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答说:“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位建筑师一定是位快乐的人,因为他懂得强迫别人或自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可是已深深触及到烦恼的根源。因为快乐的体验本来就是出于人xìng之自然,人有喜怒哀乐之情,如果“任天之便”,不做特意的把捉和阻碍,就如同自然界的“鸢飞鱼跃”,自然会有快乐不期而至。

    如果想去看电影,或是出去度假,就去吧。如果走在半路上发现不想去了,就毫不犹豫地回来。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那他还能怪什么人呢?他对自己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养老院的老人分成两组,一组人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看电影或是照看花草等,另一组的生活由工作人员负责照料,他们无法选择。几个星期后,第一组老人的幸福感和活动水平明显高于第二组,半年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仅为第二组的一半。

    这个实验说明,只有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才能感觉与快乐。

    要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尽可能地放弃所有人为的复杂,尽可能地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心态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我们静下心来盘点一路走来的人生,也许会成多败少,也许是成少败多,但总会发现有许多曾经自以为是但实际上却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及一些似乎永远也无法修习好的素质和修为,因此许多需要十分功力的事情,可是我们原本就只有五分才华,即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结局自然可想而知。

    年轻人多以为自己有无限多的选择,可以放开手去尝试各种生活,但是回过头细数下来,真正能做下来的事,恐怕只有区指可数的几桩。

    意识到这一点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从此可以铁下心来,把那些瞻前顾后的想法统统摆脱,把这惟一的事情做好,让幻灭的梦想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人生本身太短太短,用来做好一件事情恐怕都是不够的,哪儿容得那么多的枝杈去分去营养与心思?

    删繁就简三秋树,人生可以像一棵秋天的树木一般的人生,剥离了一切的误解,排除掉已经成为多余和累赘东西,摆脱掉生命不能负荷的东西,在所有的繁花绿叶退尽之后,象一个神一样,简简单单而快乐地活着。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要求到的最自由的状态,这可以创造一种优越感,让我们象神一样随心所yù,也象神一样快乐。

    ==================================

    ==================================

    ==================================

    ==================================

    第十八章 快乐没有形状(2)

    王卫宾

    把支点化为力量

    世人都知道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大用,因而沉湎于前者,对眼前利益的过分看重、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等现象,忽视了无用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人生是不可分割的,要真正实现人生的和谐与快乐,必须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和所留下的空白融合在一起。

    这就涉及到有与无的关系。《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车轮的中心穿轴安chā车辐的部分叫毅。毅是空的,才能安放车辐,车轮才能滚动。做缸的时候,缸也要中空才能盛东西。造房子的时候,房子要中空才能居住。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空间,则万物也就没有办法生长。

    “有”之所以能够给人便利,全依靠“无”发挥它的作用。看上去毫无价值的空间,也就是“无”,其实却是一切圆满的基础。

    我们在撬东西的时候,所有的力量都在杠杆上,支点看上去并没有用力,没有多大作用,但阿基米得却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动。他没有说,给我一个杠杆,可以把地球撬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了支点,杠杆也就不成问题了。

    无用就像人生的一个支点,能够以最不用力的姿态,帮助完成需要去用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工作。这看似矛盾,却是最高层次的统一。

    庄子曾经说,一个人若能做到如栎树那样无所可用的地步,才就能如栎树那样保全住自己。

    一棵树长得粗壮而且笔直,可能会被砍下来造房子、做家具──这就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是有益的,但对树本身却是有害的。成器意味着树的丧生和天xìng的扭曲。

    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如果一棵树一开始就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不等长大就会把它砍下来当柴禾烧掉。

    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他就应恰好在成材(喻入世)和不成材(喻出世)两者之间:一开始看上去像是能成材的样子,让人们给这棵树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尽快成器。

    但树长到老大,总是不能让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大用场吧,恐怕不能成器;砍下来烧掉吧,又舍不得──说不定再长两年能成材呢?于是,这棵树就能一直不受干扰地生长下去,以终天年。

    这是从保全的角度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对立统一。而对我们来说,从融合的角度,探讨“无为而无不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对人生快乐的作用,探讨以无用转化为有用,把支点转化为力量,才是探讨的主旨;逍遥、齐物,则是我们放弃一切的我执,向世界敞开胸怀。

    《老子》中指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指出无论做人也好,治事也好,最好都要效法天道的“无为”精神,不妄为、不强为,依循事物本身的游戏规则而为。

    如果我们主动显示自己,过多过分地要求自己,折腾自己,时,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支点提供给别人,就要承受世俗的压力与打击,因此也无法达到和谐的人生境界。

    虚下心来学习,是获得支点和转化力量的起点。

    美国的托马斯彼得说:“我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尴尬或惭愧,相反,我感到自豪的正是:我只是一个观察学习者,我只是观察学习人们实际上是怎样管理企业的。死后,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刻有这样的字句:这里躺着的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理论,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学习者。”

    当我们以万物之心为心,以别人之心为心,当我们以无为之心,创造无不为的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一切都化为自己的支点,并从支点中获得力量。

    这是一种豁达的胸怀,也是是人生经历和智慧的制高点,是对自我的征服,是通往成功和快乐的坦dàng大道。

    空白自有其意义

    在课堂上,一位老师在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然后用毛笔在白纸上点了一点。

    老师问:“你们看见了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黑点。”

    老师摇头:“只说对了极少一部分,画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呢?”

    一张纸上大部分的空间是空白,黑点只是观察的一个比照和基点,可是有多少人本末倒置,把它当作世界的本身呢?

    这就是空白的意义。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天生没有缺陷的,每个人生都被造物留下了一道缺口,一份空白。多数人把这种缺失视为遗憾,努力寻找、获取和占有,来填补这个缺口。但这是在缘木求鱼,没有结果的努力。

    有人曾经讲了一个关于“缺陷和满足”的寓言:

    他缺了一角,很不快乐,于是动身去寻找缺失的一角。

    他一边向前滚动,一边唱着歌: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哈哈上路啦,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有时他顶着炎炎的烈日,有时却冒着冰凉的大雨。冰雪把他冻僵了,太阳又把他晒醒。

    他因为缺少一个角,所以滚动得不是很快。遇到一只小虫,他会停下来跟它说话,看见一朵鲜花,他也会去闻一闻。有时又和一些甲壳虫赛跑。他走得很愉快。

    他继续前进,渡江过海,穿越沼泽和丛林,在山路上行走。他唱着: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和海角。千里追寻不怕路途遥遥,我要去找失落的一角。

    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一个角:“我找到了失落的一角。”

    但是那一个角打断了他:“我不是谁失落的一角,我是自己的一角。就算是失落的一角,也不会是你的。”

    他伤心地告别了这一角,继续上路。

    后来,他又找到了一些角,但这些角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太尖锐,就是太方正。遇到一些尺寸形状合适的,又因为抓得太松丢失或抓得太紧而压碎了。

    他跋山涉水,被狂风吹袭,经常摔进沟里或撞到墙上。后来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角,看不起比以前任何角都更合适。

    很合适的一个角,他们结合得完美无缺,彼此的感觉都好极了。

    因为不再有缺口,他滚起来比以前快了几倍,而且越来越快。他顾不上和小虫说话,也顾不上闻花香,蝴蝶也不能在他身上落脚。

    他高兴极了,于是想起了一首歌:我终于找到了我失落的一角。可是他什么也唱不出来了,因为他缺少的一角被填补得发不出声音来了。

    他想了想,停下来,轻轻地把这一角放下,然后从容地走开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缺失的那部分空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平静地看待和接受它,正是有了空白才有了生命之歌,让我们体会谦虚和轻松。每个生命都有欠缺,不要再去与人作无谓的比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和玩“俄罗斯方块”游戏有很多微妙的相通之处,都是一种争夺空白的过程。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的空间始终空空如也,一点残渣都没有,我们肯定是赢,可是也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可是没这么便宜,每秒每秒,天上都要没完没了地掉下各种形状和大小的东西,有陷阱,也有馅饼。

    从内心深处来说,我们讨厌那没完没了而且越落越快的零碎,它多数象征一种异己的东西,就象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物质与信息。这些东西前赴后继,不请自到,经常出其不意地占满我们的后院,让我们手忙脚乱,让我们的烦恼更加高几层。

    天上掉陷阱还是馅饼不是定数。胜局还是败绩,全看是否善于消解,是否能够通过谋篇布局来化去层层的累赘,换加生命的空白。

    俄罗斯方块的精神提示我们,心灵就如俄罗斯方块的空间,宜空不宜实,为了获得这种空间,就要学会用上天的材料消解上天的材料。

    ==================================

    ==================================

    ==================================

    ==================================

    第十四章 快乐人生的四句话(2)

    王卫宾

    把别人当作自己

    把别人当作自己的意思就是,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学会从别人所拥有的快乐里得到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拜佛十分虔诚,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了一尊昂贵的佛像,并且塑上金身。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小佛像,以便能日夜礼拜。

    后来,他在一座小寺庙住了下来,那座寺庙里的佛像很多,但这个人只想在自己所铸造的这座金佛面前烧香,不希望香烟泽及别的佛像。

    于是,他挖空心思找人设计了一只弯曲的烟囱,以便在他烧香的时候,香烟只朝他自己的那尊佛像飘去。

    但是结果怎么样呢?没多久,他的那尊金佛像就被熏得一团乌黑,被庙里所有的人所耻笑。

    太强的自我意识是一座牢狱,假如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的快乐,就得从这牢狱里走出来,学会与别人分享,能够真心地去爱。

    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对于快乐进行了一个总结:快乐在于爱,在于自我的遗忘。其实他就是在告诉我们一条快乐的途径:爱别人并且适当地遗忘过强的自我。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一束花,这两人就有情有意了。一个健康人给病人送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抗争的勇气了。

    有一个人死后,被圣徒领着来到一间大房子,房子的正中摆着一桌丰盛的酒菜,桌子周围坐着一圈人。他们每个人都对酒菜垂涎yù滴,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菜吃到嘴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双比胳膊长的筷子。

    圣徒带着他离开,告诉他说:这就是地狱。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另外一个大房子,里面的布局摆设,包括桌子上酒菜、坐在桌子边的人和比胳膊长的筷子,都和前一间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房间的每个人都吃得兴高采烈。

    原来他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筷子夹起菜,然后互相喂到对方的嘴里。

    圣徒告诉他:这就是天堂。

    所谓的天堂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