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你甚至应该知道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有幽默感的人显示他更大的韧xìng。”生活中有了幽默,才更有味道。王蒙先生也说:“幽默是一种酸、甜、苦、咸、辣混合的味道。它的味道似乎没有痛苦和狂欢强烈。但应该比痛苦和狂欢还耐嚼。”
有一名大学毕业生,他的幽默萌发于他的创意思想。
他冲进一家报馆里问:“你们需要一位好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印刷小工如何?”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职位都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这位大学生从公事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幽默是一种修养,是人品的修养。在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不对付的人时,不妨笑一笑,或来点幽默,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不要自寻烦恼,自我折磨。
更进一步地说,幽默是一种艺术,是运用你的幽默感来增进人际关系,深化对自己的了解和真诚地评价他人的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使我们和他人相处时不致紧张,它可化解冰霜,使我们获得益友。
第25节:xìng格决胜千里(12)
在你未来的为人处世中,你应当牢牢记住刘墉先生的这句话:“在未来的岁月,你会发现有许多情况,你不能直接回答,却能用幽默来化解。你也会发现在宴会的场合,适度的幽默以及对别人幽默的恰当反应,比什么都重要。”
◇糊涂处世,精明为人
伴郎伴娘长得再漂亮,也不能代替新人入洞房。
当撒旦头上有了光环,你还能不下地狱吗?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土地神,每个工程后面,也常有不同的“保护神”。
你能“一神独大”,不“雨露均沾”吗?
《赔钱也干》
近年来,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像传单一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像章来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趣;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也更多了一层思考。
所谓糊涂糊涂,就在于眼糊涂、耳糊涂、嘴糊涂。只要无碍大局,于公于私都有利,就不妨顺势而为,抓大放小。糊涂之中,体味做人之道。《尚书?伊训》中有言:“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做人、择友、做事,不一定非要完美无缺,事事算尽。
“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来历,据说是郑板桥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来看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一茅屋之中,屋主是一位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在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在砚台背部题字。板桥认为这位老人想必大有来历,便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还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就请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第26节:xìng格决胜千里(13)
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又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最后一句款跋,算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最精准的解释了,也是他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
难得糊涂不糊涂
其实钟爱这句名言的人,大多是并不糊涂的人。试想,没有文化的村夫市井世事不明,可以说是糊涂,可他并不去说什么“难得糊涂不糊涂”,也不为自己的糊涂或悲哀或欢喜,糊里糊涂地就这么过着,挺好。就是那些并不糊涂的人,总盼望着自己“糊涂”,那是因为他们太清醒了,这才盼望能“糊涂”一点。
这并不是我们否定“聪明”的价值,也不是把聪明和糊涂对立起来。只是,人世间努力使自己变得聪明的人很多,但人生在世,在智力上达到“聪明”的状态却很难。有些人虽然并不聪明,但却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却很少。
思维能力,是上苍惟一赋予人类的宝贵能力,是对人类的厚爱,不用它可惜。越是读书多的人越是爱想问题。可是这思维能力往往越用越害怕,问题越想越多,想想又不得究其究竟,只觉得寒气逼人,高处不胜寒。
人要是达到了绝顶聪明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则更难。因为一个人对于人生事理了解透彻的话,这个人就会看到人xìng中的很多缺点和弱点。过于明查的人就会因此而在为人处世上处处挑剔,难以容人。而对于不正直的人来说,他可能会因此利用人xìng的弱点为自己谋取私利,败坏社会纲纪法度。
因此,从过于明察苛求的聪明,转入宽以待人的“糊涂”则更难。于是眼睛一闭,又盼望“糊涂”了。这大约就是“难得糊涂”流传久远的原因吧。
装糊涂又何妨
很多事情,能睁一只眼,就别睁两只眼。睁着的那只眼,统观全局,盯着那些对你好的人,也盯那些对你不好的人,不要算计别人,也不要被别人暗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须从公心出发,放一着让人,退一步行动。
第27节:xìng格决胜千里(14)
闭着的那只眼,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把别人往死里逼,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以后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但“做人要糊涂”也不是真糊涂,只是装糊涂。万一你糊涂的那个对象,是个良心狗肺的小人,不懂得知恩图报,还以为你老实人好欺负,都骑到你头上了,你还糊涂,就不对了。糊涂也要有个底线,有个标准,对自己不能糊涂,对别人更不能糊涂得过了火
因为有些事情是有确定答案的,是原则的,不可改变的,那又岂能糊涂?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放弃做人的基本准则,岂能糊涂?对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岂能糊涂?哪些事是违法的那些事是合法的,岂能糊涂?别人的东西、公家的钱款该不该拿,岂能糊涂?说到底,在带有根本xìng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糊涂不得!
邓小平先生可谓是“难得糊涂”的楷模。在与撒切尔夫人谈判时,他什么都可以让步,什么都可以“糊涂”,惟有进驻中国军队、悬挂中国国旗、应用中国法律这三点不可动摇,一点也不含糊。
由是观之,“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是一种很科学、很智慧、很艺术的处人处世之道,掌握起来真不容易,这才是“糊涂”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它还是一种资格和智慧,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
刘墉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习惯时说过,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怕别人不知道你的水平高,总喜欢掉书袋。但是真正觉得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同时他在绘画当中也得到了一点,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有时候不必要太过雕琢,否则反而很难陈述自己的第一印象。
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谈笑间淡泊名利和恩怨,把苦、难、疼、伤深埋在心中,在夜深人静远离人群的海边对天仰笑……
既然难得糊涂,我们不妨偶尔也来点儿小涂糊。一律糊涂,不可取;每事糊涂,要不得;该糊涂时则糊涂,能糊涂就糊涂;不该糊涂,则旗帜鲜明,执着坚持。这也许才是板桥先生“难得糊涂”的要领吧。正因为很难完全把握好这些分寸,所以才会“难得”,我们做人水平的高低则恰恰藏在这里。
第28节:快乐心情才能jiāo好人(1)
◎快乐心情才能jiāo好人
好比过去擦身而过的陌生邻居,从你认识他的那一天开始,就可以彼此打招呼了。这才是快乐的学习,也才是活的知识啊!
《院子里的万灵丹》
在两千多年前,所罗门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yào,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西方也流传着“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因此,人们常把“祝你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拥有快乐生活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诚的期盼,人们也想方设法费尽心思去追求快乐、营造快乐。可是,许多人却找不到快乐的踪影。快乐在哪里呢?
快乐,是人的思想处于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悲观者的眼里,快乐是有条件、有法码的,这个条件和法码就是金钱、权力、地位及其他外在因素。悲观者常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自己能拥有这些东西,快乐就会不请自来。相反,乐观的人则常常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且人缘极佳。
在《论快乐》一文中,文学大师钱钟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乐,并非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看,菜合你的口味,而是因为你的心里没有障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ròu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地好,吃起来只是泥土的滋味。
可见,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由客体决定,所以,要想得到快乐,我们必须要培养一种乐观的生活习惯,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不要让外在环境和他人来决定和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29节:快乐心情才能jiāo好人(2)
一个人心情的好坏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调整培养的。肖伯纳说过,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的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
要想让快乐与自己相伴,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头脑中一些消极思维方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这样,烦恼、忧伤和不满就会烟消云散。当然,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它必须以坚强的意志作后盾。
快乐是有条件的
张小娴在《幻想中的寻宝地图》中幽默地说:“有没有不劳而获的快乐?”我想应该是有的,但我还没有获得这种快乐。
杜甫观察到“水深鱼极乐”,这大概是指快乐需要有个适合生存的空间。鱼是喜欢深水的,若在浅水中会徒添不安全感,也像人处于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一样,没有多少机会“极乐”。所以陆游说“太平有象人人乐”。快乐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地方旮旮旯旯都在打仗,那么那里什么人也快乐不了。
刘墉先生在《快乐是什么》一文中认为:“快乐的条件,非但不是无忧无虑,而且可能是有忧有虑!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得付出。快乐也就是积极的生活!”
一般说来,yù望与快乐是抵触的,yù望破坏“平衡”,故而古人提倡“制yù”,否则,容易“自毁”。晋代傅玄的《傅子?曲制篇》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yù;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唐代人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乐不可极,极乐成哀;yù不可纵,纵yù成灾。”宋代人林逋《省心录》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一清代文人也这么认为并解释说:“心之所yù为愿,愿而曰情,xìng之所发,其愿为更切也。”
诚然,快乐也不可没有物质基础,但快乐与穷富无关。事实上,快乐是不受金钱权势的左右,也不被他人控制,不快乐往往是人自寻烦恼。快乐不快乐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快乐的人不论在什么地方,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会生活得很快乐。因为快乐的人有个习惯,那就是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发生的一切。
第30节:快乐心情才能jiāo好人(3)
在西方近十年的制裁下,多哥是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经济萧条,就连吃皇粮的政府公务员有时也数月不见工资。然而,多哥大多数穷苦百姓“天生不知穷滋味”,日子过得很快乐。
唤回你心底的快乐
中国人总喜欢讲“知足常乐”,知足是一种一厢情愿,只要“情愿”,就会快乐。历史上有个周瑜打黄盖的故事,被打的情愿,皮ròu很痛,心里却快乐着。生命中有有悲伤,才会感受到伤后的快乐,这就是完整的人生,如果我们仅仅把忧伤保持在记忆里,人就会活得很累很苦。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艾乐默?盖茨教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