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 第 128 章
    对此赞不绝口,认为:“这是英明的、正确的、具有远见的伟大行

    动”,“表现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大诚意”,“这一招使得漂亮之

    极,滞洒之极。”总之,中国完全掌握了中印边境斗争的主动权。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从和平解决中印边界

    问题的愿望出发,将军事和政治、外jiāo斗争紧密结合,先政治,后军事,先

    礼而后兵,根据政治、外jiāo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上的打、停、进、撤,政

    治、外jiāo斗争又配合军事斗争:军事上的胜利为政治、外jiāo斗争创造了有利

    条件,军事斗争搞得越好,政治、外jiāo斗争就越出色越活跃。因此,才演出

    了这场政治军事仗中的有打始有停,有进始有撤,有战缴而有jiāo还,有俘虏

    而有释放的中外战争史上纵横捭阖、有声有色的活剧。中国边防部队打、停、

    进、撤环环紧扣,极为灵活自如,完全打乱了印军的部署,迫使印度政府虽

    不愿停火,又不好反对停火;虽不愿和谈,又不好再打;既不能讲胜利,又

    不敢言失败;既挨了打,又输了理,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有些外国朋友评

    论说:“中国在这一斗争中,完美地使用了各种斗争方式,包括军事的、政

    治的和外jiāo的,其相互配合之密切,斗争策略之灵活,达到了最高水平。”

    二.打狠打痛入侵印军,实现自卫反击作战的战略目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一次局部反侵略战争,中国是被迫进行自卫反

    击作战的。反击印度侵略的目的,仍然是恢复和发展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

    谊,为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创造条件,使印度政府回到和平谈判的道路上

    来。这就是中国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战略目的。战前,中国的照会、声明、

    谈判、劝告、一切忍让克制,均被印军视为软弱可欺。既然先礼后兵,后发

    制人,就要打狠打痛入侵印军,只有成建制地、大量地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

    才能教训入侵者,迅速迫使它坐到谈判桌上来。因此,打狠打痛入侵印军,

    既是对自卫反击作战的要求,也是政治、外jiāo斗争的需要。

    为尽快达到预期的战略目的,这次自卫反击作战,务求在较短时间内结

    束战役战斗。做到出其不意,突然发起反击,使印军措手不及。在反蚕食斗

    争阶段,中国边防部队的军事斗争重点在西线,而反击作战则出其不意地将

    主要作战方向选择在东线。在第二阶段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迅速转移与集

    结兵力,形成对印军的包围,达成了战役、战斗的突然xìng。在两个阶段作战

    中,中国边防部队充分利用山谷、密林、浓雾、夜暗、风雪、严寒等自然条

    件、实施开进、集结,严格控制无线电通信,组织无线电佯动,注意封锁消

    息,避免暴露烟火,制造假象造成印军的错觉和不意,严密隐蔽自己的企图,

    迅速完成作战准备,采用印军意想不到的战法,为打狠打痛入侵印军创造了

    一定的条件。

    集中优势兵力是打狠打痛入侵印军的物质基础。由于中印边境作战地区

    地形复杂、道路状况差,加上严重的高山反应等,均影响部队的集结,机动,

    特别是横向机动十分困难。加之道路少、山脊窄,部队的展开、收拢和指挥、

    协同均很不便,更不能投入较多的兵力。因此,必须将传统的集中优势兵力

    打歼灭战的作战原则与中印边境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创造xìng地加以运用,即

    根据入侵印军在重点地区重点据守的布势,相对地对印军人侵的重点地区集

    中优势兵力,才能达成打狠打痛的目的。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侵占的领土面

    积大,兵力多,并且是力求巩固确保的地方。边防部队选择东段作为主要反

    击方向,就可投入较多的兵力。对于印军重点据守的阵地,边防部队采取多

    路配置,隐蔽机动,克服险隘沟谷带来的困难,形成几路向心突击的部署;

    或采取先分割再一块一块歼灭的战法,形成绝对优势兵力;同时,在次要方

    向以一定兵力牵制之。在组织战斗中,各级都建立较强的预备队,并均靠前

    配置,保持较强的进攻后劲;或逐次转移兵力,在每一个作战方向上或每一

    次战斗中形成对印军的相对优势。这样,边防部队的优势兵力可施展得开,

    使得上劲,使印军处处难以招架,利于打狠打痛。比如,在克节朗地区,边

    防部队集中3 倍于印军的兵力;在瓦弄方向集中两倍半于印军的兵力;在西

    山口邦迪拉地区集中两倍于印军的兵力。在西段拔点作战中,中国边防部

    队更是采用逐次转移兵力的战法,使每次战斗都集中3 倍或4 倍甚至更多的

    兵力,从而保证迅速地歼灭了印军。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战役发展

    顺利,印军遭到打击已陷入混乱,或边防部队占领了有利地形,印军兵力展

    不开,或袭击立足未稳的印军等,则要敢于以少胜多,不失战机。在战斗中,

    边防部队发扬独立作战、孤胆顽强的精神,曾创造了两个连攻歼印军两个营

    获胜,5 个排在遭遇中打垮印军一个营,7 个人袭歼立足未稳的印军一个排等

    模范战例。对于溃逃的印军,边防部队则不依仗兵力的优势,充分利用伏击、

    奇袭、偷袭和夜袭等,敢于孤胆作战,英勇机智地几个人也敢于歼灭印军一

    小股。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作战中,边防部队36 人截击逃跑的印军一个

    营,歼其241 人,就是突出的一例。

    在中印边境地区实施自卫反击作战,战场空间的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战场条件的影响,以及受到政治、外jiāo斗争的制约,中国边防部队不能

    越出国界打击入侵印军,只能根据战场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大胆穿chā迂

    回包围,分割歼灭,侧后突击。实践证明,这是达成打狠打痛入侵印军的有

    效环节。

    大胆实施穿chā迂回包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不在于击溃入侵印军,

    而在于大量地、迅速地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有力地配

    合政治、外jiāo斗争。但是,中印边境战场正面宽,纵深浅,印军后方jiāo通比

    较方便,尤其是西段的入侵印军据点有的紧靠边界线,在情况一旦对其不利

    或可能被歼时,便很快分散逃遁,而边防部队又难于在追击中将其消灭,更

    不能越境追歼。根据这一特点,只有实施大胆迂回包围,切断印军退路,才

    能实现打狠打痛的要求。实施迂回包围,虽然难度较大,如部队机动不易,

    协同不便,补给困难等。但是也有有利条件,在西线,印军的许多入侵据点,

    只能依靠个别峡谷或山间小路与其后方往来,边防部队只要在某些险要地段

    布置必要的兵力,即可完全控制印军通往后方的道路,置其于死地;印军临

    时机动兵力不易,难以调集兵力反扑等。在东线,山高、谷深、林密、雾大,

    作战分队或部队都可以隐蔽运动;印军通往后方的道路少,利于封锁;险要

    地形多,边防部队chā进后容易站稳。边防部队实施穿chā迂回包围时,慎重选

    择迂回路线,尽可能避开印军,同时顾及到便于部队运动,出其不意地达成

    迂回;对迂回路线上的敌情和自然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尽可能事先组织潜入

    侦察,务求摸清摸准;严密组织开进,周密组织各路部队之间的协同动作;

    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精确计算时间,

    给予特殊的装备,一定的保障;偶遇小股印军,摆脱其纠缠,按时进至指定

    位置等,迅速穿chā迂回包围。实战证明,印军最怕抄后路。中国边防部队从

    正面反击,印军尚能凭借有利地形,节节顽抗。边防部队实施穿chā迂回包围,

    出击侧后,则能迫其动摇,甚至全线瓦解。同时,印军在情况不利时撤逃很

    快,边防部队迅速穿chā迂回包围,切断印军的退路,创造了打狠打痛印军的

    条件。在自卫反击作战中,边防部队以主力向敌侧后实施穿chā迂回包围,切

    断印军退路,对印军形成合围或基本形成合围之后,再在正面配合下,发起

    攻击。即使因地形、道路的限制,不能以主力实施穿chā迂回,也以一部分兵

    力或是精干有力的分队迂回侧后,切断印军退路,配合主力攻击。在西山口

    邦迪拉地区,边防部队主力向印军侧后多路的穿chā迂回包围,动摇了印军的

    防御,使印军在仓皇撤逃中被截为数段,分别就歼。特别是第十一师的两个

    团行军7 昼夜,深入敌后180 公里,实施远距离、大纵深的战役迂回,使印

    军防不胜防,全线溃败,这对作战胜利起到了关键xìng的作用。西线参战部队

    在攻歼阿里地区“阿印8、9 号”入侵据点时,虽然据点都紧靠边境,便于印

    军撤逃,但由于边防部队采取包围迂回战术,达成合围,断其退路,然后从

    其侧后突击,使其无一漏网。但也有个别部队,由于忽视了采取穿chā迂回包

    围的战术,或虽有穿chā迂回包围的部署,但措施不力,或为某些现象所迷惑,

    临时改变决心,以致原定迂回计划未能实施,形成正面平推,结果未能全歼

    印军。

    实施分割歼灭,侧后突击。边防部队在对印军包围的基础上,割裂其战

    斗队形,突击其侧后,打乱其部署,易于达成全歼速决,打狠打痛印军。中

    印边境地区虽然道路不多,地势险要,有利于印军的据守,但作战地幅较大,

    印军很难把所有可以通过的地段全部以重兵扼守起来;加之沟壑阻隔,印军

    的防御部署受到地形分割,点与点之间有较大间隙;更因山地机动困难,印

    军相互联系策应不便;而地形又便于边防部队隐蔽运动。边防部队大胆割裂

    印军的部署,化大敌为小敌,分别包围,各个击破,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打狠

    打痛。从中印边境地区及印军部署的实际出发,边防部队在对印军包围后,

    将印军分成若干块、若干段,使其首尾难顾,力量无法集中,指挥难以实施,

    行动无法协调,难以形成有利的战役布势,左右不能相援。在克节朗地区,

    针对印军正面宽、纵深浅、前重后轻,状似短腿“丁”字的部署特点,边防

    部队采取首先砍掉印军左右两翼,尔后向心突击,逐次歼灭印军的战法。印

    军两翼被突破后,即完全失掉抵抗信心,混乱溃逃。边防部队乘势向心发展,

    原定两天的作战计划,仅12 个多小时即胜利完成。印军部署重正面,轻侧后,

    从印军侧后突击,一方面可以出其不意,避强击弱,另一方面又可以断其退

    路,动摇其布势,打乱其部署。印军阵地一旦被突破,又往往威胁到印军指

    挥中心,易于震撼印军整个防守体系。同时,由于印军一般是在面对中国边

    防部队的正斜面上设防,从侧后突击,战术上还能收到居高临下之效。在西

    段,边防部队攻打红山头、西里扎普、4400 高地、“阿印8、9 号”据点时,

    均是从印军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并取得了胜利。在东段,印军以4 个旅沿西

    山口至邦迪拉公路沿线分段设防,其特点是“铜头、锡尾、背紧、腹松”。

    边防部队以主力向印军侧后实施多路迂回,把印军的部署切为数段,分别包

    围,逐次攻歼。边防部队对据守西山口、略马东的印军第六十二旅,以3 个

    团从其左侧后实施主要突击,同时以1 个团和4 个连迂回至印军右侧翼和左

    侧后,在西山口、略马东均形成向心合击,以一个团从正面攻击,这就形成

    了四面合击、主突一点的布势。与此同时,又以两个团实施远距离、大纵深

    的战役迂回,断敌退路,阻敌来援,迫使西山口、申隔宗地区的印军撤逃,

    并在撤逃中被截为数段,分别就歼。边防部队又乘势攻占邦迪拉;相继向比

    里山口、打陇宗两个方向实施战役追击,扩大战果,取得了作战胜利。但指

    挥主攻西山口印军的联指(第四一九部队和第五十五师联指)和主要突击方

    向上的一个团另两个营(欠2 个连)都曾在关键时刻困在悬崖峭壁之上,并

    失去无线电联络,其他部队也有联络或报告情况不及时的,对指挥、对战斗

    都有很大影响。其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在高山、峡谷、密林条件下,把握

    好前进方向,保持联络畅通,是值得重视和解决的。

    严密搜剿是全歼印军的必要步骤。自卫反击作战中,印军在阵地被中国

    边防部队突破,或侧后受到威胁,陷于不利态势时,便迅速撤逃,钻进深山

    密林或寻隙逃窜或伺机袭扰。开始由于没掌握印军这一特点,克节朗地区的

    边防部队在印军溃逃后即转入追击作战,没有留适当的兵力展开搜剿,致使

    几百名残余印军得以逃脱。因此,只有组织好搜剿,才能全歼印军,发展胜

    利,保证后方运输及其他保障分队的安全。这种搜剿,不同于以往一般作战

    中的打扫战场,有时是同散逃的大股甚至成建制的一部分印军作战,应视为

    战役的一个阶段。因此,在制定战役计划时,就应对搜剿的部署和兵力使用

    作出安排;掌握好转入搜剿的时机,不给印军以喘息和逃跑之机;在搜剿中

    要树立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对重点地区反复搜剿,不留后患;要划

    分负责区域,搜堵结合,严密控制山口;要做到政治攻势和武力解决相结合

    等。在搜剿中,边防部队树立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鼓足后劲,积极行动,

    分片包干,反复搜寻,运用搜、伏、追、堵等手段,务求彻底。在西山口一

    邦迪拉地区作战中,边防部队歼灭印军5000 余人,搜剿俘获印军近3000 人;

    在瓦弄地区作战中,边防部队俘印军502 人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