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机歼敌,而且打得甚好,望继续努力,不轻敌,不急躁,精心研究敌人,不断提高自己,在准备好、有把握、攻必歼的原则下,继续寻机歼敌。同时,志愿军总部还要求我写个总结材料报总部。为此,我写了《强袭100高地等三处敌阵地的体会》上报志司。志司领导审查后,转发志愿军各部队,并送《志愿军》报。《志愿军》报于1953年2月7日全文刊发。现略去战斗经过部分,摘录几点战斗体会:
一、对敌数点,最好是敌一个团的建制同时进行强袭,是较易成功的战术手段。这种打法不仅可以分散敌之兵力、火力,也使敌短时间内不易辨别我主攻方向,难下决心。此次战斗在打响后45分钟,敌纵深pào火才开始shè击,除100高地我以2个班守备准备反复争夺外,其他两点我在打扫战场和撤退途中,都未遭敌pào击或兵力反击,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兵力使用上,应选择一个兵力较多,取胜把握较大的为主要攻击点,如这次以100高地为主要攻击点,对次要各点的攻击,目的在于保证主要攻击点的成功,但决不等于佯攻,也要积极夺取阵地,歼灭敌人。同时强袭数点,可节省pào弹,因目前敌我对峙,打敌一点与打敌数点,需要压制敌火力点数目差不多。此次我消耗的pào弹,比志司规定的标准尚少四分之一。
二、出击前必须反复潜伏观察,切实查明敌兵力、火力点、副防御布置情况,摸熟地形,具体选择多箭头冲锋道路,是战前重要的准备工作。此次二、三支队(即四一九团、四二○团)都先后派遣干部两次到敌前沿和侧后潜伏观察。三支队长亲自带部夜摸,做到心中有数,jiāo代各班,任务具体明确。摸地形时,要大胆接近敌人,这样越摸越能发现问题。三支队八连摸高阳岱东山地形时,仅摸过第一道铁丝网,就认为里面没有铁丝网,因之我pào火就没有过多破坏里面的铁丝网,以致攻击部队进到敌环形铁丝网时,受到意外的挫折(编者按:各路攻击部队要携带轻bào破火器,不应过分依赖pào火)。摸地形或接敌运动时,要与pào兵取得联系,每分钟以冷pào打一二发pào弹,用pào弹的bàozhà声,掩护部队的脚步声。如被敌发现,我pào火即可马上支援。三、强袭一点所使用的兵力,一般与敌相等或多敌一半就够用。因为事先准备充分,而敌之兵力火力却来不及展开,便于我突然以短兵火力接近敌人,一举解决战斗;如兵力过多,反而拥挤,易遭伤亡。打援的兵力也不需要过多,在敌可能来援方向放1个班即可。如水郁市西南小高地之敌,虽离敌100高地甚近,又同是1个建制,但因摸不清情况,不敢出来增援。四、对敌一点采取多箭头突击法,最好在4路以上(编者按:多箭头攻击队形不应呆板规定4个以上,必须根据敌人火力、工事及地形的具体情况而定),可展开我之优势兵力、火力,使敌顾此失彼,只要一路冲上主峰,就可解决战斗。但主攻方向应选择在敌侧后,以便于包围歼灭敌人。此次我分5路强袭100高地,各以4路强袭另两处高地,主攻部队都放在敌侧后,与正面形成包围后,只经3分钟到17分钟的激战,即将3处敌人全部歼灭,绝少漏网。为了保证各路同时打响,应以chā敌侧后的主攻方向为准,因为后路到达预定位置较远,若助攻方向先打响,则易被敌发觉我进攻意图,增加主攻部队运动的困难,很难全歼敌人。在各路进攻的同时,可在不同方向采取佯攻,以分散敌之注意力,吸引敌之火力。如此次我即在高栈上里东山向敌打qiāng、打信号qiāng,使敌向该处打pào1小时之久。
五、在战前一周应组织好临时步pào联合指挥所。步pào指挥员要共同看地形,共同拟出作战方案和各种情况的处置,以保证步pào协同一致。具体区分各pào的任务。破坏shè击的程度,应要求达到破坏敌工事70%以上,特别是必须彻底破坏在预定突击方向的铁丝网。破坏后应进行检查,未达到要求的再继续破坏。此次高阳岱东山之铁丝网未彻底破坏,增加了步兵伤亡。破坏shè击的时间,应提前数天进行,但要善于变更,不要形成规律,以便麻痹敌人。为防止敌修复被破坏的工事,必须专pào负责监视。此次是提前5天进行破坏shè击的,开始时敌夜间戒备加严,等到三四天后,见我每天只是连续破坏并不攻击,又松懈麻痹起来。
压制shè击的任务,主要是压制危害我攻击部队最大的敌火力点、攻击目标附近之pào火力点,及纵深化学迫击pào阵地。对敌纵深远程pào火,可指定部分压制或扰敌shè击之。
压制shè击应在步兵打响以后,开始即给敌各火力点(预定目标)几个急袭shè击,然后以等速shè击,掩护步兵打扫战场。对敌可能增援的方向,应组织拦阻pào火。各团、营、连组织阵地上的直shè火力,在打响后向敌附近各直shè火力点行短距离突然shè击,作用很大。如攻击100高地时,组织了×门步兵pào、×门无坐力pào、×挺高shè机qiāng进行直shè,×挺重机qiāng、×挺轻机qiāng进行近距离直shè,这些火器都有具体分工,由专人掌握,将敌附近之直shè火力点全部压制住,1个半小时未能发shè。
8、防守西海岸,胜利凯旋
1953年4月,我一四○师撤出一线阵地后不久,我即奉命调任一三九师师长。一三九师是四十七军建制内的老部队,其前身是1930年10月在江西萍乡成立的红军独立第一师,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后改番号为三五九旅,转战晋察冀边区,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南泥湾大生产;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参加过东北剿匪建政、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重要战役。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成立,该师编入十纵序列,为二十八师(后为四十七军一三九师),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和入川作战、湘西剿匪以及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战斗,辽沈战役著名的黑山阻击战中,坚守主阵地101高地的就是该师,被公认为四十七军主力师。上级调我到一三九师任师长,这显然是对我的信任。我自己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倍加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接任一三九师师长时,部队已从前线转移到谷山郡的花溪地区整训。不久,四十七军就受命到朝鲜西海岸接替三十八军防务,预防美军的登陆作战任务。6月10日,四十七军开始接替原三十八军防务,我师接替一一二师在太香山、南浦里、新里、元兴里地区防务。在jiāo接过程中,双方发扬互敬互让、服从大局、团结友爱的精神,于当日24时前顺利jiāo接完毕。志愿军西海岸防御指挥部给四十七军的命令规定:“为歼灭一切可能向我防御地带登陆与空降之敌,应将主要兵力兵器集中于太香山至新里、艾山江口至卧龙山地域,坚守、抗敌登陆,歼敌于海上、滩头。”四十七军将主要防御方向jiāo由一三九师负责。我们接防前是由三十八军主力师一一二师防守。接防后,彭德怀司令员亲自到西海岸太香山我师四一五团阵地视察。他来前没有通知兵团和军里,由我直接到四一五团向彭总汇报。彭总在听完汇报后,为我们介绍了朝鲜战争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搞好海岸防御,决不让敌人从朝鲜蜂腰部的西海岸登陆进攻。彭总还在阵地上与我们一起共进午餐。以前总是听说彭总很凶,但我却感到他很平易近人,吃饭时与战士们一起拉家常,很亲切。彭总亲自到我师阵地视察防备,更加坚定了我们的防御西海岸的决心。我们接防时,防区尚无构筑像样的阵地,因此接防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西海指”和军的命令,选择阵地,确定防御部署。为此,我先带领各团、营指挥员对防御地带,特别是前沿进行全面勘察,具体确定前沿和各支撑点位置部署防御。部队按部署展开后,我就紧接着检查各部队施工情况,完善海防工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战争结束。部队开始集中训练,一线分散单位适当收拢,并封闭了部分坑道工事。1953年夏,我师与一四一师换防,改为军预备队,调至肃川铁路以东九里、内洞里等地区进行改装,按照中央军委签发的《国防军编制表》调整兵员,补发武器装备,部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提高。随后,全军开展文化教育,进行军政整训和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工作。大岭河、松石岭大坝遭敌机轰zhà,河堤坝被毁,数万亩良田荒芜,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处于饥饿之中。我们得悉后,主动向军里请求承担修建水坝任务。获准后,我师以四一七团为主开始施工,从一里以外zhà石取土,肩挑人抬,经半个月紧张劳动,修复了四座水坝,使大部分农田得到灌溉,每年可增产粮食20多万斤。当地政府和人民为了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向施工部队赠送了“最难忘的国际友谊”和“中朝人民大团结”两面锦旗。
1954年9月中旬,我军奉命将防务jiāo六十八军后,于17日开始乘火车经新义州口岸凯旋回国,归广州军区建制,部队到湖南衡阳、郴州、广西桂林地区进行营建施工和训练。
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后,军委决定:由东北军区司令员邓华(原志司副司令员)负责召集参战部队有关人员在沈阳总结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经验,参战部队每个军抽调一至二名领导参加,并由苏联顾问团帮助总结。1954年9月,我由一三九师师长升任四十七军pào兵副军长,后又改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里决定由我代表四十七军到沈阳参加总结。
10月,各部队参加总结的人员陆续到沈阳集中后,被编成了战术、战役若干组,分头收集材料。总结一开始,我们就在指导思想上与苏军顾问团发生了分歧。苏联顾问要求我们用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模式进行总结。如在总结攻防作战时,分析每平方公里有多少门大pào,多少辆坦克。在总结阵地防御作战时,按苏军条令将防守阵地分成一、二防守地带,再将每个防守地带区分第一、二、三阵地,其距离也完全套用苏军条令。
我们认为这样总结反映不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实际情况。因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是以弱对强,以劣势装备对抗绝对优势装备的敌人,在战斗中避开敌人火力的优势,发扬我军作战勇敢,善于近战、夜战的长处,机动灵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在运动战时期的作战中,基本是突然包围敌人,切断其退路而歼灭之,或将敌人诱至预设战场,突然围歼。
在阵地对峙条件下的攻防作战中,我们不可能像苏联卫国战争那样,用坦克掩护步兵冲击,pào兵进行对抗shè击。我们的具体战法是以坑道为骨干,以山地为支撑点。当敌人火力准备时我进入坑道,敌人冲击时我出坑道以短兵火器消灭敌人。为防止敌人突破,在主阵地后面设有预备阵地,也是根据地形构筑的支撑点。如果按照苏联的要求,甚至阵地之间的距离都要有严格的规定,第一阵地距离前沿要1.5公里,第二阵地距第一阵地2公里;第一战壕到第二战壕要150公尺等等,非常机械。我们的坦克、大pào在实战中受到敌人空中和地面优势火力的限制,特别是坦克。我们从未有用坦克率步兵向敌人冲击,只是将坦克放在提前修好的掩体内作火力点使用。前一天晚上视察好阵地,利用夜里将坦克潜伏到前沿阵地有效shè程内,每辆坦克事先都明确任务。天刚蒙蒙亮,趁敌人还没有准备之时,突然打上三五发pào弹,击毁其坦克或碉堡、火力点等,打完后马上转移到后方,藏在事先挖好的工事内掩蔽起来,以防止敌人飞机、pào火攻击。
至于pào兵,在攻防作战中也是临时支援步兵,为了防止敌人飞机和pào火的打击,总是频繁转移阵地。不要说集中成百门pào,一个连的pào都不敢集中在一起使用。当然pào兵集中shè击效果最佳。通常以营为单位,18门pào一起shè击。但我们没有制空权,一旦集中,美军发现后,飞机、大pào很快就会把我们的阵地zhà烂。我们一个连6门pào都不敢集中,常常是分为三组,将2门pào隐藏在山沟里、坑道内。但是,火器分散,并不等于就是分散火力。火力一定要集中,从不同方向、角度集中shè击。这些特点都不是美、苏教科书上找得到的。因为他们的长处往往是我军的短处。我们就要利用他们的短处,发扬我们的长处。
为此,我们经常同苏联顾问发生分歧,几乎是天天争吵。我曾跟苏联顾问说,我们作战时根本不是按照你们的战术打仗,否则早被美帝消灭了。如果按照苏军的经验,白天一公里内集中30~40辆坦克,不用一小时就会被美军强大的火力消灭。此外,在一些小问题上,我们也经常同苏联顾问见解不一。比如我们平时工作或开会,大家总是老李、小张这样彼此称呼。苏联顾问就特别看不惯,他们强调下级见上级时必须喊“报告”、称职务。其实这只是形式问题,并不能因为叫小张、老李,就是没大没小,这恰恰反映了我们部队官兵平等的民主作风,但这一切并不会因此影响下级严格执行命令。对于此事,我们向苏联顾问解释过多次,但总是说服不了他们,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八路军、解放军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他们看来这都是游击习气。总之,我们认为用苏军战法总结我军作战经验,不能反映我军作战的特点。但当时中苏关系密切,苏联处处以老大哥自居,我们刚刚建国不久,各方面都还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只能按他们的要求去做。所以,经过一年多的总结,最后虽然定稿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