为就有可能击败德军。六个装甲师需要约两千辆坦克,约需耗资四千万磅,或相当于三天战争的费用。]现在谈谈上述两个问题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建立一支大规模的军队?我们也许需要这样一支军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届英国政府不会在平时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如果我们需要这样一支军队,那么只有在战争bào发后才能组建。鉴于平时我们必项保持一支小型军队,我们应尽一切力量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这支军队要具备什么力量呢?首先它要有快速机动能力,象救火机那样在火灾未发生之前就能迅速予以扑灭。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的优点就在于,以节省时间来缩短空间,换言之,我们运动的速度越快,我们所要防御的地区范围就越小。在战略上,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正如战争历史一再表明的,只在短时间内停留在一个地点的部队,要比长时间(二十四小时以上)停留在同一个地点、兵力比之大九倍的部队对战争的作用更大。如果你能比敌人的机动速度快四倍,那么,敌部队须用六十分钟才能行完的路程,己方部队需用十二分钟,也就是说,敌部队行一英里等于己方部队行不到四分之一英里。

    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我们也会面临大部分大陆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发现,机械化战争的需要与征兵的制度发生矛盾。这一点在我的第一讲中已谈到。其结果可能是,组建职业军队的国家在改革方面要比推行征兵制的国家快。最终必然出现这种情况不仅大部分步兵部队完全过时,而且与机械化部队作战它们将不起作用。

    [注:这里的步兵部队不是指反坦克步兵部队而是一般的步兵部队。]当步兵部队变成机械化部队时,这对国家战略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部队实现机械化经费开支大,不仅陆军部队规模要缩小,而且政府用于空军和海军部队的经费也会减少。这样,国家现有的军事力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注:这就要有一定条件,因为1939年德国采用的财经体制是以劳动力而不是以通常的财务开支为基础的。所以直接有关的因素是劳动者,而不是经费开支。它主要考虑的是人力而不是资金。] 19. 战略侦察搜索的机动手段和攻击的机动手段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下一次战争中,将互相影响。例如,除非用飞机能立即发现目标,不然冒险用飞机去搜索目标是没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战略作战行动中,更是如此。飞机的航行和地面部队的运动是不一致的,因为两者的运动速度是不相同的。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快地面部队运动速度的理由,地面部队运动速度加快了,战争初期的作战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注:把明显的变化改成“革命xìng变化”更为正确。有关的战例是:德国进攻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在非机械化战争时期,通常的作战计划是,战争一bào发就立即出动大量独立行动的侦察部队,主要目的是保障尔后开进的步兵部队能自由实施机动。由于独立行动的侦察部队须得到后勤保障,因此,除非有充足的补给线(过去是道路,现在是铁路),不然侦察部队向前方运动是没有作用的。因此必须从补给的条件来考虑战略。当战区只有一条铁路时,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那样,战略就不那么复杂。

    战略上的这种简单情况将逐渐消失,因为战略虽仍以补给为基础,但受补给的制约已不那么直接。虽然步兵的补给半径非常有限,它行走几英里后就必须得到补给和休息,但飞机一次能连续航行几百英里,坦克一次能连续行驶几十英里。这就增强了实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此外机械化车辆能装载备用补给品,如配有履带,就可不依赖道路,使战略有更大的灵活机动xìng。应强调的是,掌握情报,而不是补给条件,因为不能确切掌握敌情,战术机动会相应受到阻碍。

    用飞机侦察敌情肯定会导致空战,但我认为,除非双方空中力量相当,或具有某种不为对方知道的技术优势,不然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直接进行这种空战。更可能的是,在某些方向上造成对对方严重威胁,以掩护其他方向上的战略侦察。这种行动需要的是高速度的飞机而不是飞机的数量。我认为,除情况特别有利外,航空兵本身不会冒战斗(不是指小规模和一般xìng战斗)的危险,只有在地面发生决定xìng作战后才投入战斗。

    [注: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历史上曾发生过。1940年5月,英国皇家空军曾避免战斗,并不是因为它不能实施进攻,而是考虑到地面作战情况。德国空军只是在法军崩溃后,才开始攻击英国诸岛。战争指向俄国时,此种攻击再次被放弃。]瓦解敌人的斗志,这是压倒一切的决定xìng打击。将来为了达此目的,肯定会同时在地面和空中进行这种打击。

    [注:这意味着,空中和地面部队要协同作战,直至取得地面作战的胜利。]如果我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战争一开始,空军力量的优势不在于采取决定xìng的战斗行动,而是实施侦察,因为取得掌握情报的优势,就能获取主动权,而只有掌握了这种主动权,才能确定作战行动的计划。

    [注:正如战争所表明的,这种作战行动是轰zhà敌人的机场。]在空中侦察进行过程中,地面机械化部队很可能分散部署在广阔的地区,而不是集中部署,因为具有摩托化、机械化车辆的小型分散的部队,比密集配置的战斗车辆更便于机动、也易于集中。为了保障分散部署的战斗车辆的安全,有必要在前沿整个正面部署摩托车辆分队、反坦克分队和飞机编队,以形成屏障。这种兵力部署的目的是:(1)配合航空兵与战略侦察,发现敌人的开进运动;(2)占领具有重要战略、战术意义的阵地;(3)迟滞敌人的前进。

    在此屏障(应与前方取得密切协同)后方纵深,地面部队将在宽大正面上向前推进,直至形成一定的战斗队形,以便根据命令能在规定方向上迅速集中。兵力部署就绪后,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机动能力。

    [注:这方面的一个战例是,1939年的德波战役。] 20. 关于海外作战的几个问题近些年来,向海外远征已日益困难。今天远征军基本上已不能对付装备良好的敌部队,因为敌人可在几小时内通知其舰队用摩托化工具集中大量部队,保卫其受威胁的岸上地区。由于现代部队不能向敌漫长广阔的海岸登陆,所以受威胁的岸上地区是很少的。事实上,现在的部队机构庞杂,补给纵队、医院和服务机构,确实是象一个流动城市。带着这么多包袱,部队能在没有良好港口的海岸登陆,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在此情况下,要有效地实施突然登陆,不仅是困难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能达成突然xìng,登陆大抵就成为一种自杀的行动。

    [注: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至少由1942年8月迪耶普登陆突击战所证实。圣纳泽尔突击战虽规模较小,但达成了突然xìng。日本的登陆进攻,除新加坡岛登陆战外,属于不同范畴,它是对不设防海岸和道路条件差的国家实施登陆的。]部队机械化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和简便易行的手段。第一辆坦克的发明是为了在两道堑壕之间建立一个坦克机qiāngshè击地带,坦克作为机动的堑壕,它在高于固定堑壕的地面上机动。登陆作战的问题与此相同。实施登陆时,需扩大舰只对水域至海岛(或敌阵地)这片空间的掩护范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相同的,至少是类似的。自行两栖登陆坦克不是从任何一种舰船上下水,而是从坦克运输舰上驶入水中,就如同飞机从航空母舰起飞那样。1917年12月提出了研制两栖坦克的设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艘实验xìng的水陆两用坦克,直到去年(1931年)才制造了真正的自行两栖坦克。虽然其装甲较轻,但制造水上坦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再是一种设想,而是事实。我认为没有理由认为,将来大部分陆军坦克不能依靠自身动力渡越江河和宽大的海上堑壕。

    有了可从坦克运输舰下水的两栖坦克,就有可能达成登陆突然xìng,可以克服对舰到岸的间隙区掩护的困难,就可在任何一般的海岸有效地登陆,并可同时在几个地点登陆。登陆时也就不需要航空兵的掩护,补给困难也会减少。除非敌人也用两栖坦克对付登陆部队的两栖坦克,不然,可采取合围战术攻击敌港口的后方,迫使敌投降,从而为主力部队夺取登陆场并攻占敌后勤基地。

    除了上述的登陆作战外,两栖坦克还可有效地用于海岸登陆袭击和强渡江河。今天英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处于欧洲大陆飞机的航程以内。在下一次欧洲战争中,用于轰zhà英国的大部分飞机将以其海岸机场或海岸附近机场为基地,而海岸也将是敌潜艇基地的所在地。如果这些机场和基地遭到坦克部队的袭击,那么敌方显然要实行对坦克防御,这样就会从其主力地面部队中抽调兵力。

    两栖坦克不需要架桥就能渡河,这是非常明显的优点,无需强调说明。这种坦克不只是一种重要的障碍物,而且可用于组成巡逻线,因为一辆两栖坦克能往返行驶,不仅能破坏敌架桥,而且能在水上攻击敌方两栖坦克,如同在美国内战中,pào艇在密西西比河互相攻击那样。

    总之,两栖坦克的用途非常大,尤其对我们岛国来说,更是如此。毫无疑问,这种坦克不久就会被人们充分认识,它将成为我军战时武器装备的组成部分。

    [第四讲]第四章 作战21. 概述战略的目的是以武力而不是以文字来维护一种政治主张。这通常以作战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不是摧毁物质力量,而是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必须消灭敌人的这一观点,只是在它能导致有益的和平状态时才是合理的。这样如果敌人是不文明的野蛮人,它遭屠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人类是有益的,如果它是有文化的民族,对世界有作用,那么它遭屠杀,即使这是不可避免的,也应看成是不幸之事,如果它遭屠杀是可以避免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罪恶。

    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一个普通原则。在上次战争中,这种作战目标不仅使德国及其盟国遭到失败,而且也毁坏了战争目的本身,因为歼灭敌人的行动会严重扰乱民众的精神和思想,以致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种和平也受到了破坏。

    作战的最终目标是歼灭敌人这种有害的信条,在理论上否定了战争的真正目的,即建立更加美好的和平生活。这种理论之所以盛行,是因为人们不深入思考问题。当然,象动物那样简单反应,比象哲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要轻松得多。这种理论认为步兵的进攻力量弱,强调使用大量的步兵,因为在军事史上兵力多的军队,是战争中最有破坏力的手段。

    要实现战争的真正目的,就必须终止使用破坏xìng手段,这就是说,战争必须逐步地由武力争斗发展到智谋与士气斗争的阶段,换言之,指挥艺术必须基本上代替暴力,用瓦解士气或精神上的打击,代替武力争斗或ròu体的攻击。

    [注:阿道夫。希特勒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理论,见赫曼。劳舍宁著《希特勒的演说》第15-21页。]由于步兵部队运动速度慢,需不断休息和取得给养,因此要求改革作战方法,发挥指挥才能。事实上,步兵部队不能适应激烈紧张的运动(这是指挥艺术的核心),于是只好以一种消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结果强调后勤补给,忽视了发挥指挥才能。

    为了重新强调发挥指挥才能,就需改变部队的编制装备,并基本上以打击士气(即实施出敌意外的突击)代替破坏xìng攻击,部队必须高度机动化,并须尽可能小型化。因为部队小型化,其后勤补给组织就可缩减;一般来说,后勤补给组织缩减了,其机动xìng就会加强,就易于防护,其安全保障的困难和弱点也可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具有一支编配均衡、机动灵活的小型军队,一支能适应激烈紧张运动且不经常在固定的jiāo通线上活动的军队,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就可得到高度发挥,就能运用智谋指挥作战,而不只是把作战当成一种流血的行动。在这一方面,部队摩托化和机械化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可使我们通过改变组织编制,重新发挥指挥才能。较重要的改变有以下几个方面:(1)装甲:我曾指出,子弹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许多困难的基本原因。子弹阻挡步兵逼近敌人,迫使pào兵远离步兵阵地前沿,并使骑兵丧失突击力。装甲则可顶住子弹,进攻中,坦克能代替步兵,因为它能顶住步兵的防御火力。步兵难以攻击坦克,但如步兵没有充足的武器,缺乏坦克难以对付的防御工事,那么坦克能在任何适于机械化部队机动的地点攻击步兵。这就是说,当与坦克遭遇时,步兵就失去了机动xìng,就不再是野战部队,而应作为固守堡垒的部队。

    虽然装甲能抵抗子弹,但可被pào弹击毁。这不是说装甲失去作用,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