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希特勒的“原子弹” > 第 25 章
    ,以及他们所装配的一套小型重水生产技术设备。这些主要装置将进一步提高现有重水的浓缩度。虽然哈特克保持着一贯的乐观态度,甚至连小心谨慎的格拉赫也被感染了,但是设备装置却从未进入调试运行的阶段。

    1944年11月,18个蒸馏槽被安置到施塔特伊尔姆(Stadtilm)。由于不能确定这种高蒸浓装置是否还能继续发挥功能,哈特克和迪布纳一同前往这个坐落于图林根地区的小城镇,目的是要在现场亲自检查工作的进展情况。

    洛伊纳工厂还不能完全退出重水生产。在被毁之前,厂方专家已经对“哈特克-聚斯法”设计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适用于一个大规模生产程序而持怀疑态度,那也就是为什么洛伊纳管理层转而青睐卡尔-赫尔曼•盖布(Karl-Hermann Geib)的设计,该方法是他们自己研发出的方案。洛伊纳工厂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姿态递jiāo了一份关于高蒸浓装置的专利申请文件,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来自对汉堡小组所取得结果的“借鉴”。哈特克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作为反击手段,哈特克和汉斯•聚斯(Hans Suess)公开阐明,那是他们自己所拥有的专利。因为这个举动,法本公司和哈特克之间的关系就此了断。无论如何,这场纠纷致使双方当事者一起陷入了困境。

    哈特克还是到洛伊纳公司来了几趟,就一座用于通过普通水蒸馏生产重水的实验蒸馏塔的建造问题给出某些建议。盖布做了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哈特克)还讨论了柏林中枢机构的观点和阐述强化持续不断工作的重要xìng。因为战争似乎是缺乏理xìng的,通过一种完全不知名的、其效果则是敌人(指美国)全然不了解的武器在某一天的出现,人们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将不会感到惊讶。” 71

    正文 三、铀反应堆(10)

    :2010-6-26 8:29:59 本章字数:1051

    让哈特克没想到的是,洛伊纳工厂的实验蒸馏塔在短短几周之内就树立起来了。这套生产设备建立在比特菲尔德(Bitterfeld)附近法本公司的南方工厂,那是在轰zhà中得以幸存的主要剩余部分。1945年1月15日,24米高的实验装置投入运转。以如此快速度造毕的实验装置,在技术上难以达到成熟,也无法获得预计的收效。

    1944年的重水应急计划,并不能起到对几年来疏忽大意所酿成后果的亡羊补牢作用。重水之所以还未陷入彻底枯竭的境地,首先还是要归功于保罗•哈特克的努力,但是,德国的“铀项目”却无法从盟国对诺什克水电厂的打击中恢复元气。总而言之,可被用于德国反应堆试验的重水,仅区区的2.5~2.7吨,而其中的一半以上,还被海森伯格调配到他在海格尔洛赫(Haigerloch)的最后试验中了。

    6铀砌块代替铀板

    在化学工程技术国家检测中心冷冻实验室中进行低温测试获得成功之后,迪布纳的下一轮反应堆试验在戈托夫又开始了。首先,他使用了与低温测试时相同的结构布局,只不过这次使用的减速剂是重水。出于保存石蜡的目的,迪布纳将圆柱形状铝制容器与木质支架排成一行。为了给小型反应堆结构留出足够的空间间隔,实验cāo作者们将106块铀砌块挂在极细的、由轻金属合金制成的金属丝上,然后放入重水中。在一个石蜡圆柱体的上面,加盖了一张用钢材料制成的、起盖罩作用的“被单”。254千克金属铀和4.3吨石蜡作为反shè体和覆盖层。

    在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Ⅲ-A(G-Ⅲ-A)测试的结果尚未有所显示之前,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Ⅲ-B(G-Ⅲ-B)的测试工作就已经准备就绪。为了这次测试而注入了600公升重水,但是还需要双倍数量的铀砌块。然而,奥尔公司向戈托夫jiāo付的只有180块,而不是所要求的240块。应急处置的才干是必须要具备的,迪布纳这时将他在早先的测试中节省下来的60块铀砌块拿了出来,正好凑足所需数目,一个临时出现的难题就这样被他化解了。

    1944年3月24日,格拉赫在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召集了一次会议,他希望了解金属铀的后备储存情形,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反应堆试验。一个月之前,海森伯格向他大发牢骚,声称德古萨公司自1943年11月起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就只有铀砌块了。海森伯格坚持强调,他的柏林小组在原料供给方面应该享有优先权,并从“原料产量有限”的角度对戈托夫试验表示了质疑:“两个大规模的测试是否应同时进行,这是值得怀疑的。” 72

    正文 三、铀反应堆(11)

    :2010-6-26 8:30:00 本章字数:1193

    尽管海森伯格现在似乎表示出最终愿意放弃他的层式设计方案的隐约含义,但格拉赫也不能按照他的意见,将有限的原材料只分配给一个研究小组也就是他的小组使用,格拉赫不能这样做,两个研究小组继续平行开展试验工作是他同意的。可是如此一来,海森伯格小组在铀层方面总是少了那么一点,而迪布纳小组则差不多还有150个铀砌块的需求缺口。

    1944年春具体的日期不知道戈托夫反应堆测试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在戈托夫实验堆模型-Ⅲ-B测试中,配置有564千克铀砌块和纯度不够的600公升重水。多方面数据分析结果使迪布纳小组有理由感到欣慰:在实验堆模型-Ⅲ-B中已获得106%的中子增殖率,而在实验堆模型-Ⅲ-A中,这个数率也至少达到了59%,这些数值明显要好于以往所有测试达到的结果。迪布纳的设计方案在试验中通过了“资格考试”。他在回顾这段经历时写道:“在这些环境条件之下,毫无疑问地,这个结构的数值范围还会有更多的增加,无论如何已经在接近一座自主运行反应堆,而这仅仅是一个在铀和重水数量方面充分增加的问题。”73 迪布纳在此点中了所谓难题的要害。

    反应堆测试获得成功之后,库尔特•迪布纳起草了一封致自己上级的信函,其中指出了“制造原子弹”的可行xìng。显然,这个问题在小范围内被讨论过。但是,他却受到了警告:不要发出这封信。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传说吗?

    1944年3月初,当维尔纳•海森伯格收到戈托夫试验堆-Ⅲ的测试结果时,恰逢他的研究所开始向黑兴根(Hechingen)迁移之际。海森伯格在对试验结果进行核对后写下了意见,没对迪布纳说一句表示赞赏的话。瓦尔特•格拉赫的反应则完全不同,他在第一时间立即前往军备部,因为当时施佩尔没能及时赶回来,他便同军备部长在研究事务方面的得力助手弗里德里希•盖斯特(Friedrich Geist)上校谈了戈托夫的事情。迪布纳小组现在处于领先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一如既往地未有任何的进展。

    1940~1942年间,在卡尔•弗里德里希•冯•魏茨泽克和卡尔•维尔茨的指导下,“病dú室”先后已经进行五轮只开花不结果的系列测试(即从柏林实验堆模型-Ⅰ到柏林实验堆模型-Ⅴ的测试)。与测试同步进行的柏林地下实验室建造工作,还是迪布纳和波泽“主政”时期动工的,该项目在1942年获得了最高级别的优先权,同时还得到了军备部长施佩尔的个人支持。这个被深藏于地平线之下的“实验装置”配备了所有必需的器材设备,出于防辐shè的目的而使用了厚达1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保护屏障,即使是再猛烈的轰zhà也不能撼动“地堡”实验室丝毫皮毛。这个“地堡”在被用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是一个躲避空袭的掩蔽处。

    正文 三、铀反应堆(12)

    :2010-6-26 8:30:02 本章字数:685

    “地堡”内包括有自动抽水装置、一间存放重水容器的储藏室和能够排出放shèxìng气体的通风系统,铀原料可以通过远程cāo作方式被输送,放置反应堆的“房间”有双重的钢门防护,此外再加上一个可加工处理金属铀和分析重水的工作站。整个“地堡”的建设工作在1943底完成。在历时五年的战争期间,开始了在柏林达勒姆的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仅有的一次使用重水的测试。

    海森伯格已经将有关柏林实验堆模型-Ⅵ(B-Ⅵ)和实验堆模型-Ⅶ(B-Ⅶ)的前期准备及后期实施工作委托给了卡尔•维尔茨,测试中使用的仍然是层式结构。当铀层以互相间隔为18厘米距离被放置的时候,测试呈现出了最高量的中子增殖现象。这是博特在一年之前已经获得的结果,而且当时所使用的还是非常简易的方法。

    尽管拥有最好的原料物质条件,但与莱比锡和戈托夫相比,柏林的测试结果还是稍逊一筹。海森伯格在写给弗格勒的信中试图让后者相信,他的柏林系列测试依然可以被视为一个成功。弗格勒虽然保持着对海森伯格的好感,但现在就推广他的结果却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从上述反应堆试验的途径能够看出:在原料配置方面,柏林测试使用了在“当时的德国”可以得到的大份额的金属铀,但结果则可以被认为是个“惨败”。在柏林“地堡”实验室所取得的试验结果,连1942年6月在莱比锡已经取得的数值都不及,就更不要谈与明显更好的戈托夫数值进行比较了。只是在这个失败的系列试验之后,海森伯格和维尔茨才接受了赫克关于铀反应堆最优化几何设计的意见。那是库尔特•迪布纳在具体实践中已成功贯彻的方针。

    正文 四、迄未人晓的反应堆试验(1)

    :2010-6-26 8:30:03 本章字数:1124

    四、迄未人晓的反应堆试验

    1在施塔特伊尔姆的实验室测试

    1944年,战争对“日耳曼人帝国”的打击力度与日俱增。在德国空域的战斗中,制空权长时间掌握在同盟国手中,盟军飞机对城市、公路和铁路的肆意空袭,给德国军备武器工业体系造成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几乎所有大城市都难以维持正常的经济生活。科学家也品尝了这粒“空中战争”苦果,莱比锡、汉堡和科隆(Cologne)的物理研究所遭到的打击尤其严重。

    自1943年夏天开始,为躲避空袭,威廉皇帝学会总部作出了准备对所属研究机构实施转移安置的决定。按照计划,哈恩和海森伯格的研究所将分期分批向符腾堡(Wuerttemberg)的泰尔芬根(Talfingen)和黑兴根撤退。从1944年4月开始,海森伯格就呆在黑兴根,而反应堆测试的全部责任都落在了维尔茨和少数几位同僚的肩上。

    保罗•哈特克在汉堡呆不下去了,他带着人员设备转移到黑林山(Black Forest)南部的弗赖堡(Freiburg)和坎登(Kandern);克劳斯•克劳修斯和手下部分工作人员搬进他位于慕尼黑城外的住所; 当瓦尔特•博特和汉斯•科普菲尔曼(Hans Kopfermann)仍留在盟军空袭尚未波及到的城市海德堡和哥廷根时,弗里茨•基希纳(Fritz Kirchner)则从科隆出走加米施-帕滕基兴(Garmisch-Partenkirchen)。这样的重新安置措施,虽然使几个“幸存”研究所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研究业务却被严重影响、备受干扰,从而更导致了工作进度的减慢。

    1943年8月,陆军军械局研究处已差不多全体搬迁到了库默尔斯多夫。至于帝国物理-技术学会,在德国首都附近是找不到可用来设立分支的地方了,亚伯拉罕•埃绍为了给他的研究机构找个栖身之处,动用了他与图林根地区和西里西亚地区(Schlesien)行政长官的私人关系,结果,图林根的维达(Weida)成为新总部所在地,包括弗里德里希•豪特曼斯在内的一小群核物理学家去了龙讷堡(Ronneburg)。

    更重要的转移安置行动是为那些特定产业寻找合适场所。大工厂的转迁移址可不是件容易之事,对“铀项目”至关重要的是梅泽堡的洛伊纳公司工厂、林德公司在慕尼黑的设备、安许茨公司(Anschuetz Company)在基尔的设施、德古萨公司法兰克福(Frankfurt)本部、西门子公司柏林实验室,以及奥尔公司在奥拉宁堡和柏林的机构,上面开列的这些地方,都已经上了盟军轰zhà的“黑名单”。

    正文 四、迄未人晓的反应堆试验(2)

    :2010-6-26 8:30:05 本章字数:1106

    1944年3月,法兰克福的德古萨公司工厂在空袭中遭严重损毁,仅能维持有限的生产,而随着新的一轮zhà弹从蓝天向大地飘落,金属铀生产濒临彻底停止。这个原因导致帝国研究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将尚且完好无损的铀熔化炉实施再安置行动”的命令。1944年圣诞节前夕,这些装置被顺利运往在莱茵斯贝格(Rheinsberg)附近的采希林(Zechlin)找到暂避之地的奥尔公司分部。1945年春天,它们被再度向图林根地区的施塔特伊尔姆转运。然而,新的铀熔化炉却已于1944年终在柏林克吕瑙(Gruenau)投入了运转,德古萨公司拥有世界上设备最为现代化的特种金属制造工厂,每个月可以生产出差不多1吨的“特种专用金属”。

    1944年中期,迪布纳加强了他团队的人员结构,新加入其中的有弗里茨•雷拜因(Fritz Rehbein)、奥斯卡•普费舍(Oskar Pfetscher)、工程师罗尔夫•施洛陶(Rolf Schlottau)和西格瓦尔德•许尔斯曼(Siegward Huelsmann),还有几名与上述各位同样的“能工巧匠”。格拉赫请施洛陶担任他的“原料筹集事务”代表,他的职责是负责监督指导德国几家生产工厂。关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