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正式出版,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反映我军抗美援朝作战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一年多的工作总结,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首先,我对朝鲜战争有了全面的了解。总结中,我们从1950年10月的第一次战役,到1953年5月的夏季攻势及金城反击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各次战役过程、经验及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从而加深了我对战争全局的了解和认识。我未能参加前五次战役,一直感到很遗憾。这五次战役都是运动歼敌战。通过参加总结补上了这一课。其次,在总结中联系自己参战的实际经历,提高了军事指挥水平。1951年6月我初上阵地时,正是战局对我不太有利的时候。美军司令李奇微研究了我运动战打法,根据我方后勤运输供应不上,部队战士随身携带粮食、弹yào,一次战役仅能持续一周左右的情况,改变了战术。在我发动进攻前几日,敌人每日后退30余公里,退到既设阵地防守,这正好是我军一夜行军的距离。当我军赶到时,天已大亮,敌人可得到空军和pào兵支援,使我不易进攻,更不能切断其退路。
因此,我第四、五次战役战果不大。我部上阵地时,正是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敌人开始反攻,我军向后撤退的时候。当时我军指导思想还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运动战的思想,各部队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致使敌人长驱直入。我感到再这样退下去,敌人就有可能攻到平壤。所以,我师上阵地后就树立了“坚守阵地,寸土必争,决不后退一步”的思想。改变了以往部署,由运动战转为了阵地战,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我师首先在阵地上挖坑道、猫耳洞,后来在全线推广,成为以后阵地战的主要作战形式。在防守中我师还主动出击,相机将阵地向前推进15公里,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现在看来,这些决定是正确的,作为一个中高级指挥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就是要积极主动创造xìng地完成上级jiāo给的各项任务。
第三,通过总结,我系统学习了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它虽然不适应朝鲜山地作战,但对未来常规战争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这对进一步提高我的军事指挥能力有一定帮助。第四,参加总结的成员都是各部队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们均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水平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大部分是老同志,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如六十七军军长齐威同志,五十四军军长蓝文兆同志,三十八军副军长江潮同志,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后来工作很有帮助。
9、入朝作战的体会
我从1951年4月率领一四○师入朝作战,至1954年9月回国,在朝鲜度过了三年零五个月。其间三次受领作战任务,与美军王牌部队美骑一师多次jiāo手,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还不如他们,但我们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他们,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我就感到欣慰甚至自豪。就我个人来说,这是我几十年的战斗历程中最具有挑战xìng的。我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强敌和生疏的环境,有时作战决心得不到直接领导的支持,甚至是反对的情况下,冒着风险顶着压力,适时果敢地做出了后来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决定,取得了对战局有重要影响的胜利。
一是在1951年6月,首先提出了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志愿军入朝初期的前五次战役,基本上打的都是运动战,1951年6月,志愿军总部确定的也是“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6月中旬,我们师受领作战任务时,是处在第五次战役即将结束,我军后撤、敌人推进的情况下,十九兵团命令我师接替六十五军防务,仍以“积极防御的方针”阻敌继续向西向北进犯,确保我临津江以东阵地安全。按当时的理解,“积极防御”就是运动防御,以一部兵力阻敌一定时间,以时间换空间,然后退却诱敌于我有利地区,再以进攻(反击)消灭敌人。当时兄弟部队介绍情况时谈的也是这方面的经验,他们的作战兵力也是按这样部署的。例如配属的pào兵即部署在远离前沿10多公里的兔山地区,并且还随时准备后撤。
当时,我想,接防时的前沿距纵深的市边里城不足20公里,离朝鲜首都平壤也只有100多公里,如果按原来的战法,我们的防御地带,一旦被敌人突破,我军后撤,就会直接使我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甚至会直接威胁平壤的安全。因此,必须守住现有阵地,这是关键的关键。那怎样守住阵地呢?为此,我夜不能寐,反复思考,最终决定:不论上级提出什么样的方针和兄弟部队的做法怎样,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为守住阵地,必须确立“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我首先在师党委会上提出了这一问题,并强调还要下定“寸土必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会上,虽然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同志担心“阵地防御”不符合上级意图,是冒险!但经过充分讨论还是统一了认识。后来经过实战检验,事实证明确立“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必要的。由于确立了“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我们没有像兄弟部队介绍的那样,兵力部署前轻后重,而是在第一线部署了足够的兵力,配属的pào兵也相应地从原在临津江以西兔山一带,调整到临津江以东,并选择了多个前进的预备发shè阵地。
由于确立了“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部队一上阵地就不停地加修工事,在堑壕里修猫耳洞,在猫儿洞的基础上,再继续不断地深挖,便形成了坑道,并创造了坑道战法。由于确立了“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加强培养了部队英勇顽强、死打硬拼的战斗作风,抗击敌人数倍于我的兵力,在飞机大pào和坦克火力支援下,轮番地集团冲击,与敌反复争夺,即使在剩下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要与敌血战到底,没有上级命令,绝不后撤半步。创造了在极其惨烈的情况下,外国人认为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地“死守”住阵地的“奇迹”,并且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功臣和战斗英雄。
三个月以后,即1951年9月,彭德怀司令员在一次作战会议上,正式明确地提出,今后战争的样式主要是“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从而改变了“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作战样式。这也证明我在此之前提出的“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必要的。
二是据情决定将防御阵地向前推进5~15公里。我师接防以后,依托阵地防御,经过几次粉碎敌人的试探xìng进攻,使敌人的主力未敢继续推进。经侦察和捕俘了解,敌人白天进攻未能得逞后,晚上便撤回数公里至10多公里的阵地防守,敌我之间出现的缓冲区比较大,且敌人的前沿阵地防守也不够严密。同时又了解到敌可能于8月3日换防(美骑一师接替二十五师,美三师接替土耳其旅)。我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战机,便据情决定将原防御阵地向前推进,攻占敌部分前沿阵地,改善我之防御态势。经过周密的组织准备和部队的英勇作战,推进获得了成功,一举攻占敌夜月山、天德山、272高地等一线阵地。右翼四二○团推进5~10公里,左翼四一九团推进15公里,进逼铁原以西涟川以北,直接威胁敌前沿及铁原至涟川的jiāo通运输安全。不但扩大了战场空间,在改退为进中夺取了四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还完全改变了我背水作战的局面,为准备中的第六次战役和后来粉碎敌人“秋季攻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推进,也就不可能有后来在粉碎敌人的“秋季攻势”中的激战4昼夜毙敌800的“天德山英雄连”,以及345.6高地顽强防守、上浦坊南山歼敌建制整连等战例,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推进前的敌人阵地或缓冲区。
虽然,后来敌在发动“秋季攻势”中夺占了夜月山、天德山、272高地等要点,前进了4~5公里,但直到停战划分军事分界线时,也只占去我所推进占领缓冲区的一半。这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一个重大胜利。然而在当时决定向前推进时,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一方面是因还没有得到上级的指示,上级只是要求确保临津江以东阵地安全,并且还jiāo代过,如遭敌大举进攻守不住时,部队可以退过临津江,在市边里一线组织防御;另一方面,也担心如攻占敌前沿阵地不成或在推进过程中遇敌大规模进攻,就有可能使我军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但我认为作战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的战机必须及时抓住,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中高级指挥员,要积极主动,勇于承担责任,遂果断地定下了决心。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当时有位领导还是气愤地批评我擅自做出的决定,说是破坏了准备发动第六次战役的大局,甚至还说,你这个师长还想不想当了。直到志愿军司令部对推进做出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表彰,原来批评我的这位领导才消了气。
三是坚定地指挥345.6高地的防守和适时地组织后撤。345.6高地是在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中,打得最为艰苦、最为惨烈,也是战果最大、敌人视为畏途的一个典型战例。一三九师四一五团于8月25日接替我师四二○团的防务,归我指挥。该团同样按“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积极加修阵地工事,顽强固守每一个阵地。虽然9月23日一三九、一四一师接替我师防务(四一五团回归一三九师指挥)。但他们也都同样按“阵地防御”的指导思想和“寸土必争”的原则,抗击敌人在“秋季攻势”中发动的疯狂进攻。
10月10日我师再上阵地接替一三九师防务时,也是敌“秋季攻势”正疯狂之时。345.6高地及其附近阵地先后由一三九师四一五团和我师四二○团防守,是敌人特别是美骑一师企图通过进攻占领驿谷川畔的主要目标,因此,敌人对该地区的进攻运用的兵力、火力最多(美骑一师整师、数十门火pào和几十辆坦克以及大量的航空兵),进攻的手段也多(用pào兵航空兵火力对我阵地进行毁灭xìng轰击,坦克掩护步兵轮番的集团攻击,火力假转移、假冲击、坦克迂回包围、夜间偷袭等),但其进展甚微。10月18日夜3时,我主动撤出345.6高地,在其后阵地继续防守,敌人远未达到将战线向我方推进10公里进占驿谷川畔的目的,却付出了1.4万余人的代价。在10月10日以后,345.6高地战斗的日日夜夜中,包括10月12日四一八团在上浦场南山歼敌一个建制整连的战斗中,以及在其后鱼积山里南山反击战中,我都一直实施着坚定的指挥,特别是在组织四二○团防守345.6高地的分队撤离时机的掌握,与撤离的组织上,我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虽然撤出了345.6高地是经过上级批准的,但时机掌握不好或组织不好,也会遭受很大损失,如撤离过早,敌人会乘势投入更多的兵力开展进攻,夺占我更多的阵地。如果撤离过晚,就有可能人和阵地皆失,因为当时的兵力已没有能力抵御敌人在天亮以后的再次进攻。由于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又加上组织严密、jiāo代具体,因而做到了圆满撤离,包括伤员、牺牲同志的尸体以及武器弹yào,全部撤回,并且未让敌人察觉,天亮后,敌人还误认为345.6高地上还有我防守分队,又实施了猛烈的火力袭击后,才小心翼翼地爬上345.6高地。
四是周密组织指挥了100高地争夺战,创造了在敌我阵地对峙的情况下组织战术xìng攻击,夺占敌人要点的经验。100高地战斗,是我师1952年11月接替三十九军一一六师防务一个多月后进行的。当时敌我阵地对峙,相距仅几百米至1公里,为寻找战机主动歼敌,在我积极组织小分队活动,在缓冲区设伏歼灭敌侦察巡逻分队或多次偷袭敌突出的警戒阵地,积累了经验,并通过不断组织侦察掌握敌人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我师组织战术xìng进攻(反击)的一次成功尝试。先于夜间成功地攻占100高地,全歼守敌100多人,又接着打退敌营连规模的20多次反扑,仅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170多人、击毁击伤敌坦克8辆、飞机9架的较大胜利。我总结的攻歼100高地经验,受到志愿军总部的重视,《志愿军报》上全文发表,对以后部队的阵地攻击作战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后,1953年3月,我们军第一四一师所组织的上浦坊东山即“老秃山”攻坚战中,就吸收了100高地战斗的有益经验,并取得了很大成功,歼灭了更多的敌人。回顾上面这些,并不是想说明我个人多么高明、功劳多么大,就我个人来说,也只不过是多年来学习马列、máo zé dōng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多年实战经验的积累与发挥罢了,再就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指挥员的政治责任感,促使我不得不勤于思考,亲自到第一线勘察、组织侦察,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敢于承担风险,抓住战机,适时定下决心和组织指挥。在想到这些时,我绝对没有忽略上级的领导、指挥和领导班子的团结与支持,以及部队广大指战员高度的政治觉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没有这些,我的想法再好、指挥能力再强,也无法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实现我个人的人生价值。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几点是:
一、组织上的信任和班子的团结是我能顺利完成指挥任务的重要条件。入朝前,我从一个团长,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提升到师的主要领导岗位,并且调整一些比较年轻的同志担任副职,这就为我大胆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师的领导班子是非常团结的,特别是师政委赵平同志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甚至在有些问题上主动为我承担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